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股神”曹仁超传奇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ag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5000港币起家,到现在拥有近两亿的身家。在这个过程中,不做实业,只靠投资。在香港,他被称为“平民股神”和“草根股神”
  
  在曹仁超先生面前,你会觉得拥有财富是一件非常值得自豪的事情。
  从他的嘴里,总是能听到“发达”、“赚钱”这样的字眼。女儿读到硕士,不想继续读了,他觉得很开心,因为在他看来,读太多书也未必能发达,他会拿李嘉诚、李兆基还有自己来举例,说明读书和发达之间并没什么必然关系。
  他的一生宛如一部TVB的电视剧:一个内地来香港的小孩子,努力打拼、刻苦上进,加上天赐机遇,得以实现亿万身家。在他的故事里,有和金庸、林行止的恩恩怨怨,也有人至耳顺之年、最终投身慈善事业的回归之举。
  他以5000港币起家,到现在拥有接近两亿的身家,在这个过程中,他不做实业,只靠投资。
  只有中学学历的他,在香港第一财经大报《信报》上开设了“投资者日记”专栏,这已经成为香港普通投资者的指南。
  在他的专栏里,从来不忌惮分享自己失败的故事,当然更有成功的例子以及对整体趋势的看法。老曹摸索出一套曹氏“趋势投资法”,也因此在香港获得了“平民股神”、“草根股神”的称号。
  面对这些称号,总是笑眯眯的曹连连摆手,直呼“不要相信我”,“我也会看错,但我会找很多理由支持自己的看法。”
  即便在香港,曹仁超先生也未必是最成功的投资家,但他的身上却镌刻着一代香港人的共同记忆。
  他就是一部粤语片式的传奇。
  你若做工,我就不嫁给你
  老曹被香港媒体冠以“平民窟走出的股神”,但这个股神却有着一个显赫的家族。
  1947年,曹仁超出生在上海。他的祖父是英美烟草公司在中国的总代理,堪称大买办家族,因为厌恶国民党的统治,最后选择了留守上海。
  含着金汤匙出生的曹仁超未曾感受到家族的富贵,却赶上了时代洪流的巨变。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国内政治环境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祖父安排曹仁超父亲一家前往香港,这有着“避风头,看形势”的味道。却不料风云突变,大陆开始公私合营,家族资产一夜蒸发。
  在香港,曹仁超一家也“屋漏偏逢连夜雨”。由于父亲病故,老派的祖父担心儿媳妇带着家族的股票嫁人,于是收回了曹父在香港的股票。
  母亲带着3个儿女和一万元存款开始挣生活。她要求所有的孩子都至少接受完中学教育,3兄妹只好开始顿顿一碗鸭血、半斤豆芽、两砖豆腐的生活。
  多年后,已经是富豪又热爱美食的曹,绝对拒吃高档法国大菜里的血鸭。
  孤儿寡母的日子并不好过,隔壁阿姨丢了件金饰,找不到便来搜他的身,理由是“你家这么穷,偷金也是迟早的事情”。类似的事情还很多很多,邻居丢了包公仔面,都会先来曹家算账。
  身为长子的曹仁超受不了这种遭人轻视的生活,中学毕业后即闯荡社会,把读书的机会留给弟妹。他的弟弟,后来成为在香港很受人尊敬的港大医学院的名教授。
  1949之后,很多上海企业家南迁香港,纺织业成为上海人集中的行业。曹仁超自然进了纱厂工作,随后又转到假发厂。
  这两段打工日子都没坚持多久。曹仁超发现,这样在工厂里上班,看不到发达的希望——在40多度的气温里光着膀子、只穿大短裤苦干一天,只能挣到一份血汗钱。
  更重要的是,他结识了一位女朋友(现在的太太)。他感觉这个温柔的女孩很像自己的母亲,于是他对女孩说:“我现在开始追你,追到娶你为止。”
  得到的回答是“黐线”(粤语,意为神经病)。
  曹开始了自己的疯狂追求,很多年后,他又把这股拼命精神用在了分析股票上。
  女友终于被他打动,条件是不能在工厂做工,而是要打一份穿西装的工。
  
  变身“超人曹”(曹仁超)
  
  在朋友的介绍下,老曹带着对女友许下的富贵承诺——“去希尔顿吃饭,上半岛食雪糕,搭的士入龙华吃烧乳鸽”,开始进入证券业,先干学徒,从擦桌子打开水做起。同时他还在外面帮人打字、教英文。
  他确实做到了,但薪水只能支持半个月。年轻人对金钱没概念,老曹必须得找点赚外快的事情再干干。
  机会出现了,证券公司的资料室里有很多年报,都是英文的。英语很好的曹看完之后和客户侃侃而谈,得到赞许后他觉得“这或许是条路哦”。
  于是,他开始给报社投稿,最终得到《明报晚报》编辑林山木的青睐,用了几篇之后相约面聊,颇为投缘。
  林山木,这位英国留学归来的潮汕才子,后来有着另一个响亮的笔名——林行止,他以专栏而闻名,在金庸退出传媒江湖后,被称为“香江第一健笔”。
  老曹的真名“曹志明”,曹仁超这个笔名也来自林山木——林惊讶于曹照相机一般的记忆力,对财报当中的数据能过目不忘,于是给他起了笔名“曹仁超”(即“超人曹”的反读)。
  林山木后来和《明报》老板金庸在办报理念上产生了分歧,开创了香港最好的财经报纸《信报》。几年后曹仁超也追随而至,随后入股5%。
  林行止的政经专栏和曹仁超的“投资者日记”专栏,成为《信报》闻名香江的两大品牌专栏。
  多年之后,《信报》被出售给“小超人”李泽楷,林曹两人随着林山木的一篇专栏而分道扬镳,令外界唏嘘不止。
  
  成败间悟“势”
  
  曹仁超有过两次惨痛的投资失败的教训,而他也从来不忌惮分享给外界:
  第一次,他在林山木介绍的一家投资公司工作,市场上有大量的消息,他跟风之快可以达到一天成就27单。买的是什么股?不知道。只是市场消息这么说,而且也赚到钱了。
  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曹仁超判定这是大利好,当时他已经拥有20多万资产,加上港股走好,他又借了20多万,拿着50万全部杀入,却没想到3个月就亏到只剩8000元。
  遭遇平生第一次最大打击,老曹倒是沉得住气,还依然请公司职员去浅水湾大吃。他的理念是:明朝再来过,关键是要趁年轻豪一把,30岁之前大可以进取一点,反正身家也不大。
  一年多之后,曹仁超卷土重来,身家又有了50多万港币,那时候香港普通人的薪金才300港币。
  有了这么多身家,到底怎么来的,还是不清楚,但这段时间他读了很多关于技术分析方面的书。
  到了1973年,他在港股1200多点时开始担心是不是出现泡沫了,但老板觉得没问题,对他的犹豫感到不满,换人另做,将全部身家3000多万投入股市。
  1973-1974年间,中东石油危机爆发,原材料价格上涨,全球经济衰退,股市大受打击。恒生指数由最高时1775点暴泻至1974年12月的150点,跌幅高达91.55%。
  老板破产了,曹仁超在菲律宾开始了自己的蜜月,他觉得自己的头脑实在太灵光了,却没想到自己马上就要迎来最为惨痛的经历:
  他买入和记洋行,当时和记从38元一路跌到7元,他觉得时候到了,从7元一直买到1元。直到有一天朋友告诉他“和记明天就要破产了”,他才意识到自己犯了多么大的错误。
  那一夜,他没脸回家,在海边反复徘徊,想到自己除了炒股票什么都不会,眼睛近视,连的士司机都干不成,公司又刚刚倒闭,直到想起家中的妻女,才拉回了跳海的心。
  几经股市磨难后,曹仁超总结出了自己的心法——“把准趋势,追涨杀跌。”
  这种迥异于常人的思路,让他获得了丰富的回报:比如1997香港回归之前,他曾经看好香港房地产市场,购入大量地产股,最终赢得30倍以上回报。
  在挑选股票时,他独创了“牛眼投资法”。他认为,在先行把握市场大趋势的前提下,挑选在一段时间内具有相当大潜力的行业,再从中挑选升幅潜力巨大的二线股。理论上,5年内只要射中牛眼6次,每次获利100%以上,就算最初只有万元本金的投资者,都可以坐拥百万元资产。
  1971年和1974年的重大亏损之后,曹仁超学懂了止损。“止损也许会错过了赚大钱的机会,但是它令你不会再一次失去大部分的财产。”
  至于“追涨”,他的看法是不要轻易言退,只有这样才能赚取最大利润。
  曾有一次,他从媒体上看到胡锦涛主席要支持造船业,就在一块钱的价位买了中华造船业,“赚了200%之后我已很开心离开,后来发现原来可以赚大约25倍。”
  在他看来,投资股市如同打仗一样,先要做足功课,看准大趋势,并制定战略,将技术分析和基础分析充分运用,再配合眼前形势,严守纪律,临危不惧,方能胜出。
  
  富爸爸和笑爸爸
  
  给《明报》写稿的时候,有一次同事间聊起老板的作品《鹿鼎记》,他好奇问了一句:“这个韦小宝啊,是我们新同事么?怎么不介绍给我?”
  同事狂笑而去,他还在纳闷。
  生活中的曹仁超是一个相当“无趣”的人,打过一天的高尔夫就再不去了,一生最大的乐趣就是炒股,看各种相关材料。
  每天早上7点半起床,看CNN等财经新闻,再上几十个国内外网站,才开始下笔写稿。
  现在的曹仁超,已经进入半退休状态。回首来时路,他发现拥有巨额财富之后,回馈社会更重要,“西方人认同回馈社会,以赢取别人的尊重,我希望中国人亦早日进入这个层次,不以物质夸耀财富,而以自己对别人的帮助,去标榜成就。”
  他把财产作了处理,除了留给妻女的那一部分外,剩下的资产都要投到慈善事业中。他的精力也逐步用在了慈善上,“北京农家女”项目就是他的资助对象。
  香港的“散户股神”开始渐渐归隐。在这位追求趋势的投资者看来,“中国正在行大运”,他现在又开始苦练普通话,尽管会让内地记者听到抓狂。
  在给女儿的一封信中,他写道:“中国鲜见有作家发达,所以太多小说强调金钱带来的烦恼。他们误以为烦恼与财富有关,但其实问题的重点,在于我们对金钱的态度!不论你是股票市场的赢家抑或输家,均须明白:没有金钱,我们很难感到幸福,因此人人必须拥有一定财富才可快乐。惟金钱达到一定水平后,更多的财富并不能带来更大的幸福感,则是事实。”
  曹仁超认为,人生最大的投资,其实是投资于子女身上:当一个明白事理的父亲,做他们的导师兼好朋友,拥有幸福的家,做个“笑爸爸”。
其他文献
这世界究竟是怎么需要你的呢?咱们从头来看看吧。  你一出生,奶粉商就需要你了。他们需要你每月吃掉他们千把块钱的奶粉——如果你不是很能吃的话。收不到浓度足够的牛奶时,他们会掺一些三聚氰胺到原奶里,他们知道你喝的东西应该达到一定的蛋白质含量值,达不到的只能叫粉糊糊或者白开水。他们知道,只是他们太需要你了。  你长大了一点,一种新兴的“亲子园”机构开始需要你。这是幼儿园的衍生物,富有才智的幼儿园园长们需
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有一次和马云、李连杰聊天,几个人突然有个疑问:“太极”这样一座博大精深的文化富矿,这么多年竟然没被内地电影作为开掘题材?正好李连杰一直希望拍部电影,讲述自己习武和修佛多年的心得,一个新的电影项目由此应运而生。因为年龄跨度原因,原定的男一号李连杰后来退出。——这就是电影《太极》的来由。  没有人想到《太极》会顺势发酵,成长为三部曲。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它已经成了华谊迄今最昂贵的电
我们是幸存者,我们不死,不是因为死者在任何地方不如我们。  我们不死,是因为我们被赋予了改变这个国家的责任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汉乐府·上邪》    求你将我放在你心上如印记,带在你臂上如戳记。因为爱情如死之坚强。……众水不能息灭,大水也不能淹没。  ——《旧约·雅歌》    5月23日,地震中被毁损的“大禹故里”牌匾,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党办覃主任怎么也没想到,他在医院网站上传的几张照片,会给单位带来一场风波——2011年10月,覃将该院历经两年建设刚刚交付使用的新干部病房的一些照片放到本院的网站上。不想,这些照片被多个论坛争相转载,并被网友配上标题“穷奢极欲的八星级干部病房”。一时间,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被推上风口浪尖。网友诘问:如此豪华病房到底为谁而建?费用又该由谁来掏?  然而,本刊记者调查得知,豪华
华为P6自6月18日伦敦全球发布以来,得到了媒体高度关注和消费者的热捧,微博网友对华为P6的讨论超过2400万条,李开复、俞永福等众多微博名人也纷纷对华为P6表现出极大兴趣,其中李开复发微博称:“华为P6比iPhone 5和三星 Galaxy S4还要薄19%。”在实体渠道首销日,深圳华强北华为体验店外,出现了诸多热情消费者冒雨排长队有序购买,全日平均2分钟售出一台华为P6的销售盛况。6.18mm
风雨潇潇,隐隐可以看到“遗寺”两个字挂在小庙的大门上。寺里的官方解释为,这是“遗落尘世的小寺”,但知情人士都知道,寺庙由一帮躲避是非的江湖人修建,最初叫义寺,随着时间流逝,有意无意,人们就改叫遗寺了。  大殿里两个坐禅的和尚聊着天,那个叫澈丹的小和尚开了口,“师父,好大风雨啊。”  “澈丹,少作感慨。”被称作师父的老和尚,是遗寺如今的头牌禅师——空舟禅师,占偈、算签、星座、血型无所不精,刚被佛学会
正方: 这些年来,一些地方乡村空心化、凋敝的趋势越来越突出。在这些地方的村庄,青壮年或因为去外地打工挣钱,或因为去异地上大学几乎都走光了,这些背井离乡的人往往过春节才会在村里驻留一小段时间,去读大学的以后也会留在城市,平时村里几乎只有老人与留守儿童。最有活力、最有生产力的人从乡村不断流失,不断失血的乡村焉得不空心化?焉得不凋敝?  反方:农村子弟出去读大学、接受更好的教育,这是个人积累人力资本、从
“当所有人都说,我们的城市被边缘化之后,我们会觉得沮丧、失望、悲哀,但是我们从来都没去想,所谓的边缘化,是因为我们依附在一个主流的价值观里面,为何我们不能有自己的一套价值观,为何我们不能有自己一套关于生存意义的解释方法?”    “‘蝗虫论’只是少部分港人的声音,两地之间的矛盾没有上升到对立、仇恨的程度。”放下手中的柠檬茶,《自由人的平等政治》的作者、香港人周保松说,“你看看香港历史,就会发现这是
第一眼爱尔兰是一片灰蓝色的海,在阴霾的天空下一点儿也不甜美。  海对爱尔兰人有特别的意义,这个海边民族历经磨难,19世纪那场大饥荒导致人口锐减,深刻的精神创伤也如同幽灵一般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爱尔兰人。然而,如今的爱尔兰草肥水美,物产丰富,尤其是海产。爱尔兰科克郡西南角的比埃拉半岛(Beara Peninsula)据说拥有全世界最干净和最纯净的海水,Castletownbere也因此成为爱尔兰最好的天
几年前,某热门BBS发起过一个投票——最想看到的港产息影女星,柏安妮名列前茅。或许,每个港片迷都遇见过各种各样叫安妮的女生,能用笑容融化人的柏安妮只有一个,像一张容颜不老的海报,永远贴在80年代末、90年初的音像店里,巧笑嫣然,常看常新。  初中,赶上了录像厅时代的尾巴,隔三差五就往里面钻。一直坚持“没武打,没枪战,没有好人、坏人,就不是好片子”的原则,但是,有3个人的片子,不论打不打、杀不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