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近几年教师队伍培养进行探索研究,总结出了研训一体“理念模式不断整合,目标思路深度融合,特色文化高度契合”的个性化培养教师发展之路,凸显了教师队伍培养的创新性、实效性、示范性,促进了全区的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达到了正行合一、提质增效的目的。
【关键词】研训一体;连云港;教师队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94-0046-03
【作者简介】姜先亮,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教育局(江苏连云港,222000)教育督导办主任,高级教师。
国之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全区(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教育系统上下同心,不断探索、总结、提升,走出了一条“理念模式不断磨合—目标思路深度融合—特色文化高度契合”的个性化培养教师发展之路,促进了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教师队伍呈现出勃勃生机。
一、凸显创新性,研训一体理念模式不断磨合
区教育局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形成了“主题引领、课堂主线、课程驱动”的教科研训一体化理念模式,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推进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1.模式建构,落实“研训一体”理念。
按照“研究、指导、培训、管理”要求,我区构建了研训一体的“点面结合”塔式和“菜单式四模块”研训模式。
一是“点面结合”塔式研训模式。全员培训主要通过校本培训、网络培训、五片区联片等途径对全员教师进行培训;专项培训主要对新教师、农村兼职教师、信息技术教师、网管、心理健康教师等群体开展区内专项培训;骨干教师培训,主要对教科研骨干、专兼职研训员、校长、潜力教师等骨干教师开展省内外、国内外培训;开展名师工作室,通过名师带骨干,从而辐射全区教师的培训。培训既从面上引领,又从点上突破。
二是“菜单式四模块”研训模式。依据教师平时工作的不同需要,拟定不同的培训专题,制订出培训“菜单”。而教师则依据自身专业发展需求选定要研修的项目,通过先研后训,边研边训,先训后研,不断尝试研训活动主题化、问题研究课题化、项目设置系列化、活动选择菜单式。此菜单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参与区本研训的积极性,磨炼了骨干教师的管理能力,增强了区域学科教研的能力,实现了教师自我成长的目的,提高了教师研訓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三大工程,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全区紧紧抓住课堂改革特色化、素养考核制度化、阅读工程均衡化三大工程,区域内教育质量不断得到提升。
一是推进课堂改革工程。全区坚持以生为本,制订学校课改方案,进行课堂“建模塑型”,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校本化实施的有效途径,逐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目前,全区各中小学都有自己的课堂模式,引导学校关注每一节课,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加大课堂改革力度,提升了全区的教学质量。2015年11月,我区成功承办了“江苏省小学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现场观摩研讨活动。以解放路小学的“童乐课堂”、大庆路小学的“数字·多元”课堂、建宁小学“学师课堂”等为代表的教改成果,用课堂教学、课程呈现、校长报告、选课走班、素质展演等丰富的形式充分展示了我区教学改革水平,得到了来自省、市教育系统的领导、专家、教师的一致肯定。
二是教师素养考核工程。为激发教师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全区教师整体素养和专业能力的提升,2016年我区举办了首届全区教师素养大赛,共有31个学科45周岁以下的中小学各学科一线教师2613人参加,实现了以赛促训的目的。同时,每年的3、4月份轮流开展全区各学科40周岁以下的中小学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和优秀课评比。通过首轮笔试、第二轮演讲、第三轮上课等环节,参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得到迅速提升。
三是阅读均衡提升工程。积极推行全员教师读书活动,建立教师阅读工作制度、组织多样教师阅读活动,使教师阅读工程成为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的新的“增长点”。每年出版一本读书活动成果,评选读书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让教师读书成为一种自觉行为,使每一位教师都成为最忙碌的人、最充实的人和活得最有滋味的人。
近年来,在江苏省开展的各类教师基本功、优质课等多种竞赛中,我区教师成绩喜人。先后有1人荣获全国小学语文优秀课大赛特等奖,有8人获省基本功、优质课一等奖。
3.科研引领,提升区域教育品质。
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在教育教学改革和区域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中的引领作用,完善海州区教育科研管理制度,为教师研训提供有力指导。
一是通过课题研究助推学校内涵提升。建立课题管理研究市、区、校三级体系,做到“校校有主导课题”,引领学校和教师的发展。通过培训、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引导中小学教师到课堂寻找课题,让科研走进课堂,帮助教师总结提炼实践中形成的独特做法,实现成果转化。
二是通过论文竞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区教育局把江苏省“教海探航”“师陶杯”“五四杯”等各级论文竞赛当成科研型、学者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举行教研写、教师专业研究能力、省级论文竞赛特等奖获得者展示课等系列培训活动。在活动中,与会的教师、专家现场互动交流,现场生成论文选题、课题研究的方向,有效地构建起课堂教学、课题研究、论文写作“三位一体”的培训方式。
目前,全区的课题数量多、规格高。在研的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规划课题82项,省教研室课题21项。在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1项,在江苏省第四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荣获三等奖2项。
4.信息保障,丰富教科研训资源。 秉承“保障、服务、应用、引领”的理念,做好全区教育信息化的规划、统筹和提升。
一是建设数据中心,提升信息化保障能力。我区建设“海州教育云”数据中心,建成海州教育城域网,全区所有学校统一光纤接入,并由城域网统一互联网出口。全区学校的所有人员全部实名上网,上网日志记录可查可共享。数据中心运行全区各学校网站、教师发展中心网络办公平台、教师发展中心等专题网站、教师研训等各类信息管理应用系统、视频点播等教育教学资源系统。这些网络软硬件的建成,为全区教育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
二是建设管理平台,做好信息化服务。建设全区网络办公平台,将教师发展中心、教育局及下属所有学校都纳入这个平台,实现分级管理。全区的公告通知、手机短信、OA办公群等功能均得以实现,网上文件审批、教育督导、设备采购等日常办公实现电子化。全区建设在线直播平台、视频点播平台、教师研训平台、远程互动教学平台、精品录播教室、海州教育电视台。积极引领和引导教师加强信息化应用的探索,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在历年参加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创新与实践活动中,累计有50余人获全国一等奖。
二、凸显实效性,研训一体目标思路深度融合
教科研训是教师发展中心的中心工作,在“四位一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根据质量提升、特色打造、教师专业发展等工作目标,实施“项目推动”策略,强力推进教师培训。
1.项目推动,引领研训一体。
推进课程基地建设,全区省级基础教育课程基地18个,涵蓋了各学段(高中2个、初中7个、小学5个、培智1个,幼儿园3个),市级课程基地28个。在建设和使用方面,各课程基地学校,突出环境建设,营造出浓浓的基地味道;突出核心内容,建构了课程的主要模型;突出自主学习,搭建出丰富的互动平台;突出资源开发,丰富了课程内容;突出师生发展,开拓出专业成长和实践创新的有效途径,拓展了教师培训的视野,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真正实现了教师培训工作的重心下移、阵地前移,提供了一条助推教师发展的途径。
2.管创并举,激活研训一体。
近年来,我区教育局提出了“课程与比赛并举,情趣与体质同升”的发展要求,并以此为抓手,大力发展特色教育。目前,全区有16所全国足球特色学校,3所省级艺术特色学校。在2016年全国啦啦操总决赛中,海宁小学“快乐宝贝”啦啦队再夺新冠。在第五届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中,海州实验小学的合唱《踏雪寻梅》、解放路小学的群舞《墨韵欢歌》获得三等奖,海州区教育局获得优秀组织奖。
3.规划力行,强化研训一体。
依托老牌名园、名师荟萃的资源优势,在教师发展中心统领下,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幼儿园师资队伍专业发展五年规划》,全面落实培训计划,提升师资素养。全员培训做到分层培训针对性强。通过名师教科研展示、菜单式送教下乡方式加强对各类学校的过程指导,帮助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加大学科研究、课题研究的力度,着力推进课程改革。我区积极鼓励教师踊跃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并先后有5位教师获省级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三、凸显示范性,研训一体特色成效高度契合
充分挖掘地区资源,主动创新教师研训路径,着力构建以名师引领为切入点、以名校示范为支撑点的教师研训模式,发挥名师在研训、研学、研教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及名校的孵化基地作用,促进名特优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
1.正行合一,凝聚研训文化。
我区积极探索“守正出新,知行并进”的办学理念。正,就是行事之正、处事之正、学问之正、道德之正;行,就是懂得“行走”,学会“行走”,坚持“行走”。要求全区教师能够守住行事之正、处事之正、学问之正、道德之正,继而赢得自己专业的尊严,留下自己成长的足迹,形成自己最好的姿态。
2.示范引领,丰富研训内涵。
我区现有市名师工作室5个,区级名师工作室12个。在管理上,以市区名师工作室的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为依据,以理论学习、课堂教学研讨观摩、主题沙龙、教学论坛、专家引领、课题研究、博客、QQ群为主要研修方式,通过成员自主研习和集中研修,切实提高工作室成员的个人研修和专业素质。同时,发挥区名师指导、示范、引领、辐射作用,扩大名师的知名度,带动并培养一批“师德好、业务精、能力强、善创新”的高层次骨干教师,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2016年各名师工作室通过开展“课堂大对话”“精品课例研究”“小课题研究”等方式,举办研讨活动25次,开设公开课、讲座130节次,培训教师3400人次。
3.名师高地,彰显研训成效。
我区立足研训一体,推进全区名特优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目前,全区拥有在职的正高级教师2名,特级教师15名,连云港市“333工程”名校长4名、名师9名、模范班主任7名、优秀校长11名、学科带头人50名、优秀班主任19名、骨干校长31名、骨干教师227名、骨干班主任112名,高端教育人才拥有量在全市各区名列前茅,连续多年获连云港市“师资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海州区在培养教师发展的过程中也清晰地发现,“研训一体化”理念的广泛认同与深入贯彻、进一步提升队伍专业化发展水平的校本研修效能还需不断增强。我区将继续秉持“守正出新,知行并进”的理念,继续发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传统,本着“不苛求过去,满怀信心对待未来,业精一分汗千滴,爱心一颗花万朵”的精神,为实现“现代化、高质量、有品位”的海州教育,建设人文荟萃的美丽海州做出新贡献!
【关键词】研训一体;连云港;教师队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94-0046-03
【作者简介】姜先亮,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教育局(江苏连云港,222000)教育督导办主任,高级教师。
国之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全区(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教育系统上下同心,不断探索、总结、提升,走出了一条“理念模式不断磨合—目标思路深度融合—特色文化高度契合”的个性化培养教师发展之路,促进了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教师队伍呈现出勃勃生机。
一、凸显创新性,研训一体理念模式不断磨合
区教育局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形成了“主题引领、课堂主线、课程驱动”的教科研训一体化理念模式,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推进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1.模式建构,落实“研训一体”理念。
按照“研究、指导、培训、管理”要求,我区构建了研训一体的“点面结合”塔式和“菜单式四模块”研训模式。
一是“点面结合”塔式研训模式。全员培训主要通过校本培训、网络培训、五片区联片等途径对全员教师进行培训;专项培训主要对新教师、农村兼职教师、信息技术教师、网管、心理健康教师等群体开展区内专项培训;骨干教师培训,主要对教科研骨干、专兼职研训员、校长、潜力教师等骨干教师开展省内外、国内外培训;开展名师工作室,通过名师带骨干,从而辐射全区教师的培训。培训既从面上引领,又从点上突破。
二是“菜单式四模块”研训模式。依据教师平时工作的不同需要,拟定不同的培训专题,制订出培训“菜单”。而教师则依据自身专业发展需求选定要研修的项目,通过先研后训,边研边训,先训后研,不断尝试研训活动主题化、问题研究课题化、项目设置系列化、活动选择菜单式。此菜单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参与区本研训的积极性,磨炼了骨干教师的管理能力,增强了区域学科教研的能力,实现了教师自我成长的目的,提高了教师研訓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三大工程,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全区紧紧抓住课堂改革特色化、素养考核制度化、阅读工程均衡化三大工程,区域内教育质量不断得到提升。
一是推进课堂改革工程。全区坚持以生为本,制订学校课改方案,进行课堂“建模塑型”,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校本化实施的有效途径,逐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目前,全区各中小学都有自己的课堂模式,引导学校关注每一节课,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加大课堂改革力度,提升了全区的教学质量。2015年11月,我区成功承办了“江苏省小学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现场观摩研讨活动。以解放路小学的“童乐课堂”、大庆路小学的“数字·多元”课堂、建宁小学“学师课堂”等为代表的教改成果,用课堂教学、课程呈现、校长报告、选课走班、素质展演等丰富的形式充分展示了我区教学改革水平,得到了来自省、市教育系统的领导、专家、教师的一致肯定。
二是教师素养考核工程。为激发教师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全区教师整体素养和专业能力的提升,2016年我区举办了首届全区教师素养大赛,共有31个学科45周岁以下的中小学各学科一线教师2613人参加,实现了以赛促训的目的。同时,每年的3、4月份轮流开展全区各学科40周岁以下的中小学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和优秀课评比。通过首轮笔试、第二轮演讲、第三轮上课等环节,参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得到迅速提升。
三是阅读均衡提升工程。积极推行全员教师读书活动,建立教师阅读工作制度、组织多样教师阅读活动,使教师阅读工程成为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的新的“增长点”。每年出版一本读书活动成果,评选读书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让教师读书成为一种自觉行为,使每一位教师都成为最忙碌的人、最充实的人和活得最有滋味的人。
近年来,在江苏省开展的各类教师基本功、优质课等多种竞赛中,我区教师成绩喜人。先后有1人荣获全国小学语文优秀课大赛特等奖,有8人获省基本功、优质课一等奖。
3.科研引领,提升区域教育品质。
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在教育教学改革和区域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中的引领作用,完善海州区教育科研管理制度,为教师研训提供有力指导。
一是通过课题研究助推学校内涵提升。建立课题管理研究市、区、校三级体系,做到“校校有主导课题”,引领学校和教师的发展。通过培训、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引导中小学教师到课堂寻找课题,让科研走进课堂,帮助教师总结提炼实践中形成的独特做法,实现成果转化。
二是通过论文竞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区教育局把江苏省“教海探航”“师陶杯”“五四杯”等各级论文竞赛当成科研型、学者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举行教研写、教师专业研究能力、省级论文竞赛特等奖获得者展示课等系列培训活动。在活动中,与会的教师、专家现场互动交流,现场生成论文选题、课题研究的方向,有效地构建起课堂教学、课题研究、论文写作“三位一体”的培训方式。
目前,全区的课题数量多、规格高。在研的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规划课题82项,省教研室课题21项。在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1项,在江苏省第四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荣获三等奖2项。
4.信息保障,丰富教科研训资源。 秉承“保障、服务、应用、引领”的理念,做好全区教育信息化的规划、统筹和提升。
一是建设数据中心,提升信息化保障能力。我区建设“海州教育云”数据中心,建成海州教育城域网,全区所有学校统一光纤接入,并由城域网统一互联网出口。全区学校的所有人员全部实名上网,上网日志记录可查可共享。数据中心运行全区各学校网站、教师发展中心网络办公平台、教师发展中心等专题网站、教师研训等各类信息管理应用系统、视频点播等教育教学资源系统。这些网络软硬件的建成,为全区教育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
二是建设管理平台,做好信息化服务。建设全区网络办公平台,将教师发展中心、教育局及下属所有学校都纳入这个平台,实现分级管理。全区的公告通知、手机短信、OA办公群等功能均得以实现,网上文件审批、教育督导、设备采购等日常办公实现电子化。全区建设在线直播平台、视频点播平台、教师研训平台、远程互动教学平台、精品录播教室、海州教育电视台。积极引领和引导教师加强信息化应用的探索,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在历年参加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创新与实践活动中,累计有50余人获全国一等奖。
二、凸显实效性,研训一体目标思路深度融合
教科研训是教师发展中心的中心工作,在“四位一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根据质量提升、特色打造、教师专业发展等工作目标,实施“项目推动”策略,强力推进教师培训。
1.项目推动,引领研训一体。
推进课程基地建设,全区省级基础教育课程基地18个,涵蓋了各学段(高中2个、初中7个、小学5个、培智1个,幼儿园3个),市级课程基地28个。在建设和使用方面,各课程基地学校,突出环境建设,营造出浓浓的基地味道;突出核心内容,建构了课程的主要模型;突出自主学习,搭建出丰富的互动平台;突出资源开发,丰富了课程内容;突出师生发展,开拓出专业成长和实践创新的有效途径,拓展了教师培训的视野,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真正实现了教师培训工作的重心下移、阵地前移,提供了一条助推教师发展的途径。
2.管创并举,激活研训一体。
近年来,我区教育局提出了“课程与比赛并举,情趣与体质同升”的发展要求,并以此为抓手,大力发展特色教育。目前,全区有16所全国足球特色学校,3所省级艺术特色学校。在2016年全国啦啦操总决赛中,海宁小学“快乐宝贝”啦啦队再夺新冠。在第五届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中,海州实验小学的合唱《踏雪寻梅》、解放路小学的群舞《墨韵欢歌》获得三等奖,海州区教育局获得优秀组织奖。
3.规划力行,强化研训一体。
依托老牌名园、名师荟萃的资源优势,在教师发展中心统领下,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幼儿园师资队伍专业发展五年规划》,全面落实培训计划,提升师资素养。全员培训做到分层培训针对性强。通过名师教科研展示、菜单式送教下乡方式加强对各类学校的过程指导,帮助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加大学科研究、课题研究的力度,着力推进课程改革。我区积极鼓励教师踊跃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并先后有5位教师获省级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三、凸显示范性,研训一体特色成效高度契合
充分挖掘地区资源,主动创新教师研训路径,着力构建以名师引领为切入点、以名校示范为支撑点的教师研训模式,发挥名师在研训、研学、研教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及名校的孵化基地作用,促进名特优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
1.正行合一,凝聚研训文化。
我区积极探索“守正出新,知行并进”的办学理念。正,就是行事之正、处事之正、学问之正、道德之正;行,就是懂得“行走”,学会“行走”,坚持“行走”。要求全区教师能够守住行事之正、处事之正、学问之正、道德之正,继而赢得自己专业的尊严,留下自己成长的足迹,形成自己最好的姿态。
2.示范引领,丰富研训内涵。
我区现有市名师工作室5个,区级名师工作室12个。在管理上,以市区名师工作室的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为依据,以理论学习、课堂教学研讨观摩、主题沙龙、教学论坛、专家引领、课题研究、博客、QQ群为主要研修方式,通过成员自主研习和集中研修,切实提高工作室成员的个人研修和专业素质。同时,发挥区名师指导、示范、引领、辐射作用,扩大名师的知名度,带动并培养一批“师德好、业务精、能力强、善创新”的高层次骨干教师,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2016年各名师工作室通过开展“课堂大对话”“精品课例研究”“小课题研究”等方式,举办研讨活动25次,开设公开课、讲座130节次,培训教师3400人次。
3.名师高地,彰显研训成效。
我区立足研训一体,推进全区名特优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目前,全区拥有在职的正高级教师2名,特级教师15名,连云港市“333工程”名校长4名、名师9名、模范班主任7名、优秀校长11名、学科带头人50名、优秀班主任19名、骨干校长31名、骨干教师227名、骨干班主任112名,高端教育人才拥有量在全市各区名列前茅,连续多年获连云港市“师资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海州区在培养教师发展的过程中也清晰地发现,“研训一体化”理念的广泛认同与深入贯彻、进一步提升队伍专业化发展水平的校本研修效能还需不断增强。我区将继续秉持“守正出新,知行并进”的理念,继续发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传统,本着“不苛求过去,满怀信心对待未来,业精一分汗千滴,爱心一颗花万朵”的精神,为实现“现代化、高质量、有品位”的海州教育,建设人文荟萃的美丽海州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