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宗教音乐作曲家舒伯特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ats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西方音樂史上,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在他短短不到32年的生命里,创造了很多奇迹。他以"歌曲之王"的美名享誉世界,同时也是一名伟大的器乐音乐作曲家。也许是因为他浩如烟海的优秀创作成果所涉及的范围太过广泛,人们提及这位作曲家的时候总是忽略了他还是一位伟大的宗教音乐作曲家的身份。宗教题材的作品是伴随舒伯特整个创作生涯从未停止过的主题之一,特别是其中的“大部头”作品——弥撒曲,是舒伯特在其每个具有突破性成就的重要阶段必然选择的创作体裁。研究舒伯特及其音乐创作,他的弥撒曲是绕不开的一片森林。本文主要论述舒伯特的弥撒曲的创作概况、背景及其研究价值。
  关键词:舒伯特 宗教音乐 弥撒曲
  奥地利音乐家舒伯特在他短短不到32年的生命里完成了令世人瞩目的创作成就,以极少数的天才作曲家身份而闻名世界。在声乐领域,他以 “歌曲之王”的美誉在音乐史上享有盛名。在器乐领域,他的交响曲、室内乐、钢琴小品等都可称为器乐作品发展里程的丰碑,人们称赞他是连接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音乐的桥梁。但在这些闪耀的光环之下,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提及舒伯特的时候总是忽略了他还是一位伟大的宗教音乐作曲家的身份。
  事实上,宗教音乐作品是伴随舒伯特整个创作生涯从未停止过的主题之一,而弥撒曲这种天主教最神圣、最隆重的礼拜仪式音乐,更是舒伯特在其每个具有突破性成就的重要阶段必然选择的创作体裁。弥撒曲在形式上是人声与器乐在组织结构上的高度凝练,塑造神的形象和人的诉求,充分体现出作曲家高超的作曲技法;在精神上能够表达出人对神最虔诚的信仰、最崇高的膜拜和灵魂深处最真诚的告白,是时代精神和作曲家个人精神世界的直接反响。
  舒伯特一生创作了不少优秀的弥撒曲,一直以来,国内对舒伯特弥撒曲的研究较少,甚至可以说还相对空白,本文便是通过对舒伯特和他的弥撒曲创作进行梳理,论述舒伯特的弥撒曲的创作背景、概况及其研究价值,这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舒伯特,全面地认识舒伯特和他所代表的音乐时代具有较高的学术意义。
  一、舒伯特弥撒曲的创作背景
  1797年1月31日,舒伯特出生于维也纳的一个天主教家庭,他的父亲和母亲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舒伯特的音乐启蒙教育来自他爱好音乐的家庭和教堂的礼拜仪式音乐活动。他跟随父亲学习小提琴,跟随哥哥学习键盘,儿时经常随家人参加弥撒。父亲很快发现了小舒伯特的音乐天赋,在他9岁那年将他送到利希滕塔尔教区教堂的音乐负责人霍尔泽那里学习音乐。舒伯特在教堂中接触到了很多伟大的音乐,包括莫扎特、海顿以及一些小作曲家写的宗教音乐和室内乐的草稿。还有机会参与比家庭音乐会更高层次的演出。
  1808年,11岁的舒伯特入选皇家宫廷教堂唱诗班唱歌,同时在专门培养宫廷唱诗班男童及维也纳资优生的皇家帝国市立神学校里接受了很好的普通教育和音乐教育。“学生情况汇报表明,舒伯特是个好学生,经常因他的‘优秀’音乐才能而受到特别表扬”。[1]在这些由音乐组成的岁月里,他的音乐视野日益开阔。在学校里他接触到了当代著名作曲家的大量音乐,其中某些他后来做了模仿。作为一个唱诗班男童,舒伯特可能唱过弥撒、晚祷,以及其他由像海顿、莫扎特等德国和奥地利作曲家创作的宗教音乐作品。当然,对舒伯特的宗教音乐创作起决定性作用的早期影响力量,并不仅限于古典大师的宗教音乐作品,在这所拉丁式城市寄宿学校里,舒伯特得到很多优秀教师的指导,包括萨列里——当时维也纳的皇家宫廷乐长。这位当时的音乐权威对舒伯特的早期音乐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总之,利希滕塔尔教堂和宫廷小教堂乐队,让舒伯特接触到了宗教音乐中的杰作。
  1813年中期,舒伯特因为到了变声期离开神学校,此时16岁的舒伯特已经有了一个较为引人注目的作品目录,包括一些歌曲、舞曲、室内乐、宗教音乐、钢琴音乐,还有一部没完成的歌剧和他的第一交响曲(D.82)。这些作品都是在学习各种音乐体裁作曲技法过程中的习作,在句法水平和风格上与上世纪的奥地利作曲家的成绩没什么区别,虽然个别的句法达到维也纳古典主义最好的水准,但是并没有体现突出的创造性。只是他在句法组织原则上的松动,比如结构安排上的自由,将他和那些伟大的古典主义作曲家区分开来,同时也充分显示出他的旋律创作天赋。尽管如此,系统扎实的学习,还是为之后的音乐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上述经历中,我们不难看出,宗教音乐的种子在舒伯特很小的时候便已植入心中,并且在他的少年时代开始萌芽。宗教音乐是舒伯特学生时代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信离开神学校时的舒伯特一定是对各种体裁的宗教音乐如数家珍,非常熟悉。经过五年时间的专业训练,他对宗教音乐的各种组织和表现形式也一定是驾轻就熟的,也许这正是宗教音乐创作伴随他的整个创作生涯的重要原因之一——只有熟练掌握和了解了一种创作方式和方法,才能更好地为创作实践服务,以更准确地表现作曲家的创作理想。
  二、舒伯特弥撒曲的创作概况
  舒伯特一生共创作有6首拉丁弥撒曲,分别是:第一号,F大调,D.105;第二号,G大调,D.167;第三号,降B大调,D.324;第四号,C大调,D.452;第五号,降A大调,D.678;第六号,降E大调,D.950。此外,他还作有一首用德语演唱的《德意志弥撒曲》(D.872)。舒伯特的弥撒曲创作充分显示出作曲家在创作技法上无与伦比的音乐天赋和令人不可思议的早熟。
  离开教会学校后,舒伯特到父亲所开办的音乐学校里担任助教。然而他对教师的工作并不感兴趣,但是这份工作能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作曲。舒伯特在1812年至1814年间尝试创作了一些《慈悲经》以及《荣耀经》《信经》《圣哉经》和《圣母颂》。从1814年夏天开始,舒伯特的信心和生产力达到一个飞跃,在7月底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弥撒曲(F大调,D.105)。1814年秋天,这个心中充满希望但并不引人注意的青春期男孩迎来了他的创作爆发期,接下来的15个月创作成果数量惊人,可以说在西方音乐史上无与伦比。他的第二部弥撒曲(G大调,D.167)和第三部弥撒曲(降B大调,D.324)都是在1815年创作的。1816年,舒伯特的作品数量对比之前的一年有所缩减,但仍然是其音乐创作生涯中具有非凡标志的一年。这一年他写了很多重要的音乐作品,包括110首歌曲,也包括他的第四部弥撒曲(C大调,D.452)。   1819年秋天,舒伯特開始创作他的第五部降A大调弥撒曲(D.678),这部作品更像是作曲家为自己而写的,而不是为特定听众而写。舒伯特一改往日快速写作的习惯,超越了早期的那种轻松的风格,转向更为复杂和个性的表达方式。他在创作过程中投入了更多的设计和构思,这个期间内舒伯特的音乐创作可以总结为他的“反思阶段”。从此时的作品可以看出,他正在努力寻求超越,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创作出路。降A大调弥撒曲的创作持续了三年,这部弥撒展示了作曲家的高超的作曲技巧和巧妙的结构构思,具有恢宏的个性,彰显了作曲家崇高的创作理想。
  1823年,舒伯特的人生经历了巨大的挫折,他非常不幸患上了梅毒。舒伯特为此非常沮丧,到了1827年,作曲家身体状况每况愈下,面临即将来临的死亡,舒伯特没有停下手中的笔,反而激起了他更强烈的创作欲望,创作出他生命中让世人惊讶,也令他自己惊讶的伟大作品。
  1827年,舒伯特对朋友的请求做出了回报。为《德意志弥撒曲》(D.872)8个音诗一样的部分加上尾声,完成了最能感召会众的段落。这部弥撒曲是根据拉丁文的弥撒套曲翻译成德语,以德语语境谱写旋律的纯德文弥撒套曲。旋律比较简单、亲切,结构亦不复杂,非常适合会众演唱,至今仍然是日耳曼地区流行甚广的弥撒套曲,人手一谱便能在大街上唱起来,其中的《荣耀经》是日耳曼地区复活节守夜弥撒中颂唱的经典。
  1828年,在舒伯特去世前的几个月,舒伯特完成了他的第六部弥撒曲(降E大调,D.950)。这部弥撒曲可以说是作曲家为自己所写的“告别弥撒”,与舒伯特其他的成熟的宗教音乐作品相比,这部作品看起来更像是作曲家对自己内心需要的回应。从总体上看,这首弥撒曲不仅激起人们的浪漫主义虔诚,而且是伟大的仪式作品。在降E大调弥撒曲中,舒伯特完成了他在大型宗教音乐作品创作上的大跨度。
  三、舒伯特弥撒曲的研究价值
  对于有着信仰传统的西方作曲家而言,了解其信仰情况对帮助人们深入了解作曲家的内心精神世界和更好地理解作曲家的音乐作品极为重要。但有关于舒伯特的信仰问题,一直以来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向来都具争议。从舒伯特的成长经历和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他的音乐作品上来看,舒伯特与天主教的传统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其中关乎到舒伯特的个人信仰又有很多无法解释的问题。舒伯特不像莫扎特、舒曼等作曲家那样留下了很多书信、札记、评论等文字资料,从而可以更直观的了解作曲家的生活、思想以及创作观念。舒伯特留下的文字非常少,而这些文字大多数是一些意义不大的信件和日记,非常简单的生活流水,并没有太多可参考的价值。人们只能从只言片语中,或从舒伯特的家人和朋友的书信以及回忆录中找寻答案。即便如此,关于舒伯特的个人信仰方式仍是个无解的难题。
  既然在与舒伯特相关的文字中无法解开关于舒伯特信仰问题的密码,更好的办法就是从舒伯特的作品中寻找答案。因为终其一生,舒伯特的音乐都比较清晰地体现了他的成长和变化。宗教音乐可以说是最能直接体现作曲家精神世界的最高理想的音乐题材和体裁,它既能表达作曲家个人的信仰方式,也能反映出作曲家内心对生活的诉求和精神上的寄托。舒伯特的信仰到底是怎样的?这在他所创作的宗教音乐作品中也许会找到答案。
  舒伯特在他创作生涯的每个重要阶段都选择了弥撒曲这种体裁进行创作,在这种组织结构上由人声和器乐高度凝练的形式中,我们可以看到舒伯特以最直接的方式表达了作曲家内心超脱世俗的情感,阐释了其精神世界的最高理想,也反映了他人生的信仰轨迹。
  美国著名音乐学家保罗·亨利·朗对舒伯特的弥撒曲创作评论道:“舒伯特作为一个宗教音乐作曲家,他最后写的伟大的降A大调和降E大调弥撒曲,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舒曼曾经说过:“谁要是不知道舒伯特的C大调交响乐,那就对舒伯特知道得太少了”。朗认为“这段话应该加以引申,把这些弥撒曲也包括进去”。[2]研究舒伯特及其音乐创作,他的弥撒曲是绕不开的一片森林。
  参考文献:
  [1][英]克里斯托弗·H·吉布斯.舒伯特传[M].秦立彦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5.
  [2][美]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顾连理,张洪岛,杨燕迪,汤亚汀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48.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在媒体和学术界,有一个被频繁使用的词汇:原生态民歌;同时还有一个颇为热门的话题:原生态民歌的生存与保护。这也引发了“原生态”与“学院派”之争,本文从“原生态”概念,如何看待“原生态”民歌现处于的局面与存在的问题,民歌的表现形式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原生态”与“学院派”是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原生态”民歌 “原生态”民歌的保护 “原生态”与“
期刊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形象更加突出,因此我们需要更多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型人才,大学的扩招恰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大学扩招增加了专业人才、提高了全民文化水平,而我国现行的应试教育却越来越成为制约人才成长的瓶颈,教师一味地关注升学率而忽视了对学生专业素质的教育,致使专业人才的专业素质有所下降。虽然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增多,但全民的文化水平并不等于一个社会文明的水
期刊
摘要:上海市高校六个市级艺术团承担着发展和推广民族音乐的任务以及在高校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重任。本文将以这六个市级民乐团作为科研对象展开现状调查与发展研究。通过调研来清晰的展示几所具有代表性高校的学生民乐团现实状况,总结出亮点及建议,希望对综合性高校的民乐团发展具有现实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市级艺术团 民族音乐 民乐团  “市级艺术团”的命名来自于2012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组织的对各学校
期刊
摘要:G20文艺晚会促进了各国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的交流,并向世人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将中西方音乐相结合表达了我国一向崇尚和平相处的对外交流策略,G20文艺晚会将整个峰会推向了一个制高点。  关键词:G20 政治 和平共处 音乐文化  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于2016年9月4至5日在中国杭州成功举办,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讲话,确定此次峰会的主题是“构建创新、活动、联动、包容的世界经
期刊
摘要:结合本院教学实际,本文梳理了《儿童音乐童话剧排练》课程教学改革设计思路。  关键词:儿童音乐剧 创新 整合复合  音乐剧起源于19世纪末的英国,它融戏剧、音乐、歌舞于一体,是一种高度综合的舞台艺术。音乐剧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始终处于探索阶段,1995年中央戏剧学院和北京舞蹈学院招收第一届音乐剧专业学生,开创了中国高校音乐剧教育的先河。儿童音乐剧源于音乐剧,面对的欣赏对象或表演者本身主要是儿童(3
期刊
摘要:2016年10月12日,“宁静致远”马静舞蹈专场在无锡大剧院歌剧厅成功上演。本台节目以传统、当代、传承三大版块,不仅呈现传统古典作品,还汇集了当代舞作,作品均为原创,让观众真切感受了舞蹈艺术的魅力。本文试图从多角度来评析马静舞蹈专场的成功之道。  关键词:马静① 舞蹈专场 成功  马静,1985年出生于河北的一个普通职工家庭,舞蹈启蒙于11岁,当时任会计的母亲出于让柔弱的女儿强身健体的目的,
期刊
摘要:"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随着艺术领域多元化的发展,在古典音乐领域逐渐形成与民族艺术结合的发展趋势。在作曲和演奏上也形成一种新兴的合作框架,对于民族音乐与钢琴结合的深入研究,找到一种适合广西实情的结合方式,通过对民族音乐的西洋技法改编,完善成为有浓厚民族特性的钢琴曲,再加之演奏者的理解和演奏,造就一种意境式的表演形式。  关键词:少数民族 钢琴 结合 气韵  在当今这个艺术多元化发展的时代,人们
期刊
摘要:戏曲既被包含于传统艺术的行列,它就同样需要遵循古典艺术的审美标准,以期更为充分地服务于剧本、服务于角色。戏曲服饰是剧中角色的“身份与个性的传导体之一”,它随着戏曲艺术的产生、发展而日趋完善和成熟。写意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美学法则之一,它要求艺术家截取生活与艺术之间相像的某些特点,高于生活地艺术化处理后,运用于戏曲服饰中,并在装饰性、夸张性、程式性等属性的基础上,更能传神地呈现剧中人物的特有个性。
期刊
摘要:苗族舞蹈是贵州人民特别是苗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之一,也是本地文化和生活的标志性舞蹈。近年来,随着广场舞越来越受到广大群众特别是中老年妇女的喜爱,因此,如何借助苗族舞元素来拓展和丰富广场舞的创作空间和提升其表演水平,并通过广场舞的形式进一步推动苗族舞更广泛地传播和发扬光大,已是贵州广大文艺工作者特别是群众文艺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苗族广场舞《银铃声声》就是针对这一课题,在如何将苗族舞元素有效地融入
期刊
摘要:优秀的中国钢琴作品成为了众多钢琴演奏者的选弹曲目。通过理解、演奏这些作品,不仅可以提高钢琴演奏技巧与表现力,还能领略到本土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因此,在演奏这些作品时应该如何从乐谱中获取所需信息,结合恰当的演奏技术和音乐处理,把作品中蕴含的意境展现给听众,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论题。  关键词:中国钢琴作品 画面 音色 情感 意境  中国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当充满浓郁民族气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