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新课程改革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对当前化学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六个方面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课程改革;化学教学;建构主义;有效教学;有效学习;策略
在当前新教育理念逐步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和原有的教学思想被扬弃的关键时期,如何把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对当前化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对如何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一些见解。
一、当前化学教学的现状和误区
当前教育思想正处于交替时期,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出现了更多的变化,而笔者觉得以下的几种教学弊病在当前的第一线课堂教学中占据着一定的空间,对学生的有效学习产生着负面影响。
(1)照本宣科。出现此类弊病的教学往往并不是照教材讲课,而是老师觉得教材上的内容太简单,怕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于是按照教辅上课。
(2)“填鸭式”教学或“鹦鹉学舌式”教学。教学不是从学生和教师原有的状况出发,而是从教师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出发,视学生为容器,生硬灌注,甚至照搬别人的教学课件进行教学。
(3)虚假的合作学习。如有些问题,明明只要一个人独立思考就可以解决,却非要合作探究一番,这其实是降低了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4)过多过滥且层次不高的问题,影响学生的持续、完整思维。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对启发式教学的误解,使教师的设问并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深入思考。
(5)作业和练习的指向性不明确,使学生习得的知识和技能不能和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形成牢固的“有意义”的建构。
二、化学
教学缺乏有效性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上述五种当前化学课堂教学现象的分析,笔者发现有些是传统的教学经验束缚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发挥,而像“合作学习”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已融入现代教学理念,但由于对现代教学理念缺乏深入、整体的认识,再加上教师还缺乏驾驭该教学模式的经验,使之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果。笔者分析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1)受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其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
(2)对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理念认识缺乏深度和系统化。
三、提高化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根据先前的分析,笔者认为评价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在于是否促进学生实现对化学的有效学习,那么怎样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呢?
1)掌握学生的个性特征,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
2)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并保持积极的学习意愿。
(1)着力培养认知内驱力,正面引导自我提高内驱力,合理利用附属内驱力。
(2)适时进行思想教育,逐步提高社会性学习目的。
(3)引导和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障碍,通过成功的体验不断提升学习境界,使学生获得持久的学习动机。
3)引导学生的选择性注意,使学生明确学习指向。
(1)制定明确、清晰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
(2)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节课堂氛围,保持学生注意的持续性。
4)促进新旧知识相联系,使学生建构新知识的意义。如何打通这新旧知识联系的“结”?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创设条件,为学生感知新知识扫清障碍。
(2)引导学生回忆提取与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
(3)引导思维,帮助学生理解新旧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完成对新知识心理意义的建构。
5)引发和指导应用练习,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迁移。
(1)对于承担着新知识意义建构检验功能的尝试性应用,应采用提问及简单练习的方式,侧重于对刚学过即初步“建构”的知识的尝试“运用”。
(2)对于承担着将验证已经正确了的新知识纳入到认知结构中“长时记忆”功能的巩固性应用,教师在引发和指导学生的应用练习时应注意练习的延时性、分散性和一定的数量要求。
(3)对于承担着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功能的迁移性应用,教师在引发和指导应用练习时,应尽可能地接近生活经验。
6)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何克抗,李克东.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县第二中学)
关键词:课程改革;化学教学;建构主义;有效教学;有效学习;策略
在当前新教育理念逐步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和原有的教学思想被扬弃的关键时期,如何把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对当前化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对如何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一些见解。
一、当前化学教学的现状和误区
当前教育思想正处于交替时期,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出现了更多的变化,而笔者觉得以下的几种教学弊病在当前的第一线课堂教学中占据着一定的空间,对学生的有效学习产生着负面影响。
(1)照本宣科。出现此类弊病的教学往往并不是照教材讲课,而是老师觉得教材上的内容太简单,怕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于是按照教辅上课。
(2)“填鸭式”教学或“鹦鹉学舌式”教学。教学不是从学生和教师原有的状况出发,而是从教师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出发,视学生为容器,生硬灌注,甚至照搬别人的教学课件进行教学。
(3)虚假的合作学习。如有些问题,明明只要一个人独立思考就可以解决,却非要合作探究一番,这其实是降低了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4)过多过滥且层次不高的问题,影响学生的持续、完整思维。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对启发式教学的误解,使教师的设问并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深入思考。
(5)作业和练习的指向性不明确,使学生习得的知识和技能不能和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形成牢固的“有意义”的建构。
二、化学
教学缺乏有效性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上述五种当前化学课堂教学现象的分析,笔者发现有些是传统的教学经验束缚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发挥,而像“合作学习”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已融入现代教学理念,但由于对现代教学理念缺乏深入、整体的认识,再加上教师还缺乏驾驭该教学模式的经验,使之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果。笔者分析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1)受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其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
(2)对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理念认识缺乏深度和系统化。
三、提高化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根据先前的分析,笔者认为评价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在于是否促进学生实现对化学的有效学习,那么怎样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呢?
1)掌握学生的个性特征,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
2)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并保持积极的学习意愿。
(1)着力培养认知内驱力,正面引导自我提高内驱力,合理利用附属内驱力。
(2)适时进行思想教育,逐步提高社会性学习目的。
(3)引导和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障碍,通过成功的体验不断提升学习境界,使学生获得持久的学习动机。
3)引导学生的选择性注意,使学生明确学习指向。
(1)制定明确、清晰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
(2)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节课堂氛围,保持学生注意的持续性。
4)促进新旧知识相联系,使学生建构新知识的意义。如何打通这新旧知识联系的“结”?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创设条件,为学生感知新知识扫清障碍。
(2)引导学生回忆提取与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
(3)引导思维,帮助学生理解新旧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完成对新知识心理意义的建构。
5)引发和指导应用练习,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迁移。
(1)对于承担着新知识意义建构检验功能的尝试性应用,应采用提问及简单练习的方式,侧重于对刚学过即初步“建构”的知识的尝试“运用”。
(2)对于承担着将验证已经正确了的新知识纳入到认知结构中“长时记忆”功能的巩固性应用,教师在引发和指导学生的应用练习时应注意练习的延时性、分散性和一定的数量要求。
(3)对于承担着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功能的迁移性应用,教师在引发和指导应用练习时,应尽可能地接近生活经验。
6)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何克抗,李克东.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