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自美国的女孩简称“美女”,所以来自墨西哥的女孩便叫作“墨女”(Mexirl即Mexican加上Girl),这是我单方面给露希娅·多米尼加取的绰号。为什么说是单方面呢?严格说来我和她之间通过语言沟通有一定障碍,更多的是眼神和肢体交流。
在国内的时候,老想到的是怎么跟英语作为母语的人交流,到了美国这个移民国家,才知道,原来作为“老外”的自己在不少的情况下,必须动脑筋跟别的“老外”交流。如果是工作或者学习的场合也就罢了,偏偏我跟露希娅是同住在一套房子内,只是分属不同的房间,是室友,有点像国内说的“混租族”,我们俩的关系可谓是“最熟悉的陌生人”。虽然各有自己的房间,但是厕所、厨房以及客厅都是公用的,两个“老外”的交流就成了一种必须。
一
两个陌生人“同居”在一起,要说没有问题那是不可能的。生活中的一些细节琐事,常常是问题的根源。比如说,早上大家的时间都很赶,而在美国,女孩子出门最少也要化淡妆(即所谓的“不抹口红不上街”),如果露希娅先进了厕所——化妆也是一种隐私,况且美国当地的风俗是早上洗澡后出门——用的时间长了,那我就不得不敲门请求她加速。
还有吃饭问题。暂且不说晚上或者周末,如果想给自己整点伙食搞得满屋飘香,是否忍心让室友看着你一个人大块朵颐,单是烹饪食物就是一个巨大的差异。中餐的烹饪方法和西餐有很大的区别,美国大多数房屋建造时也肯定不会考虑到中餐的烹饪特点。首先,大多数公寓都没有安装抽油烟机或者排气扇之类的东西,因为西式饮食基本不需要,面包不会自己做都是买的,燕麦粥和水果沙拉也都不需要烹煮,更别说煎炸了。牛排呢?那有专门的烤架,多在周目的院子里进行,不会是厨房。别看美国家庭的厨房里面道具、菜板齐全,可要找个炒锅出来是挺困难的,烹饪的主要工具反倒成了烤箱和微波炉。我也想到了肯德基的炸鸡,不过从来没有见过任何一个老美弄过。
所以,每当我想做几个家乡小菜诸如番茄炒鸡蛋、宫保鸡丁、回锅肉时,就会弄得屋子里油烟滚滚,几次都使得隔壁邻居以为着火了差点报警。一时的油烟能忍受,最要命的是那些油烟最后全部都沉积在了地毯上面——踩在上面粘糊糊滑唧唧的,连我自己都觉得不舒服。要想清理干净,必须得花上星期天一整天的时间,用噪声极大的吸尘器(不是什么好货,为了省钱从垃圾堆里淘出来的)来回蹂躏地毯。一个月下来,地毯的毛都被吸得快没了。要是运气不好遇到公寓的Manager来查房看到了,保证提高房租,理由就是地毯被弄坏了。这事让我回国以后都落下了后遗症,经常问厨师朋友:“要是不让你炒菜,你能做出什么来?”
露希娅的容忍力算是好的,但很多时候也会因为看到浓烟滚滚而露出恐惧的眼神。有一次,我炒菜的时候她正好在旁边喝牛奶,看见锅里都炒出火了,吓得大叫我的名字:“Edwin。F1rel”我的盐煎肉爆得正开心呢,看见她吓得不知所措,只有在差最后一把火的时候把锅盖盖上,几秒钟过后,当我掀开锅盖,她眨眨眼睛看着熄了火的锅里,想了半天也没恍然大悟。我很想用英语给她解释,隔绝空气,火焰缺氧后就会自动熄灭的科学原理,不过考虑到对方的接受能力,也只能重复着一句话:“It’s alright.’’
还有一点就是洗锅的问题。美国厨房的下水管道设计得特别细,稍微有些油进去之后极容易附着在水管内部,造成水流量缓慢进而堵塞也是常见的。久而久之,为了省事,我也开始强迫自己习惯西方的面包牛奶加香肠,至少不会让室友惊恐,让邻居激动得时时都想报警。
最后是倒垃圾,这还让我和露希娅之间产生过短暂的冷战。美国房间里的都是垃圾桶,差不多有半人高,每次将垃圾袋提出来都是笨重的一大坨,有时候还得扛到楼下的垃圾站去。像我们这种“同居”的情况,垃圾到底该谁倒呢?默认是一个人倒一次,但是人总有忙或者不在家的时候吧?总不能别人两天都没有回来,还盼着对方去倒垃圾吧?其实,不少时候双方都在考验对方的耐力和忍耐力,有时候搞得厨房里苍蝇成群也没有人管。
二
我和露希娅成为室友,是通过他表哥沙瓦多的关系。当时我在学校里面看到了沙瓦多招募室友的广告纸条,被上面低廉的价格与实惠的条件所打动:离学校大概10分钟路程、宽敞的房间、接通的宽带网(美国不是每个地区都埋了宽带线的,如果公司专门为某用户牵一根线的话价格很昂贵),附带游泳池、洗衣房等。等我准备正式住进这套两室一厅时才知道,沙瓦多其实每个星期只会在这个房间里面住一天,平时沙瓦多是住在现在的女朋友家里。
我认识露希娅的时候,她才到美国一个月。至少我可以肯定的是,她在来之前没有进行密集的英语训练——墨西哥离美国太近了,特别是加州这里,游泳都可以进来。来了之后,她工作的地方又是在墨裔区的一个车友会里面,周围接触的人,说西班牙语的比说英语的多得多。因为墨西哥的官方语言为西班牙语,英语只在墨西哥城通用。现在想来,我恐怕还是她用英语交流最多的人。
后来露希娅开始上非大学里面的英语培训夜校,而我则努力地学习一些简单的西班牙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第一次用西班牙语“Hola”和她打招呼时,在她眼中似乎看到了一些泪花。露希娅当时激动得一连说了四五句西班牙语,看我睁大了眼睛开始流冷汗,才意识到原来我没有听懂。这也难怪,同住在一个屋檐下的“半哑”男人,突然跟自己有了亲切的共同语言,那种感觉比异地逢老乡还要惊喜吧?
当时的我学的是计算机科学,经常会接一些网页设计的外快,有一次就接到了一个车友会网站的单子,和对方进行简单沟通达成口头协议之后,我便到对方公司去面谈。结果当我走进该车友会办公室的一瞬间才发现,露希娅正坐在办公室里面整理文件。当我们眼神接触时都吃了一惊,随即两人都笑了,露希娅显然十分兴奋,一个劲儿地向他们经理介绍我的情况,虽然我没能听懂几个字。眼见经理笑得越来越开心,我心里明白这桩业务算是谈成了。
墨裔车友会就跟华裔的同乡会差不多,只不过是借助车文化而成立起来的,几乎每个月会都有活动,主要是改装车的展示。经过他们改装过后的车,越野性能会极大地提升不说,车身也变得更加有弹性,利用刹车、油门与方向盘,再加上人体重量的配合,就能让车子活蹦乱跳起来。我就经常见他们配合着DJ的音乐,随着节奏让车子左右摇摆。
除了对车辆的结构性能改造进行比赛以外,车身上的“刺青”也是另外~个重点。先在车身上刷一层特殊的底漆,再往上面作画,有的还采用加热的特殊工艺使得金属变形后突起,这样图案就变成了立体的了。
跟露希娅在一起的日子,让我对墨西哥有了很多不同以往的了解。后来因为家里的意思,露希娅不得不回墨西哥跟另外一个家族的男子结婚。她匆忙地离开的时候,对我说:“(Can)You go(to)Mexico(to)see me.”这句有着不少语法错误的英语和她不舍的眼神,让我至今也难忘。
在国内的时候,老想到的是怎么跟英语作为母语的人交流,到了美国这个移民国家,才知道,原来作为“老外”的自己在不少的情况下,必须动脑筋跟别的“老外”交流。如果是工作或者学习的场合也就罢了,偏偏我跟露希娅是同住在一套房子内,只是分属不同的房间,是室友,有点像国内说的“混租族”,我们俩的关系可谓是“最熟悉的陌生人”。虽然各有自己的房间,但是厕所、厨房以及客厅都是公用的,两个“老外”的交流就成了一种必须。
一
两个陌生人“同居”在一起,要说没有问题那是不可能的。生活中的一些细节琐事,常常是问题的根源。比如说,早上大家的时间都很赶,而在美国,女孩子出门最少也要化淡妆(即所谓的“不抹口红不上街”),如果露希娅先进了厕所——化妆也是一种隐私,况且美国当地的风俗是早上洗澡后出门——用的时间长了,那我就不得不敲门请求她加速。
还有吃饭问题。暂且不说晚上或者周末,如果想给自己整点伙食搞得满屋飘香,是否忍心让室友看着你一个人大块朵颐,单是烹饪食物就是一个巨大的差异。中餐的烹饪方法和西餐有很大的区别,美国大多数房屋建造时也肯定不会考虑到中餐的烹饪特点。首先,大多数公寓都没有安装抽油烟机或者排气扇之类的东西,因为西式饮食基本不需要,面包不会自己做都是买的,燕麦粥和水果沙拉也都不需要烹煮,更别说煎炸了。牛排呢?那有专门的烤架,多在周目的院子里进行,不会是厨房。别看美国家庭的厨房里面道具、菜板齐全,可要找个炒锅出来是挺困难的,烹饪的主要工具反倒成了烤箱和微波炉。我也想到了肯德基的炸鸡,不过从来没有见过任何一个老美弄过。
所以,每当我想做几个家乡小菜诸如番茄炒鸡蛋、宫保鸡丁、回锅肉时,就会弄得屋子里油烟滚滚,几次都使得隔壁邻居以为着火了差点报警。一时的油烟能忍受,最要命的是那些油烟最后全部都沉积在了地毯上面——踩在上面粘糊糊滑唧唧的,连我自己都觉得不舒服。要想清理干净,必须得花上星期天一整天的时间,用噪声极大的吸尘器(不是什么好货,为了省钱从垃圾堆里淘出来的)来回蹂躏地毯。一个月下来,地毯的毛都被吸得快没了。要是运气不好遇到公寓的Manager来查房看到了,保证提高房租,理由就是地毯被弄坏了。这事让我回国以后都落下了后遗症,经常问厨师朋友:“要是不让你炒菜,你能做出什么来?”
露希娅的容忍力算是好的,但很多时候也会因为看到浓烟滚滚而露出恐惧的眼神。有一次,我炒菜的时候她正好在旁边喝牛奶,看见锅里都炒出火了,吓得大叫我的名字:“Edwin。F1rel”我的盐煎肉爆得正开心呢,看见她吓得不知所措,只有在差最后一把火的时候把锅盖盖上,几秒钟过后,当我掀开锅盖,她眨眨眼睛看着熄了火的锅里,想了半天也没恍然大悟。我很想用英语给她解释,隔绝空气,火焰缺氧后就会自动熄灭的科学原理,不过考虑到对方的接受能力,也只能重复着一句话:“It’s alright.’’
还有一点就是洗锅的问题。美国厨房的下水管道设计得特别细,稍微有些油进去之后极容易附着在水管内部,造成水流量缓慢进而堵塞也是常见的。久而久之,为了省事,我也开始强迫自己习惯西方的面包牛奶加香肠,至少不会让室友惊恐,让邻居激动得时时都想报警。
最后是倒垃圾,这还让我和露希娅之间产生过短暂的冷战。美国房间里的都是垃圾桶,差不多有半人高,每次将垃圾袋提出来都是笨重的一大坨,有时候还得扛到楼下的垃圾站去。像我们这种“同居”的情况,垃圾到底该谁倒呢?默认是一个人倒一次,但是人总有忙或者不在家的时候吧?总不能别人两天都没有回来,还盼着对方去倒垃圾吧?其实,不少时候双方都在考验对方的耐力和忍耐力,有时候搞得厨房里苍蝇成群也没有人管。
二
我和露希娅成为室友,是通过他表哥沙瓦多的关系。当时我在学校里面看到了沙瓦多招募室友的广告纸条,被上面低廉的价格与实惠的条件所打动:离学校大概10分钟路程、宽敞的房间、接通的宽带网(美国不是每个地区都埋了宽带线的,如果公司专门为某用户牵一根线的话价格很昂贵),附带游泳池、洗衣房等。等我准备正式住进这套两室一厅时才知道,沙瓦多其实每个星期只会在这个房间里面住一天,平时沙瓦多是住在现在的女朋友家里。
我认识露希娅的时候,她才到美国一个月。至少我可以肯定的是,她在来之前没有进行密集的英语训练——墨西哥离美国太近了,特别是加州这里,游泳都可以进来。来了之后,她工作的地方又是在墨裔区的一个车友会里面,周围接触的人,说西班牙语的比说英语的多得多。因为墨西哥的官方语言为西班牙语,英语只在墨西哥城通用。现在想来,我恐怕还是她用英语交流最多的人。
后来露希娅开始上非大学里面的英语培训夜校,而我则努力地学习一些简单的西班牙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第一次用西班牙语“Hola”和她打招呼时,在她眼中似乎看到了一些泪花。露希娅当时激动得一连说了四五句西班牙语,看我睁大了眼睛开始流冷汗,才意识到原来我没有听懂。这也难怪,同住在一个屋檐下的“半哑”男人,突然跟自己有了亲切的共同语言,那种感觉比异地逢老乡还要惊喜吧?
当时的我学的是计算机科学,经常会接一些网页设计的外快,有一次就接到了一个车友会网站的单子,和对方进行简单沟通达成口头协议之后,我便到对方公司去面谈。结果当我走进该车友会办公室的一瞬间才发现,露希娅正坐在办公室里面整理文件。当我们眼神接触时都吃了一惊,随即两人都笑了,露希娅显然十分兴奋,一个劲儿地向他们经理介绍我的情况,虽然我没能听懂几个字。眼见经理笑得越来越开心,我心里明白这桩业务算是谈成了。
墨裔车友会就跟华裔的同乡会差不多,只不过是借助车文化而成立起来的,几乎每个月会都有活动,主要是改装车的展示。经过他们改装过后的车,越野性能会极大地提升不说,车身也变得更加有弹性,利用刹车、油门与方向盘,再加上人体重量的配合,就能让车子活蹦乱跳起来。我就经常见他们配合着DJ的音乐,随着节奏让车子左右摇摆。
除了对车辆的结构性能改造进行比赛以外,车身上的“刺青”也是另外~个重点。先在车身上刷一层特殊的底漆,再往上面作画,有的还采用加热的特殊工艺使得金属变形后突起,这样图案就变成了立体的了。
跟露希娅在一起的日子,让我对墨西哥有了很多不同以往的了解。后来因为家里的意思,露希娅不得不回墨西哥跟另外一个家族的男子结婚。她匆忙地离开的时候,对我说:“(Can)You go(to)Mexico(to)see me.”这句有着不少语法错误的英语和她不舍的眼神,让我至今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