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依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最新发布的ISO指南73:2009《风险管理——术语》标准中提出的“风险”术语的最新定义和对“不确定性”概念的解释,对风险管理领域中“不确定性”一词的内涵进行了准确界定和全面分析。提出风险管理领域中的“不确定性”属于“客观上的确定性”类别,这为风险管理领域中的“风险”具有“可管性”奠定了基础。建立了不确定性与发生概率的函数关系,在明确“风险”具有“两重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对“不确定性”管理的管理方向和管理程度问题,并认为对不确定性管理方向的选择和不确定性程度的降低或提高均取决于对不确定性性质的判定。
关键词 风险 风险两重性 不确定性
中图分类号 F9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1722(2011)04-0018-11
“不确定性”作为“风险”的基本属性,对其的准确界定、全面认识对正确理解“风险”概念,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具有重要意义。2009年11月13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发布了ISO指南73:2009《风险管理——术语》标准。本文依据该标准中对“风险”术语的最新定义及其对“不确定性”一词概念的解释,对“风险管理”领域中的“不确定性”做出论述。
一、“风险”术语的最新定义
本文所论述的是“风险管理”领域中的“不确定性”,而“风险”的基本属性就是“不确定性”。所以在准确界定、全面认识风险管理领域中的“不确定性”之前,必须准确界定、全面认识什么是“风险”——“风险管理”领域中的“风险”。
ISO指南73:2009《风险管理——术语》标准在开篇的“引言”部分指出:
“本指南提供基本术语,以建立对风险管理概念和用语的一致认识”、“在风险管理的术语学领域,本指南提供……风险术语”。(ISO GUIDE 73:2009)作为“风险管理概念”、“术语学领域”中的“风险”一词,有其特定的、准确的内涵。
ISO指南73:2009《风险管理——术语》标准对“风险”这一核心术语的最新定义是:“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ISO GUIDE 73:2009;ISO 31000:2009;GB/T24353——2009)
最新的“风险”术语定义中包含有三个关键词:“不确定性”、“目标”、“影响”,这三个关键词是构成“风险”概念的三个要素。“不确定性”是本文要论述的主题;“目标”体现了风险管理的主体,是管理主体(如企业)的目标;“影响”是“不确定性”对管理主体目标的作用。理解和分析三个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成为准确界定、全面认识“风险管理”领域中“风险”概念的核心内容。存在不确定性,但没有与不确定性相关的目标(主体),自然没有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对主体而言,就没有风险;在目标已明确的情况下,没有不确定性,就没有影响,也就没有风险。有目标,同时存在不确定性,但不确定性对目标无影响,对主体而言,也不存在“风险”。只有在已建立目标、存在不确定性,且不确定性对目标有影响的条件下,对管理主体而言才存在风险。
以上关于“风险”术语的最新定义,明确了风险具有“两重性”。
(安泰环球技术委员会,2010;风险评估专业人员职业培训指南编写组,2010)“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可以是正面的,有利于目标的实现;也可能是负面的,对目标的实现具有阻碍作用。正面的影响我们称其为“机会”,负面的影响我们称其为“威胁”。“机会性”与“威胁陛”就是“风险”所具有的“两重性”。ISO指南73:2009《风险管理——术语》标准对“风险”术语定义的第一个“注”中就明确指出:“影响可能偏离预期——正面的和,或负面的”。(ISO GUIDE 73:2009;ISO 31000:2009)
由以上对“风险”术语的最新定义看出,准确界定、全面认识“不确定性”成为准确界定、全面认识“风险”概念的重要内容,这对于正确掌握风险管理理论并指导正确的风险管理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二、风险管理中的“不确定性”概念
在“风险管理”领域对“风险”一词给出定义,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满足人们对风险普遍特征的认识,二是所定义的风险一定是可以管理的,即具有“可管性”。“不确定性”是风险的基本属性,最新的“风险”术语定义已包含了“不确定性”,满足了第一个条件。而满足第二个条件——“可管性”则是通过准确界定“不确定性”而实现的。在“风险管理”领域中所定义的“风险”要同时满足的两个条件,都与风险管理领域中的
“不确定性”概念发生直接联系。
1.不确定性的两种客观性
“不确定性”的客观性是人们的普遍共识。但“不确定性”的客观性存在着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类别。(邵辉,赵庆贤,林娜)
(1)客观上的确定性
客观上的确定性是指某些事物在客观上是“确定”的,只是由于人类总体上的认知能力不足,或无法得到确定状态所必需的一切信息,在一定时期内所表现出的“不确定性”。有些事物在客观上本是确定的,但由于在一定的时期内,人们在客观上尚缺乏有关的信息,在主观上尚缺乏全面了解和深入认识,所以在这一时期内该事物表现为“不确定性”。例如天气的变化具有不确定性,但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已见证了“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在不断提高,经过科技的进步、天气变化有关历史数据的积累、大型计算机运算能力的提高等,使对天气的预报从“不确定”逐渐走向“确定”。从天气变化的形成机制看,天气的变化具有“客观上的确定性”,特定时期对人们而言所表现出的不确定性是客观信息、主观认识程度的结果(笔者相信:“地震”也属“客观上的确定性”,只是由于其复杂程度远远高于天气变化,改进对它的预报确定性尚需更长的时间)。以上提到了“形成机制”,这是不确定性“客观上的确定性”的重要特征,这种类别的不确定性一般具有其形成的机制,人们一旦发现或掌握这一形成的机制,将可以改变不确定性的程度。
(2)客观上的不确定性
客观上的不确定性是指某些事物由一些不可预测的偶然因素导致,无论如何掌握有关的信息,无论人们的认识程度如何,对于未来的结果始终无法判断。(安泰环球技术委员会,2010)例如投掷硬币、掷骰子等具有的不确定性人人皆知,但它们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完全由不可预测的偶然因素所导致,似乎从古至今还没有一个人试图研究这些不确定性的“形成机制”,并期望能通过主观的“管理”来改变投掷硬币、掷骰子的结果(不包括“非理性”的不正当行为)。事实上,这一类不确定性没有一个“形成机制”的问题。现实生活中,人们不但并不希望改变这种不确定性,而是利用这种不确定性来为人类所用。用于决策的“抓阉”、EXCEL软件中的“随机数发生器”、体育项目中的“多向飞牒”射击等都是人们利用 “客观上的不确定性”的事例。
2.风险管理领域中“不确定性”
以上介绍并分析了不确定性在客观上所具有的两种不确定性。那么在风险管理领域中,作为风险基本属性的不确定性是指什么呢?或许更明确的提出问题:它是如何定义的、属于上述两种类型的哪一种不确定性?
直至2009年11月13日ISO发布ISO指南73《风险管理——术语》标准以前,这一重要问题被严重的忽视了,在较为严格的意义下,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被大家普遍接受的关于“不确定性”一词的定义及其解释。笔者最近在“中国知网”通过输入“不确定性”一词进行论文题目的搜索,检索到的论文数量竞多达5501篇(绝大多数发表于2000年以后)。经查阅有关论文(已超出“风险管理”的领域),尽管使用“不确定性”一词的作者很多,但基本未发现对“不确定性”一词给出准确定义,或做出明确界定和清晰的解释。
ISO指南73:2009《风险管理——术语》标准所给出的“风险”术语定义包含有“不确定性”一词,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不确定性”的定义或概念问题。笔者持续追踪了ISO指南73:2009《风险管理——术语》这一标准的制定过程,在该标准的修订稿中,“不确定性”一词是作为一个正式术语出现在标准中的,只是在正式发布的标准中,“不确定性”一词出现在了对“风险”术语定义的“注”中。笔者对标准原文进行了严格比较,出现在正式标准“注”中对“不确定性”的英语表述与原表述完全一样,未发生任何变化。据此,笔者将该表述作为风险管理领域中对“不确定性”一词的“定义”,并以此“定义”为依据来展开对风险管理领域中“不确定性”一词概念的论述、分析。
在ISO指南73:2009《风险管理——术语》标准中,“不确定性”一词是这样表述的:
“不确定性是一种缺乏、甚至部分缺乏对一个事件、其后果、或发生可能性的有关信息、了解或认识的状态”。
这是迄今为止,笔者所见到的对“不确定性”一词最明确、最清晰的一个表述,该表述出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所发布的最新风险管理标准,其权威性、普遍性、适用性是显而易见的。
三、对不确定性概念的认识
1.“不确定性”指的是什么
“不确定性”一词最早在经济活动领域所使用,目前该词的使用频率已很高,似乎已进入日常生活的领域。但在“风险管理”领域,“不确定性”一词到底指什么呢?
“不确定性”一词的以上表述为风险管理领域中的“不确定性”具体指什么给出了明示——“一种缺乏信息、了解和认识的状态”。“状态”就是一种现实存在的状况,“不确定性”指的这种现实存在的状况是“缺乏信息、了解和认识”,核心内容是“缺乏信息、了解和认识”。在风险管理领域中,“不确定性”就是指“缺乏信息、了解和认识”,正是由于“缺乏信息、了解和认识”而导致了不确定性。换言之,如果不缺乏“信息、了解和认识”,或增加了“信息”、提高了“了解和认识”,则可能改变“缺乏信息、了解和认识的状态”。“缺乏信息、了解和认识的状态”变了,“不确定性”也就随之变了。
2.不确定性的内容
“不确定性”概念中的“缺乏信息、了解和认识”是指什么呢?是对什么而言“缺乏信息、了解和认识”呢?以上表述已明确给出答案:是对“事件”、“后果”、“发生的可能性”“缺乏信息、了解和认识”。ISO指南73标准是要在风险管理领域中对“风险”术语给出定义,所以其对“不确定性”一词的解释必须聚焦于风险管理中的最核心问题—一事件、后果、发生可能性。风险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事件性”,通常风险的发生都是由潜在事件触发的。从风险管理的角度讲,获取有关“事件”的“信息”、“了解和认识”一个风险“事件”成为认识、理解风险的重要内容。风险的大小对组织(企业)目标的影响意义重大,在风险管理中,是以风险事件的“后果”和“发生可能性”这两个基本特征来表示风险大小的(这种将二者结合所表示的风险大小被称为“风险等级”)。所以,在风险管理领域,在“不确定性”的表述中体现了“事件”、“后果”、“发生可能性”这三项风险管理的核心问题。风险管理领域中的“不确定性”针对的是风险“事件”、“后果”、“发生可能性”,“不确定性”——“缺乏信息、了解和认识”的对象是“事件”、“后果”、“发生可能性”。
3.不确定性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缺乏“信息。体现了不确定性的客观性。有关“事件”、“后果”、“可能性”的“信息”受客观条件、历史时期、进步水平的限制。天气预报是否准确与一定时期内有关天气变化的信息收集、数据积累、分析水平直接相关。脱离特定时期客观存在的信息使用是不可能,任何期望超越客观信息水平的使用而改变不确定性的企图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缺乏“了解和认识”体现了不确定性的主观性。这里“了解和认识”是人的“了解和认识”,是一个管理主体对“事件”、“后果”、“可能性”的“了解和认识”,反映了管理主体在主观上对“事件”、“后果”、“可能性”的认识水平。在同一历史时期内可获得相同的信息,但不同管理主体对“事件”、“后果”、“可能性”的“了解和认识”可以是不同的,导致对不确定性的认识、判断可能是不同的。
4.不确定性的程度
“缺乏”在量上是可能有区别的。对“事件”、“后果”、“可能性”的“信息”“了解和认识”,可能是完全缺乏,也可能是“部分缺乏”,这种缺乏程度的不同是“不确定性”具有不确定程度的根本原因。以上“不确定性”表述明确揭示了不确定性具有不同程度这一特性。以上所述的第二类不确定性(客观上的不确定性)就不具有“程度”的特性,千百年来,“投掷硬币”的不确定性从未发生过变化(硬币任一面朝上的概率总为O.5)。如果一个不确定性具有不确定的不同程度,这为“管理”该不确定性提供了可能。
在以上对“不确定性”概念的讨论之后,已十分清楚:风险管理领域中的“不确定性”指的是以上对“不确定性”客观性划分的第一类——客观上的确定性。只要不断改进对“事件”、“后果”、“可能性”的“信息、了解和认识”(主观与客观的结合),就有可能确认不确定性并改变其不确定程度,使风险管理朝着“客观上的确定性”发展。正是由于“客观上的确定性”,才使得能够正确地建立管理目标(与“客观上的确定性”相符),并最终实现目标。“不确定性”在客观上的确定性,为管理不确定性提供了可能,也就实现了风险的“可管性”。
四、对不确定性的管理
管理风险的本质实际上是对“不确定性”的管理问题。
1.不确定性的概率表示
对于不确定性,通常可以用数学上的概率作为度量其大小、程度的指标、并以此进行分析。概率的数值在0和1之间。概率数值等于0,代 表事件不发生、或消失;概率数值等于1,代表事件一定发生。概率数值等于0和1,具有相同的最高确定性,只是确定性的性质不同:概率数值等于0代表了事件不发生或消失的确定性;概率数值等于1代表了事件一定发生的确定性。当概率数值大于0后,发生的概率很小,不发生的概率很大,不确定性从确定性变为不确定性。随概率数值的增大,不确定性的程度不断增大;当概率数值等于0.5时,发生或不发生都不占有优势,此时不确定性具有最高程度的不确定性。当概率数值大于0.5后,发生占有优势,故不确定性开始降低,随概率数值的增大,发生所占有的优势逐渐增大,不确定性的程度也随之不断降低。当概率数值达到1时,事件一定发生,不确定性的程度降至零,即到达最高的确定性。
根据以上对不确定性与概率数值关系的讨论,为了便于揭示对不确定性的管理,可建立不确定性与概率数值的函数关系。以U和P分别代表不确定性和概率(U和P分别为“不确定性”和“概率”英语单词的首字母),并假设U与P的函数关系为抛物线,即:U=a(P-b)2+c,式中a、b、c为三个参数。
对于不确定性的标度,本文采用《慧眼预测》一书的作者Hugh Courtneys所提出的不确定性的“四级框架”(欧高敦,2009),将不确定性划分为四个等级,第四等级具有最高程度的不确定性。在此情况下,以上所讨论的不确定性与概率数值的关系满足三个数值特征:P=0,u=0;P=1,u=0;P=0.5,UMAX=4。将此三个特征数值代入以上所假设的抛物线函数关系,可确定其中的三个参数a、b、c,得到不确定性(u)与概率(P)的准确函数关系式:
U=-16(P-0.5)2+4
(1)
以上式为基础,可绘出不确定性(u)与概率(P)的关系曲线,如图l所示。横坐标为概率(P),数值为[0,1]。纵坐标为不确定性(U),将不确定性的程度分为四个等级。图中M点的概率数值为0.5,代表最高程度的不确定性——第四等级。N、H点对应的概率数值分别为0和1,具有相同的最高确定性:U=0。从点N到点M的一段曲线,随概率数值P的增加,不确定性的程度逐渐加大。这一段曲线的特征是“不发生”占有优势。如图中的A点,发生的概率只有20%,而不发生的概率有80%。从点M到点H的一段曲线,随概率数值P的增加,不确定性的程度逐渐降低。这一段曲线的特征是“发生”占有优势。如图中的B点,发生的概率有80%,而不发生的概率只有20%。应注意的是,A、B两点具有相同的不确定性程度。

通过式(1),容易计算得到不确定性的前三个等级对应的概率分别是:
U=1,P=0.07,U=2,P=0.15,U=3,P=0025。
2.确定对不确定性的管理方向
上文已指出了风险的“两重性”。风险的“两重性”来源于了“不确定性”所具有的两种不同性质。正面性质:不确定性对组织(企业)目标的影响是正面的;负面性质:不确定.陛对组织(企业)目标的影响是负面的。由此,基于不确定性对组织(企业)目标影响的双重性质,便在客观上存在一个对不确定性的管理方向问题,而管理方向的判定完全取决于对不确定性所具有性质的判定。本文以z表示不确定性的正面性质,以F表示不确定性的负面性质;组织(企业)对不确定性性质的判定决定了组织(企业)对不确定性的管理方向。
在组织(企业)建立目标以后(这意味着管理的主体及相关的业务过程已确立),通过分析影响不确定性的各种因素,组织(企业)是可以判定不确定性的性质的,即得出不确定性对目标影响的正面性(z)或负面性(F)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实现在正确的管理方向上对不确定性的管理。
当不确定性的性质是正面时(z),在管理上应加大其发生的概率,以进一步提高不确定性对目标影响的可能性,并尽量促使其发生,变正面影响的可能性为现实性。所以,对不确定性的管理应沿着发生概率越来越大的方向,如图2中的z箭头方向。假设组织(企业)在识别并确认时,不确定性的程度处于图2的A点,此时不发生占有优势(发生的概率只有20%),这时不确定性对目标产生影响的正面效应的概率是比较小的,应通过实施对不确定性的管理,提高发生的概率(从纵轴看是提高不确定性)。当到达M点时,发生和不发生的概率均为0.5,不发生已不占有优势(不确定性程度最高)。在越过M点以后,不发生的优势已被发生的优势所取代,这意味着不确定性对目标产生影响的正面效应己成为显在的可能。在到达B点时,这种对目标有正面影响的不确定性已有80%的发生概率。因为组织(企业)实施了对不确定性的正确管理(z方向的管理),使一个可能对目标产生正面影响、但发生可能性很低(图2中A点)的不确定性变化成为了发生可能性很高的不确定性(图2中B点,相对与A点,确定的性质变了,相对于M点,提高了正面影响的确定性),这凸显了对不确定性管理的价值所在,也揭示了对风险实施管理的具体含义。当然,如果能继续加大沿着z方向的管理力度,从B点到达H点,便实现了将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最终目的,使对组织(企业)有正面影响的不确定性真实发生(100%的发生概率),这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管理风险”
(即“管理不确定性”)就是“管理未来”的最高期望。
当不确定性的性质是负面时(F),类似以上的讨论,在管理的方向上应沿着减小发生概率的方向,如图2中的F箭头方向。既然不确定性的性质已判定为是负面的,从管理上来讲,当然应尽量使其不发生,以降低不确定性对组织(企业)目标产生负面影响的可能性。

3.管理不确定性的程度
这里指出在实际工作中的一种误解,将“不确定性”一词理解为具有“负面”、“贬义”的含义,似乎不确定性的程度越高,越不好。基于此认识,似乎将“不确定性”管理的越“确定”越好。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以上已说明,不确定性所具有的性质是确定对其管理方向的判据。在特定的情况下,管理的方向可能是增大不确定性的程度,以争取提高实现目标的可能性。《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所施“空城计”是这一情况的著名案例。面对司马懿兵临城下,如果诸葛亮率领老弱兵丁出城强战,则后果是显然的,必定大败。这对应于图2中的H点,100%的发生概率,后果完全确定,且是负面的——失败。诸葛亮并未出城迎战(避免100%负面后果的发生),而是施出“空城计”。从不用险的诸葛亮并不能完全保证“空城计”的一定成功,但相对于完全确定的负面后果,“空城计”提高了避免或减小损失的概率。用图2来分析,点H是完全确定的(负面后果),但“空城计”使完全确定变为不确定性(使司马懿限于疑惑之中,不敢轻易进城),例如,到达了图2中的B点,提高了不确定性程度。此时已将100%失败的后果降低到只有80%的失败可能 性(注意,前面是“后果”,后面是“可能性”),而且出现了20%不发生负面后果的可能性。从H点到B点,从状态的完全确定(大败)到达了状态的不确定性,提高了不确定性程度,这种不确定性是诸葛亮所需要的,不确定性的程度越高,诸葛亮转危为安的机会越大。事实上,经过诸葛亮对不确定性的“管理”,不仅避免了确定事件后果——大败的发生,而且降低了负面后果发生的概率,沿着图2中的F方向,越过M点(负面后果发生的概率已不占优),一路到达了N点,实现了新的“确定”后果——H点所对应的负面后果没有发生(发生的概率是0),司马懿撤兵了。从H点到M点,是不确定性程度提高的过程;从M点到N点,是不确定性程度降低的过程。
对不确定性程度的管理问题可分为降低和提高不确定性程度两种情况。
(1)降低不确定性程度
如图3所示。假设所识别并确认的不确定性具有最高等级的不确定性,位于图3的M点。此时在管理上面临降低不确定性程度的问题。但究竟是沿M向A方向降低呢?还是沿M向B方向降低呢?选择降低程度方向的依据依然是判定不确定性的性质。如果不确定性的性质是负面的(F),应尽量避免其发生,即使其发生的概率减小,故应选择沿M向A方向,降低不确定性的程度,如图3中的箭头方向F。如果不确定性的性质是正面的(z),应尽量促使其发生,即使其发生的概率增大,故应选择沿M向B方向,降低不确定性的程度,如图3中的箭头方向z。

(2)提高不确定性程度
如图4所示。假设所识别并确认的不确定性位于图4中的A点或B点。此时在管理上面临提高不确定性程度的问题(降低不确定性程度可归于上一种情况)。但究竟是沿A向M的方向提高呢?还是沿B向M方向提高呢?选择提高程度方向的依据依然是判定不确定性的性质。如果不确定性的性质是正面的(z),应尽量促使其发生,即使其发生的概率升高,故应选择沿A向M方向提高不确定性的程度,如图4中的箭头方向z。如果不确定性的性质是负面的(F),应尽量避免其发生,即使其发生的概率减小,故应选择沿B向M方向,提高不确定性的程度,如图4中的箭头方向F。

鉴于本文的主旨,对风险管理中的不确定性进行了较充分的论述。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不确定性”与“风险”是不同的概念,不能说“不确定性”就是“风险”、或“风险”就是“不确定性”。这从本文就“风险”术语定义和“不确定性”概念的有关讨论已看得十分清楚。
五、结论
不确定性在客观上存在着“客观上的确定性”和“客观上的不确定性”两种类别。风险管理领域中的不确定性是指对风险“事件”、“后果”、“发生可能性”“缺乏信息、了解和认识”,所以风险管理领域中的“不确定性”属于第一类别——“客观上的确定性”。“风险”的“两重性”来源于“不确定性”对组织(企业)目标影响的双重性质:正面性与负面性。对不确定性性质的确定是组织(企业)选择对不确定性管理方向和程度的根本判据。
关键词 风险 风险两重性 不确定性
中图分类号 F9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1722(2011)04-0018-11
“不确定性”作为“风险”的基本属性,对其的准确界定、全面认识对正确理解“风险”概念,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具有重要意义。2009年11月13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发布了ISO指南73:2009《风险管理——术语》标准。本文依据该标准中对“风险”术语的最新定义及其对“不确定性”一词概念的解释,对“风险管理”领域中的“不确定性”做出论述。
一、“风险”术语的最新定义
本文所论述的是“风险管理”领域中的“不确定性”,而“风险”的基本属性就是“不确定性”。所以在准确界定、全面认识风险管理领域中的“不确定性”之前,必须准确界定、全面认识什么是“风险”——“风险管理”领域中的“风险”。
ISO指南73:2009《风险管理——术语》标准在开篇的“引言”部分指出:
“本指南提供基本术语,以建立对风险管理概念和用语的一致认识”、“在风险管理的术语学领域,本指南提供……风险术语”。(ISO GUIDE 73:2009)作为“风险管理概念”、“术语学领域”中的“风险”一词,有其特定的、准确的内涵。
ISO指南73:2009《风险管理——术语》标准对“风险”这一核心术语的最新定义是:“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ISO GUIDE 73:2009;ISO 31000:2009;GB/T24353——2009)
最新的“风险”术语定义中包含有三个关键词:“不确定性”、“目标”、“影响”,这三个关键词是构成“风险”概念的三个要素。“不确定性”是本文要论述的主题;“目标”体现了风险管理的主体,是管理主体(如企业)的目标;“影响”是“不确定性”对管理主体目标的作用。理解和分析三个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成为准确界定、全面认识“风险管理”领域中“风险”概念的核心内容。存在不确定性,但没有与不确定性相关的目标(主体),自然没有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对主体而言,就没有风险;在目标已明确的情况下,没有不确定性,就没有影响,也就没有风险。有目标,同时存在不确定性,但不确定性对目标无影响,对主体而言,也不存在“风险”。只有在已建立目标、存在不确定性,且不确定性对目标有影响的条件下,对管理主体而言才存在风险。
以上关于“风险”术语的最新定义,明确了风险具有“两重性”。
(安泰环球技术委员会,2010;风险评估专业人员职业培训指南编写组,2010)“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可以是正面的,有利于目标的实现;也可能是负面的,对目标的实现具有阻碍作用。正面的影响我们称其为“机会”,负面的影响我们称其为“威胁”。“机会性”与“威胁陛”就是“风险”所具有的“两重性”。ISO指南73:2009《风险管理——术语》标准对“风险”术语定义的第一个“注”中就明确指出:“影响可能偏离预期——正面的和,或负面的”。(ISO GUIDE 73:2009;ISO 31000:2009)
由以上对“风险”术语的最新定义看出,准确界定、全面认识“不确定性”成为准确界定、全面认识“风险”概念的重要内容,这对于正确掌握风险管理理论并指导正确的风险管理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二、风险管理中的“不确定性”概念
在“风险管理”领域对“风险”一词给出定义,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满足人们对风险普遍特征的认识,二是所定义的风险一定是可以管理的,即具有“可管性”。“不确定性”是风险的基本属性,最新的“风险”术语定义已包含了“不确定性”,满足了第一个条件。而满足第二个条件——“可管性”则是通过准确界定“不确定性”而实现的。在“风险管理”领域中所定义的“风险”要同时满足的两个条件,都与风险管理领域中的
“不确定性”概念发生直接联系。
1.不确定性的两种客观性
“不确定性”的客观性是人们的普遍共识。但“不确定性”的客观性存在着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类别。(邵辉,赵庆贤,林娜)
(1)客观上的确定性
客观上的确定性是指某些事物在客观上是“确定”的,只是由于人类总体上的认知能力不足,或无法得到确定状态所必需的一切信息,在一定时期内所表现出的“不确定性”。有些事物在客观上本是确定的,但由于在一定的时期内,人们在客观上尚缺乏有关的信息,在主观上尚缺乏全面了解和深入认识,所以在这一时期内该事物表现为“不确定性”。例如天气的变化具有不确定性,但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已见证了“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在不断提高,经过科技的进步、天气变化有关历史数据的积累、大型计算机运算能力的提高等,使对天气的预报从“不确定”逐渐走向“确定”。从天气变化的形成机制看,天气的变化具有“客观上的确定性”,特定时期对人们而言所表现出的不确定性是客观信息、主观认识程度的结果(笔者相信:“地震”也属“客观上的确定性”,只是由于其复杂程度远远高于天气变化,改进对它的预报确定性尚需更长的时间)。以上提到了“形成机制”,这是不确定性“客观上的确定性”的重要特征,这种类别的不确定性一般具有其形成的机制,人们一旦发现或掌握这一形成的机制,将可以改变不确定性的程度。
(2)客观上的不确定性
客观上的不确定性是指某些事物由一些不可预测的偶然因素导致,无论如何掌握有关的信息,无论人们的认识程度如何,对于未来的结果始终无法判断。(安泰环球技术委员会,2010)例如投掷硬币、掷骰子等具有的不确定性人人皆知,但它们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完全由不可预测的偶然因素所导致,似乎从古至今还没有一个人试图研究这些不确定性的“形成机制”,并期望能通过主观的“管理”来改变投掷硬币、掷骰子的结果(不包括“非理性”的不正当行为)。事实上,这一类不确定性没有一个“形成机制”的问题。现实生活中,人们不但并不希望改变这种不确定性,而是利用这种不确定性来为人类所用。用于决策的“抓阉”、EXCEL软件中的“随机数发生器”、体育项目中的“多向飞牒”射击等都是人们利用 “客观上的不确定性”的事例。
2.风险管理领域中“不确定性”
以上介绍并分析了不确定性在客观上所具有的两种不确定性。那么在风险管理领域中,作为风险基本属性的不确定性是指什么呢?或许更明确的提出问题:它是如何定义的、属于上述两种类型的哪一种不确定性?
直至2009年11月13日ISO发布ISO指南73《风险管理——术语》标准以前,这一重要问题被严重的忽视了,在较为严格的意义下,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被大家普遍接受的关于“不确定性”一词的定义及其解释。笔者最近在“中国知网”通过输入“不确定性”一词进行论文题目的搜索,检索到的论文数量竞多达5501篇(绝大多数发表于2000年以后)。经查阅有关论文(已超出“风险管理”的领域),尽管使用“不确定性”一词的作者很多,但基本未发现对“不确定性”一词给出准确定义,或做出明确界定和清晰的解释。
ISO指南73:2009《风险管理——术语》标准所给出的“风险”术语定义包含有“不确定性”一词,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不确定性”的定义或概念问题。笔者持续追踪了ISO指南73:2009《风险管理——术语》这一标准的制定过程,在该标准的修订稿中,“不确定性”一词是作为一个正式术语出现在标准中的,只是在正式发布的标准中,“不确定性”一词出现在了对“风险”术语定义的“注”中。笔者对标准原文进行了严格比较,出现在正式标准“注”中对“不确定性”的英语表述与原表述完全一样,未发生任何变化。据此,笔者将该表述作为风险管理领域中对“不确定性”一词的“定义”,并以此“定义”为依据来展开对风险管理领域中“不确定性”一词概念的论述、分析。
在ISO指南73:2009《风险管理——术语》标准中,“不确定性”一词是这样表述的:
“不确定性是一种缺乏、甚至部分缺乏对一个事件、其后果、或发生可能性的有关信息、了解或认识的状态”。
这是迄今为止,笔者所见到的对“不确定性”一词最明确、最清晰的一个表述,该表述出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所发布的最新风险管理标准,其权威性、普遍性、适用性是显而易见的。
三、对不确定性概念的认识
1.“不确定性”指的是什么
“不确定性”一词最早在经济活动领域所使用,目前该词的使用频率已很高,似乎已进入日常生活的领域。但在“风险管理”领域,“不确定性”一词到底指什么呢?
“不确定性”一词的以上表述为风险管理领域中的“不确定性”具体指什么给出了明示——“一种缺乏信息、了解和认识的状态”。“状态”就是一种现实存在的状况,“不确定性”指的这种现实存在的状况是“缺乏信息、了解和认识”,核心内容是“缺乏信息、了解和认识”。在风险管理领域中,“不确定性”就是指“缺乏信息、了解和认识”,正是由于“缺乏信息、了解和认识”而导致了不确定性。换言之,如果不缺乏“信息、了解和认识”,或增加了“信息”、提高了“了解和认识”,则可能改变“缺乏信息、了解和认识的状态”。“缺乏信息、了解和认识的状态”变了,“不确定性”也就随之变了。
2.不确定性的内容
“不确定性”概念中的“缺乏信息、了解和认识”是指什么呢?是对什么而言“缺乏信息、了解和认识”呢?以上表述已明确给出答案:是对“事件”、“后果”、“发生的可能性”“缺乏信息、了解和认识”。ISO指南73标准是要在风险管理领域中对“风险”术语给出定义,所以其对“不确定性”一词的解释必须聚焦于风险管理中的最核心问题—一事件、后果、发生可能性。风险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事件性”,通常风险的发生都是由潜在事件触发的。从风险管理的角度讲,获取有关“事件”的“信息”、“了解和认识”一个风险“事件”成为认识、理解风险的重要内容。风险的大小对组织(企业)目标的影响意义重大,在风险管理中,是以风险事件的“后果”和“发生可能性”这两个基本特征来表示风险大小的(这种将二者结合所表示的风险大小被称为“风险等级”)。所以,在风险管理领域,在“不确定性”的表述中体现了“事件”、“后果”、“发生可能性”这三项风险管理的核心问题。风险管理领域中的“不确定性”针对的是风险“事件”、“后果”、“发生可能性”,“不确定性”——“缺乏信息、了解和认识”的对象是“事件”、“后果”、“发生可能性”。
3.不确定性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缺乏“信息。体现了不确定性的客观性。有关“事件”、“后果”、“可能性”的“信息”受客观条件、历史时期、进步水平的限制。天气预报是否准确与一定时期内有关天气变化的信息收集、数据积累、分析水平直接相关。脱离特定时期客观存在的信息使用是不可能,任何期望超越客观信息水平的使用而改变不确定性的企图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缺乏“了解和认识”体现了不确定性的主观性。这里“了解和认识”是人的“了解和认识”,是一个管理主体对“事件”、“后果”、“可能性”的“了解和认识”,反映了管理主体在主观上对“事件”、“后果”、“可能性”的认识水平。在同一历史时期内可获得相同的信息,但不同管理主体对“事件”、“后果”、“可能性”的“了解和认识”可以是不同的,导致对不确定性的认识、判断可能是不同的。
4.不确定性的程度
“缺乏”在量上是可能有区别的。对“事件”、“后果”、“可能性”的“信息”“了解和认识”,可能是完全缺乏,也可能是“部分缺乏”,这种缺乏程度的不同是“不确定性”具有不确定程度的根本原因。以上“不确定性”表述明确揭示了不确定性具有不同程度这一特性。以上所述的第二类不确定性(客观上的不确定性)就不具有“程度”的特性,千百年来,“投掷硬币”的不确定性从未发生过变化(硬币任一面朝上的概率总为O.5)。如果一个不确定性具有不确定的不同程度,这为“管理”该不确定性提供了可能。
在以上对“不确定性”概念的讨论之后,已十分清楚:风险管理领域中的“不确定性”指的是以上对“不确定性”客观性划分的第一类——客观上的确定性。只要不断改进对“事件”、“后果”、“可能性”的“信息、了解和认识”(主观与客观的结合),就有可能确认不确定性并改变其不确定程度,使风险管理朝着“客观上的确定性”发展。正是由于“客观上的确定性”,才使得能够正确地建立管理目标(与“客观上的确定性”相符),并最终实现目标。“不确定性”在客观上的确定性,为管理不确定性提供了可能,也就实现了风险的“可管性”。
四、对不确定性的管理
管理风险的本质实际上是对“不确定性”的管理问题。
1.不确定性的概率表示
对于不确定性,通常可以用数学上的概率作为度量其大小、程度的指标、并以此进行分析。概率的数值在0和1之间。概率数值等于0,代 表事件不发生、或消失;概率数值等于1,代表事件一定发生。概率数值等于0和1,具有相同的最高确定性,只是确定性的性质不同:概率数值等于0代表了事件不发生或消失的确定性;概率数值等于1代表了事件一定发生的确定性。当概率数值大于0后,发生的概率很小,不发生的概率很大,不确定性从确定性变为不确定性。随概率数值的增大,不确定性的程度不断增大;当概率数值等于0.5时,发生或不发生都不占有优势,此时不确定性具有最高程度的不确定性。当概率数值大于0.5后,发生占有优势,故不确定性开始降低,随概率数值的增大,发生所占有的优势逐渐增大,不确定性的程度也随之不断降低。当概率数值达到1时,事件一定发生,不确定性的程度降至零,即到达最高的确定性。
根据以上对不确定性与概率数值关系的讨论,为了便于揭示对不确定性的管理,可建立不确定性与概率数值的函数关系。以U和P分别代表不确定性和概率(U和P分别为“不确定性”和“概率”英语单词的首字母),并假设U与P的函数关系为抛物线,即:U=a(P-b)2+c,式中a、b、c为三个参数。
对于不确定性的标度,本文采用《慧眼预测》一书的作者Hugh Courtneys所提出的不确定性的“四级框架”(欧高敦,2009),将不确定性划分为四个等级,第四等级具有最高程度的不确定性。在此情况下,以上所讨论的不确定性与概率数值的关系满足三个数值特征:P=0,u=0;P=1,u=0;P=0.5,UMAX=4。将此三个特征数值代入以上所假设的抛物线函数关系,可确定其中的三个参数a、b、c,得到不确定性(u)与概率(P)的准确函数关系式:
U=-16(P-0.5)2+4
(1)
以上式为基础,可绘出不确定性(u)与概率(P)的关系曲线,如图l所示。横坐标为概率(P),数值为[0,1]。纵坐标为不确定性(U),将不确定性的程度分为四个等级。图中M点的概率数值为0.5,代表最高程度的不确定性——第四等级。N、H点对应的概率数值分别为0和1,具有相同的最高确定性:U=0。从点N到点M的一段曲线,随概率数值P的增加,不确定性的程度逐渐加大。这一段曲线的特征是“不发生”占有优势。如图中的A点,发生的概率只有20%,而不发生的概率有80%。从点M到点H的一段曲线,随概率数值P的增加,不确定性的程度逐渐降低。这一段曲线的特征是“发生”占有优势。如图中的B点,发生的概率有80%,而不发生的概率只有20%。应注意的是,A、B两点具有相同的不确定性程度。

通过式(1),容易计算得到不确定性的前三个等级对应的概率分别是:
U=1,P=0.07,U=2,P=0.15,U=3,P=0025。
2.确定对不确定性的管理方向
上文已指出了风险的“两重性”。风险的“两重性”来源于了“不确定性”所具有的两种不同性质。正面性质:不确定性对组织(企业)目标的影响是正面的;负面性质:不确定.陛对组织(企业)目标的影响是负面的。由此,基于不确定性对组织(企业)目标影响的双重性质,便在客观上存在一个对不确定性的管理方向问题,而管理方向的判定完全取决于对不确定性所具有性质的判定。本文以z表示不确定性的正面性质,以F表示不确定性的负面性质;组织(企业)对不确定性性质的判定决定了组织(企业)对不确定性的管理方向。
在组织(企业)建立目标以后(这意味着管理的主体及相关的业务过程已确立),通过分析影响不确定性的各种因素,组织(企业)是可以判定不确定性的性质的,即得出不确定性对目标影响的正面性(z)或负面性(F)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实现在正确的管理方向上对不确定性的管理。
当不确定性的性质是正面时(z),在管理上应加大其发生的概率,以进一步提高不确定性对目标影响的可能性,并尽量促使其发生,变正面影响的可能性为现实性。所以,对不确定性的管理应沿着发生概率越来越大的方向,如图2中的z箭头方向。假设组织(企业)在识别并确认时,不确定性的程度处于图2的A点,此时不发生占有优势(发生的概率只有20%),这时不确定性对目标产生影响的正面效应的概率是比较小的,应通过实施对不确定性的管理,提高发生的概率(从纵轴看是提高不确定性)。当到达M点时,发生和不发生的概率均为0.5,不发生已不占有优势(不确定性程度最高)。在越过M点以后,不发生的优势已被发生的优势所取代,这意味着不确定性对目标产生影响的正面效应己成为显在的可能。在到达B点时,这种对目标有正面影响的不确定性已有80%的发生概率。因为组织(企业)实施了对不确定性的正确管理(z方向的管理),使一个可能对目标产生正面影响、但发生可能性很低(图2中A点)的不确定性变化成为了发生可能性很高的不确定性(图2中B点,相对与A点,确定的性质变了,相对于M点,提高了正面影响的确定性),这凸显了对不确定性管理的价值所在,也揭示了对风险实施管理的具体含义。当然,如果能继续加大沿着z方向的管理力度,从B点到达H点,便实现了将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最终目的,使对组织(企业)有正面影响的不确定性真实发生(100%的发生概率),这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管理风险”
(即“管理不确定性”)就是“管理未来”的最高期望。
当不确定性的性质是负面时(F),类似以上的讨论,在管理的方向上应沿着减小发生概率的方向,如图2中的F箭头方向。既然不确定性的性质已判定为是负面的,从管理上来讲,当然应尽量使其不发生,以降低不确定性对组织(企业)目标产生负面影响的可能性。

3.管理不确定性的程度
这里指出在实际工作中的一种误解,将“不确定性”一词理解为具有“负面”、“贬义”的含义,似乎不确定性的程度越高,越不好。基于此认识,似乎将“不确定性”管理的越“确定”越好。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以上已说明,不确定性所具有的性质是确定对其管理方向的判据。在特定的情况下,管理的方向可能是增大不确定性的程度,以争取提高实现目标的可能性。《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所施“空城计”是这一情况的著名案例。面对司马懿兵临城下,如果诸葛亮率领老弱兵丁出城强战,则后果是显然的,必定大败。这对应于图2中的H点,100%的发生概率,后果完全确定,且是负面的——失败。诸葛亮并未出城迎战(避免100%负面后果的发生),而是施出“空城计”。从不用险的诸葛亮并不能完全保证“空城计”的一定成功,但相对于完全确定的负面后果,“空城计”提高了避免或减小损失的概率。用图2来分析,点H是完全确定的(负面后果),但“空城计”使完全确定变为不确定性(使司马懿限于疑惑之中,不敢轻易进城),例如,到达了图2中的B点,提高了不确定性程度。此时已将100%失败的后果降低到只有80%的失败可能 性(注意,前面是“后果”,后面是“可能性”),而且出现了20%不发生负面后果的可能性。从H点到B点,从状态的完全确定(大败)到达了状态的不确定性,提高了不确定性程度,这种不确定性是诸葛亮所需要的,不确定性的程度越高,诸葛亮转危为安的机会越大。事实上,经过诸葛亮对不确定性的“管理”,不仅避免了确定事件后果——大败的发生,而且降低了负面后果发生的概率,沿着图2中的F方向,越过M点(负面后果发生的概率已不占优),一路到达了N点,实现了新的“确定”后果——H点所对应的负面后果没有发生(发生的概率是0),司马懿撤兵了。从H点到M点,是不确定性程度提高的过程;从M点到N点,是不确定性程度降低的过程。
对不确定性程度的管理问题可分为降低和提高不确定性程度两种情况。
(1)降低不确定性程度
如图3所示。假设所识别并确认的不确定性具有最高等级的不确定性,位于图3的M点。此时在管理上面临降低不确定性程度的问题。但究竟是沿M向A方向降低呢?还是沿M向B方向降低呢?选择降低程度方向的依据依然是判定不确定性的性质。如果不确定性的性质是负面的(F),应尽量避免其发生,即使其发生的概率减小,故应选择沿M向A方向,降低不确定性的程度,如图3中的箭头方向F。如果不确定性的性质是正面的(z),应尽量促使其发生,即使其发生的概率增大,故应选择沿M向B方向,降低不确定性的程度,如图3中的箭头方向z。

(2)提高不确定性程度
如图4所示。假设所识别并确认的不确定性位于图4中的A点或B点。此时在管理上面临提高不确定性程度的问题(降低不确定性程度可归于上一种情况)。但究竟是沿A向M的方向提高呢?还是沿B向M方向提高呢?选择提高程度方向的依据依然是判定不确定性的性质。如果不确定性的性质是正面的(z),应尽量促使其发生,即使其发生的概率升高,故应选择沿A向M方向提高不确定性的程度,如图4中的箭头方向z。如果不确定性的性质是负面的(F),应尽量避免其发生,即使其发生的概率减小,故应选择沿B向M方向,提高不确定性的程度,如图4中的箭头方向F。

鉴于本文的主旨,对风险管理中的不确定性进行了较充分的论述。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不确定性”与“风险”是不同的概念,不能说“不确定性”就是“风险”、或“风险”就是“不确定性”。这从本文就“风险”术语定义和“不确定性”概念的有关讨论已看得十分清楚。
五、结论
不确定性在客观上存在着“客观上的确定性”和“客观上的不确定性”两种类别。风险管理领域中的不确定性是指对风险“事件”、“后果”、“发生可能性”“缺乏信息、了解和认识”,所以风险管理领域中的“不确定性”属于第一类别——“客观上的确定性”。“风险”的“两重性”来源于“不确定性”对组织(企业)目标影响的双重性质:正面性与负面性。对不确定性性质的确定是组织(企业)选择对不确定性管理方向和程度的根本判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