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11年开始,亏损、裁员、高层动荡等负面消息席卷软件行业,在业绩寒冬中,软件企业研发支出资本化粉饰报表开始变得严重起来。如2011年净利润同比下降46.6%的金蝶国际,其资本化部分占研发支出的比重已上升至87.45%;2011年5月上市的易华录(300212.SZ),将2012年上半年研发支出的86.55%做了资本化处理,其开发支出净增额甚至超过中期净利润。
即使如此,在研发支出资本化队伍中,将全部募投项目的研发支出全额资本化仍属罕见,上市后一直采用此会计处理方法的万达信息(300168.SZ)由此引来质疑。
一位高级财务顾问更是直言不讳地称,“研发支出资本化就是一种变相的利润操纵手段。”
全额资本化涉嫌操纵利润
9月23日,某券商分析师在一份计算机行业周报中以不指名的方式指出,“某软件公司2011年在A股市场首发上市,上市前开发支出没有资本化,上市后将募集资金投入项目的开发支出资本化。”据该行业周报提供的信息,记者查询发现,“该公司”指的正是2011年1月上市的万达信息。
万达信息的公开资料显示,上市之前的2007年至2010年,公司资产负债表中的“开发支出”一项为0;2011年上市后,公司“开发支出”项变为5674.98万元,且全部为5个募投项目投入款,即公司对综合业务基础软件平台V4.0系统、综合劳动和社会保障V3.0系统、民航信息一体化V2.0系统、企业综合监管平台2.0项目、医疗卫生信息化V2.0系统5个募投项目的全年投入金额;2012年上半年,公司累计“开发支出”余额为9967.76万元,上半年净增加4292.78万元,净增额正好是前述5个募投项目的半年投入金额,公司同时表示“本期开发支出占本期研究开发项目支出总额的比例100%。”
由此可得知,万达信息自上市后,将全部募投项目的投入金额全额计入“开发支出”项,对此笔研发支出进行了100%的资本化处理。
据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第38号准则《无形资产》规定:研发过程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研究阶段的开发支出必须计入当期损益,而开发阶段的有关支出则在满足技术可行性等条件时应予以资本化。
中国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也规定:将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区分为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并分别处理,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在发生时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即列为“研发费用”,计入管理费用;开发阶段的支出应在满足相关条件时进行资本化,即列为“开发支出”,计入无形资产。
万达信息在2011年报和2012年中报中称遵循的是中国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也就是说,当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同时满足技术可行性、有使用和出售意图、有用性、足够的全面支持、支出可计量等条件时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计入“开发支出”项。
按上述会计准则,除非万达信息的募投项目研发支出全部为开发阶段支出,且同时符合会计准则规定的上述条件,否则,对募投项目的研发支出进行100%的资本化处理显然有违会计准则,有减少费用项增厚净利润的嫌疑。
“公司在招股书中明确说过,募投支出要进行资本化,我们的会计处理方法是符合财务法规和证监会相关规定的。”9月29日,万达信息董秘张令庆在电话中解释。
万达信息的确曾在2011年1月公布的招股书中表示,“公司募投项目的研发投入是进行资本化的,从产生效益那年开始摊销5年。”其保荐机构民生证券和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亦在招股书中同时表示,“本次募集资金的研发投入采用了资本化,是符合会计准则规定的,合理的。”
然而上述财务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会计准则对研发支出资本化的规定并没有强制性的约束条款,怎么区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怎么判定研发支出资本化的条件,选择的主动权其实掌握在企业手中,在实际操作中会计师往往优先采纳企业意见。
分析师在《苹果比苹果,再做投资决定》一文中指出,开发支出资本化夸大软件企业的资产、净利润、经营性现金流,使软件企业多缴所得税,损害企业的内在价值。
据上述分析师估计,假设这家公司(记者核查为万达信息)对研发支出进行费用化处理,2011年该公司的净利润或减至3700万元左右,较2010年同比减少约三成,2012年上半年公司更可能净亏损2000万元左右,而公司支出资本化后公布的2011年和2012年上半年净利润分别为8181.50万元和1126.01万元,分别同比增长53.88%和41.28%。
无异于饮鸩止渴
中投证券计算机行业分析师崔莹9月4日在某网站访谈时发表了《软件企业研发费用资本化粉饰报表开始严重》,该文指出,69家样本企业中,2012年上半年共有40家企业进行研发支出资本化,通过资本化增厚净利润100%以上的企业有6家,50%-100%的企业有7家,30%-50%以上的有7家。
他同时告诉记者,研发支出资本化是将当期研发支出的一部分计入“开发支出”,最终还是要通过无形资产摊销的方式消化已经支出的成本,分配到若干年后的摊销费用将影响公司未来的净利润。
万达信息的招股书显示,公司5个募投项目的全部投入金额合计为1.57亿元,且该笔支出将全部投入软件研发,未进行任何产业园建设、研发中心建设以及分子公司建设等固定资产投资。由于公司对该笔募投支出的摊销计划是从产生效益那年开始摊销5年,而5个募投项目3个项目今年年底达产,2个项目明年6月达产,也就是说从2013年开始,万达信息的无形资产摊销项将增长不少。
对此,万达信息董秘张令庆称,公司关注的是募投项目的投资的未来收益,相信收入的增长足以覆盖无形资产摊销带来的费用增长,不会对公司产出带来很大影响。她同时建议记者参考民生证券对万达信息研发支出资本化分析的文章。
据民生证券9月14日发表的《持续研发投入储备雄厚技术实力》一文分析,“假设按照5年摊销,万达信息2013-2015年收入的复合增速为35%,并且每年进入费用化的研发支出占收入的比重在9.5%左右,经测算,2013-2015年增加的管理费用分别是1359万元、3913万元、3913万元,对营业利润率的负面影响为1.1%、2.2%、1.7%。”
然而上述分析师对此显然有不同意见,该分析师在上述计算机行业周报中指出,将大量开发支出资本化无异于饮鸩止渴。假设该公司2011年和2012年资本化的开发支出在2013年进入无形资产并且分5年摊销,那么它在2013年因此新增费用3900万元(约为民生证券估计值的2.9倍),估计2013年该公司的盈利很可能让投资者失望。
万达信息方面则没有提供对2013年及以后待摊费用的预计。
该分析师同时指出,对“某软件企业”而言,如果当前的系统性升级需要资本化,那么未来的系统性升级也需要资本化,那种认为公司在募投项目达产后就不会有开发支出资本化的想法实在太天真了。该分析师认为,软件企业资本化的真正原因在于盈利能力较弱,据其测算,公司的软件开发业务可能常年徘徊在亏损或者微利的区域。
有财务专家告诉记者,如果企业盈利能力很强,业绩很好,通常没有必要大额资本化,当期花的钱当期进费用就好了,以后也可以少摊销。如果企业觉得盈利能力堪忧,业绩不看好,就会通过研发支出资本化让利润好看一些。
该专家同时表示了对万达信息募投项目前景的担忧,他认为,万一企业的软件技术不成熟,市场前景不看好,很可能会出大问题,如果长期累积待摊费用最后一次性摊销,企业将可能从盈利变成亏损。
值得注意的是,从万达信息的历史来看,2008年公司借款费用停止资本化使得财务费用增加了283.53万元,占当年净利润的11.16%,若剔除此影响因素,当年净利润将由同比下滑15.54%变更为同比下滑8.11%。如该财务专家所言,借款资本化和研发支出资本化一样,都给公司管理层粉饰财务报表和人为调节利润提供了机会。
即使如此,在研发支出资本化队伍中,将全部募投项目的研发支出全额资本化仍属罕见,上市后一直采用此会计处理方法的万达信息(300168.SZ)由此引来质疑。
一位高级财务顾问更是直言不讳地称,“研发支出资本化就是一种变相的利润操纵手段。”
全额资本化涉嫌操纵利润
9月23日,某券商分析师在一份计算机行业周报中以不指名的方式指出,“某软件公司2011年在A股市场首发上市,上市前开发支出没有资本化,上市后将募集资金投入项目的开发支出资本化。”据该行业周报提供的信息,记者查询发现,“该公司”指的正是2011年1月上市的万达信息。
万达信息的公开资料显示,上市之前的2007年至2010年,公司资产负债表中的“开发支出”一项为0;2011年上市后,公司“开发支出”项变为5674.98万元,且全部为5个募投项目投入款,即公司对综合业务基础软件平台V4.0系统、综合劳动和社会保障V3.0系统、民航信息一体化V2.0系统、企业综合监管平台2.0项目、医疗卫生信息化V2.0系统5个募投项目的全年投入金额;2012年上半年,公司累计“开发支出”余额为9967.76万元,上半年净增加4292.78万元,净增额正好是前述5个募投项目的半年投入金额,公司同时表示“本期开发支出占本期研究开发项目支出总额的比例100%。”
由此可得知,万达信息自上市后,将全部募投项目的投入金额全额计入“开发支出”项,对此笔研发支出进行了100%的资本化处理。
据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第38号准则《无形资产》规定:研发过程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研究阶段的开发支出必须计入当期损益,而开发阶段的有关支出则在满足技术可行性等条件时应予以资本化。
中国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也规定:将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区分为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并分别处理,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在发生时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即列为“研发费用”,计入管理费用;开发阶段的支出应在满足相关条件时进行资本化,即列为“开发支出”,计入无形资产。
万达信息在2011年报和2012年中报中称遵循的是中国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也就是说,当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同时满足技术可行性、有使用和出售意图、有用性、足够的全面支持、支出可计量等条件时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计入“开发支出”项。
按上述会计准则,除非万达信息的募投项目研发支出全部为开发阶段支出,且同时符合会计准则规定的上述条件,否则,对募投项目的研发支出进行100%的资本化处理显然有违会计准则,有减少费用项增厚净利润的嫌疑。
“公司在招股书中明确说过,募投支出要进行资本化,我们的会计处理方法是符合财务法规和证监会相关规定的。”9月29日,万达信息董秘张令庆在电话中解释。
万达信息的确曾在2011年1月公布的招股书中表示,“公司募投项目的研发投入是进行资本化的,从产生效益那年开始摊销5年。”其保荐机构民生证券和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亦在招股书中同时表示,“本次募集资金的研发投入采用了资本化,是符合会计准则规定的,合理的。”
然而上述财务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会计准则对研发支出资本化的规定并没有强制性的约束条款,怎么区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怎么判定研发支出资本化的条件,选择的主动权其实掌握在企业手中,在实际操作中会计师往往优先采纳企业意见。
分析师在《苹果比苹果,再做投资决定》一文中指出,开发支出资本化夸大软件企业的资产、净利润、经营性现金流,使软件企业多缴所得税,损害企业的内在价值。
据上述分析师估计,假设这家公司(记者核查为万达信息)对研发支出进行费用化处理,2011年该公司的净利润或减至3700万元左右,较2010年同比减少约三成,2012年上半年公司更可能净亏损2000万元左右,而公司支出资本化后公布的2011年和2012年上半年净利润分别为8181.50万元和1126.01万元,分别同比增长53.88%和41.28%。
无异于饮鸩止渴
中投证券计算机行业分析师崔莹9月4日在某网站访谈时发表了《软件企业研发费用资本化粉饰报表开始严重》,该文指出,69家样本企业中,2012年上半年共有40家企业进行研发支出资本化,通过资本化增厚净利润100%以上的企业有6家,50%-100%的企业有7家,30%-50%以上的有7家。
他同时告诉记者,研发支出资本化是将当期研发支出的一部分计入“开发支出”,最终还是要通过无形资产摊销的方式消化已经支出的成本,分配到若干年后的摊销费用将影响公司未来的净利润。
万达信息的招股书显示,公司5个募投项目的全部投入金额合计为1.57亿元,且该笔支出将全部投入软件研发,未进行任何产业园建设、研发中心建设以及分子公司建设等固定资产投资。由于公司对该笔募投支出的摊销计划是从产生效益那年开始摊销5年,而5个募投项目3个项目今年年底达产,2个项目明年6月达产,也就是说从2013年开始,万达信息的无形资产摊销项将增长不少。
对此,万达信息董秘张令庆称,公司关注的是募投项目的投资的未来收益,相信收入的增长足以覆盖无形资产摊销带来的费用增长,不会对公司产出带来很大影响。她同时建议记者参考民生证券对万达信息研发支出资本化分析的文章。
据民生证券9月14日发表的《持续研发投入储备雄厚技术实力》一文分析,“假设按照5年摊销,万达信息2013-2015年收入的复合增速为35%,并且每年进入费用化的研发支出占收入的比重在9.5%左右,经测算,2013-2015年增加的管理费用分别是1359万元、3913万元、3913万元,对营业利润率的负面影响为1.1%、2.2%、1.7%。”
然而上述分析师对此显然有不同意见,该分析师在上述计算机行业周报中指出,将大量开发支出资本化无异于饮鸩止渴。假设该公司2011年和2012年资本化的开发支出在2013年进入无形资产并且分5年摊销,那么它在2013年因此新增费用3900万元(约为民生证券估计值的2.9倍),估计2013年该公司的盈利很可能让投资者失望。
万达信息方面则没有提供对2013年及以后待摊费用的预计。
该分析师同时指出,对“某软件企业”而言,如果当前的系统性升级需要资本化,那么未来的系统性升级也需要资本化,那种认为公司在募投项目达产后就不会有开发支出资本化的想法实在太天真了。该分析师认为,软件企业资本化的真正原因在于盈利能力较弱,据其测算,公司的软件开发业务可能常年徘徊在亏损或者微利的区域。
有财务专家告诉记者,如果企业盈利能力很强,业绩很好,通常没有必要大额资本化,当期花的钱当期进费用就好了,以后也可以少摊销。如果企业觉得盈利能力堪忧,业绩不看好,就会通过研发支出资本化让利润好看一些。
该专家同时表示了对万达信息募投项目前景的担忧,他认为,万一企业的软件技术不成熟,市场前景不看好,很可能会出大问题,如果长期累积待摊费用最后一次性摊销,企业将可能从盈利变成亏损。
值得注意的是,从万达信息的历史来看,2008年公司借款费用停止资本化使得财务费用增加了283.53万元,占当年净利润的11.16%,若剔除此影响因素,当年净利润将由同比下滑15.54%变更为同比下滑8.11%。如该财务专家所言,借款资本化和研发支出资本化一样,都给公司管理层粉饰财务报表和人为调节利润提供了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