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教育部提出:在全国中小学全面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即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教育和艺术教育活动,使每个学生在小学教育阶段,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技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我校地处天河区东北边城乡结合部,地区经济较滞后,生源主要是农村农民及外来工子弟,学生成长的社区缺乏艺术氛围。孩子向往音乐的学习,对简易器乐有一定的兴趣,市场上现在能够提供廉价适用的简易器乐(竖笛等),这对我校普及竖笛等简易器乐教学研究提供了条件保障。
一、内容的规划与构建
根据我校的学生的实际和简易器乐(普通的打击乐、竖笛、口风琴)的特点,对教学的内容做相应的设计。

以上表格说明:“√”表示要开设项目的班级。内容的设计是让学生学习简易器乐的一种从感性到理性学习的过程,即从音乐最简单的“节奏”开始入门。
分析:上表的安排是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年龄特征进行了有效性的设计和安排。1﹒低年级的孩子,处于好动、好奇、模仿性强,但注意力不太集中,对科学的音乐教学初步接触,比较适合把打击乐引入课堂,巧妙地运用打击乐,与教材中的旋律及节奏相配合,不但解决了开小差的问题,而且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节奏感。2﹒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音乐和节奏的概念,比较适合学习吹奏简易的器乐(牧童笛)。牧童笛构造简单、价格便宜、携带方便,有固定的音高,较适合我校学生选择的乐器。3﹒高年级学生在学习了牧童笛的基础上学习键盘式的乐器(口风琴),它既具有一琴两用的功能,又达到键盘乐和吹奏乐双重的效果,使用单手弹奏,简单易学。能帮助学生提高音准和演奏简单的和弦伴奏音乐。
刚普及牧童笛或口风琴的班级在该学期安排5~6节课的时间牧童笛教学课,教会学生基本的用气、指法、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其余时间,以及已普及的班级每学期牧童笛辅助课不低于80%。
二、研究的成效与分析
1﹒学生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
我校于2005年3月开始了逐步进行普及牧童笛进课堂,到2006年3月,全校二年级以上的班级全部普及牧童笛,并对刚普及的班级安排一个学期的音乐课中安排5~6节牧童笛教学课,保证牧童笛学习的时间。在牧童笛普及实施过程中我们对学生的兴趣程度作了调查,主要对即将接触牧童笛学习的初上二年级的学生和已学习过一年牧童笛的三年级的学生在兴趣情况上作了调查(如表2)。

从以上调查情况基本上可以看出,牧童笛进课堂辅助学习后,对促进学生对音乐及有关器乐的兴趣程度提高了,特别是对吹奏牧童笛和希望拥有自己的乐器的学生多了。特别在学校周边的农村家庭里,中午、傍晚常听到牧童笛悠扬的声音,有些学生利用牧童笛经常吹奏自己喜爱的课外歌曲,如《大长今》《茉莉花》等,学生喜爱音乐的程度日益增强。
2﹒学生音乐技能及学习能力的改善
从2005学年普及牧童笛开始,课题组在每学年对各年级学生的音乐水平进行随堂考察,制定有针对性的考察登记表,并对前后两个学年的学生音乐水平的程度进行比较研究,我们提取了上届六年级(1)班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对比(如表3)。

分析:该班级是2004年10月开展牧童笛进课堂的实验班,也是我校最先开展课题研究的班级, 2005学年期末考察时已有一年半的学习牧童笛的水平,到2006学年期末考察该班已有两年半的水平。从上表中可看出,该班级学习牧童笛两年多的过程中,学生在识谱、合作、技能、音准、节奏、表现等方面的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特别在音准和节奏的能力考察上,有了明显的提高。
3﹒学生的合唱能力有效地提高
合唱教学的难点主要是音准和音程的教学,平时学生接受这既枯燥又被动的学习很没兴趣,学习效果欠佳。利用简易器乐学习歌曲,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在合唱教学中,利用学生吹奏器乐的兴趣和爱好,大胆放手让学生自由地吹奏练习曲子,并通过个人、小组等形式进行分声部吹奏练习,让学生自主地摸索歌曲的音高音准,形成音程概念。这样不但可以克服学生在识谱时音不准的问题,而且还能适当地让嗓子得到了充分的休息,为教学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提高了效率。
通过以上的研究与分析,课题研究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从实验的结果与分析中可以看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学习态度都有了明显的改变。从学生的学习技能和掌握的程度上看,学生的演唱水平、欣赏能力及创造性思维都得到提高和发展。从人文角度看,学生的交往意识、合作意识、团队意识以及心理素质都有了明显的提高。简易器乐进课堂,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平衡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在柯木塱社区,早上、中午和傍晚的时间经常能听到悠扬动听的竖笛的声音,竖笛进课堂的效果已融入到了家庭和社区,为周边的社区营造了艺术的氛围。
责任编辑 罗 峰
一、内容的规划与构建
根据我校的学生的实际和简易器乐(普通的打击乐、竖笛、口风琴)的特点,对教学的内容做相应的设计。

以上表格说明:“√”表示要开设项目的班级。内容的设计是让学生学习简易器乐的一种从感性到理性学习的过程,即从音乐最简单的“节奏”开始入门。
分析:上表的安排是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年龄特征进行了有效性的设计和安排。1﹒低年级的孩子,处于好动、好奇、模仿性强,但注意力不太集中,对科学的音乐教学初步接触,比较适合把打击乐引入课堂,巧妙地运用打击乐,与教材中的旋律及节奏相配合,不但解决了开小差的问题,而且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节奏感。2﹒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音乐和节奏的概念,比较适合学习吹奏简易的器乐(牧童笛)。牧童笛构造简单、价格便宜、携带方便,有固定的音高,较适合我校学生选择的乐器。3﹒高年级学生在学习了牧童笛的基础上学习键盘式的乐器(口风琴),它既具有一琴两用的功能,又达到键盘乐和吹奏乐双重的效果,使用单手弹奏,简单易学。能帮助学生提高音准和演奏简单的和弦伴奏音乐。
刚普及牧童笛或口风琴的班级在该学期安排5~6节课的时间牧童笛教学课,教会学生基本的用气、指法、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其余时间,以及已普及的班级每学期牧童笛辅助课不低于80%。
二、研究的成效与分析
1﹒学生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
我校于2005年3月开始了逐步进行普及牧童笛进课堂,到2006年3月,全校二年级以上的班级全部普及牧童笛,并对刚普及的班级安排一个学期的音乐课中安排5~6节牧童笛教学课,保证牧童笛学习的时间。在牧童笛普及实施过程中我们对学生的兴趣程度作了调查,主要对即将接触牧童笛学习的初上二年级的学生和已学习过一年牧童笛的三年级的学生在兴趣情况上作了调查(如表2)。

从以上调查情况基本上可以看出,牧童笛进课堂辅助学习后,对促进学生对音乐及有关器乐的兴趣程度提高了,特别是对吹奏牧童笛和希望拥有自己的乐器的学生多了。特别在学校周边的农村家庭里,中午、傍晚常听到牧童笛悠扬的声音,有些学生利用牧童笛经常吹奏自己喜爱的课外歌曲,如《大长今》《茉莉花》等,学生喜爱音乐的程度日益增强。
2﹒学生音乐技能及学习能力的改善
从2005学年普及牧童笛开始,课题组在每学年对各年级学生的音乐水平进行随堂考察,制定有针对性的考察登记表,并对前后两个学年的学生音乐水平的程度进行比较研究,我们提取了上届六年级(1)班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对比(如表3)。

分析:该班级是2004年10月开展牧童笛进课堂的实验班,也是我校最先开展课题研究的班级, 2005学年期末考察时已有一年半的学习牧童笛的水平,到2006学年期末考察该班已有两年半的水平。从上表中可看出,该班级学习牧童笛两年多的过程中,学生在识谱、合作、技能、音准、节奏、表现等方面的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特别在音准和节奏的能力考察上,有了明显的提高。
3﹒学生的合唱能力有效地提高
合唱教学的难点主要是音准和音程的教学,平时学生接受这既枯燥又被动的学习很没兴趣,学习效果欠佳。利用简易器乐学习歌曲,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在合唱教学中,利用学生吹奏器乐的兴趣和爱好,大胆放手让学生自由地吹奏练习曲子,并通过个人、小组等形式进行分声部吹奏练习,让学生自主地摸索歌曲的音高音准,形成音程概念。这样不但可以克服学生在识谱时音不准的问题,而且还能适当地让嗓子得到了充分的休息,为教学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提高了效率。
通过以上的研究与分析,课题研究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从实验的结果与分析中可以看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学习态度都有了明显的改变。从学生的学习技能和掌握的程度上看,学生的演唱水平、欣赏能力及创造性思维都得到提高和发展。从人文角度看,学生的交往意识、合作意识、团队意识以及心理素质都有了明显的提高。简易器乐进课堂,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平衡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在柯木塱社区,早上、中午和傍晚的时间经常能听到悠扬动听的竖笛的声音,竖笛进课堂的效果已融入到了家庭和社区,为周边的社区营造了艺术的氛围。
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