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关于西北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研究视角浅析

来源 :长安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ngyuans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国内学者从不同学科、不同民族和地区以及城市和乡村等不同视角出发,对西北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流动的动因、特点、影响、与城市的互动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本文对国内学者们的研究视角进行了梳理,并对其特点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西北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研究视角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1)04—080—03
  
  流动人口在我国户籍制度条件下指离开了户籍所在地到其他地方居住的人口,但目前尚无明确、准确和统一的定义。学者总结,国内这一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90年代初中国学者才开始对流动人口进行理论研究。在国外的相关研究中,“人口流动”往往都包含在人口的迁移之中,国内学者立足于国情,总结出流动人口的一般标准为:户籍未发生分离、空间距离的位移以及流入地与流出地之间相对时间内(如1年)的流动。西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活动的主要区域之一,这里世代生活着回、蒙、藏、保安、撒拉、裕固、土、维吾尔、哈萨克等少数民族,长期以来,受制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国家户籍制度的限制,这一地区少数民族人口的流动进程缓慢,流动现象不明显。改革开放之后,国家放宽了城乡户籍限制,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自八十年代中期至今,我国出现了一个全国范围内人口流动的总体效应,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在这一大效应的影响下逐步出现了一个流动的高潮。
  一、不同学科视角下的研究
  人类学的跨学科交叉研究已经为诸多学者所接受和认可,在西北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研究上,综合运用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人口学、政治学、宗教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进行的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成果显著。
  杨军昌在《论西北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中综合运用民族学、经济学的案例分析、社会学、人口学、宗教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对当前流动人口的特点、问题、影响进行研究;马平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应用于回族流动人口研究,发表《当代西北地区迁徙流动及心理因素探析》,用族群的心理动因解释流动现象;闫丽娟将社会学的社会工作介入城市少数民族回族社区的建设研究,发表了《社会工作介入城市回族社区建设之探讨》、《民族工作的社区化:城市化进程中处理民族关系的一种视角》;汤夺先融合民族学和社会学学科理论与知识方法,相继对西北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结构、特点、现状、民族关系、相关社会问题等展开研究,成果显著,在探讨西北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特点的问题上,综合宗教学的学科理论提出其流动带有明显的宗教性特征以及分析了宗教在促进流动中的作用与影响;窦开龙在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困境中运用人类学的方法论原理进行研究有《西北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大都市适应困境的人类学分析》;李金叶在《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分析》中,对少數民族农民工的流动从经济学上做了细致的经济效果分析。
  二、城乡视角下的研究
  1.从农村视角出发进行的研究
  全国流动人口效应的出现是基于改革开放,户籍制度的放松、城乡二元体制限制的收缩以及开放化的经济思路。而人口流动的特点就是从农村流向城市居多,学者们从80年代伊始就注重对流动人口最主要的迁出地——农村地区的研究,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象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从农村的角度出发,对西北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其一,西北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原因探析;其二,人口的流动对农村产生的影响研究。
  马戎选取新疆喀什地区的疏勒县对少数民族农民工流出做了细致的调查,在《南疆维吾尔族农民工走向沿海城市》中,探讨了少数民族农民工的结构特点,强调了迁出地政府的引导作用,这在他的《西部开发、劳动力流动与少数民族教育》中也得以体现;阿布都外力·依米提同样以新疆的维吾尔族为例对制约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相关因素及对策进行了探讨;周林刚在其硕士论文《东乡族苜叶里社区农村劳动力流动研究》中,对当地劳动力的流动特征、决策模型、影响与问题以及出路分别进行了研究;而在新疆官方组织的社会经济调查队调研成果《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特点及对策》中,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做了更加深入的探讨;李金叶等从西北地区整体着眼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做了分析,包括其发展缓慢的原因、经济效果的分析、对策研究等等。高占福立足于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撒拉族东乡族自治县境内的少数民族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祥实地调查数据基础上对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劳务输出的困境与出路做了探讨,与此相类似的还有孙振玉的《当前部分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农业劳动力之发展困境与出路一甘肃积石山县保安东乡撒拉回土五族农业劳动力发展状态调查》。
  2.从城市视角出发进行的研究
  城市作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主要的迁入地已被诸多学者作为研究的第一视角,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关系、流动人口与城市的互动关系、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文化适应、社会支持、宗教传承、子女教育、权益保障、社会治安、身心发展等等诸多问题已成为学者研究的主要方向。
  西北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流向上主要是流向本地区、省区内的大城市,有学者研究指出流向城市的国内流动少数民族人口是主体,流向农村者与国外者与西北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关系不大。而这里所说的城市也多指西北地区的大城市,如兰州、西安、西宁、乌鲁木齐等,学者们对此多有赞同。
  汤夺先选取西北地区的省会城市兰州市为调查基点,对西北地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现状、结构特征、流动特点、违法犯罪、民族关系、居住格局、婚姻状况、子女教育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做了详实的探讨;闫丽娟在对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关系进行研究中,将社会工作、社区工作的方法和理论引入到处理民族关系的实践,提出城市化进程中因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引发的民族关系问题的解决,必须实现城市民族工作模式的转变,推进民族工作的社会化;杨文炯选取西北地区四个省会城市:兰州、银川、西安、西宁的回族社区为视点,以社区社缘变迁造成的文化不适和冲突着手探讨城市回族社区文化的互动、调适与重构,揭示了回族社会“五维一体”的社区结构以及在“流动中构建的生存模式”的社会本质;而同样是对城市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聚居社区的研究,韩芳、柴梅以乌鲁木齐市二道桥社区为调查点对社区中流动人口的居留特征进行了探讨;马戎、马忠才、郝苏民等学者立足于西北地区的几大城市:兰州、西宁、格尔木、乌鲁木齐、银川等进行了流动人口的详细调查报告,为研究开展提供了第一手的数据资料;马明兰、王希望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调查、张静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支持系统的研究、徐如明研究的流动人口族际通婚、马少虎等学者做的流动人口教育观念调查都是基于城市内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切入点都兰州市。
  三、民族、地区视角   1.以民族为视角进行的研究
  民族视角的切人在研究中往往以选取单一或多个民族为研究对象,并基于研究对象的民族属性探求所研究民族或地区内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相关特质。值得一提的是,無论是民族视角还是地区视角都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大的关联性,因为研究对象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民族属性都是与其地域属性分不开的,所以民族、地区视角往往会有重合点。
  蒋丽蕴从新疆维吾尔族农民视角出发,发表了《新疆维吾尔族农民的人口流动》,马戎同样将视角聚焦于南疆维吾尔族农村劳动力,对当地劳动力向沿海输出进行了分析研究;马平在《当代西北地区回族迁徙流动及心理因素探析》中着眼于回族群体研究了其流动方式和特征,并突出心理动因在回族人口流动中的作用和影响;杨文炯同样以回族研究为视角,著述《互动、调适与重构——西北城市回族社区及其文化变迁研究》;同样是选取回族为研究视角,高翔等发表了《回族流迁人口城市适应过程研究的理论探讨》;在裕固族人口的流动和变迁上,付鹏用具体的数据分析人口流向和扩散以展示裕固族人口的分布状况;马艳研究了保安族的劳动力转移;马少虎等学者以兰州市东乡族为视角研究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教育观念。
  2.以地区为视角进行的研究
  这里所说的地区视角有大地区视角和微观地区视角,大地区视角往往着眼于西北地区,微观的地区视角则关注于西北大地区内的次级甚至更小地区的研究。而对于城乡视角下地农村和城市视角研究,地区视角更强调二者的整合,而对于模糊或者基于研究坐标的不明显或者是杂糅的基于乡村与城市视角下地互动,地区视角就得以凸显。
  徐黎丽、陈文祥着眼于整个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对当代这一地区内少数民族的流动与迁移带给的民族关系影响做了细致的研究,并在研究中注重对次级地区即新疆、青海、甘肃等省份内的人口流动的定量分析;张文政同样立足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社会地区,在人口流动中探讨其产生的社会后果,发表了《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流动的社会后果分析》。焦若水通过对甘南、合作、玛曲这三个地区的调查,分析了人口流动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田彦虎从地区民族人手,发表了《当代固原回族人口的迁移与流动》,在立足与民族地区即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的同时,从社会流动角度的五个方面做了分析与探讨。
  结论
  近年来国内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西北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动因、特点、影响、与城市的互动关系以及带来的社会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对学者们研究视角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注重多视角的切入。因为无论是学科视角,城乡视角,民族、地区视角,甚至是微观与宏观的视角进行的研究都表明,单一视角的看待和研究西北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都会明显的力度欠缺、研究偏颇,所以多视角的进行西北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研究研究是必然和必须的,学者们的研究也都基于此取得了显著成果;二是在注重不同视角的切入研究下,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合理地运用跨学科知识和理论方法进行西北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研究不仅增强了研究的科学性,也拓宽了研究的思路,提高了研究的应用价值。此外学者们的研究表明在多学科视角下综合运用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人口学、宗教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不仅能更加充分地研究探讨研究对象的特质,而且成果显著;三是近年来城乡视角下的研究尤为活跃。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程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农村视角下学者研究的热点,在城市视角下,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关系也成为研究的热点,城市中少数民族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也被人们所关注和研究,而无论是基于民族政策还是西部大开发中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城乡视角下的热点研究都已成为一种趋势。
  此外,在这几类研究视角下还有一些问题值得关注,如少数民族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留守儿童问题、城市少数民族妇女的受教育问题、新的城市弱势群体(少数民族群体)问题等需要给予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
其他文献
君子一词在当代社会运用频率非常之高,细推起来,君子一词在古代就已经流行了。这由先秦历史文献可知,然而,君子一词的含义,君子观的体系化的形成和不断完善发展,要数孔子在《论语》中的阐述最为详尽了。
摘 要:在《宏观世界话玉溪》一文中,作者用历史的研究方法具体描述事物发展的自然进程,如实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用逻辑的研究方法去认识事物演变历史的规律性,揭露事物深层本质。两种方法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使全文论述具有连贯性、有序性、思辨性和科学性的特点,从而清晰透彻地阐明了李商隐在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学术研究方法;历史的方法;逻辑的方法;分析综合  文章编号:978-7-80736-7
摘要:乡村婚姻习俗作为乡村社会中的“小传统”,浓缩和承载了社会变迁中传统和现代的生活方式、价值体系以及社会秩序的更替。本文通过一个个案,详细阐释了在社会变迁场景中“小传统”的生存逻辑和机制:一方面,作为“小传统”传统婚姻习俗吸纳现代婚姻理念等“大传统”的因子,不断妥协和调整自身以适应转型的环境;另一方面,作为“小传统”传统婚姻习俗使自身的优势为现代婚姻理念等“大传统”所用。  关键词:社会变迁;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