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构建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数学课堂,许多教师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成数学教学的重头戏. 部分教师片面追求狭隘的教学情趣,淡化甚至扭曲了激趣教学的初衷,降低了数学教学的实效. 那么,构建有趣的数学课堂要注意什么呢?
一、联旧引新,让学生感受新知不陌生
认知心理学认为,新知识好比一条船,旧知识好比锚,头脑里原有的认知结构就好比港湾. 没有锚,船就无法停泊在港湾.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要引导学生对新知的“停靠点”进行复习,架起“认知桥梁”,把新旧知识熔于一炉,铸成新的网络. 例如:“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教学难点是对除数中小数点的处理. 某教师在课前先复习有关的旧知识:①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法则. ②商不变的性质. ③小数点移动的知识. 在此基础上,教师结合0.56 ÷ 0.4提出问题:这道题能直接计算吗?为什么?怎样使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根据是什么?学生积极动脑,热烈讨论,认为根据商不变性质,可以把除数变成整数,即0.56 ÷ 0.4 = 5.6 ÷ 4. 这样联系旧知,引出新知,使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不会感到生硬.
二、引导探究,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地“学”,要善于将高度浓缩的抽象的知识“稀释”,让学生充分参与和体验数学结论的抽象、概括过程,经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体验获取知识的“艰辛”和“乐趣”,学会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方法,生成个性化的理解和感受. 如教学《面积单位的认识》时,某教师先让学生比较两个面积相差较大的图形的面积大小. 学生用眼观察,很快就比较出了结果. 接着,教师拿出面积相近的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 学生无法确定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手中的工具探究. 学生通过“剪拼”发现正方形的面积大一些. 教师拿出大小接近的两块小瓷砖让学生比较哪个面积大. 瓷砖没办法剪. 学生陷入了深思. 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动手量一量,画一画: 学生量出长方形的瓷砖长4厘米、宽2厘米,正方形的瓷砖边长3厘米. 通过在长方形瓷砖上画8个格子,在正方形瓷砖上画9个格子,得出正方形瓷砖的面积大. 师:“为什么说正方形瓷砖的面积大呢?”生:“因为正方形瓷砖可画的格子多. ”师:“你们认为这两个图形(面积大的正方形里只有4个格,面积小的长方形里有6个格),哪一个的面积大一些呢?”生:“因为长方形里的格子比正方形里的格子小很多. ”教师由此引出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数学概念是以精辟的思维形式表现抽象的知识的一种手段. 在这里,教师将抽象的知识“稀释”成一个个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一次次活动中体验到引入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并感知面积单位的含义.
三、合作交流,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会学习
讨论交流,合作学习是在学生独立学习,并对所学知识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讨论或互相帮助去共同解决问题,以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 它是现代学习的重要方式. 它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更能激发学生乐学爱学的兴趣情感. 同时,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合作交流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 众所周知,数学来源于生活. 学生多姿多彩、色彩斑斓的生活世界,为数学学习提供了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 教师应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很好地融合起来,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我举这样一个例子设计“旅游中的数学问题”这节课,我创设了带学生去南通狼山旅游的情境,学生不自觉地融入到了旅游的生活中. 他们感受着狼山上的美丽风光、远看长江的满怀豪情. 又自觉主动地经历了租车、买票等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 而这一过程,我完全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来完成的. 首先学生要解决的是租车问题,我给出每辆大客车和每辆小客车的租金及人数,学生合作设计租车方案,从中找出最合理的方案,如最省钱,空座位少. 之后,又由学生设计买票方案,在买票上,是买成人票、团体票还是买学生票,这里学生出现了障碍,我让学生再次通过合作交流设计出学生票和团体票结合来买的最佳方案,就是把部分学生与不够团体人数的老师合在一起凑成团体来买团体票,其余的学生都买学生票,这样一种最省钱的购票方案呈现在了大家面前. 那么,整节课是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完成旅游方案的设计中度过的,课堂中,学生的兴趣高涨,积极性很高,使他们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四、学用结合,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数学很有用”,但并不是每名学生都能感受到的.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创设生活情境,采撷生活实例,与学生一起走进生活,捕捉数学信息. 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把自己和数学融为一体,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应用了数学知识. 但学完了“比和比例”的知识后,老师带学生来到操场,指着高高的旗杆问:“这根旗杆有多高?”勇敢的同学大胆估测:10米,15米……大多数同学则摇头. 有同学提出:用一根绳子送到顶端,从上往下量. 有的同学建议:干脆把旗杆放倒测量. 最后在同学们的讨论和活动中,利用“同一时间里,旗杆的高度和它的影长成正比”的知识,得出了旗杆的高度. 同学们的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不知哪名学生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怎么刚学完比例的知识,在这就用上了?”是啊,这大概就是数学的魅力所在吧!
一、联旧引新,让学生感受新知不陌生
认知心理学认为,新知识好比一条船,旧知识好比锚,头脑里原有的认知结构就好比港湾. 没有锚,船就无法停泊在港湾.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要引导学生对新知的“停靠点”进行复习,架起“认知桥梁”,把新旧知识熔于一炉,铸成新的网络. 例如:“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教学难点是对除数中小数点的处理. 某教师在课前先复习有关的旧知识:①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法则. ②商不变的性质. ③小数点移动的知识. 在此基础上,教师结合0.56 ÷ 0.4提出问题:这道题能直接计算吗?为什么?怎样使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根据是什么?学生积极动脑,热烈讨论,认为根据商不变性质,可以把除数变成整数,即0.56 ÷ 0.4 = 5.6 ÷ 4. 这样联系旧知,引出新知,使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不会感到生硬.
二、引导探究,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地“学”,要善于将高度浓缩的抽象的知识“稀释”,让学生充分参与和体验数学结论的抽象、概括过程,经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体验获取知识的“艰辛”和“乐趣”,学会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方法,生成个性化的理解和感受. 如教学《面积单位的认识》时,某教师先让学生比较两个面积相差较大的图形的面积大小. 学生用眼观察,很快就比较出了结果. 接着,教师拿出面积相近的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 学生无法确定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手中的工具探究. 学生通过“剪拼”发现正方形的面积大一些. 教师拿出大小接近的两块小瓷砖让学生比较哪个面积大. 瓷砖没办法剪. 学生陷入了深思. 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动手量一量,画一画: 学生量出长方形的瓷砖长4厘米、宽2厘米,正方形的瓷砖边长3厘米. 通过在长方形瓷砖上画8个格子,在正方形瓷砖上画9个格子,得出正方形瓷砖的面积大. 师:“为什么说正方形瓷砖的面积大呢?”生:“因为正方形瓷砖可画的格子多. ”师:“你们认为这两个图形(面积大的正方形里只有4个格,面积小的长方形里有6个格),哪一个的面积大一些呢?”生:“因为长方形里的格子比正方形里的格子小很多. ”教师由此引出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数学概念是以精辟的思维形式表现抽象的知识的一种手段. 在这里,教师将抽象的知识“稀释”成一个个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一次次活动中体验到引入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并感知面积单位的含义.
三、合作交流,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会学习
讨论交流,合作学习是在学生独立学习,并对所学知识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讨论或互相帮助去共同解决问题,以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 它是现代学习的重要方式. 它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更能激发学生乐学爱学的兴趣情感. 同时,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合作交流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 众所周知,数学来源于生活. 学生多姿多彩、色彩斑斓的生活世界,为数学学习提供了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 教师应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很好地融合起来,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我举这样一个例子设计“旅游中的数学问题”这节课,我创设了带学生去南通狼山旅游的情境,学生不自觉地融入到了旅游的生活中. 他们感受着狼山上的美丽风光、远看长江的满怀豪情. 又自觉主动地经历了租车、买票等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 而这一过程,我完全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来完成的. 首先学生要解决的是租车问题,我给出每辆大客车和每辆小客车的租金及人数,学生合作设计租车方案,从中找出最合理的方案,如最省钱,空座位少. 之后,又由学生设计买票方案,在买票上,是买成人票、团体票还是买学生票,这里学生出现了障碍,我让学生再次通过合作交流设计出学生票和团体票结合来买的最佳方案,就是把部分学生与不够团体人数的老师合在一起凑成团体来买团体票,其余的学生都买学生票,这样一种最省钱的购票方案呈现在了大家面前. 那么,整节课是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完成旅游方案的设计中度过的,课堂中,学生的兴趣高涨,积极性很高,使他们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四、学用结合,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数学很有用”,但并不是每名学生都能感受到的.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创设生活情境,采撷生活实例,与学生一起走进生活,捕捉数学信息. 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把自己和数学融为一体,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应用了数学知识. 但学完了“比和比例”的知识后,老师带学生来到操场,指着高高的旗杆问:“这根旗杆有多高?”勇敢的同学大胆估测:10米,15米……大多数同学则摇头. 有同学提出:用一根绳子送到顶端,从上往下量. 有的同学建议:干脆把旗杆放倒测量. 最后在同学们的讨论和活动中,利用“同一时间里,旗杆的高度和它的影长成正比”的知识,得出了旗杆的高度. 同学们的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不知哪名学生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怎么刚学完比例的知识,在这就用上了?”是啊,这大概就是数学的魅力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