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两语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ancj19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文学作品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要认真解读,正确把握文本价值,引导幼儿准确理解作品内涵。《狐狸与乌鸦》富有哲理,浅显易懂,适合幼儿阅读,有利于拓展、提升幼儿的经验,帮助幼儿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可在细读作品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分别从乌鸦和狐狸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帮助幼儿理解狐狸的狡猾。为了避免幼儿将狐狸和乌鸦贴上标签,误认为“狐狸式的人”能获得利益,“乌鸦式的人”会吃亏,教师也可问幼儿:“乌鸦和狐狸你更喜欢谁?为什么?”先让幼儿自由地发表见解,再帮助幼儿接受正确价值观的引领。
  (江苏宝应 张守凤)
  《狐狸和乌鸦》蕴含两个做人的道理,一是爱听奉承话容易受骗上当,二是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去达到目的,而不是靠欺骗的手段。为了帮助幼儿准确理解故事寓意,我是这样安排活动的:第一阶段,倾听故事,理解故事内容;第二阶段,学说故事人物对话,感受人物内心的变化;第三阶段,创编故事《聪明的乌鸦》,引导幼儿创编狐狸伤害别人后自己也受到惩罚的情节,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第四阶段,制作演出道具,表演童话剧。就这样,我让幼儿在听故事、讲故事、编故事、演故事等系列活动中体会人物心理,把握角色特点,理解故事蕴含的哲理。
  (辽宁大连 于 炜)
  《狐狸和乌鸦》这则寓言故事确实表明,狐狸是聪明、狡猾的,而乌鸦是虚荣、愚钝的,但经验式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幼儿形成“思维定势”,比如,在幼儿看来,大灰狼就是坏蛋的化身,狐狸总是狡猾善骗的。动画片《猫和老鼠》之所以让幼儿万般喜爱,原因恰恰在于作者打破了常人的固有思维方式,把猫和老鼠这两个天敌化为了朋友,从而演绎出两者斗智斗勇又团结合作的幽默经典故事。我顺此想到,假如狐狸和乌鸦也是朋友,那么叼着肉的乌鸦会怎么做?想吃肉的狐狸又会怎么做?这个问题涉及朋友间如何沟通、相处、分享等社会领域的学习内容。我相信,幼儿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给予适宜的引导,他们就会迸发出无穷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云南玉溪 刘云艳)
其他文献
设计意图:  《苔》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首五言绝句,描写了渺小的苔虽然生长在阴暗潮湿处,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自信地学着娇艳的牡丹尽情开放,传递出令人感动的精神力量。这首小诗原本少有人传诵,2018年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节目第一期中,曾经在贵州贫困山村支教的教师梁俊和乌蒙山里的孩子们一起演唱了这首诗,从而令这首小诗一夜之间红遍了大江南北。《苔》这首小诗虽然不完全符合五绝格律,却琅琅上口,意境优美
目标:练习在行走中用手托着物体,不使盘子上的球掉下来;发展上肢力量和身体的协调性。  环境创设:将一次性餐盘(直径约18厘米)黏在薯片罐顶部(见图1),准备海洋球若干。  玩法1 托球行走(小班)  先将薯片罐放在地上,在盘子上放好海洋球,然后蹲下用双手握住薯片罐站起来,在走廊里自由行走,不使球掉下来(见图2)。  指导要点:刚开始可以让幼儿握住薯片罐的上端,经过练习熟练掌握后,可以让幼儿尝试握住
鞋架问题多多  “鞋架上的标记”是一个小班活动的案例,它真实地发生在主题活动“快乐数量城”中。  小三班的“对对商店”就要开业了,货物上架成了当前最重要的工作,耳环、手套、袜子、鞋子,每种商品都要摆放整齐到位。耳环有“耳环墙”,手套、袜子有悬挂区,鞋子也有自己的鞋架。当所有商品都摆放到相应区域,“对对商店”试营业了。几天后,大家发现,鞋架成了最大的麻烦。  问题一:“老师,‘对对商店’的鞋子又倒了
2014年11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批复同意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第二期行动计划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制定的?实施第二期行动计划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是什么?政策上有哪些主要突破点?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负责人就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1.请问为什么要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答:为了实现《国家中长期改革
幼儿园作息制度是否合理关系到幼儿能否在园度过愉快而有意义的一天。在实践中,我们逐渐发现现有作息制度的不合理之处。让我们还原一名普通大班幼儿苗苗的半日生活,来看看其中存在什么问题。  一天。苗苗睡了个懒觉,到幼儿园都快9点了,嘴里还啃着面包,外婆催着:“快吃呀,小祖宗,早操都结束了。”那时,中大班幼儿已做完早操回到班里,老师却无法按时开始上午的第一个集体教学活动,因为在室外托小班的幼儿还在做早操。等
发改价格[2011]320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改革委、物价局,教育厅(教委)、财政厅(局):  為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规范幼儿园收费行為,保障受教育者和幼儿园的合法权益,特制定《幼儿园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  附:幼儿园收费管理暂行办法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教育部  财政部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附件:  幼儿园收费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為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科学领域学习的目标与教育建议体现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知识的统一。它要求儿童不仅要学习科学知识,也要形成科学的态度,掌握科学的方法,三者是紧密结合的。  一、形成科学的态度  案例中孩子探究的对象是两只可爱的活生生的兔子,而不是无生命的物体。所谓科学的态度,首先要遵循动物生长的自然规律,珍爱生命,不可随意拿動物做活体实验。案例中教师同意孩子带各类食物来尝试喂兔子
聚焦重点  江苏常熟市谢桥中心小学幼儿园 董菊芳  在活动一的踩脚印环节中,教师的提问不够聚焦。“会踩出哪些不同的脚印”这个问题是指颜色上的不同还是形状上的差异?即使是成人也很难回答,而教师在总结时说:“用脚的不同部位能踩出不同的脚印。”试想,小班幼儿能控制自己的脚尖、脚跟分别踩出不同的脚印吗?利用脚的不同部位踩脚印来认识脚的组成合适吗?同样,活动二的目标为学习纵跳摸高的技能,巩固跑、双脚并拢向前
在科学领域学习中,鼓励幼儿“做中学”“主动探索”“获得直接经验”,这些都没错。不过,在支持幼儿探究的同时,教师要“切准脉”,找到真问题,这样才能够组织幼儿开展合理的探究。  1.不放大问题  案例中,一开始只是个别幼儿围绕兔子“只吃萝卜青菜”还是“可以吃饼干”的问题在争论,前者是幼儿的已有经验,后者是幼儿出于自我中心的思考,将兔子拟人化了;在参与讨论的幼儿变多了之后,又增加了“自己曾经喂过什么”和
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常常会观察到孩子的兴趣很容易转移,游戏往往浅尝辄止。案例中的文文就是这样。我们不禁思考:如果满足了文文的愿望,文文能在生活区进行深入的学习吗?还是仍然和在建构区时一样,只有三分钟的热度呢?一味地满足孩子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愿望,就是尊重和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了吗?在尊重孩子兴趣与自主性的前提下,如何让孩子的学习真正发生,又怎样把学习引向深入,让区域活动更加有效地促进孩子的发展,并培养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