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校站队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全国的应届考生一样,排名年级上游的江苏高三考生靳雨婕(化名),向往大学里的学术氛围和自由气息。在她最喜欢的学校,她可以求知,可以谈恋爱不被老师骂,可以一觉睡到很晚。
  于是,当今年自主招生联考的消息传到她所在的班里,全班沸腾。每个人都像忘了复习,热烈点评着“华约”“北约”“卓越”结盟的大学,那股劲似乎不亚于挑选对象。
  但是当“靳雨婕”们着手报名联考,自主招生复杂而苛刻的申请过程却让他们纷纷清醒,想被心目中的大学录取,远比他们梦中畅想的要复杂……
  
  结盟,大势所趋?
  
  1月末,正当中国高校对优质学生的“捕猎”迅速升温,哈尔滨工业大学招生办主任曲铁军却在组织几十名教师和同学埋头做一件事:往32000个信封里装发票。
  这些印着“200元”统一考试费的凭证将从哈尔滨发至首次参与“卓越人才培养合作”自主招生联考(以下简称“卓越”)的9所高校、25个考区,再转发到考生手中,整个过程不能出错。单是通过审核获得哈工大初试资格的考生,就从去年的4000人增加到今年的5000人;而参与联盟9所学校初试考生的总数则达3.2万人,规模前所未有。
  哈工大负责“卓越”高校联考的开支,工作琐碎,方法也有些很原始。曲铁军坦言,联考给他很大压力。“自从有了(联考)这工作,就没怎么轻松过。”这位招生办主任说。
  与他相似,许多高校人士在面对2011年自主招生的激烈场面时,也感到应接不暇。
  2003年,教育部开始在全国推行自主招生,结束了此前全国各地的高校都只能在每年同一时间进行招生考试的历史。应届高中毕业生可以通过申请与评定,提前确定意向高校的录取名额,并在最终录取时得到最高20分的降分优惠 。
  因为略微触动了“一考定终身”的制度,此举一度被誉为“我国高招制度的破冰之举”,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也很快从最初的22所增加到2010年的80所。不过,自主招生考试渐渐成为另一项负担,为了争取考上心仪的高校,准备高考之余,许多高三学生还要另外准备各种学校的自主招生考试。
  自主招生却有愈演愈烈之势,从2009年起,北大开始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少部分高校也开始小规模的联考。直至2010年,终于演变成全国高校大规模地联盟,形成了三大一小四座阵营。其中,单是以清华为首的“华约”和以北京大学为首的“北约”,便集中了大陆地区传统实力较强的19所高校,以及去年世界排名第21位的香港大学。
  有人预计,2011年,是中国高校选择站队的一年,也将是招生竞争最激烈的一年。
  多位高校招生办公室主任在谈到本轮结盟时,都提到去年11月召开的教育部与国内主要高校招办负责人的研讨会。“希望联考的学校坐在一起商讨考试的流程、形式和考试时间。”今年加盟“北约”的复旦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丁光宏教授说,“而且是北大、清华分别组织会议。”
  也有不少高校的招生负责人现场向三大联盟提出了加盟要求。但领衔的清华、北大和同济考虑到联盟内高校的匹配度和操作性,没有答应。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参会人士形容说:教育部的会议成了自主招生的交易市场。
  高校希望通过结盟来进行自主招生,主要因为,单独组织的自主招生考试正面对越来越多的挑战。
  单打独斗式的自主招生考试,每年都要耗费上百万元考试经费,漫长繁冗的自主招考过程也让考生、家长甚至中学校长苦不堪言。更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单独命题的考试,无论结果的公信力还是命题的科学性,都频频受到质疑。
  2010年7月,《新华视点》曾长篇报道高校自主招过程中的乱象,揭露自主招生过程因操作程序不公开、不透明,权力寻租及少数内部人徇私舞弊的现象普遍存在。
  而且,这种制度并未脱离以考分评价学生的桎梏,高考成绩和近乎僵化的“分数线”在决定一个考生命运时仍承担主要作用,因此,在自主招生制度诞生不久,便有教育界人士指出,自主招生不过是“戴着镣铐舞蹈”的“伪自主招生”。
  北京大学推出“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度,本来使人为之振奋——那些被现行高考制度埋没了的偏才、怪才有可能借助这一制度脱颖而出。因为如果没有破格录取,就没有钱钟书、华罗庚、季羡林、闻一多、吴晗、曹禺、臧克家这些大师,他们都是被慧眼识才破格录取入学的,北大的试点无疑将再造这样的奇迹。
  但这项推荐制度刚实行两年,便屡遭诟病,获得中学校长推荐的,仍是那些在各项考试中名列前茅的“尖子生”,却忽视了“偏才”“怪才”等具有特殊潜力的人才。
  一位见证自主招生发展历程的高校招生人士坦言,虽然近十年来自主招生未出现重大的“事故”,但越是下游的高校,自主招生的程序就越受质疑。自主招生联盟形成的动力,正是各高校要改变这种无序而繁琐的局面的强大希冀。
  “联考的最大意义,是实现统一考试成绩的多元化使用,也使考生获得更多的机会。对于不同高校,分数不同的甲乙两名学生,有的高校会选甲,有的会选乙。”曾参与设计联考制度的清华大学招生办原主任孟芊说。“联考所做的是把考试内容的共性和高校选拔标准的个性结合到一起。”
  多年关注自主招生的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教授郑若玲认为,“由政府或专业考试机构主持的统一考试,或者由若干同类院校共同主持的自主招生联合考试,无论从命题的信度、效度还是从严密性、权威性、效率方面等,都将高于各校主持的单独招考。”
  在她看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自主招生联盟这一事实本身,也证明联合确实有其优势。
  实际上,去年清华首次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四所高校进行联考,笔试人数逾3万,北大紧随其后,联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香港大学展开自主招生考试,应考学生也达1.2万。两大名校的自主招生“战绩”都足够出色:清华通过自主招生录取了200人,占当年录取计划3360人的6%;北大则招收了280人,占录取总数2780人的约10%。
  正是在这个颇为光辉的成果下,各大高校都看到了自主招生联考的效益,因此纷纷加盟,使得自主招生演变成“三国鼎立”的局面,甚至香港大学也加入进来。港大招生主任郭瑛琪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港大希望看到自主招生的范围继续拓展,不排除明年会与更多内地高校联合自主招生。
  
  “掐尖”大战?
  
  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以多样化选材设计目标的自主招生联考,却正在变成高考前的“掐尖儿”大战。
  首先是抢占考试时机。“多极”联盟尽管在2月进行的笔试时间安排上费尽心机,但仍然躲避不了有意无意的“撞车”。
  最初,“北约”与“华约”都将初试时间定在了春节假期后的首个周六——2月19日。一番协调后,“北约”将考试日改在2月20日。不过这一天正好与北京“学院路五校的联考”撞车,部分考生不得不“二选一”。
  时机之后,是生源。
  据自主招生联盟的初步公布的统计显示,“华约”“北约”两大联盟获得自主招生笔试的考生合计约达10万人,较去年约增40%。不过,这种增长主要出现在重点中学,且越是名校,学校获得的推荐名额越多。
  安徽省重点中学——合肥市第一中学,就在自主招生报名期间意外地收到了复旦大学的来函,提出追加10个自主招生指标。“北约”成员复旦大学在这封特快专递的信函中表示:“所有获得清华大学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也可以增加报考复旦的自主招生考。”
  对此,复旦大学招生办主任丁光宏解释说,复旦大学并非是追加考生名额,只是希望给予部分被中学控制选择权的优秀生更多机会。
  但一流高校招生的名额仍然稀缺,也使“名额”问题成为对今年自主招生联考最大的质疑。
  了解自主招生的人士都了解,考生自荐的名额在自主招生总人数中,非常稀少;大部分自主招生的指标都分配给了全国各地的优质高中。清华、北大在全国范围内的生源基地均超过千所。高校也并不是将所有报名考生按成绩排名筛选,而是以省为单位,按一定名额分配,分配标准则是历年高考录取的排名情况。
  在这种制度设计下,在基础教育资源过度集中的地区,几乎不需要太多回合,自主招生的名额就被重点中学的“尖子生”瓜分完毕。
  名额之争也从高校传递到中学,排名靠前的学生最先获得推荐资格,轮到普通学生时,选择已经不多。虽然一个考生可以报考同一联盟中的多所高校,甚至是不同联盟中的若干所高校,但除非个别实力“强大”的学生,中学往往只允许一个学生报考一所高校。想要以个人自荐的形式报数一数二的名校,通过初审者只是凤毛麟角。
  一位北京应届生通过了中山大学、天津大学初选,她母亲表示,她认为高校之间也存在某种“默契”:名校要的学生,弱学校不会抢;弱校要的学生,名校也不感兴趣。
  高校招生人士证实了这种说法。“这个原理类似多层过滤纯净水。名校的人才门槛最高,过滤层也最多,其他学校则依照座次逐步放宽入门标准。初试之后,各校从强到弱,筛选学生,不夺人所爱。”一位联考高校的招生人士如是说。
  面对名额分配的质疑,一位资深招生人士指出,这是各界夸大了自主招生联考的所要解决的教育问题。“所有高中毕业生都能公平参与的实际上是高考,联考所要做的是集中高层次学生,进行一次真正能考察他们能力的分层次考试。”这位人士说。
  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招生人士解释,高校延揽成绩优秀的“尖子生”和“状元”,本身无可厚非。“应该说,多数尖子生还是很优秀的孩子。”当然,他也承认,“尖子生”不是唯一优秀的群体,但有时,高校的“状元情结”和“掐尖儿”行为,也和社会对高校的期待,以及高校对自己的定位有关。
  各高校似乎也正在努力扭转这种局面。比如,清华大学今年首次提出在未获得校荐资格的考生中,推出倾向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考生的“B计划”,试点包括新疆、湖南、江西、广西、甘肃、四川、陕西和海南等八省区,其中湖南、四川、陕西均为高考大省。
  不过,这种新办法也引起警惕。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省区,这些多分配的名额仍然可能被用于补充给重点中学,而非缺乏名额的边缘地区中学。
  
  前景模糊?
  
  “自主招生笔试,除了多了一些偏题、怪题和难题之外,与高考真的不同吗?较大规模自主招生联盟的出现,提高了自主招生笔试环节的效率和便利,但与此同时,也使得自主招生的笔试更像另一次高考了。”去年12月2日,几个联考联盟宣布招生简章后,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在该校网站发表的文章中这样写道。
  他直言:自主招生实际效果与期望之间还有不少偏差,且当前自主招生本意就是针对少数考生的,与占全国千万名99.9%的普通高考生没有直接关系。正因为如此,已具备自主招生资格的农大并没有参加任何一个联盟。
  自主招生制度,正被部分评论称为“应试教育同一个母鸡下的蛋”。教育界人士提醒,如果考试内容和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没有明显突破,国家办学体制下的高招制度难以前进。
  “对学校而言,目前的自主招生,就是‘抢生源’的一种手段,这是自主招生的制度安排所导致的。期望目前大学的自主招生,能录取偏才和怪才,不过是不了解自主招生制度设计的一厢情愿罢了。”知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评论道。
  面对不完善的体制,国内的高校做出了不同选择。清华、北大等名校选择适应现实,通过结盟积极圈定生源,而包括中国农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58所“985工程”重点高校,却选择暂时不参加任何联考。
  高校人士分析,部分高校对自主招生联盟的“围观”心态,从侧面反映了自主招生制度在现有高考制度改革的进程中方向不明,前景模糊。
  一所位于北京的重点高校招生办主任坦言,在中国现行制度下,自主招生制度必然会产生一些“拿不上台面的东西”,人才评测标准、公正透明度等现实问题让目前的自主招生与其初衷渐行渐远。高考、自主招生考试对考生的分层作用还不明确,自主招生未来的形势让人捉摸不透。
  “我们拥护自主招生作为高考的必要补充,但目前不好说自主招生的前景。”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招生人士表示。
  正当自主招生联考有扩张之势时,教育部谨慎地收紧了自主选拔录取政策,重申“自主选拔录取招生人数控制在试点学校年度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5%以内”,使自主招生的局势更加不明朗。
  厦门大学郑若玲教授认为,教育部重申这条规定,将使得获取自主招生优惠资格的机会下降,竞争将更加激烈。
  但另一位高校招生人士则怀疑这项规定的效果。
  “在此时,教育部的这一脚‘急刹车’来得有点突然。一些刚适应自主招生的高校也许来不及减速,甚至产生反弹。”他说。
  实际上,这一规定早在2003年便随自主招生试点同时出台,但教育部一直未强调其执行。随着高校自主权的逐步扩大,这一“红线”逐年被各校突破。教育部态度的强硬,并未阻止参加联考的高校探索规定的灵活度。部分联考高校在招生简章中表示,“若学生报考踊跃且生源质量高,总人数将适当增加。”
  有多位参加过教育部招考制度会议的高校招生办主任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教育部对于今年自主招生联盟的实际态度为“不鼓励”。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工作人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教育部仍在跟踪和评价自主招生的成效,但教育部不宜对自主招生的现状做出公开评论,因为事情往往会“越说越复杂”。
  但教育人士也指出,当前高校之所以对自主招生如此狂热,有部分原因也是在国内拥有越来越大市场的海外优质高校。
  在《中国新闻周刊》采访的中学里,每所学校均有应届毕业生选择留学。外语类中学尤其显著,近两年的毕业生中,有两至三成的学生选择离开中国本土继续深造。
  而根据去年10月,国内培训机构启德教育针对14座大城市近17500余名学生和家长的调查,近20%的高中生计划就读海外本科教育,其中不乏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
  (本刊记者王婧、刘子倩,实习生董涛、沈茜蓉对本文亦有贡献)
其他文献
7月24日晚上7:00,我坐高铁前往杭州采访“杀妻碎尸案”。路上,多家在现场的媒体同行反馈给我的消息是,案发小区“三堡北苑”已被封锁,“肯定进不去了”。晚12:00左右,我到达小区门口,现场的记者大多已经撤离。  我有点不甘心,在小区附近转悠,碰见一位记者和我打招呼,“你是隗老师吧?久仰久仰。要不要跳墙进小区?”我有点犹豫,上次跳墙已经是10年前的事,现在很生疏。转念一想,人家都“久仰”了,我也不
11月30日,伊朗军人在德黑兰参加遇袭穆赫辛·法赫里扎德的葬礼。图/人民视觉  当地时间11月27日,伊朗高级核科学家穆赫辛·法赫里扎德在首都德黑兰附近遭袭击身亡,法赫里扎德是德黑兰伊玛目侯赛因大学物理学教授,生前兼任伊朗国防部副部长。作为伊朗顶级核物理学家,法赫里扎德一直被西方认为是伊朗核计划中的关键人物。  伊朗对此反应强烈。据美联社报道,11月28日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强烈谴责杀害穆赫辛·法
中国汽车市场的情况证明:本土企业击中了富裕消费者的软肋,在价格曲线的下部占据主导地位。同样,国外品牌在快速消费商品中的市场占有率已连续三年下降。如果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本土企业可能最终成为中国消费者兴起的更大的受益者,而出乎很多跨国公司的预料。  “加速效应”是用来理解新兴市场消费情况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中国,尽管这一收入/消费模式不再是家电等大众商品迅速增长的驱动力,但却是富裕阶层消费欲望激增的源
近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下简称《意见》),共7条17项。这是中央高层近两年就该问题密集发声后,在解决方案上的一次系统性落地。  《意见》对上市公司质量涉及的各个环节都做出了规定,被认为是体现股市和上市公司发展规律的一个文件。很多人拿它与2004年“国九条”和2014年“新国九条”相比,称其为2020年“国七条”。  《意见》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在对股市的作用方面,
近段时间,股市行情连续震荡上涨,在各大券商的营业大厅里,老年股民又开始多了起来。许多老年人把炒股当作晚年生活的重要部分,炒股的热情完全不输年轻人。但是在波涛汹涌的股市中,老人还需注意因炒股引起的情绪波动,有可能造成身体损伤。  朋友的父亲年近七十,有一天突然晕倒在电脑前,幸亏抢救及时,才得以脱离危险。原来,老人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却沉迷于网上炒股,当天受股票大跌刺激,瞬间引发了心肌梗死。  60多
刚联系完愿意收容难民的家庭,律师法蒂娜回到自己领导的临时救济机构。几位同事告诉她,他们都接到陌生来电,要求提供法蒂娜的个人信息。他们认为,法蒂娜被塔利班盯上了。  当地时间8月14日,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公园、街道、桥洞开始变得拥挤起来。几乎所有公共区域里,都挤满了难民。  8月15日下午3时许,塔利班军事人员进入法蒂娜所在的喀布尔城区西部,她临时找到避难所藏了起来。据法新社消息,喀布尔主城东部同期
2018年9月12日,从西昌北上普雄的5634次列车上,一位身着少数民族服装的妇女和调皮的男童。这趟列车上带着幼童的老年人远多于青壮年。  上世纪90年代末起,中国经历数次铁路大提速,在短短10年的时间内进入了时速200公里以上的“高铁时代”。但在这个幅员辽阔的国家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这个高速的变化,尤其偏远地区的农民,票价是他们更为关切的问题。  截至2012年7月,全国还有327对服役中的
在日益复杂的出行环境和不断革新教育手段的大背景下,“安全童行”的教育内容势必要与时俱进。  去年十一黄金周,在中国网球公开赛场馆东北侧,一间名叫“安全童行”益课堂的体验区内嘈杂而又欢乐:孩子们有的戴着高科技虚拟现实设备体验驾乘情景,有的通过游戏学习交通知识,还有的通过涂鸦畅想未来交通发展……  对于关注儿童道路交通安全的人来说可能并不陌生,这就是梅赛德斯-奔驰引入中国的“安全童行”儿童道路安全项目
9月12日,河南郑州市一所大学校门前,学生们隔着栅栏门领取快递包裹。图/视觉中国  10月18日,针对正在发酵的通达系快递公司全国多个城市网点停工罢工传闻,圆通、中通、申通、百世等公司相继回应称,罢工传闻为不实消息,目前快递网络运营正常。但多方否认后,关于快递网点欠薪罢工的讨论依然热烈。微博数据显示,最近一个月有关快递罢工的讨论已超过1万次,涉及通达系公司的全国多个网点。  多位通达系基层网点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