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贴近生活,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这是《地理课程标准》中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的最重要的要求之一。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某些传统的功利性因素的制约,这项要求却常常被奋战在一线的高中地理教师所忽视。其实,重视地理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更加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科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而且,还会让地理课堂教学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地理教学;生活化;创设方法
提到地理学科,很多人都会认为这是一门以背诵、记忆为主的科目,这种观念其实是一种认识上的偏差,但是,它的产生却是与我们地理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在实际教学中,“讲—练—背—默”就是很多地理教师所采用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课本、课本、教学之本”也是很多教师根深蒂固的一种传统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这些思想理念的产生与传统的过于重视功利性的东西有着必然的联系。所以,新课程改革就是要突破这些传统思想的桎梏,更多地强调教学的时代性、实用性、创新性,要求地理教学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要体现学科的鲜明特色,创设更加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生活化课堂。
何谓生活化课堂?就是在教学中,尽量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最佳结合点,充分挖掘其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使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体验之间建立联系,使新教授的内容能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达到真正的理解。简单地说,就是能够做到从生活中总结出科学理论知识,同时也能够把学到的科学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将两者进行有效结合呢?笔者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从生活中来,学之本源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刻感受到,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开展教学,创设生活情境案例,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去理解理论知识,深刻地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创造性,让地理课堂变得更加有趣。以生活为切入点,创设生活案例,引导学生学会从“衣、食、住、行”中去提炼地理知识,探究地理规律,感悟生活中的地理。
1.从“衣”中来
人类的服饰选择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讲授到有关地理环境部分的内容时,可以用人们所穿的不同服饰作为课堂例证的素材。比如在讲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中的常见气候类型时,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不同气候地区的人们的服饰照片,如:我国西藏地区藏民的“藏袍”;热带雨林中土著居民的原始服饰;阿拉伯地区的人们的白色长袍;我国东北地区人们冬季的皮草等。然后让学生结合不同地区的服饰特点,推导他们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最终得出该地区的气候类型。不同地区服饰照片的展示,既调节了课堂气氛,又让地理课堂变得更具有生活化。
2.从“食”中来
由于地域差异,水热组合特征不同,导致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类型不一致。在讲授到必修二第三章有关“农业的区位选择”时,我事先掌握了我们班有南、北不同地区的外来人口的子女就读,在课堂上我就请他们各自介绍一下家乡的饮食习惯。比如,南方的同学喜欢吃米饭、甜食,而北方的同学喜欢吃面食、辣椒,然后我再进一步地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不同地区人们的主食不同?从而推导出不同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的差异造成人们饮食上的选择差异,最终得出结论:“南稻北麦”“东耕西牧”。
3.从“住”中来
民居的样式、材料常常受到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在复习中国区域地理时,可以给学生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房屋图片,如:内蒙古草原上的蒙古包;黄土高原的窑洞;北方地区的平房;南方地区的斜顶房;云南的竹楼等,然后提问:不同地区的房屋的显著特征是什么?形成这种特征的原因是什么?从而推导出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为了活跃课堂的气氛,增强学生乡土地理的意识,我特意到我们本地的古镇上去拍摄了几张老式民居添加到课件的图片素材中去,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从“行”中来
在地理学科中,人们的出行也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在讲必修二第五章“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时,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些生活情境,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如:
(1)从哈尔滨到广州参加贸易洽谈会,要求次日必须到,可供选择的合理的交通工具是(
关键词:地理教学;生活化;创设方法
提到地理学科,很多人都会认为这是一门以背诵、记忆为主的科目,这种观念其实是一种认识上的偏差,但是,它的产生却是与我们地理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在实际教学中,“讲—练—背—默”就是很多地理教师所采用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课本、课本、教学之本”也是很多教师根深蒂固的一种传统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这些思想理念的产生与传统的过于重视功利性的东西有着必然的联系。所以,新课程改革就是要突破这些传统思想的桎梏,更多地强调教学的时代性、实用性、创新性,要求地理教学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要体现学科的鲜明特色,创设更加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生活化课堂。
何谓生活化课堂?就是在教学中,尽量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最佳结合点,充分挖掘其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使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体验之间建立联系,使新教授的内容能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达到真正的理解。简单地说,就是能够做到从生活中总结出科学理论知识,同时也能够把学到的科学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将两者进行有效结合呢?笔者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从生活中来,学之本源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刻感受到,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开展教学,创设生活情境案例,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去理解理论知识,深刻地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创造性,让地理课堂变得更加有趣。以生活为切入点,创设生活案例,引导学生学会从“衣、食、住、行”中去提炼地理知识,探究地理规律,感悟生活中的地理。
1.从“衣”中来
人类的服饰选择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讲授到有关地理环境部分的内容时,可以用人们所穿的不同服饰作为课堂例证的素材。比如在讲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中的常见气候类型时,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不同气候地区的人们的服饰照片,如:我国西藏地区藏民的“藏袍”;热带雨林中土著居民的原始服饰;阿拉伯地区的人们的白色长袍;我国东北地区人们冬季的皮草等。然后让学生结合不同地区的服饰特点,推导他们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最终得出该地区的气候类型。不同地区服饰照片的展示,既调节了课堂气氛,又让地理课堂变得更具有生活化。
2.从“食”中来
由于地域差异,水热组合特征不同,导致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类型不一致。在讲授到必修二第三章有关“农业的区位选择”时,我事先掌握了我们班有南、北不同地区的外来人口的子女就读,在课堂上我就请他们各自介绍一下家乡的饮食习惯。比如,南方的同学喜欢吃米饭、甜食,而北方的同学喜欢吃面食、辣椒,然后我再进一步地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不同地区人们的主食不同?从而推导出不同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的差异造成人们饮食上的选择差异,最终得出结论:“南稻北麦”“东耕西牧”。
3.从“住”中来
民居的样式、材料常常受到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在复习中国区域地理时,可以给学生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房屋图片,如:内蒙古草原上的蒙古包;黄土高原的窑洞;北方地区的平房;南方地区的斜顶房;云南的竹楼等,然后提问:不同地区的房屋的显著特征是什么?形成这种特征的原因是什么?从而推导出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为了活跃课堂的气氛,增强学生乡土地理的意识,我特意到我们本地的古镇上去拍摄了几张老式民居添加到课件的图片素材中去,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从“行”中来
在地理学科中,人们的出行也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在讲必修二第五章“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时,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些生活情境,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如:
(1)从哈尔滨到广州参加贸易洽谈会,要求次日必须到,可供选择的合理的交通工具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