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标记“这不”探析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nima3228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反问句“这不是……吗”的一部分,到话语标记“这不”的形成,依赖于结构上的固化和语义上的虚化。“这不”主要出现在同一话轮间,具有话题延续功能,其前后语句的逻辑语义关系,主要是举例印证、标示结果和并列关系;“这不”偶尔也用在应答话轮中,具有回应话题的功能。从语用特点看,“这不”所引出的内容都是近期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事情,且句中往往有明确的时间词来表示。
  关键词:“这不”  话语标记  语用模式  语用功能  语用特点
  话语标记语是一个日益引起学界关注的现象,对话语标记的个体使用模式和功能的分析则构成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作为话语标记的“这不”,胡建峰(2010)、杨迎春(2010)、周敏莉(2011)均有过论述。本文在以下方面做了进一步探讨:第一,通过语料统计分析“这不”的使用模式及语用功能;第二,对“这不”的形成过程从共时和历时两方面做了详细梳理;第三,揭示“这不”独特的语用特点。本文语料均来自北大CCL语料库。
  一、“这不”作为话语标记的界定
  现代汉语出现的“这不”有如下几类:
  (1)同样都是言语,变换口气,效果完全不同,这不也很神奇吗?
  (2)西沟还不富裕,我不该去贪图这些。吃穿住用,需要就买,不需要就不买。这两天老往外跑,鞋也磨烂了,我就买了双新的。这不,你们看。
  (3)她还在跑,还在搏斗,这不,这位“老将”今天又英姿勃勃地出现在广岛亚运会上。
  例(1)中的“这不1”是反问句的一部分,“这”指代上文出现的内容,“不”是构成反问句的否定副词。从结构上来说,“这不”是跨层结构,层次为“这/不/……吗?”例(2)中的“这”在意义上仍具有指代功能,所指对象存在于言谈现场,如:本例中“这”指代“新鞋”,但“不”的否定功能弱化,且在形式上成为一种固化结构,“这不2”可看作“这不1”向话语标记的过渡。例(3)中的“这不3”则具备了话语标记的典型特征:语义上“这”的指代作用和“不”的否定作用消失;形式上成为一种固化结构,句法上相对独立,不与相邻成分构成更大的语法单位;语用上发挥着某种标记作用。“这不3”是本文的研究对象。
  话语标记“这不”在使用中有以下变体:
  (4)人家网站之间的恩恩怨怨,就像那天上的风云瞬息万变。这不是吗,新浪与搜狐,今天又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站在了一条战线上啦!
  (5)朱品聽了这些话,……甚至觉得自己是当了皇帝!这不是嘛,衣来伸手,饭来张嘴。
  (6)好像坏人专拣着过年过节的日子捣乱一样。这不是,元旦前我送去四个人,今天又送去你们六个。
  (7)于是,我马上站起来,拔腿就跑!这不嘛,一口气整整走了一天两夜。
  二、话语标记“这不”的形成
  (一)话语标记“这不”形成的共时推测
  我们认为,话语标记“这不”来源于反问句“这不是……吗?”。从反问句的一部分到话语标记“这不”的形成,依赖于语义的虚化和结构的固化。
  1.反问句是“无疑而问”,重在强调而非疑问,所以语气词“吗”常会被表达不容置疑语气的“嘛”置换或直接省略,表示反问语气的问号被其他标点符号代替。如:
  (8)她心里想:小冤家呀!这可怎么办?俺这不是让孩子去“认贼作父”嘛!
  (9)我忽然认出了她。这不是赵雅芝吗,多年不见,我差点没认出她。
  上述形式的变化导致“字面上的否定形式很容易被说话者的主观意向重新分析为实质上的肯定形式,否定形式‘不’成了加强肯定语气的标记。”(于宝娟,2009)
  2.从语法和语义上来说,“这不是……吗”反问句中,“不是”比“这不”结合更紧密一些,但在语用中,一方面“不”和“是”之间常会插入其他成分,另一方面,由于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是”常省略不用。如:
  (10)我有才学,别人不了解自己,我并不因此而烦恼,这不才是君子吗?
  (11)中国需要名牌,如果企业和政府能共同合作,各司其职,这不皆大欢喜吗?
  “当构成一个句法单位或虽不构成一个句法单位但在线性顺序上邻接的两个词由于某种原因经常在一起出现时,语言使用者就有可能把它们看作一体来加以整体处理,而不再对其内部结构进行分析,这样就使得二者之间原有的语法距离缩短或消失”(董秀芳,2002:46)。因此在语流中人们更倾向于把“这”和“不”结合在一起。另外,“这”和“不”都是单音节,易构成一个双音节音步,符合韵律和谐的要求,更增强了“这”与“不”的黏合度。
  除了上述经济性原则、韵律和谐原则以外,使用的高频化也是话语标记“这不”形成的重要原因。“这不是……吗”句式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极高,在北京大学CCL语料库现代汉语部分输入“这不$20吗”①,检索结果多达2686条。两个单位同现的频率越高,成为一个类固化结构的可能性就越大。
  (二)话语标记“这不”形成的历时考察
  话语标记“这不”出现的时间较晚,明代除了典型的反问句以外,发现了如下一例:
  (12)琴童抱进毡包来,说:“爹家来了!”月娘道:“早是你们不曾去,这不你爹来了。”(《金瓶梅》)
  例(12)中的“这不”类似于话语标记,但“这”在语义上没有完全虚化,形式上未从句中独立,还不算典型的话语标记。
  清代后期,也出现了两例类似的用法:
  (13)听见房内有笑声,林黛玉便入房中看时,原来是李宫裁、凤姐、宝钗都在这里呢,一见他进来都笑道:“这不又来了一个。”(《红楼梦》)
  (14)薛蟠道:“妈也不必生气,妹妹也不用烦恼,从今以后我再不同他们一处吃酒闲逛如何?”宝钗笑道:“这不明白过来了!”(《红楼梦》)   从清代开始,“这不是吗”“这不是”出现话语标记的用法。例如:
  (15)姐姐有这些人给办妆奁还嫌长道短?这话怎么讲?这不是吗,姐姐方才说的五件事,公公一一指点得明白,姐姐都不耐烦往下……(《儿女英雄传》)
  (16)咱们就回相爷,说和尚卖给相爷,相爷再给几千,咱们四个人一分,这不是两头剩钱。”《济公全传》
  民国时期,真正的话语标记“这不”出现了,但数量很少,语料库中共出现3例。
  (17)各个都还孝顺听话,对我也关怀体贴,学业也都有长进了。这不,前几日弘晛这孩子给我画了一幅《岁朝画》,画中一老寿星居中坐着。(《清朝秘史》)
  (18)“啊呵,道爷,您快坐,我们一天到晚,都到这漂母祠来坐着,这不,我们老哥俩又来啦,可巧碰上您啦,坐吧坐吧。”(《雍正剑侠图》
  三、话语标记“这不”的使用模式及语用功能
  “这不”在语篇和对话中的使用比例大体相当。390例语料中,“这不”在篇章中出现187例,占47.95%,在自然话语中出现203例,占52.05%。我们将“这不”的使用模式归纳为两类,并分析其语用功能。
  (一)模式一:s1。这不,s2
  “这不”处于同一话轮及篇章中,这是话语标记“这不”的惯常模式,共379例,占97.18%,语用功能為使当前话题进一步延续。另外,“这不”使s1和s2紧密衔接,构成一个完整的话语链,起逻辑连接功能。根据其前后语句的逻辑语义关系,主要分以下几类:
  1.举例印证
  在言语交际中,说话者会希望对自己说出的话加以强调以引起听话一方更大限度的认同,这就需要补出理由来进一步确证。s1提出观点,s2举出具体例子补充说明,目的在于使听话人认同自己的观点。举例印证是“这不”前后语句的主要逻辑语义关系,在379例语料中,共247例,占65.17%。如:
  (19)现在人们更加重视学习了(s1)。这不,黄金周这两天每天要接待读者好几千人,外借的图书光盘几千册(张),各图书阅览室往往早上刚开门,就坐满了读者。(s2)
  (20)如今的生活变化快(s1),这不,京城又出了电脑计时学开车的新鲜事。(s2)
  例(19)中,s1提出观点:“现在人们更加重视学习了”,s2举黄金周的例子印证;例(20)s1提出观点:“如今的生活变化快”,s2举“电脑计时学开车”的例子来印证。
  有时s2作为例证不但起到补充说明s1的作用,在语义程度上也进一步加强。如:
  (21)利生的生意越来越红火(s1)。这不,连老外都吸引来了(s2)。
  2.标示结果
  在语料中共79例,占20.84%。分两种情况:
  1)s1是原因,s2说明s1产生的结果。
  (22)郑先生说,尽管医生叮嘱控制体重,但因为心脏和胃的问题都解决了,上海的饭菜、小吃、点心又特别好吃(s1),这不,比起在台湾时的体重又增加了15斤(s2)。
  2)s1介绍具体情况,s2说明这种情况造成的结果。
  (23)我就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整天在那二亩三分地上算计是种麦子还是种高粱,才算本分吗?那是落后!我没管这些,还是按自己的想法干(s1)。这不,现在好多人都向我学习了!”(s2)
  3.并列关系
  “这不”的功能在于联结s1、s2两个例证,二者共同作为论据来构成对命题s整体上的论证,共有27例。
  (24)“他呀,一天到晚瞎忙(s)。今儿一大早就往乡里跑,说要问问来年的棉花咋种。晌午一进村让村主任拉去商量慰问烈军属的事(s1)。这不,晚上回来刚要吃饭,北边永合两口子拌嘴,又叫去啦(s2)。”
  (25)党支部抓精神文明建设,从提高村民思想觉悟和文化技术素质入手。(s)除了建娱室、文化站、农民艺术团、安装闭路电视,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外(s1),这不,又投资建起了三层、建筑面积680平方米的“文化楼”(s2)。
  (二)模式二:A:s1。B:这不,s2
  “这不”出现于应答话轮开端,语用功能是对上一序列中说话人的言语或非言语举动作出回应。这种模式比较少见,在语料中只有11例,只出现于自然话语中。例如:
  (26)A:“大冷的天,这么远您怎么来了?”
   B:“这不,我把这钱捐了。”
  (27)A:“你们是做小生意的?”看着车厢里堆满的红香蕉苹果和鸭梨,我问。
   B:“不,买回去吃的。”老头儿回答。
   A:“吃这么多!”
   B:“这不,国庆节到了,孩子们都回家,儿子、女儿、孙子……”老两口打开话匣子给我讲起他们家吃水果的情景来。
  表1:话语标记“这不”语用模式和语用功能表
  使用模式 数量 语用功能 逻辑语义关系 数量 比例
  模式一: s1,这不,s2 379 话题延续 举例印证 247 65.17%
  标示结果 79 20.84%
  并列关系 27 7.12%
   其他 26 6.9%
  模式二:A:s1。B:这不,s2 11 回应话题 2.82%
  “这不”主要用于话轮或语篇之间,主要功能为话题延续,而从语义关系上来说,举例印证自己的观点则是“这不”衔接前后语句的的主要逻辑关系。
  四、话语标记“这不”的语用特点
  话语标记“这不”在使用中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这不”所引出的s2,其内容都是距说话人说话时间比较近的事。而且在句中常有具体的时间词来表示,如下例中的划线词。
  或者是标示最近刚刚发生的事情:
  (28)甭提啦,6岁坐在钢琴旁练指法,7岁学美术,这不,我爸这两天又要让我学书法。   (29)这不,最近又拿回了讲课一等奖。每当此时,她那美丽的大眼睛里便溢出一丝得意。
  标示正在发生的事情:
  (30)尼玛次仁得意地说:“大昭寺一度用水困难,我是拉萨市人大代表,就上了一个提案,没想到市长批了,这不,正在给寺里安装自来水管。”
  (31)这不,荷兰一个研究所正在研究如何通过“耳纹”发现作案者。
  标示马上将要发生的事情:
  (32)无论多烦多累,只要一看到戏迷,他就愿意接触。这不,明天还要到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去与博士生们座谈呢!
  (33)第一次投资500万美元,后又追加500万美元,这不,马上又要追加500万美元。
  五、结语
  究其原因,一方面“这不”作为话语标记,其整体意义已经无法从构成要素的意义直接推导出来,但构成要素的意义往往依然在局部起作用,凸现出某种相关的功能。由于“这”是一个近指代词,有一种将注意力指向现场语境的作用,它影响到话语标记“这不”的整体功能的发展,这一点也符合语法化研究者所提出的保持原则(persistence):当一种形式由词汇项语法化为功能项后,这种形式原有的句法语义特性还会保留到功能项的用法当中。
  另一方面,因为“这不”主要用在话语之间,通过补充例证来延续话题。所以说话人把“这不”作为信息符号,提醒听话人注意说话人要补充的焦点信息。在说话人看来,该信息对前面的话语是一个非常有力的证明或补充。“这不”后的话语行使的是一种强化功能,强化的是自己对事态的看法,增强话语的可信度。如果举一个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例子无疑会增强这种强调的效果,对方也是易于接受的。
  注释:
  ①指包含“这不”和“吗”,且二者相隔20字以内的句子。
  参考文献:
  [1]刘丽艳.作为话语标记的“不是”[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6).
  [2]邵敬敏.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4]吴福祥.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当前课题[J].语言科學,2005,(3).
  [5]于宝娟.论话语标记语“这不”、“可不”[J].修辞学习,2009,(4).
  (徐小波  天津 南开大学文学院  300071;山东烟台 烟台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  264005)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了第59届德国汉诺威国际商用汽车展上具有代表性的客车精品,与这些采用最新技术和配置的产品相比,目前国内生产的客车还有不小的差距,这给我们国内客车生产企业提出
摘 要:谓词性小主语主谓谓语句指的是由名词性成分充当大主语,由谓词性成分充当小主语,大小主语之间为陈述关系的主谓谓语句。这类主谓谓语句在整个主谓谓语句系统中产生得比较晚,它的形成过程与词汇复音化等韵律句法学现象有密切的关系。首先,词汇复音化使得谓词性成分的名化程度加深,从而使谓词性成分可以更加合理地出现在小主语位置上;其次,复音化引起汉语句子韵律结构的变化,使得有些句子的韵律结构和句法结构不一致,
摘 要:文章针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补充论述量词“顿”的形成路径,着重探讨其中的由“称量饮食的名量词”到“称量责打的名量词”这一环节。指出在隐喻的作用下,汉语由说“吃饮食”发展到能说“吃棒杖”;既然“棒杖”在人们心目中是跟饮食一样可“吃”的,那么“一顿棒杖”也就像“一顿饮食”一样自然能说了。  关键词:名量词 顿 隐喻  关于量词“顿”的形成路径,学界已有多人探讨,最早的有刘世儒(1965)[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