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万事人为本,人以心为灵”。教书育人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健全的完美人格,教学生学会做人。人格高尚的教师会使学生终身受益,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或改变学生的一生。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定型,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由此看出塑造完美人格对师生来说都很重要。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学记》中早为我们揭示了这条规律。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教师从事教学工作,不能只顾研究书本,必须注意研究学生,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首先,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教师应当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任何情况下不说侮辱学生人格的话。教师在与学生谈话时,一定要以沉着镇定、言语文明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即使学生违反了纪律,老师严厉批评时,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讽刺,不挖苦,不打击。
我在刚开始做辅导员的时候就有过这方面的失误。曾经因为一个女生在课堂上讲话,我把她叫到办公室批评了有半个小时,结果该女生在办公室嚎啕大哭,弄得我又被动又紧张,把整个初衷搞砸了。这件事每次想起来我都非常的后悔,不就是在课堂上讲话的了吗,有必要如此大动肝火吗。后来我改变了和学生谈话的方式。学生有什么错误尽量的把学生叫到外面去说,而且谈话的声音不大,还给学生解释的机会。
其次,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现代教育是对人综合素质的培养,文化课不再是衡量学生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所以当学生发展非主流的兴趣爱好时,只要是健康的,教师就应该积极鼓励,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
我班有个学生,有一段时间经常的请假,说是身体不舒服要看病,可是我发现他根本没有病,他在说谎,后来在我的一再追问之下才讲了实话,原来是要准备参加一个歌唱比赛,我当时就说,这是好事啊,我支持。还找我们系的声乐老师帮他指导。他知道我支持他以后就不一样了,请假次数减少了许多,每次参加歌唱比赛都会高兴的告诉我,让我帮他出主意,我也经常的鼓励他。他参加了多次的比赛,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
再次,老师应当尊重学生的情感。大学生有丰富的情感世界,他们很重视师生、同学、朋友、亲人之间的情感,特别是男女同学之间的情感。作为老师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对待学生的情感问题。而应当积极的引导学生对待情感问题,让学生保持清醒头脑,使这种珍贵、纯洁的情感向着有利与生活、学习,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培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一个人对事理的认知过程一般是由感知到体验,由体验到感悟。一时的感动会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担并不能长久,所以一定要让学生从理性的角度再次体验。例如我在画“成功与心态”的一课指导时便给学生一段思考的时间,让同学们思考并讨论成功与心态的关系,同学们都能得出“要想成功必须有一个好的心态”的观点,于是我又进一步提出“什么样的心态是好心态?“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要想成功就要保证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而积极乐观的心态就是一种非常好的心态,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达成我们的梦想,如何人才能有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
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在课文教学中感受到乐观心态,更能从理性的角度认识到积极乐观心态的重要。
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图画的批改予以相应的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这种积极乐观的心态。
但是,在教育实践中还是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例如有个别的后进生,他们觉得自己没有希望考上大学就自暴自弃放弃了自己,所以他们对课堂的教学内容根本不感兴趣。如果找到他们谈话,他们反倒劝老师们不要在他们身上浪费时间……
面对这样的一些同学我首先会展示给他我自己的乐观心态——积极乐观,我要向他表示:我决不放弃。然后帮助他先确立一个行为习惯上的目标,再对他进行一些要求他必须做到的事情。培养他对学习的兴趣,在他小有成就的时候及时的鼓励并提高要求,从而能够让他看到希望,自然便会乐观向前。
三、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初中生在心理特征上还处在人格化的过程中,他们具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热衷于显示自己的力量和才能,迫切地追求自我实现,思维敏锐,但片面性比较大,具有很大的冲动性和闭锁性。为此,科学的教育,合理的引导,成为班级工作的特点。为充分发挥班级集体的教育功能,从初一开始就坚持在班主任的指导下让学生自我设计、自我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和奉献精神。例如,为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集体观念而举办的“相亲、相爱”主题班会,通过歌曲演唱、发言讨论,使同学懂得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培养和捍卫集体主义观念。此外“爱,在你身边”,“青春畅想曲”等主题班会,让同学们进一步明白了人类需要友好相处,友爱、奉献是人类的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是在这具体的班级活动情境中,才能形成同学们良好的人格特点。
以人为本是人格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学校教育是人格培养的立足点,校外施教是人格培养的延伸点。因此,要拓展学生人格培养的时空,开辟有利于人格健康成长的渠道。在学校,班主任要取得行政、校团委、学生会、年级组和任课教师等多方面积极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态势,将人格教育渗透到各门学科和班级的基本活动中;在校外,要与家庭保持密切联系。由于社会原因,一些家长一般只满足学生物质生活上的需求,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的好坏,而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人格教育。为此,班主任要定期家访,了解同学们的家庭实际情况,传达同学们的心声,让家长们更多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只有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和谐统一,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格局,才能逐步塑造健康人格。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学记》中早为我们揭示了这条规律。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教师从事教学工作,不能只顾研究书本,必须注意研究学生,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首先,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教师应当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任何情况下不说侮辱学生人格的话。教师在与学生谈话时,一定要以沉着镇定、言语文明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即使学生违反了纪律,老师严厉批评时,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讽刺,不挖苦,不打击。
我在刚开始做辅导员的时候就有过这方面的失误。曾经因为一个女生在课堂上讲话,我把她叫到办公室批评了有半个小时,结果该女生在办公室嚎啕大哭,弄得我又被动又紧张,把整个初衷搞砸了。这件事每次想起来我都非常的后悔,不就是在课堂上讲话的了吗,有必要如此大动肝火吗。后来我改变了和学生谈话的方式。学生有什么错误尽量的把学生叫到外面去说,而且谈话的声音不大,还给学生解释的机会。
其次,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现代教育是对人综合素质的培养,文化课不再是衡量学生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所以当学生发展非主流的兴趣爱好时,只要是健康的,教师就应该积极鼓励,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
我班有个学生,有一段时间经常的请假,说是身体不舒服要看病,可是我发现他根本没有病,他在说谎,后来在我的一再追问之下才讲了实话,原来是要准备参加一个歌唱比赛,我当时就说,这是好事啊,我支持。还找我们系的声乐老师帮他指导。他知道我支持他以后就不一样了,请假次数减少了许多,每次参加歌唱比赛都会高兴的告诉我,让我帮他出主意,我也经常的鼓励他。他参加了多次的比赛,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
再次,老师应当尊重学生的情感。大学生有丰富的情感世界,他们很重视师生、同学、朋友、亲人之间的情感,特别是男女同学之间的情感。作为老师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对待学生的情感问题。而应当积极的引导学生对待情感问题,让学生保持清醒头脑,使这种珍贵、纯洁的情感向着有利与生活、学习,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培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一个人对事理的认知过程一般是由感知到体验,由体验到感悟。一时的感动会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担并不能长久,所以一定要让学生从理性的角度再次体验。例如我在画“成功与心态”的一课指导时便给学生一段思考的时间,让同学们思考并讨论成功与心态的关系,同学们都能得出“要想成功必须有一个好的心态”的观点,于是我又进一步提出“什么样的心态是好心态?“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要想成功就要保证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而积极乐观的心态就是一种非常好的心态,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达成我们的梦想,如何人才能有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
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在课文教学中感受到乐观心态,更能从理性的角度认识到积极乐观心态的重要。
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图画的批改予以相应的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这种积极乐观的心态。
但是,在教育实践中还是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例如有个别的后进生,他们觉得自己没有希望考上大学就自暴自弃放弃了自己,所以他们对课堂的教学内容根本不感兴趣。如果找到他们谈话,他们反倒劝老师们不要在他们身上浪费时间……
面对这样的一些同学我首先会展示给他我自己的乐观心态——积极乐观,我要向他表示:我决不放弃。然后帮助他先确立一个行为习惯上的目标,再对他进行一些要求他必须做到的事情。培养他对学习的兴趣,在他小有成就的时候及时的鼓励并提高要求,从而能够让他看到希望,自然便会乐观向前。
三、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初中生在心理特征上还处在人格化的过程中,他们具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热衷于显示自己的力量和才能,迫切地追求自我实现,思维敏锐,但片面性比较大,具有很大的冲动性和闭锁性。为此,科学的教育,合理的引导,成为班级工作的特点。为充分发挥班级集体的教育功能,从初一开始就坚持在班主任的指导下让学生自我设计、自我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和奉献精神。例如,为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集体观念而举办的“相亲、相爱”主题班会,通过歌曲演唱、发言讨论,使同学懂得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培养和捍卫集体主义观念。此外“爱,在你身边”,“青春畅想曲”等主题班会,让同学们进一步明白了人类需要友好相处,友爱、奉献是人类的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是在这具体的班级活动情境中,才能形成同学们良好的人格特点。
以人为本是人格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学校教育是人格培养的立足点,校外施教是人格培养的延伸点。因此,要拓展学生人格培养的时空,开辟有利于人格健康成长的渠道。在学校,班主任要取得行政、校团委、学生会、年级组和任课教师等多方面积极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态势,将人格教育渗透到各门学科和班级的基本活动中;在校外,要与家庭保持密切联系。由于社会原因,一些家长一般只满足学生物质生活上的需求,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的好坏,而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人格教育。为此,班主任要定期家访,了解同学们的家庭实际情况,传达同学们的心声,让家长们更多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只有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和谐统一,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格局,才能逐步塑造健康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