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非诺贝特对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HRP)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4月至2015年9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接受住院治疗的156例早期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76例,观察组80例。两组患者均行常规降压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行非诺贝特治疗,疗程均为6个月。对照组及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以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治疗前后的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同时,通过眼底检查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观察评价疗效,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血清IL-6水平分别为(3.2±0.3)ng/L和(3.3±0.5)ng/L,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血清IL-6水平分别为(3.3±0.4)ng/L和(2.6±0.5)ng/L。将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血清IL-6水平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7,P>0.05),而治疗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4,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TNF-α水平分别为(26.5±4.3)ng/L和(25.1±6.5)ng/L,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TNF-α水平分别为(24.9±6.5)ng/L和(22.4±5.4)ng/L。将两组患者治疗前的TNF-α水平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2,P>0.05),而治疗后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1,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血清IL-6、TNF-α水平均无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65,1.54;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血清IL-6、TNF-α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96,2.56;P<0.05)。经过6个月的治疗,观察组患者的小动脉痉挛、动静脉交叉及视盘水肿情况的改善率分别为44.44%、60.00%及55.55%,对照组患者的改善率分别为21.43%、11.11%及15.38%,观察组患者的改善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5,29.19,7.91;P<0.05)。而在治疗出血和渗血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改善率分别为50.00%和31.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2,P>0.05)。结论非诺贝特可以降低患者血循环中炎症因子的水平,这可能是其改善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的机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