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这三十六个字,是颜氏三代的“官箴名言”, 近来在许多文章中被频加引用,至誉为“官箴名言”的“公廉说”。在数百年前的官场上,能有此明确的语言用以勉励官员,应当是不错的,这是古代政治文明的一种表现,比起朱元璋剥贪官之皮塞以稻草置于公堂之上警示官员自律之举,在觀瞻上要好看得多。
广东连平人颜希深,官至巡抚;其子颜检,曾任直隶总督;其孙颜伯焘,1840年任闽浙总督。有清一代,祖孙三代官居督抚者,广东通省仅此一家。据载,颜希深父子官声甚好。颜伯焘以贵公子年方22岁即点翰林,志存高远,加上获祖、父的庇荫,相信早有守土封疆之思,欲大有作为,故在“箴言”跋中表示居官“不敢不以公廉自励”。他48岁被授为闽浙总督,正是鸦片战争时期,甫上任即积极备战,也曾在厦门奋勇抗敌,但抵御不住,便逃到同安,又谎报军情,最后被道光皇帝革职,返乡闲居。
宦海浮沉,在封建时代原是极正常的事。这里要谈的,不是因战事遭罢斥,而是有关颜伯焘罢官回乡过程中的一则故事。颜伯焘的同时人张集馨,刚好在颜氏罢官时就任福建汀漳龙道道台。张氏生前留下一部日记,1981年北京中华书局出版时取名《道咸宦海见闻录》。据该书记述,张氏经过福州时,曾去拜会已罢官即将返乡的颜伯焘,彼此有过一番叙谈。在张氏上任后,颜伯焘取道张氏任所漳州返粤。下面引录《道咸宦海见闻录》的一段记载,从中可以看出颜伯焘返乡的壮观场面。
前帅(按指颜伯焘。清代总督带兵部尚书衔,故下属称之为帅)回粤,道经漳城。二月梢(按1942年4月末),县中接上站差信,预备夫马供张。至初一日,即有扛夫过境,每日总在六七百名,至初十日……帅有亲军营三百人,感恩护送回粤,沿途皆须酒饭犒劳,是以酒席数多。余至书院谒见,则称夫人乳患,断不能行……蒋令(按即道府治所在地龙溪县知县蒋某)密求余曰:“帅无走意,县中供应实不能支,必求设法促之起行,方使县中息肩。”……
余问蒋令曰:“自初一至初十日,无日不过行李,安得许多辎重?”蒋令曰:“帅仆及营弁,包揽客商银标及各样货物,得资运送,皆借驿站马夫,既无运费,亦无盗劫,商贾何乐不为,不过驿站受累耳!如此滋扰,帅并不知。”……
奉文裁汰乡勇。龙溪有勇千二百名,其实并无其事。余即饬府裁撤,府中接文,即率县诣署面恳稍缓数日,余曰:“何谓耶?”赵守曰:“前帅过境,蒋令实用去一万余金,非藉此勇粮不能弥补。”余闻而心窃叹之!国家粮饷,乃如是之滥费耶!后余去官,不知裁撤与否?
根据上述记载,人们尚无法判定这运输行李、货物过了十日的队伍有多少是直接为颜伯焘一家服务的,但有位知名学者问道:“真可谓搜刮有道无度。其中果无取之海防银两耶?”(茅海建《天朝的崩溃》)在漳州如此,在所经其他州县又如何呢?以一名被朝廷革职的官员,居然浩浩荡荡,带着数以千计的随从,藉口夫人乳患、天雨难行,滋扰地方,一住就是五六日,一切费用,全由该县负担,动用公帑,总计有一万多两银子。即使动用“勇饷”去填补这个缺口,也是挪用防夷的海防经费,罪在不赦。即此一端足以说明颜伯焘之所为,实无一“廉”字之可言,遑论其他。
颜伯焘如何以“公廉说”去挑战“黑厚学”?这实在是一个难题。但欲研究“公廉定律”,此公的行为又确实是一个典型案例:刻石明志是一回事,行非所誓又是一回事。观其言不能不察其行,当世君子其慎之。
(作者系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
广东连平人颜希深,官至巡抚;其子颜检,曾任直隶总督;其孙颜伯焘,1840年任闽浙总督。有清一代,祖孙三代官居督抚者,广东通省仅此一家。据载,颜希深父子官声甚好。颜伯焘以贵公子年方22岁即点翰林,志存高远,加上获祖、父的庇荫,相信早有守土封疆之思,欲大有作为,故在“箴言”跋中表示居官“不敢不以公廉自励”。他48岁被授为闽浙总督,正是鸦片战争时期,甫上任即积极备战,也曾在厦门奋勇抗敌,但抵御不住,便逃到同安,又谎报军情,最后被道光皇帝革职,返乡闲居。
宦海浮沉,在封建时代原是极正常的事。这里要谈的,不是因战事遭罢斥,而是有关颜伯焘罢官回乡过程中的一则故事。颜伯焘的同时人张集馨,刚好在颜氏罢官时就任福建汀漳龙道道台。张氏生前留下一部日记,1981年北京中华书局出版时取名《道咸宦海见闻录》。据该书记述,张氏经过福州时,曾去拜会已罢官即将返乡的颜伯焘,彼此有过一番叙谈。在张氏上任后,颜伯焘取道张氏任所漳州返粤。下面引录《道咸宦海见闻录》的一段记载,从中可以看出颜伯焘返乡的壮观场面。
前帅(按指颜伯焘。清代总督带兵部尚书衔,故下属称之为帅)回粤,道经漳城。二月梢(按1942年4月末),县中接上站差信,预备夫马供张。至初一日,即有扛夫过境,每日总在六七百名,至初十日……帅有亲军营三百人,感恩护送回粤,沿途皆须酒饭犒劳,是以酒席数多。余至书院谒见,则称夫人乳患,断不能行……蒋令(按即道府治所在地龙溪县知县蒋某)密求余曰:“帅无走意,县中供应实不能支,必求设法促之起行,方使县中息肩。”……
余问蒋令曰:“自初一至初十日,无日不过行李,安得许多辎重?”蒋令曰:“帅仆及营弁,包揽客商银标及各样货物,得资运送,皆借驿站马夫,既无运费,亦无盗劫,商贾何乐不为,不过驿站受累耳!如此滋扰,帅并不知。”……
奉文裁汰乡勇。龙溪有勇千二百名,其实并无其事。余即饬府裁撤,府中接文,即率县诣署面恳稍缓数日,余曰:“何谓耶?”赵守曰:“前帅过境,蒋令实用去一万余金,非藉此勇粮不能弥补。”余闻而心窃叹之!国家粮饷,乃如是之滥费耶!后余去官,不知裁撤与否?
根据上述记载,人们尚无法判定这运输行李、货物过了十日的队伍有多少是直接为颜伯焘一家服务的,但有位知名学者问道:“真可谓搜刮有道无度。其中果无取之海防银两耶?”(茅海建《天朝的崩溃》)在漳州如此,在所经其他州县又如何呢?以一名被朝廷革职的官员,居然浩浩荡荡,带着数以千计的随从,藉口夫人乳患、天雨难行,滋扰地方,一住就是五六日,一切费用,全由该县负担,动用公帑,总计有一万多两银子。即使动用“勇饷”去填补这个缺口,也是挪用防夷的海防经费,罪在不赦。即此一端足以说明颜伯焘之所为,实无一“廉”字之可言,遑论其他。
颜伯焘如何以“公廉说”去挑战“黑厚学”?这实在是一个难题。但欲研究“公廉定律”,此公的行为又确实是一个典型案例:刻石明志是一回事,行非所誓又是一回事。观其言不能不察其行,当世君子其慎之。
(作者系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