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雕塑与形容词

来源 :上海艺术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_STL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城市公共雕塑遍布全球各个角落的时候,对其的评论也呈几何级递增。在这些评论中,我们看到了世界各地的雕塑作品,了解了它们的艺术形式、表现语言、设计手法,创作理念等内涵。这些内容有些是艺术家自己主观表达出来的,有的则是雕塑评论家分析出来的,还有的则是公众对它们的认识。当这些各方各面的评论语言因互联网的存在而被集合到一起的时候,我们便需要用一种方法去整理并分析它们,以便更为准确地理解作品,也为人与生存的家园环境营造更为和谐的相处空间。在语言系统中,有一个特殊的语法组成部分,它们是事物内心化的语言载体,而其中,形容词由于其出现概率的均衡度、普遍度,以及其本身在行文中的高辨识度,而成为人们表达对某个事物情感时最常用的手法。因此,研究形容词在雕塑评论中的使用情况,也能从较客观的角度讨论公共雕塑评论的现状和整体发展水平。
  雕塑是一种情怀
  贡布里希以为,雕塑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艺术品,还是有特殊且明确用途的客观事物。因此,当雕塑作为一个特有的艺术种类,成为艺术家创作时极为重要的情感出口,在带有强烈创作者个性特征,又蕴含着深沉而浓烈的人文情怀的同时,它还因其功能特征而被赋予了多样且特殊的时代和历史使命。随即,当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被广泛接受,并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公共空间的营造中时,雕塑,这种带有主观人文精神的创作便自然而然的被融入到各种空间环境中,以至于成为现代都市文化中展现城市精神文化面貌的新亮点。
  雕塑的个性与共性
  城市雕塑的理念是由刘开渠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现代城市雕塑是现代城市文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水平的一个象征,它对现代城市面貌的美化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他的理念即使到了今天,依然符合人与城市共存的全球化命题。刘开渠提倡将城雕的主题与城市的多种环境和文化元素的融合,也就是说,将城雕的审美从展现精神文明和协调城市建设两个角度去理解。那么,当我们按性质为城市公共雕塑分类的话,便可以较为清晰地将其看成个性与共性的结合体,它们的共生共存,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条件。
  从创作的本体来看,雕塑的独特魅力在于艺术家个人的艺术个性和情感表达,它自然具有艺术家本人特有的思维结构、感情经验、艺术特点、性格特征等极具个性的艺术属性,它的唯一性是艺术家赋予每件作品的,是艺术家灵感瞬间的内心捕捉,是0.01秒内喷涌出的情感而产生的心理变化,艺术家往往乐衷于肆意张扬自己的这种特殊性。这种美学感受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更是不可复制的,艺术作品及其创作过程也因此而变得神秘而令人神往。然而,在公共雕塑具有雕塑艺术作品唯一性的同时,它还存在于公众环境与人合力产生的社会环境中,并占据了一定的城市公共空间。美国杰出的现代城市历史学家与人文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说:“最初现代城市是神灵的家园,而最后现代城市本身变成了改造人类的主要场所,人性在这里得以充分的发挥。现代城市的主要功能是化力为形,化能量为文化,化死物为活灵灵的艺术形象,化生物繁衍为社会创新。”艺术本就是人们对生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客观描述和表达,城市雕塑反映的自然也是生活在此城市空间中的人,与整个雕塑艺术品及其所处公共空间环境的对话结果。融入到复杂的公众社会环境中去,生存下来,是公众享有对公共雕塑的所有权,因此,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有关美的瞬间感受和表达,且必须包含着公众对它的评价,感受与信息反馈。
  雕塑评论的比较参数
  从整个大环境来看,对公共雕塑的评论无外乎两种,一种是通过公众参与投票的方式,使公众参与雕塑的创作,为其生活的环境负责,引发较好的互动和社会效应;另一种是由公共雕塑的环境参与者之一,评论家,在经由他们个人经验和阅历思考之后,对雕塑作品形成的具有其个性特征的文字表达。这两种评价体系中,前者的操作过程繁琐,周期较长,而后者则会导致和雕塑作品同样的唯一性的结果,也就是说,它并不能代表所有大众对公共雕塑的理解。但同时,当艺术评论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时,是不是又能在这些带有个性标签的评论语言中,寻找到一个讨论雕塑评论的参数,以此得出公共雕塑的一些共性或者现有情况呢?
  出版于1898年的《马氏文通》把汉语中的词分成九个类别,实字五类,虚字四类。其中一种便是能把事物的性质状态生动描绘的实词,即形容词。形容词的特点和功能是,可以较为细致入微的区分出客观世界的事物中存在的各种差别,包括人类的言行举止等内容。而雕塑作品在审美感受过程中也往往需要使用到比其他语法结构中的参数,比如代词、副词、名词、介词等更多的形容词,以此描述创作者或者评论者内心情感中的细微变化和主观情感诉求,是很重要的表达思想的语言载体。同时,它的使用量也是所有雕塑评论文章中最为均衡的,是反映人或者物各种特征的重要语素,是最高频出现的参数,也是最容易被读者关注到的一个评论重点。因此,对现有当代城市公共雕塑相关评论中的形容词做一个基本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不仅有助于对整个雕塑评论的内容梳理,更能反映出当前雕塑评论中存在的一些现状。
  形容词的提取和分析
  根据公共雕塑评论常见关键词,公共、雕塑、环境(人文、历史、自然)、城市,我们在知网上进行了搜索,并按引用数进行了排序,统计出引用率在4次以上的相关论文共74篇。这些论文按内容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归纳总结或者分析现有城市雕塑类型为主的文章,主要以对雕塑作品的点评和归纳为主;另一种是从宏观角度讨论城市雕塑的现状,其中点评某件雕塑作品的语言较少,大多为对现今公共雕塑的氛围、环境、发展现状做分析和总结。统计这些论文中的语言文字后,我们记录下描述雕塑作品的形容词约200多条,大致可以划分为,对公共雕塑和环境的整体描述,对有自然亲民感公共雕塑的评论,对展现人文历史情怀的纪念性公共雕塑的评论,以及对现有公共雕塑作品的负面判定等4个类型。
  对公共雕塑和环境进行整体描述的形容词有:
  舒适的、愉快的、科学的、轻松的、幽默的、自然的、纯朴的、淳朴的、互动的、自由开放的、内涵丰富的、人文科学的、震撼的、多方位的、独有的、同一种语境的、神秘感的、引人注意/引人注目的、隐蔽私密的、人文精神的、时代特色的、城市文化印记的、时代的,亲和的、时尚的,崇高的,雄伟的,游离的,飘逸的,引人入胜的,幽静的,寂寞的,典型的,平衡的,地域特色的,和谐的,安宁的,象征的、寓意的,东方传统文化的,图案化的、缅怀的、休闲娱乐的、耳熟能详的、大众的,具象的,亲切的、雅俗共赏的,仿古而不陈旧的、错落有致的,憧憬的、高雅的、彰显个性的、写实的、抽象的、简练的、繁复的、传统的,前卫的、有机融合的、丰富的,主导的、统率的,聚焦的、和平的、歌颂,热情、凸显文化气息的等。   对营造自然亲民感公共雕塑进行评论的形容词有:
  尺度宜人的、造型生动的、色彩丰富的、妙趣横生的、画龙点睛的,怀旧的、人文气息的、构思新颖的,轻松活泼的、生动有趣的、自由多样的、尺度可大可小的、概括的、提炼的、简括的、纯化的、写意传情的、简练的、单纯的、简单的、夸张的,变形的、对称的、稳定的、浪漫抒情的、格调高雅的、含蓄委婉的、怡情养性的、陶冶情操的、潜移默化的,虚实相生的、静穆的、情趣盎然的、温和的、智慧的、新奇的、大胆的、深邃历史的,轻松幽默的,简约的,平易近人的等。
  对展现人文历史情怀的纪念性公共雕塑进行评论的形容词有:
  庄严的、时代的、含蓄生动的、寓意深远的、形象优美的,雅俗共赏的、简约大气的、现代的、几何的、深厚的、传统文化、有内涵的、力量感、厚重感、搏击的、生命力的、自由的、空灵的、开放性的、前瞻性的、鲜明易懂的、意境高雅的、强烈对比的、夸张的、豪华的,抽象的,英雄精神的,严谨的、庄重的,富有激情的、气势恢宏的、森严的、肃穆的、隆重的、交相辉映的,说明性的、形象的、单纯的、明晰的、严谨周密的,场面宏大的,宏伟的、乐观的、自信的、浑然一体的、十分壮观的、肃然起敬的、维妙维肖的、传神的、严肃的、肃穆的、气势宏大的,标志性的、象征性的、敬仰的、朴素的,清晰的、稳定的,有秩序感的、自然的、激情的、幻想的、栩栩如生的、音容宛在的,单纯的、伟大的、典型的、平衡的、刚劲的、激烈的,英雄主义的,光影闪烁的,激动奔放的,深邃的,流动的、活力的、原始的,追求动感的,浑然天成的,简洁的、崇高的、粗犷的等。
  对现有公共雕塑作品有负面判定的形容词有:
  气派的、压抑的,封闭的、冷漠的、单调的、生硬的、冰冷的等。
  从这两类论文中归纳出的形容词中可以发现,有某些形容词出现的次数非常之多,包括构思新颖的,轻松活泼的,生动有趣的,自由的、多样的、单纯的,夸张的,抽象的、庄重的,富有激情的,生命力的,引人注意,引人注目的、人文的、深邃的,现代的,传统的、文化的,优美的、时尚的等。
  而其中,“人文的”、“时尚的”、“抽象的”、“单纯的”、“优美的”这几个单词的出现率几乎达到15%,也就是说,每七篇文章中就有一篇用到这些单词。同时,在这200个单词中,只有“舒适的”、“愉快的”、“轻松的”、“寂寞的”、“安宁的”、“冷漠的”、“冰冷的”、“压抑的”这几个单词带有情绪。从比例上来看,在前三类评论中,表达情绪的形容词只占其总数的2%,而在负面评论的形容词中,带有情绪的形容词占期总数的42%,接近半数。
  同时,在前三类对城市雕塑进行正面评论的形容词中,可以发现描绘表达性质的形容词,也就是可以加上“不”,或者“很”的形容词较多,比如说“自然的”、“壮观的”、“抽象的”、“自由的”、“单纯的”等,约占总数的2/3,而描述状态的形容词,比如“栩栩如生的”,“音容宛在的”、“肃然起敬的”、“维妙维肖的”、“怡情养性的”,“陶冶情操的”等,约占总数的1/3,可以看出评论者较为习惯先为作品主观定义一个性质,其次再为作品的状态做一个评价。
  从对自然小品类公共雕塑和纪念性公共雕塑评论的形容词的比较中还可以发现,对于外形线条的简洁与否是评论者关注的重点,有十多个相似的形容词出现在文章中,包括“概括的”、“提炼的”、“简括的”,“纯化的”、“单纯的”,“简单的”,“简约的”、“现代的”,“几何的”,“抽象的”、“朴素的”、“简洁的”等,这些形容词约占整体的6%,可以看出简洁的,带有抽象线条的作品比较受评论者钟爱。同时,纪念类雕塑作品营造的整体气氛也是评论者较为关注的主题。
  结束语
  从对形容词的搜集、提取和分析中,我们可以较为清晰的看到评论者较为常见的用词类型、评论方法、角度、思维方式等,也能发现现今城市公共雕塑评论较为雷同及程式化的现状。同时文章也有一些局限性,即有些评论文章在描述雕塑作品时会使用叙述性语句,而很少使用形容词,而我们只提取形容词做分析研究的方法对此类文章的观点就会产生一定的不匹配性。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还将对形容词出现的前后文关系,其中语素的组合,单词与所描述对象组合的可能性等等做更深入的统计和分析,但因篇幅所限,在此处无法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仅以此文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广大同行对艺术评论现今状态和现存问题的关注与探讨,为其良性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其他文献
作为一个老同志,我总爱像年轻人一样去关注当下文创中最前沿的,新创的理念、技术、案例和变化的态势。这一方面是我研究飞速变化的文化创意产业的需要,我喜欢站在最前沿;另一方面这也和我个人的学术兴趣和学术风格有关。  弹幕我其实早关注了,它来自于日本,去年也听到B站CEO在论坛上介绍他们的弹幕实践。弹幕文化从传播流程的角度来说,更多的是受众文化。作为国内最早介绍接受美学的学人之一,我对文化艺术接受中的双向
高墩刚构桥施工时经常使用托架法施工0^#段,长期以来托架的设计及计算过程中却一直存在一些不好的习惯及误区,给实际施工带来潜在的巨大危险。由于设计和计算时一般都偏向保
对四川省什祁市某电解锌厂房在.“5·12”汶川8.0级特大地震中的破坏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修复加固措施,恢复该厂房原有的结构安全及其使用功能,使之
本文作者现场亲历了如今世界上最为成功也最具人气的艺术节之一的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分享现场实地体验和艺术节的面貌,并由此对比、思考国内艺术节举办的得失,反思我们的问题所
通过液体藻种固相接种培养试验,对人工培养藻类结皮的生态环境条件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温度、光照、水分对藻类生长繁殖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温度条件对藻类的生长有影响,20℃
采用专家咨询、现场调查和文献查阅相结合的方法并参考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规范,构建了沙棘涵养水源功能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参照其他植被涵养水源功能参数及经验公式计算等对
本文就对疏勒河河水中含沙量进行检测并对疏勒河泥沙进行模拟沉淀试验进行了分析,并取得实际效果。
震后的加固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如何从中汲取经验,为日后加固重建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实际工程研究及经验体会,对汶川地震后的加固设计、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