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永远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在教学中,老师应掌握什么样地度,更是体现教师自身素质的关键。文章从阅读教学、合理的问题、对学生明察秋毫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以此共勉。
【关键词】语文教学善诱点睛
现代语文课堂教学,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进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目的。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指引下,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重新得到了科学的界定,平等对话、民主协作精神贯穿教学始终,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彻底地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我讲你听”“我教你学”死板模式。
就阅读教学而言,在传统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单纯着眼于完成既定的教学环节,而忽视学生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的学习过程。教师常用一连串的提问“牵”着学生走,只顾追求“正确答案”,忽视了学生的理解过程,使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颠倒了教与学的关系,变成了学生的学为教师的教服务,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这种教学弊端,在教改进程中,已被广大教师所认识,并在教学中作出种种尝试,努力改变这种局面。虽然走出了“教师中心主义”的死胡同,却又踏进了“儿童中心主义”的怪圈。在课堂上,对学生一味的放纵,认为课堂就是让学生为所欲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敢指出也不愿指出,不分青红皂白,除了表扬,就是鼓励。教学中,学生所表达的意见,明明是值得讨论的地方,却称赞“对极了”,明明是信口开河、胡思乱想,却冠以“你真会想象”,长此以往,势必对学生的认知形成误导,也会使孩子忘却谦虚美德,变得忘乎所以。这种情况,既不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新课改当中,并不是抹杀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而是摆正了教师的位置,进一步强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扭转了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越俎代庖”的局面。教学核心在于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时,教师应该做到:学生“见不到处给它们点说,容易忽略处给他指出,需要参证比较处给他们提示。当然,遇到实在不明白处,还是给他们讲解。”(叶圣陶语)正是教师这种诱导、启发、讲解、点拨,激发学生自身积极的、主观的努力,以达到提高个人语文综合素质的目的。一言而蔽之,教师要善于有步骤的引导学生学习,“善诱”才是每一位教师驾御课堂的点睛之笔。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中,看教师能否会导善诱。教师要做到会导善诱,首先要有一颗博爱平等的心,能导出学生心里的话。要求教师要看到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每个学生只能用自己的感官吸收精神营养,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思考分析,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独立的倾向和独立的要求,教师必须珍视这种“独立性”,承认学生的这一根本特性。在课堂上,要倾听学生的一切发言。并善于为学生创造发言的机会。如导学《养花》一文,课前引导学生自己种一棵花,通过生活实践,使学生在课堂上,言之有物。课堂上,允许学生把自己的内心所想尽量讲出来,即使问题提错了,观点讲错了也不要紧。要让学生明白,正是自己“不会”才来学习的,把自己的错误暴露出来,才会让老师的“教”有的放矢。
其次要有一双明察秋毫的“眼”,能迅速透过复杂的表象抓住问题的本质。儿童天生就是一个幻想家,他们的脑海里装着说也说不完的、盛也盛不下的奇思妙想。这些幻想和见解,有的可能是学生经过长期的深思熟虑的积累,有的可能学生即兴发挥的,还有的可能是学生脱口而出的......这就要求教师善于从学生的见解中提取有益的信息,进一步加以明确,将问题所造成的影响放大,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如:《渔夫与金鱼的故事》教学当中,提出思考题:你喜欢故事中的谁,不喜欢谁?为什么?还有一个同学提出:我对小金鱼有意见,因为他言而无信。当他被捉时,哀求渔夫说:“为了赎回我自己,你要什么都可以。”可他并没有满足老头最后的一次要求。老师马上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价值,要求学生针对以上问题再次读文思考,并在全班展开辩论,从而掀起了课堂的另一个小高潮。经过一番讨论,学生对课文的认识有了一个新的高度。不仅懂得了贪得无厌的人必将一无所获的道理,也明白对于坏人坏事,应该自觉抵制,不能姑息养奸,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一系列阅读方法。
教师还需要一张热情洋溢的“口”,恰到好处给予学生以鼓励。前面提到,教师在课堂上过多过滥的表扬,只能给学生造成教师黑白不分的假象,难以达到真正鼓励的效果。这种提法是有针对性的。他并不能代替鼓励所带来的积极效果。因为适时适度的课堂鼓励,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良好的课堂鼓励,应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富有启发性。“你的意见很有创见”、“看来,我们俩想到一块去了”、“别怕,相信自己能行”,这些鼓励用语,会释放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校成为一件充满快乐的、富有成就感的趣味活动。2、具有层次性。明智的老师往往很善于给课堂逐渐“升温”“你把每一个词都能读正确,看来你确实努力了。”“你写的不错”,这种适时的鼓励,能够有效地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3、具有导向性。鼓励只是推动学生不断学习的一种动力,也是教师校正学生错误的有效手段。“你读的不错,不妨把这个字的语气读重一点,看看会是什么味?”“你的见解很独到,如果你把课文再读一遍,看看还有什么新的发现没有?”这些语重心长的引导,比盲目的赞美“很好!”“棒极了!”会更有利于目标的达成。
现代课堂教学充分的肯定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高扬学生的创造精神,同时也为我们教师提出了挑战。在这当中,教师如何扮演好导师的角色,导出学生的求知兴趣,导出学生的学习能力,导出学生扎实的文化底蕴,关键在于,画龙还要看点睛的功夫。
【关键词】语文教学善诱点睛
现代语文课堂教学,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进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目的。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指引下,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重新得到了科学的界定,平等对话、民主协作精神贯穿教学始终,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彻底地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我讲你听”“我教你学”死板模式。
就阅读教学而言,在传统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单纯着眼于完成既定的教学环节,而忽视学生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的学习过程。教师常用一连串的提问“牵”着学生走,只顾追求“正确答案”,忽视了学生的理解过程,使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颠倒了教与学的关系,变成了学生的学为教师的教服务,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这种教学弊端,在教改进程中,已被广大教师所认识,并在教学中作出种种尝试,努力改变这种局面。虽然走出了“教师中心主义”的死胡同,却又踏进了“儿童中心主义”的怪圈。在课堂上,对学生一味的放纵,认为课堂就是让学生为所欲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敢指出也不愿指出,不分青红皂白,除了表扬,就是鼓励。教学中,学生所表达的意见,明明是值得讨论的地方,却称赞“对极了”,明明是信口开河、胡思乱想,却冠以“你真会想象”,长此以往,势必对学生的认知形成误导,也会使孩子忘却谦虚美德,变得忘乎所以。这种情况,既不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新课改当中,并不是抹杀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而是摆正了教师的位置,进一步强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扭转了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越俎代庖”的局面。教学核心在于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时,教师应该做到:学生“见不到处给它们点说,容易忽略处给他指出,需要参证比较处给他们提示。当然,遇到实在不明白处,还是给他们讲解。”(叶圣陶语)正是教师这种诱导、启发、讲解、点拨,激发学生自身积极的、主观的努力,以达到提高个人语文综合素质的目的。一言而蔽之,教师要善于有步骤的引导学生学习,“善诱”才是每一位教师驾御课堂的点睛之笔。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中,看教师能否会导善诱。教师要做到会导善诱,首先要有一颗博爱平等的心,能导出学生心里的话。要求教师要看到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每个学生只能用自己的感官吸收精神营养,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思考分析,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独立的倾向和独立的要求,教师必须珍视这种“独立性”,承认学生的这一根本特性。在课堂上,要倾听学生的一切发言。并善于为学生创造发言的机会。如导学《养花》一文,课前引导学生自己种一棵花,通过生活实践,使学生在课堂上,言之有物。课堂上,允许学生把自己的内心所想尽量讲出来,即使问题提错了,观点讲错了也不要紧。要让学生明白,正是自己“不会”才来学习的,把自己的错误暴露出来,才会让老师的“教”有的放矢。
其次要有一双明察秋毫的“眼”,能迅速透过复杂的表象抓住问题的本质。儿童天生就是一个幻想家,他们的脑海里装着说也说不完的、盛也盛不下的奇思妙想。这些幻想和见解,有的可能是学生经过长期的深思熟虑的积累,有的可能学生即兴发挥的,还有的可能是学生脱口而出的......这就要求教师善于从学生的见解中提取有益的信息,进一步加以明确,将问题所造成的影响放大,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如:《渔夫与金鱼的故事》教学当中,提出思考题:你喜欢故事中的谁,不喜欢谁?为什么?还有一个同学提出:我对小金鱼有意见,因为他言而无信。当他被捉时,哀求渔夫说:“为了赎回我自己,你要什么都可以。”可他并没有满足老头最后的一次要求。老师马上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价值,要求学生针对以上问题再次读文思考,并在全班展开辩论,从而掀起了课堂的另一个小高潮。经过一番讨论,学生对课文的认识有了一个新的高度。不仅懂得了贪得无厌的人必将一无所获的道理,也明白对于坏人坏事,应该自觉抵制,不能姑息养奸,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一系列阅读方法。
教师还需要一张热情洋溢的“口”,恰到好处给予学生以鼓励。前面提到,教师在课堂上过多过滥的表扬,只能给学生造成教师黑白不分的假象,难以达到真正鼓励的效果。这种提法是有针对性的。他并不能代替鼓励所带来的积极效果。因为适时适度的课堂鼓励,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良好的课堂鼓励,应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富有启发性。“你的意见很有创见”、“看来,我们俩想到一块去了”、“别怕,相信自己能行”,这些鼓励用语,会释放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校成为一件充满快乐的、富有成就感的趣味活动。2、具有层次性。明智的老师往往很善于给课堂逐渐“升温”“你把每一个词都能读正确,看来你确实努力了。”“你写的不错”,这种适时的鼓励,能够有效地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3、具有导向性。鼓励只是推动学生不断学习的一种动力,也是教师校正学生错误的有效手段。“你读的不错,不妨把这个字的语气读重一点,看看会是什么味?”“你的见解很独到,如果你把课文再读一遍,看看还有什么新的发现没有?”这些语重心长的引导,比盲目的赞美“很好!”“棒极了!”会更有利于目标的达成。
现代课堂教学充分的肯定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高扬学生的创造精神,同时也为我们教师提出了挑战。在这当中,教师如何扮演好导师的角色,导出学生的求知兴趣,导出学生的学习能力,导出学生扎实的文化底蕴,关键在于,画龙还要看点睛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