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8年10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为各级血站的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献血法》规定:国家实行无偿献血制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献血工作,统一规划并负责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做好献血工作。血站是采集、提供临床用血的机构,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组织。因此,大力加强血站文化建设,树立血站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对于推动无偿献血事业健康发展,确保医疗临床安全用血具有重要的意义。
血站的使命决定了血站文化的核心内容,也决定了血站在文化建设中所应培育并付诸实践的共同价值观。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血站文化,是广大输血界员工和血站管理者在新时期努力探索和实践的新课题。
血站的物质文化是血站文化建设的基础,包括医疗设备、生活设施、文化设施、站容站貌等方面。血站向公民采集血液,应为献血者提供安全、卫生、便利的条件,以体现血站对广大无偿献血者的关怀。制度文化是血站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包括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两个方面。《献血法》规定,血站应根据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标准,保证血液质量。血站对采集的血液必须进行检测;未经检测或者检测不合格的血液,不得向医疗机构提供。这一规定,为血站的制度文化的建立设定了制度前提。行为规范即血站对职工进行教育、培养和塑造的各项规章制度,如血站的条例、条令、细则、办法等,也包括血站工作的行为方式、习惯等。这些规范和行为标准,规定着血站全体职工的工作方式。可以说,规章制度是血站文化内容的规范性体现,是血站物质文化、观念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维护血站各项工作正常运转的重要保证。血站制度建设必须坚持“以血液质量、血液安全”为中心,坚持为献血者服务、为临床用血服务,加强全面質量管理,保障输血安全,使质量文化、安全文化、制度文化融为一体。观念文化是血站文化的核心,它融于血站的宗旨、发展方向、工作目标之中,体现在职业道德、行为准则、团队精神等方面。血站文化中的价值观是全体职工认同并自觉践行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随着时代的发展,优质服务已不仅仅限于语言、表情、态度等方面,更重要的是要让献血者感受到医护人员发自内心的尊重、细心和热情,医护人员还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娴熟的业务技术赢得献血者的信赖感。只有将医德与医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建设起具有特色的血站文化。
血站文化建设一是要搞好领导班子的统一思想、团结合作,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血站文化建设规划和具体的实施方案;二是要加强全体员工的廉洁自律,否则血站的公众形象将受到极大的损害;三是要大力培养开拓创新精神,不断创新思维,创新工作方法,不断给无偿献血事业注入新的机制与活力。
血站的工作直接与人打交道,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性工作。员工队伍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无偿献血事业的兴衰。因此,在血站文化建设中,一定要重视员工的思想道德教育,搞好技术业务培训,没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职业素养,就不可能全心全意为献血者服务。血站文化建设是一个持久的积极倡导和培育的过程。员工是血站文化建设的主人,血站文化建设绝不能离开人员工这个主体,要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发挥员工建设血站文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无偿献血是一项既光荣又神圣的事业,是一项长期的、经常性的社会公益事业。人们的每一次献血活动都是通过血站员工来实现的,血站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如何,直接关系到无偿献血事业能否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因此,血站要通过扎扎实实的文化建设,树立起良好的公众形象,为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