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进展
肺虚证的诊断标准、计量诊断及症候学特点:1979年广州会议首次提出肺气虚证诊断标准。1986年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研究专业委员会制订了肺气虚证的诊断标准(肺虚与气虚兼见)。潘氏建立了一个肺气虚证的计量诊断表,并进一步简化成诊断计分表,该表与上述诊断参考标准比较,诊断符合率为93.4%。此后,2002年《中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了肺气虚证诊断标准,2003年全国高等院校《中医诊断学》中明确了肺阴虚证诊断标准。
肺虚证的动物模型:陆氏等用二氧化硫吸放法复制中医肺气虚模型。杨氏等采用《医学动物实验方法》慢支动物模型和《实用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学》“烟熏法肺气虚证动物模型”复制方法,复制SD大鼠“肺气虚证”模型。文氏根据肺气虚弱、寒邪犯肺致“肺阳虚”的理论,造成“肺阳虚”动物模型。刘氏采用气管内注入脂多糖(LPS)和烟熏双因素复合制作肺气肿肺气虚证大鼠模型。
肺虚证本质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1)肺虚证与心肺功能:刘氏[1]等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肺功能改变及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提示,痰浊型通气量显著低于痰热型,并且通气障碍更为明显。葛氏等对肺虚型喘证、肾虚型喘证的每搏输出量(SV)等7项心功能指标进行同步测定,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中医认为喘证“在肺为实,在肾为虚”的理论符合心功能测定结果。
(2)肺虚证与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文氏肺阳虚组和肺气虚组大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转化率和呼吸道SIgA均较正常组下降,且前者更为严重,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肺阳虚证的免疫功能比肺气虚证更为低下。这和临床上常见呼吸系统疾病中有肺阳虚证表现者比仅有肺气虚证表现者病情严重且易复发,是相一致的。虚证存在整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NEIS)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迷走神经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及免疫功能低下。宋氏[2]等检测40例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虚证、39例慢支隐性肺证患者及36例正常人外周血、支气管肺灌洗液胆碱脂酶、去甲肾上腺素以及肺泡巨噬细胞(AM)内cAMP和cGMP含量。结果表明:隐性肺证局部交感神经兴奋对AM功能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使AM内cAMP/cGMP比值保持在正常水平;肺气虚证局部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较明显,植物神经对AM的调节作用相对较弱。文氏研究发现,肺气虚组、肺阳虚组大鼠肺组织中cAMP含量与正常组非常接近,cGMP含量肺气虚组与对照组亦非常接近(P>0.05),而肺阳虚组cGMP含量明显升高(P<0.01),cAMP、cGMP比值明显下降(P<0.01)。这也证实了“肺阳虚”模型的可靠性。
(3)肺虚证与血液流变学:刘氏[3]采用气管内注入脂多糖(LPS)和烟熏双因素复合制作肺气肿肺气虚证大鼠模型,观察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动脉血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及纤维蛋白原均升高。其结论是肺气肿肺气虚证模型大鼠血液存在高黏、高浓、高聚的流变特性。因此,可以认定对肺气虚证的血瘀状态,只有补益肺气,辅以活血化瘀,才能最有效地促进气血运行,改善组织器官的供血缺氧。
(4)其他:申氏等应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了白细胞介素-1(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肺阴虚证的关系。结果表明:肺阴虚证组非瘤细胞中IL-1β、TNFα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非瘤细胞中IL-1β/IL-6比值与肺阴虚证有密切关系,并初步认为IL-1β和TNFα等细胞因子是肺阴虚证的本质。文氏等的研究结果显示,肺阳虚组大鼠气管支气管、肺组织均有不同程度损害,说明肺阳虚证模型大鼠的气管、支气管黏膜、肺组织存在广泛严重的缺损性病变。
分析与评价
由上可以看出,对中医肺脏本质的研究主要采用现代医学技术,如肺功能检测、肺血流图、血液流变学、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病理切片等检测等方法,主要从肺系疾病角度去阐发中医肺主气的生理功能,并通过实验表明肺气虚者肺功能异常,且免疫功能低下;此外,在肺虚证诊断标准、动物模型方面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尤其近年来对肺阳虚的研究和探讨日益深入,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有利于证候客观化的研究。但总体来看,相对于其他四脏而言,肺本质的研究进展不大,尤其是将其定位在肺系疾病的思路上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肺虚实际上是多方面症状组成的多器官多系统功能障碍的概念。
对中医肺本质的研究可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从整体、器官、细胞乃至分子水平,多角度、多层次进一步研究肺主气的生理功能;②探讨肺主气的物质基础及其与心主血脉之间的关系;同时从脏象相关角度探讨肺与其他脏的生理与病理联系;③通过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确定常见肺脏病证的辨证规律及相关证候的计量诊断标准。
参考文献
1 刘立,等.慢性阻塞性肺病肺虚型肺功能测定与分析.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7,3(4):34.
2 宋卫东,等.肺气虚证局部神经功能紊乱对肺泡巨噬细胞的影响.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7,3(2):31.
3 刘向国,等.肺气肿肺气虚证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实验研究.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6,23(3):8-11.
肺虚证的诊断标准、计量诊断及症候学特点:1979年广州会议首次提出肺气虚证诊断标准。1986年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研究专业委员会制订了肺气虚证的诊断标准(肺虚与气虚兼见)。潘氏建立了一个肺气虚证的计量诊断表,并进一步简化成诊断计分表,该表与上述诊断参考标准比较,诊断符合率为93.4%。此后,2002年《中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了肺气虚证诊断标准,2003年全国高等院校《中医诊断学》中明确了肺阴虚证诊断标准。
肺虚证的动物模型:陆氏等用二氧化硫吸放法复制中医肺气虚模型。杨氏等采用《医学动物实验方法》慢支动物模型和《实用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学》“烟熏法肺气虚证动物模型”复制方法,复制SD大鼠“肺气虚证”模型。文氏根据肺气虚弱、寒邪犯肺致“肺阳虚”的理论,造成“肺阳虚”动物模型。刘氏采用气管内注入脂多糖(LPS)和烟熏双因素复合制作肺气肿肺气虚证大鼠模型。
肺虚证本质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1)肺虚证与心肺功能:刘氏[1]等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肺功能改变及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提示,痰浊型通气量显著低于痰热型,并且通气障碍更为明显。葛氏等对肺虚型喘证、肾虚型喘证的每搏输出量(SV)等7项心功能指标进行同步测定,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中医认为喘证“在肺为实,在肾为虚”的理论符合心功能测定结果。
(2)肺虚证与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文氏肺阳虚组和肺气虚组大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转化率和呼吸道SIgA均较正常组下降,且前者更为严重,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肺阳虚证的免疫功能比肺气虚证更为低下。这和临床上常见呼吸系统疾病中有肺阳虚证表现者比仅有肺气虚证表现者病情严重且易复发,是相一致的。虚证存在整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NEIS)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迷走神经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及免疫功能低下。宋氏[2]等检测40例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虚证、39例慢支隐性肺证患者及36例正常人外周血、支气管肺灌洗液胆碱脂酶、去甲肾上腺素以及肺泡巨噬细胞(AM)内cAMP和cGMP含量。结果表明:隐性肺证局部交感神经兴奋对AM功能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使AM内cAMP/cGMP比值保持在正常水平;肺气虚证局部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较明显,植物神经对AM的调节作用相对较弱。文氏研究发现,肺气虚组、肺阳虚组大鼠肺组织中cAMP含量与正常组非常接近,cGMP含量肺气虚组与对照组亦非常接近(P>0.05),而肺阳虚组cGMP含量明显升高(P<0.01),cAMP、cGMP比值明显下降(P<0.01)。这也证实了“肺阳虚”模型的可靠性。
(3)肺虚证与血液流变学:刘氏[3]采用气管内注入脂多糖(LPS)和烟熏双因素复合制作肺气肿肺气虚证大鼠模型,观察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动脉血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及纤维蛋白原均升高。其结论是肺气肿肺气虚证模型大鼠血液存在高黏、高浓、高聚的流变特性。因此,可以认定对肺气虚证的血瘀状态,只有补益肺气,辅以活血化瘀,才能最有效地促进气血运行,改善组织器官的供血缺氧。
(4)其他:申氏等应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了白细胞介素-1(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肺阴虚证的关系。结果表明:肺阴虚证组非瘤细胞中IL-1β、TNFα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非瘤细胞中IL-1β/IL-6比值与肺阴虚证有密切关系,并初步认为IL-1β和TNFα等细胞因子是肺阴虚证的本质。文氏等的研究结果显示,肺阳虚组大鼠气管支气管、肺组织均有不同程度损害,说明肺阳虚证模型大鼠的气管、支气管黏膜、肺组织存在广泛严重的缺损性病变。
分析与评价
由上可以看出,对中医肺脏本质的研究主要采用现代医学技术,如肺功能检测、肺血流图、血液流变学、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病理切片等检测等方法,主要从肺系疾病角度去阐发中医肺主气的生理功能,并通过实验表明肺气虚者肺功能异常,且免疫功能低下;此外,在肺虚证诊断标准、动物模型方面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尤其近年来对肺阳虚的研究和探讨日益深入,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有利于证候客观化的研究。但总体来看,相对于其他四脏而言,肺本质的研究进展不大,尤其是将其定位在肺系疾病的思路上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肺虚实际上是多方面症状组成的多器官多系统功能障碍的概念。
对中医肺本质的研究可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从整体、器官、细胞乃至分子水平,多角度、多层次进一步研究肺主气的生理功能;②探讨肺主气的物质基础及其与心主血脉之间的关系;同时从脏象相关角度探讨肺与其他脏的生理与病理联系;③通过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确定常见肺脏病证的辨证规律及相关证候的计量诊断标准。
参考文献
1 刘立,等.慢性阻塞性肺病肺虚型肺功能测定与分析.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7,3(4):34.
2 宋卫东,等.肺气虚证局部神经功能紊乱对肺泡巨噬细胞的影响.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7,3(2):31.
3 刘向国,等.肺气肿肺气虚证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实验研究.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6,23(3):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