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及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发展思路,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实施和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措施的落实,给小城镇规划与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文章重点阐述了现阶段小城镇规划设计与建设的基本思路与建议。
关键词:小城镇;生态规划;思路;建议
1 引言
目前,在全国各地在积极建设发展小城镇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如生态环保意识的淡薄,甚至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短期的经济效益,给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由于“重建设,轻保护”,不少小城镇建设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规划布局不当、环境管理严重滞后,随意排放和倾倒废气烟尘、生产废水、生活污水、各类垃圾等等,导致空气和水体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加重,历史文化资源的破坏严重。因此,新形势背景下规划与建设小城镇,必须走生态发展之路,达到人、环境、经济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科学发展。
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科学规划的前提下,盲目开发,粗放发展,偏离了科学发展的轨道。因此笔者认为,在新时期背景下,建设现代小城镇必须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走生态发展之路,促进小城镇经济、社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规划设计思路与建议如下:
1 塑造小城镇良好的整体物质形象空间
1.1 小城镇的主要公共空间
传统的小城镇除街道空间外,往往缺乏良好的公共空间。小城镇建设规划中的城市设计要注重小城镇的重要公共建筑空间、街道空间、广场空间及河流绿地等公共性空间的营造。
1)城市设计要结合建筑的功能、用地的性质以及人流活动规律来形成不同功能和不同性质的小城镇公共活动空间,如居民公共活动空间、交通空间及自然风光地带等,从而满足小城镇居民多种活动方式的需要。居民的公共活动空间要结合主要的公建如活动中心和商业建筑等布置;交通空间要结合居民的出行方式、重要的交通场站和小城镇的布局特征进行布置;自然景观空间的塑造要结合河流、山体、林地等自然景观因素,同时考虑园林绿地规划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对自然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建立小城镇良好的自然景观空间。
2)要丰富小城镇的空间层次,空间层次的丰富不仅要建立不同功能和性质的公共空间,而且要建立不同规模的相同性质的空间。如绿地的建设要分类别,按照服务不同地域范围来确定,按照镇区、片区来设定;如广场的建设要考虑不同功能组成,交通集散、休闲娱乐、集会、市政等不同内容。
1.2 小城镇的实体规划
小城镇的实体是指城镇的各类建筑物和构筑物等,是小城镇整体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小城镇的实体,城市设计主要考虑公共建筑的组织,小城镇建设规划中城市设计主要重视小城镇公建的组织,目的是保护城镇景观,创造和谐与协调的城镇面貌,并控制建筑实体与空间的比例关系。城市设计要使公共建筑合理分布,形成小城镇的主要景观节点和次要景观节点,从而建立小城镇的实体景观系统;其次,要注重小城镇轮廓线的控制,城镇轮廓线组织的关键是合理控制建筑物高度、体量和体形等,使主要因素成为城镇轮廓线的主要控制,使次要因素处于从属地位,从而使城镇轮廓线具有一定的清晰性,丰富小城镇的总体空间。
2 树立小城镇良好的整体人文形象
2.1 历史文化环境的表达
小城镇一般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历史遗产,在每一个特定地区,种族群体的文化传统及其演进对城镇空间的组织与发展产生影响,形成了城镇空间的文化特色。因此城市设计要注重城镇历史文化形态的延续性。
在城市设计方面:1)要充分尊重地方文化,强化地域文化特征,把历史文化因素融入到小城镇景观设计的总体构架之中,保护一切有价值的历史遗存如村落布局、居民生活方式和民俗民风等,使小城镇的人文特色得以延续,对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建筑,如文物古迹和文化遗产等进行重点保护;2)要处理好特色保护和小城镇经济发展、城镇建设等的关系,使特色保护和各项用地布局、社会环境效益相结合;3)由于小城镇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空间环境,历史文化特色的保护还要反映当代城镇生活,创造出既具有浓厚人情味,又具有时代感和个性特色的小城镇风格。
2.2 意义性环境的表达
小城镇的意义性是由空间要素及实体要素所具有的内在文化涵义,主要是由历史传统、社会习俗、文化形态、思想观念及聚居方式等的影响所形成。小城镇的意义随着小城镇的发展和实践的推移而不断发生变化。小城镇的环境意义不仅能使环境具有强烈的可识别性、安全感和归属感等,而且和居民的生活融为一体,使得生活环境更加动人。因此,城市设计要加强环境的意义,在保护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充分注重社会习俗和思想观念等的影响,对小城镇形体和空间的造型、尺度及色彩等进行规定,从而使小城镇的整体环境具有一定的意义。
2.3 社会环境的表达
小城镇的形成与发展是社会生活的需要和反映,社会结构是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的和深层次的因素。在小城镇物质形成背后潜藏着人与物、人与人的各种关系和社会网络。这种社会网络经过长期历史积累沉淀而成,能使人强烈地感受到它的无形组织,对于居民精神的依托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并给人们带来安全感、亲切感、邻里感、社会感、自我感和归属感。小城镇社会组织有血缘、地缘、和宗教等,无视这种组织结构会使居民感到失落,不利于社会的安定。由于历史的积淀,小城镇的社会形态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是相对稳定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与环境之间的自然关系表现出相对稳定性。
这种社会形态不具有意识的组织就能形成,因此城市设计道德要保持原有社会网络,这样不但可以增加环境的舒适感,而且可以产生一种内聚作用,形成和谐的生活环境,成为社会安定的珍贵因素;其次要通过小城镇合理的用地布局赋予现代小城镇的社会组织以新的内容,适合当代居民的生活方式。
3 塑造地方特色,突出文化内涵,
“历史文化是城镇所特有的,它是城镇特色中最内在、最具有恒久力的东西”。因此,小城镇新区规划设计应结合“本土文化”,塑造“地方特色”。城镇文化的涵盖面很广,除了历史文化之外,还包括民族文化、经济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地域文化、精神文化等诸多方面。新一轮的城镇新区规划仅仅当成规划去做,而要更深一层去“做文化”,力求做出特色、做出品牌。规划人员在对城镇进行规划设计之前,要全面地考察、掌握小城镇历史、地域、建筑、民族、产业等方面的特色,挖掘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4 强化生态理念,打造园林式景观
生态园林城镇是今后小城镇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设计是县域城镇走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结合生态建设进行景观设计,使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协调统一,是建设生态园林城镇的必然选择。因此,强化生态理念、注重景观设计是新一轮的小城镇新区规划应该遵循的必不可少的原则。
伴随着乡镇企业的繁荣和小城镇的自身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的考验。城镇生态环境的恶化表现在:企业、商业、居住等功能区划分不明显;乡镇企业沿路展开,分布分散;城镇内部绿化面积、绿地率、人均绿地面积达不到国家标准;小城镇缺少园林建设,景观设计更是匮乏;污水、雨水等地下管网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等等。新一轮的小城镇新区规划应按照建设生态园林小城镇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地进行生态规划和景观设计,提高城镇的形象和品位,吸引农村人口进入小城镇,加速我国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5 大力发展小城镇颇具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
目前,国内对小城镇旅游产业的理论研究尚处于在一个初步探索阶段,关于小城镇旅游产业的概念,学术界也没有确切的定论。但是,一般都认为小城镇旅游产业只是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一种现象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小城镇旅游产业形成发展因素的重要性。“旅游产业结构是指旅游经济内各产业部门、各地区以及各种经济成分和经济活动的各环节的构成及其相互比例关系。”可见,小城镇旅游产业结构大体可分为核心结构和辅助结构。
5.1 核心结构
旅游资源吸引力是一个小城镇旅游产业形成因素的核心。各区域的小城镇旅游资源吸引力不同,必须发展小城镇资源的特色性,才能使小城镇旅游产业得以形成。
5.2 輔助结构
是指接待设施、交通区域、市场需求、政府职能以及提供的机遇,这些为小城镇旅游产业稳定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小城镇旅游资源吸引力,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山水景观:包括山景和水景,一般都是自然形成,是一种比较独特的地域资源。
(2)民居宗祠:其特点是建筑以宗祠、书院为主,在一个小城镇中形成古民居群,充分挖掘出古镇的文化内涵,从而吸引游客。
(3)民族民俗:突出体现小城镇地方民族风俗特色,特别是民族风貌、风情、习俗等特色,满足游客对跨文化差异的了解、感受和体验,增强地方小城镇旅游的吸引力。
(4)地方物产:开展具有特色的小城镇生态物产,包装具有特色的传统乡土工艺品,展示小城镇田园农业的纯天然食品等。
通过以上的规划与建设措施的实施,从而形成颇具乡土文化特色和吸引力的现代小城镇工业、居住和旅游完整产业链,走生态发展之路,促使现代小城镇的发展的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城镇是联系城乡的纽带和桥梁,具中心城市的补充功能,同时是农村地区发展的增长极。所以,小城镇规模的确定,不仅应根据其所管辖的区域范围,还要根据其所处的区位、与中心城市的关系和距离;同时,在产业定位、空间结构布局、建筑风格及所提供的生活氛围等方面都不能简单模仿大城市,而是要建立自己的地方特色,走生态发展之路,促进城乡一体化规划与建设目标的实现,促进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小城镇;生态规划;思路;建议
1 引言
目前,在全国各地在积极建设发展小城镇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如生态环保意识的淡薄,甚至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短期的经济效益,给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由于“重建设,轻保护”,不少小城镇建设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规划布局不当、环境管理严重滞后,随意排放和倾倒废气烟尘、生产废水、生活污水、各类垃圾等等,导致空气和水体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加重,历史文化资源的破坏严重。因此,新形势背景下规划与建设小城镇,必须走生态发展之路,达到人、环境、经济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科学发展。
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科学规划的前提下,盲目开发,粗放发展,偏离了科学发展的轨道。因此笔者认为,在新时期背景下,建设现代小城镇必须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走生态发展之路,促进小城镇经济、社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规划设计思路与建议如下:
1 塑造小城镇良好的整体物质形象空间
1.1 小城镇的主要公共空间
传统的小城镇除街道空间外,往往缺乏良好的公共空间。小城镇建设规划中的城市设计要注重小城镇的重要公共建筑空间、街道空间、广场空间及河流绿地等公共性空间的营造。
1)城市设计要结合建筑的功能、用地的性质以及人流活动规律来形成不同功能和不同性质的小城镇公共活动空间,如居民公共活动空间、交通空间及自然风光地带等,从而满足小城镇居民多种活动方式的需要。居民的公共活动空间要结合主要的公建如活动中心和商业建筑等布置;交通空间要结合居民的出行方式、重要的交通场站和小城镇的布局特征进行布置;自然景观空间的塑造要结合河流、山体、林地等自然景观因素,同时考虑园林绿地规划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对自然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建立小城镇良好的自然景观空间。
2)要丰富小城镇的空间层次,空间层次的丰富不仅要建立不同功能和性质的公共空间,而且要建立不同规模的相同性质的空间。如绿地的建设要分类别,按照服务不同地域范围来确定,按照镇区、片区来设定;如广场的建设要考虑不同功能组成,交通集散、休闲娱乐、集会、市政等不同内容。
1.2 小城镇的实体规划
小城镇的实体是指城镇的各类建筑物和构筑物等,是小城镇整体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小城镇的实体,城市设计主要考虑公共建筑的组织,小城镇建设规划中城市设计主要重视小城镇公建的组织,目的是保护城镇景观,创造和谐与协调的城镇面貌,并控制建筑实体与空间的比例关系。城市设计要使公共建筑合理分布,形成小城镇的主要景观节点和次要景观节点,从而建立小城镇的实体景观系统;其次,要注重小城镇轮廓线的控制,城镇轮廓线组织的关键是合理控制建筑物高度、体量和体形等,使主要因素成为城镇轮廓线的主要控制,使次要因素处于从属地位,从而使城镇轮廓线具有一定的清晰性,丰富小城镇的总体空间。
2 树立小城镇良好的整体人文形象
2.1 历史文化环境的表达
小城镇一般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历史遗产,在每一个特定地区,种族群体的文化传统及其演进对城镇空间的组织与发展产生影响,形成了城镇空间的文化特色。因此城市设计要注重城镇历史文化形态的延续性。
在城市设计方面:1)要充分尊重地方文化,强化地域文化特征,把历史文化因素融入到小城镇景观设计的总体构架之中,保护一切有价值的历史遗存如村落布局、居民生活方式和民俗民风等,使小城镇的人文特色得以延续,对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建筑,如文物古迹和文化遗产等进行重点保护;2)要处理好特色保护和小城镇经济发展、城镇建设等的关系,使特色保护和各项用地布局、社会环境效益相结合;3)由于小城镇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空间环境,历史文化特色的保护还要反映当代城镇生活,创造出既具有浓厚人情味,又具有时代感和个性特色的小城镇风格。
2.2 意义性环境的表达
小城镇的意义性是由空间要素及实体要素所具有的内在文化涵义,主要是由历史传统、社会习俗、文化形态、思想观念及聚居方式等的影响所形成。小城镇的意义随着小城镇的发展和实践的推移而不断发生变化。小城镇的环境意义不仅能使环境具有强烈的可识别性、安全感和归属感等,而且和居民的生活融为一体,使得生活环境更加动人。因此,城市设计要加强环境的意义,在保护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充分注重社会习俗和思想观念等的影响,对小城镇形体和空间的造型、尺度及色彩等进行规定,从而使小城镇的整体环境具有一定的意义。
2.3 社会环境的表达
小城镇的形成与发展是社会生活的需要和反映,社会结构是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的和深层次的因素。在小城镇物质形成背后潜藏着人与物、人与人的各种关系和社会网络。这种社会网络经过长期历史积累沉淀而成,能使人强烈地感受到它的无形组织,对于居民精神的依托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并给人们带来安全感、亲切感、邻里感、社会感、自我感和归属感。小城镇社会组织有血缘、地缘、和宗教等,无视这种组织结构会使居民感到失落,不利于社会的安定。由于历史的积淀,小城镇的社会形态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是相对稳定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与环境之间的自然关系表现出相对稳定性。
这种社会形态不具有意识的组织就能形成,因此城市设计道德要保持原有社会网络,这样不但可以增加环境的舒适感,而且可以产生一种内聚作用,形成和谐的生活环境,成为社会安定的珍贵因素;其次要通过小城镇合理的用地布局赋予现代小城镇的社会组织以新的内容,适合当代居民的生活方式。
3 塑造地方特色,突出文化内涵,
“历史文化是城镇所特有的,它是城镇特色中最内在、最具有恒久力的东西”。因此,小城镇新区规划设计应结合“本土文化”,塑造“地方特色”。城镇文化的涵盖面很广,除了历史文化之外,还包括民族文化、经济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地域文化、精神文化等诸多方面。新一轮的城镇新区规划仅仅当成规划去做,而要更深一层去“做文化”,力求做出特色、做出品牌。规划人员在对城镇进行规划设计之前,要全面地考察、掌握小城镇历史、地域、建筑、民族、产业等方面的特色,挖掘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4 强化生态理念,打造园林式景观
生态园林城镇是今后小城镇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设计是县域城镇走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结合生态建设进行景观设计,使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协调统一,是建设生态园林城镇的必然选择。因此,强化生态理念、注重景观设计是新一轮的小城镇新区规划应该遵循的必不可少的原则。
伴随着乡镇企业的繁荣和小城镇的自身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的考验。城镇生态环境的恶化表现在:企业、商业、居住等功能区划分不明显;乡镇企业沿路展开,分布分散;城镇内部绿化面积、绿地率、人均绿地面积达不到国家标准;小城镇缺少园林建设,景观设计更是匮乏;污水、雨水等地下管网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等等。新一轮的小城镇新区规划应按照建设生态园林小城镇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地进行生态规划和景观设计,提高城镇的形象和品位,吸引农村人口进入小城镇,加速我国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5 大力发展小城镇颇具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
目前,国内对小城镇旅游产业的理论研究尚处于在一个初步探索阶段,关于小城镇旅游产业的概念,学术界也没有确切的定论。但是,一般都认为小城镇旅游产业只是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一种现象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小城镇旅游产业形成发展因素的重要性。“旅游产业结构是指旅游经济内各产业部门、各地区以及各种经济成分和经济活动的各环节的构成及其相互比例关系。”可见,小城镇旅游产业结构大体可分为核心结构和辅助结构。
5.1 核心结构
旅游资源吸引力是一个小城镇旅游产业形成因素的核心。各区域的小城镇旅游资源吸引力不同,必须发展小城镇资源的特色性,才能使小城镇旅游产业得以形成。
5.2 輔助结构
是指接待设施、交通区域、市场需求、政府职能以及提供的机遇,这些为小城镇旅游产业稳定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小城镇旅游资源吸引力,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山水景观:包括山景和水景,一般都是自然形成,是一种比较独特的地域资源。
(2)民居宗祠:其特点是建筑以宗祠、书院为主,在一个小城镇中形成古民居群,充分挖掘出古镇的文化内涵,从而吸引游客。
(3)民族民俗:突出体现小城镇地方民族风俗特色,特别是民族风貌、风情、习俗等特色,满足游客对跨文化差异的了解、感受和体验,增强地方小城镇旅游的吸引力。
(4)地方物产:开展具有特色的小城镇生态物产,包装具有特色的传统乡土工艺品,展示小城镇田园农业的纯天然食品等。
通过以上的规划与建设措施的实施,从而形成颇具乡土文化特色和吸引力的现代小城镇工业、居住和旅游完整产业链,走生态发展之路,促使现代小城镇的发展的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城镇是联系城乡的纽带和桥梁,具中心城市的补充功能,同时是农村地区发展的增长极。所以,小城镇规模的确定,不仅应根据其所管辖的区域范围,还要根据其所处的区位、与中心城市的关系和距离;同时,在产业定位、空间结构布局、建筑风格及所提供的生活氛围等方面都不能简单模仿大城市,而是要建立自己的地方特色,走生态发展之路,促进城乡一体化规划与建设目标的实现,促进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