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睢州二夹弦的艺术特色

来源 :音乐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u_z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二夹弦又名两夹弦,因为其主要伴奏乐器是用四根弦夹两束马尾演奏而得名。它的唱腔温婉柔美,旋律线条起伏对比不太大,拖腔极为流畅,板式很多变,有板腔和曲牌30多种,所以是一种板腔体的河南地方剧种,它和号称“一勾勾”的剧种四根弦血缘很相近,都是在“花鼓丁香”基础上发展而成。
  关键词:二夹弦 艺术特色
  二夹弦的唱腔音乐抒情优美、叙事性较强、缠绵婉转。与本剧种多以爱情戏、悲苦戏为主的表演形式有关,所以稍显激情不足,而音乐表现手法也与之相适应。它的曲调吸收了花鼓、琴书、梆子、坠子等民间戏曲或小调中的音乐元素,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创造揉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声腔。二夹弦在演唱技巧上以假声拖腔大本嗓吐字(唱词)。即字头咬字吐字清晰,拖腔利用鼻音和胸腔共鸣的有机结合来完成。与手工纺车的音色很相似,清淳流畅,这也就形成了二夹弦真假声频繁交替的声腔特色。
  二夹弦内容以农村题材、扬善惩恶、情爱题材等题材为主,乡土气息,人情味很浓,多为表现爱情及宣扬伦理道德的剧目,是睢县及周边一些地区如太康、柘城、杞县、淮阳等地的群众文化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乡土艺术。它的唱腔和曲调都深受群众们的欢迎,它的演出剧目也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的声腔特点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及欣赏价值,因此,二夹弦有着较高的研究及传承价值。
  河南睢县地处豫东平原之中心,总面积924平方公里,人口达80多万。睢县介于开封与商丘之间,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理位置,历来乃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是华夏民族发祥地之一,是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是连霍高速及京九铁路交汇地。这里人文荟萃,历史悠久。宋时有父子双状元、元时有兄弟三进士、清时有祖孙四翰林,是我国著名诗人苏伞的故里,更是全国公安战线一级英模任长霞的家乡。睢县人一向文明、朴实、遵礼节、待人接物和善大方、讲仁义、喜欢歌舞,每年一到节日都会有各种歌舞场面,俨然是一派天丰人和的乡土风情。所以使得各类的民俗技艺得能够生存和传承下来。
  睢县为河南省最早传入二夹弦这一剧种并且成立二夹弦玩会班的。二夹弦这个剧种约有300多年的历史。最早是在河南省黄河以北的滑县、山东荷泽等地发展成形,成熟以后流传到豫、鲁、苏、皖接壤等地区。而二夹弦在河南的传播和遗存可以说完全是在睢县。在睢县的二夹弦有两个分支,这两个分支分别是后台乡闫庄村二夹弦剧团(现名字已为睢县二夹弦剧团)和尤吉屯乡丘井村。这两个分支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主要一支为后台乡闫庄村。根据老艺人彭素鸾的回忆,后台乡的闫庄村二夹弦玩会班在1895年成立。二夹弦艺人彭素鸾(女)已88岁,实为现今在世的睢县二夹弦最早的传承人。据彭回忆,她的丈夫韩祖兴(已故)七岁时开始跟韩宝印学艺,韩宝印系闫庄人。而韩宝印的老师是现在黄河北滑县的岳老师,此人约为1820年左右出生,地址不详。韩宝印的家境非常贫寒,a他以坐地摊演艺为生,他是一位逢节庆,婚、丧大典等为人祝贺或祭奠的民间艺人。韩宝印对二夹弦情有独钟,无论是生、旦、净、丑还是红脸、花脸以及拉弦击乐他都无所不能,而韩祖兴正是得益于韩宝印的口授心传,得以学习二夹弦的全部精华,同时也继承了许多传统唱腔和剧目,时至今日有50多部戏都一直在传唱,而且还做了许多增补益善工作。老艺人韩祖兴、郭振东、彭素鸾、时运正、贾振东等在继承和保留传统唱腔方面做出了较大贡献。
  另一个分支是睢县尤吉屯乡丘井村戏曲玩会班,据老艺人郭振东回忆说尤吉屯乡丘井村的玩会班成立于1900年。它组建于清宣统年间,距现在已有百年历史。这个玩会班由该村的张玉春和陈化玉两人创办。根据二夹弦老艺人郭振东讲:陈化玉从小家里很贫穷,所以打小就跟随他的父亲在山东、河北一带逃荒要饭,这其中偶然的机会得以在当地拜师学艺,之后学会了二夹弦剧种的各种行当,后来回到家乡创办了丘井戏曲玩会班,他所收的弟子当中有开封第一任二夹弦剧团团长李学义、连孝志、连普备等入室弟子。山东荷泽二夹弦剧团在1958年来睢县表演期间,该团团长即著名表演艺术家黄云芝(艺名小白鞋)就亲自到陈化玉家拜访学艺,并称其为老师。
  1958年在丘井、闫庄两个业余二夹弦玩会班的基础之上,合并成立了睢县二夹弦剧团。剧团成立之后不久,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剧团配备了音乐唱腔等设计人员,并且举办了数期戏曲学习班,并开设乐理课,教授演员识简谱,而且教他们用科学的方法练习发声。在当时文化县长蔡岫生把二夹弦的所有传统唱腔都收集起来,并且翻记成简谱,教青年演员学唱。可惜的是蔡岫生县长记的简谱现已无从保留,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四旧,导致原来的曲目统统不能唱了,所以剧团不得不停止演出活动,1968年睢县二夹弦剧团被撤销,演员不得已被下放回家,在这一年由政府主办的二夹弦剧团彻底解散。
  由于农村文化生活的需要和农民生活所迫,以韩祖兴、张新正、彭素鸾、马义生等人为骨干,睢县后台乡闫庄村二夹弦剧团在1970年得以重新组建,剧团的成立,使二夹弦极大收益,首先使大量传统的二夹弦剧目得以保留,传承了优秀的二夹弦声腔。其次也培养了一批二夹弦的传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河堤乡二夹弦剧团成立,这使得二夹弦剧种得以壮大和生存。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是二夹弦剧种在睢县发展的黄金时期。后来随着电影、电视的普及,以及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二夹弦剧团随后又进入了低迷时期,所以好多的二夹弦艺人们为了生活,不得不放弃他们热爱的艺术事业。时至今日,睢县后台闫庄村二夹弦剧团也面临着解体的危险。
  参考文献:
  [1]李国经.中国戏曲志·河南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
  [2]中国民族音乐集成河南省编辑办公室.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河南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1993.
  [3]廖源.“草根”文化二夹弦综述[J].河南科技,2011,(05).
  [4]段红霞.濒危剧种二夹弦艺术探源及现状的思考[J].大舞台,2010,(06).
其他文献
摘要:笔者是湖北文理学院音乐学院视唱练耳教师,通过多年的教学总结出一些训练学生听觉能力的方法。此文主要针对和声听觉进行一些阐述和研究。  关键词:视唱练耳教学 和声听觉 情感作用 表达能力  一、和声是“使几个音组合成和音,并使这样的一些和音形成连续的进行”①  和声感,是指对具有和声意义的乐音的协和程度、和声色彩、和声功能属性的感受能力和比较判断的能力。科普兰说:“和声是人类智慧的最高体现。”②
鉴于当今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需求的迫切,国家越来越重视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制定了相关的有效措施,《音乐欣赏》被定为高校的一门重要的素质教育课。基于此项举措,研究《
塔小和雅理念,词韵文邃、谐和雅致。作为一种境界,倡导的是和谐适度,平正调和,天人合一。建设“和雅温馨、清雅有序、典雅大气”的优雅校园环境,兼有外拓亦重内隐。在此,笔者试图以
恒大音乐95后实力唱将,“自习室女生”周子琰个人首张专辑《路过青春》第四波预热主打单曲The World Is Love于前日发布,首度挑战极致震撼摇滚曲风,冷静剖析爱恨交織的动荡人生,首周就占据了数个SNS排行榜的冠军。今日恒大音乐选择“夺冠日”曝光了特意为这首新曲定制的写真宣传片,从造型和场景上,以及周子琰的表情上,摄影师力图用意识流的一种手法,诠释出歌词中“把手放开、把心张开,跟狂风谈恋爱”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同时也给小学音乐教师观念进行了创新,更新改变了音乐教师原有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技巧的传授重点。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采用静止的形式,学生正襟危坐,态度严肃,单一机械、乏味的音乐知识的传授取代了小学生的情感需要,对学生的音乐情感的培养不重视,随着新课程理念的出台,现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情感的激发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钢琴课作为师范类院校音乐学习的专业技能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师范类院校对于钢琴教育的内容以及教学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加快推进
日前,著名音乐人徐子淳作词作曲、著名歌手徐子崴携手星光大道年度总冠军金美儿演唱的歌曲《坐上高铁去北京》入围由中宣部、文化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共同开展的“中国梦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文化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社会上出现了成千上万的社会音乐培训机构以及电视歌手大赛等,且受众越来越广。本文分析当代社会音乐审美文化现状及审美特质,并提出个人的观点。  一、当前社会音乐文化审美特征  审美生活化是当代审美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以前,美与艺术只与少数高雅上层阶级的人物相关,目前社会上,美和艺术却要满足整个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各种艺术的千变万化会迅速传播到全世界
邓丽君,一朵永不凋零的花,一颗永恒不灭的星,似乎再华丽的词藻也不足以表达出世人对邓丽君的赞美,无法掩埋世人对她的思念。短短42年,她的一生如流星飞逝,神秘而传奇,“歌后”也好,“巨星”也罢,她把心力和人生留给了舞台,把深情和美丽留给了人间,把快乐和享受带给了别人,任时光匆匆,永恒的是那份真诚、善良和才华。邓丽君属于一个时代,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依然心存深深的邓丽君情结,并永不忘怀那一段专属于她的
随着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德智体美各项素质综合发展要求的不断提高,师范学校钢琴教学课程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加强教师对师范学校钢琴教学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导,能够激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