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传统桎梏,创设生活化课堂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z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贴近生活,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这是《地理课程标准》中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的最重要的要求之一。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某些传统的功利性因素的制约,这项要求却常常被奋战在一线的高中地理教师所忽视。其实,重视地理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更加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科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而且,还会让地理课堂教学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地理教学;生活化;创设方法
  提到地理学科,很多人都会认为这是一门以背诵、记忆为主的科目,这种观念其实是一种认识上的偏差,但是,它的产生却是与我们地理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在实际教学中,“讲—练—背—默”就是很多地理教师所采用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课本、课本、教学之本”也是很多教师根深蒂固的一种传统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这些思想理念的产生与传统的过于重视功利性的东西有着必然的联系。所以,新课程改革就是要突破这些传统思想的桎梏,更多地强调教学的时代性、实用性、创新性,要求地理教学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要体现学科的鲜明特色,创设更加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生活化课堂。
  何谓生活化课堂?就是在教学中,尽量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最佳结合点,充分挖掘其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使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体验之间建立联系,使新教授的内容能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达到真正的理解。简单地说,就是能够做到从生活中总结出科学理论知识,同时也能够把学到的科学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将两者进行有效结合呢?笔者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从生活中来,学之本源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刻感受到,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开展教学,创设生活情境案例,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去理解理论知识,深刻地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创造性,让地理课堂变得更加有趣。以生活为切入点,创设生活案例,引导学生学会从“衣、食、住、行”中去提炼地理知识,探究地理规律,感悟生活中的地理。
  1.从“衣”中来
  人类的服饰选择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讲授到有关地理环境部分的内容时,可以用人们所穿的不同服饰作为课堂例证的素材。比如在讲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中的常见气候类型时,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不同气候地区的人们的服饰照片,如:我国西藏地区藏民的“藏袍”;热带雨林中土著居民的原始服饰;阿拉伯地区的人们的白色长袍;我国东北地区人们冬季的皮草等。然后让学生结合不同地区的服饰特点,推导他们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最终得出该地区的气候类型。不同地区服饰照片的展示,既调节了课堂气氛,又让地理课堂变得更具有生活化。
  2.从“食”中来
  由于地域差异,水热组合特征不同,导致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类型不一致。在讲授到必修二第三章有关“农业的区位选择”时,我事先掌握了我们班有南、北不同地区的外来人口的子女就读,在课堂上我就请他们各自介绍一下家乡的饮食习惯。比如,南方的同学喜欢吃米饭、甜食,而北方的同学喜欢吃面食、辣椒,然后我再进一步地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不同地区人们的主食不同?从而推导出不同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的差异造成人们饮食上的选择差异,最终得出结论:“南稻北麦”“东耕西牧”。
  3.从“住”中来
  民居的样式、材料常常受到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在复习中国区域地理时,可以给学生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房屋图片,如:内蒙古草原上的蒙古包;黄土高原的窑洞;北方地区的平房;南方地区的斜顶房;云南的竹楼等,然后提问:不同地区的房屋的显著特征是什么?形成这种特征的原因是什么?从而推导出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为了活跃课堂的气氛,增强学生乡土地理的意识,我特意到我们本地的古镇上去拍摄了几张老式民居添加到课件的图片素材中去,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从“行”中来
  在地理学科中,人们的出行也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在讲必修二第五章“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时,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些生活情境,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如:
  (1)从哈尔滨到广州参加贸易洽谈会,要求次日必须到,可供选择的合理的交通工具是(
其他文献
摘 要:数学开放题被认为是最富有教育价值的一种数学问题的题型,更是落实《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中关于学生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抓手。数学开放题的设计可以是信息开放、问题开放、策略开放、结论开放、综合开放的习题。关键词:开放习题;创造;思维  数学开放题的主要特征表现为题目的信息不够完备、结论不确定、问题指向不明、解题方法没有规定等。教学时精心设计开放题,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和巩固
所谓网络班级是指在网络环境下,以某一家网站或某个软件作为平台,将同一班级的学生、老师、家长分别以各自的身份建立起来的教育组织,它以老师、学生、家长的交流为基础,以促进学生在网络时代中的健康成长为目的。多年来,笔者对网络班级在小学德育中的有效应用进行了一些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比如:为了提高孩子家庭教育质量,交流家庭教育经验,我每周都会固定一个下午时间和家长在网络班级上进行交流。这种交流,有老师和家
摘 要:课改后的课堂,不片面追求课堂结构的完善,追求的是学生的发展;不刻意追求教师讲得如何精彩,追求的是学生如何学会的过程;不追求活而无效的课堂,追求的是学生在课堂高质量的思维活动。开课敲响“第一锤”(导入艺术),续课奏出“最强音”(提问艺术),结课留下“满口香”(结课艺术)的教学方法,让我受益匪浅。  关键词:反思提升;追寻梦想;铭记责任  一、学高为师心不倦,丹心朱笔谱华章  在南京师范大学7
摘 要:合唱教学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手段,在音乐教学中实施合唱教学,既能提高学生的视唱水平,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感受音乐的乐趣。初中音乐如何有效提升合唱教学水平?文章从建立合唱意识,培养合唱节奏,挖掘合唱情感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合唱教学是一种重要的音乐教学手段,在音乐教学中实施合唱教学,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素质环境的大背景下,我国教育部制定的《全
摘 要:学生对教师的情感不深,对教师的崇拜感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教师要学会运用情感教育,方能得到学生的喜爱和信任,方能使学生接受自己所传授的道理和知识。本文从三个方面分别阐述了教师该如何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引发学生的真实情感,帮助学生成长。  关键词:情感教育;注意细节;解决矛盾;关注特殊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学记》
学生之美,美在管理。班级是形成学生之美的一个重要载体,班级管理是班主任根据一定的目的,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其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尽可能得到全面的发展。笔者站在实践的基础上,浅谈小学班级的多元管理。  一、加强班级制度建设  (1)学好通用的管理制度。上级部门制订的相关规章制度,是现有班级管理必须遵循的条例和法规,带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学生学习文本,最终的目的是“学以致用”,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就应当致力于在“品味”和“实践”上下工夫。“品味表达”与“实践运用”是阅读教学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根本形式。“品味表达,是为了
摘 要:本文立足于师德,从爱岗奉业,为人师表,以教师的人格影响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爱生理智,教育科学,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爱学进取,能量充沛,做一名理念超前,教学思维灵活、与时俱进的好教师等方面,浅谈了对师德的理解。  关键词:师德;爱岗;爱生;爱学  师德,简而言之,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师
校本教研是在学校中开展的一种开放式发展性的教育教学实践性研究活动,是教师改善自身行为的反思性实践和专业成长的过程,是教师职业生活的基本方式和特征。鉴于此,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罗岭中心学校(以下简称“我校”)自始至终坚持“教学研究不离开一线课堂,教师成长不离开一线课堂,活动开展不离开一线课堂”的信念,扎根一线课堂,走务实之路,从基本的做起。下面笔者结合我校近几年的实践,谈谈我们尝试的一些做法。  1.
摘 要:中华传统经典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它博大精深,能感化人、启发人、教育人,教育人们学会做人、懂得生活的道理。浙江省平阳县昆阳镇第七小学(以下简称“我校”)结合教育教学实际,采用《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著作,开展“巧读文化经典 积累国粹文化”活动,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校的德育品位,增润教育的文化底色。  关键词:农村小学;经典诵读;实践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1.现代小学呼唤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