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龙还看点睛功夫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yunfei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永远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在教学中,老师应掌握什么样地度,更是体现教师自身素质的关键。文章从阅读教学、合理的问题、对学生明察秋毫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以此共勉。
  【关键词】语文教学善诱点睛
  现代语文课堂教学,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进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目的。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指引下,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重新得到了科学的界定,平等对话、民主协作精神贯穿教学始终,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彻底地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我讲你听”“我教你学”死板模式。
  就阅读教学而言,在传统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单纯着眼于完成既定的教学环节,而忽视学生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的学习过程。教师常用一连串的提问“牵”着学生走,只顾追求“正确答案”,忽视了学生的理解过程,使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颠倒了教与学的关系,变成了学生的学为教师的教服务,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这种教学弊端,在教改进程中,已被广大教师所认识,并在教学中作出种种尝试,努力改变这种局面。虽然走出了“教师中心主义”的死胡同,却又踏进了“儿童中心主义”的怪圈。在课堂上,对学生一味的放纵,认为课堂就是让学生为所欲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敢指出也不愿指出,不分青红皂白,除了表扬,就是鼓励。教学中,学生所表达的意见,明明是值得讨论的地方,却称赞“对极了”,明明是信口开河、胡思乱想,却冠以“你真会想象”,长此以往,势必对学生的认知形成误导,也会使孩子忘却谦虚美德,变得忘乎所以。这种情况,既不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新课改当中,并不是抹杀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而是摆正了教师的位置,进一步强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扭转了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越俎代庖”的局面。教学核心在于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时,教师应该做到:学生“见不到处给它们点说,容易忽略处给他指出,需要参证比较处给他们提示。当然,遇到实在不明白处,还是给他们讲解。”(叶圣陶语)正是教师这种诱导、启发、讲解、点拨,激发学生自身积极的、主观的努力,以达到提高个人语文综合素质的目的。一言而蔽之,教师要善于有步骤的引导学生学习,“善诱”才是每一位教师驾御课堂的点睛之笔。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中,看教师能否会导善诱。教师要做到会导善诱,首先要有一颗博爱平等的心,能导出学生心里的话。要求教师要看到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每个学生只能用自己的感官吸收精神营养,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思考分析,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独立的倾向和独立的要求,教师必须珍视这种“独立性”,承认学生的这一根本特性。在课堂上,要倾听学生的一切发言。并善于为学生创造发言的机会。如导学《养花》一文,课前引导学生自己种一棵花,通过生活实践,使学生在课堂上,言之有物。课堂上,允许学生把自己的内心所想尽量讲出来,即使问题提错了,观点讲错了也不要紧。要让学生明白,正是自己“不会”才来学习的,把自己的错误暴露出来,才会让老师的“教”有的放矢。
  其次要有一双明察秋毫的“眼”,能迅速透过复杂的表象抓住问题的本质。儿童天生就是一个幻想家,他们的脑海里装着说也说不完的、盛也盛不下的奇思妙想。这些幻想和见解,有的可能是学生经过长期的深思熟虑的积累,有的可能学生即兴发挥的,还有的可能是学生脱口而出的......这就要求教师善于从学生的见解中提取有益的信息,进一步加以明确,将问题所造成的影响放大,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如:《渔夫与金鱼的故事》教学当中,提出思考题:你喜欢故事中的谁,不喜欢谁?为什么?还有一个同学提出:我对小金鱼有意见,因为他言而无信。当他被捉时,哀求渔夫说:“为了赎回我自己,你要什么都可以。”可他并没有满足老头最后的一次要求。老师马上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价值,要求学生针对以上问题再次读文思考,并在全班展开辩论,从而掀起了课堂的另一个小高潮。经过一番讨论,学生对课文的认识有了一个新的高度。不仅懂得了贪得无厌的人必将一无所获的道理,也明白对于坏人坏事,应该自觉抵制,不能姑息养奸,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一系列阅读方法。
  教师还需要一张热情洋溢的“口”,恰到好处给予学生以鼓励。前面提到,教师在课堂上过多过滥的表扬,只能给学生造成教师黑白不分的假象,难以达到真正鼓励的效果。这种提法是有针对性的。他并不能代替鼓励所带来的积极效果。因为适时适度的课堂鼓励,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良好的课堂鼓励,应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富有启发性。“你的意见很有创见”、“看来,我们俩想到一块去了”、“别怕,相信自己能行”,这些鼓励用语,会释放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校成为一件充满快乐的、富有成就感的趣味活动。2、具有层次性。明智的老师往往很善于给课堂逐渐“升温”“你把每一个词都能读正确,看来你确实努力了。”“你写的不错”,这种适时的鼓励,能够有效地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3、具有导向性。鼓励只是推动学生不断学习的一种动力,也是教师校正学生错误的有效手段。“你读的不错,不妨把这个字的语气读重一点,看看会是什么味?”“你的见解很独到,如果你把课文再读一遍,看看还有什么新的发现没有?”这些语重心长的引导,比盲目的赞美“很好!”“棒极了!”会更有利于目标的达成。
  现代课堂教学充分的肯定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高扬学生的创造精神,同时也为我们教师提出了挑战。在这当中,教师如何扮演好导师的角色,导出学生的求知兴趣,导出学生的学习能力,导出学生扎实的文化底蕴,关键在于,画龙还要看点睛的功夫。
其他文献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古典诗词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她丰富的精神营养,哺育着一代代华夏子孙。诗歌教学是高中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因此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不仅开设了必修课,还专门设置“唐诗宋词选修”,对学生提出较高层次文学鉴赏——诗歌鉴赏,但我们的诗歌教学却陷入了尴尬境地。诗歌以其凝练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自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如何更好地进行诗歌教学,就此我谈几点体会。  一、
期刊
春晚的节目单中相声小品比例高,人们常常因为其幽默风趣的言语而捧腹大笑;一些报刊杂志也喜欢刊登些笑话;调侃类节目让人身心放松……从心理学上讲,人们大都喜欢幽默的故事。很多有经验的教师都认为,幽默能打破沉闷的局面,缓解紧张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在这种气氛中能激起更大的学习兴趣。然而我国众多教师,受到“师道尊严”的束缚,认为此种小伎俩实在难登课堂这一大雅之堂,匹配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所以也就更谈不上
期刊
作文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学生高考的成败,“失作文者必失天下”,但由于作文教学本身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及复杂性,有些教师便失去信心,甚至不敢大胆改革,作文的教学效果自然不好。因此作文教学总是陷入学生写作消极,老师批改任务繁重,而不见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的困境,如何打破这种作文教学的瓶颈呢?  一、作文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  (一)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盲目空乏。  作文本来应该是一种思维形式、写作兴趣、写作习
期刊
【摘要】从班级管理角度讨论了语文教师的教学风格是一位教师教学艺术成熟的标志,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需要有一个艰苦而又长期的探索、实践过程,这个过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模仿性教学阶段、独立性教学阶段、创造性教学阶段和有风格教学阶段。  【关键词】教学风格  语文教学风格研究的主要对象就是语文教学风格现象及其规律。语文教学风格的研究是基于对客观存在的语文教学现象这种客观事实的承认和尊重为前提,通过
期刊
为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尝试着采用“创设情境,营造乐学氛围,增强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学生主体参与型”的教学模式,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素质教育教学原则,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