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子花开

来源 :山西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qz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人在西口坐着。
  或者,那人不是坐着,而是歪着。
  离西口不远的地方,有五棵或者六棵小老杨,也歪着,那人一歪,也是一棵小老杨了。
  西口是这地方最西的一个口,通向西口的是一条大路,所以来来往往的人很多。
  从西口出去或者进来的人,都是生意人。口里有粮食,有盐,有茶叶;口外有牛羊肉、马匹,还有皮做的硬货。生意人总是把口里的东西贩到口外,再把口外的东西贩回口里。出出进进,就都跟那人熟了。
  “锅三,在啊?”
  那人也不说话,只就点点头。那人点头的样子,很像一棵小老杨的树枝树叶动了动。
  来人就走近了那人,从一个什么地方掏掏,掏出一颗豆子来,放进那人跟前的一个盆里。人们都是站着的,那豆子圆圆的硬硬的,扔进盆里,就敲出很响的声音,且还会在盆里转几圈,如果扔得急了,还会从盆里蹦出去。那人的身子就更歪了,一直歪到已经贴到了地上,直到把那颗豆子探回来。豆子是牲口的口粮,进出口外的人有的驾着马车,有的拉着骆驼,马和骆驼都吃豆子。
  那人是什么时候坐在这里的,谁也不知道。然而那人坐在这里,人们就觉得他就应该一直坐在这里的。有时候习惯就是一种秩序,比如一个人像一棵小老杨一样歪在西口的样子。
  西口是个老口了,一堵墙把南北两个世界分开,也就把两边的人分开了。
  人都是为了一张嘴,人都是要过生活的,这西口来来往往到底接纳了多少讨生活的人,没有人能说得上来。反正是,只要是晴朗的日子,那人就一准坐在——不,是歪在那里。
  是很早很早以前,某一天几个人要过那西口,是那天第一批要过西口的人。就见到有人坐在路边,脚边放个盆,见他们驾了马车或者是拉了骆驼,就说,给扔颗豆子吧。
  扔就扔吧,也就一颗豆子,生活不容易,但扔一颗豆子,也影响不到什么。就摸索着解开褡裢口子,捏出一把豆子,“当啷啷”扔到盆子里。那人看着蹦蹦跳跳的豆子,就说多了,多了,只要一颗。后来,这里坐着的就是那人了。许是立了规矩,许是人们这么多年习惯了,走过的时候,总会捏出一颗豆子,“当啷”一声扔进盆里,那人也不说啥,只就朝路过的人笑笑。
  不知道是从哪一年开始,在长城边上,在离西口不远的地方,一大片一大片豆子苗长起来,到了夏天,红的、蓝的、黄的、白的……各色各样的蚕豆、豌豆、扁豆、黄豆花们,艳艳地开着,把那古老的长墙都衬托艳了。
  某一个冬天,下起了大雪,冷風挟着坚硬的雪片,在天地间飞来荡去。一天一夜的时间,雪就封住了大路。夜半时分,一户人家的院门被人“嘭嘭嘭嘭”敲响,大门拉开一条缝,来人想要说啥,口还没开,里边的人看了看他身后的骆驼,就点了下头,把门彻底打开,接过了缰绳。
  坐在温暖的火炉旁,从炉缝拥出来的光射到主人和客人的脸上。桌子上,有几碗炖菜,还有一笼冒着腾腾热气的窝头,一股豆面所特有的香气在屋子里弥漫。
  “世路艰难,在这大雪封路的冬日,能在此寻得一份温暖,不易。让我敬主家一杯。”客人举起酒杯,满脸感激之意。饮罢,站起身子,给主人深深一拜。主人也慌忙站起身子,忙不迭地还礼,口里直说:“不敢,不敢。”
  重又坐下之后,主人回敬了客人一杯,待酒下肚,便长出一口气:“其实,是我该感谢你们客商。我家姓锅,当年我家祖宗锅三漂泊无着落,承蒙南来北往的客商一颗一颗豆子接济,才在此落脚生根。后来我锅家每年在这长城边上种下一片片豆子,也是为各位种的。出门在外的人,谁都会碰到大灾小难,这家是各位的,这家门也随时为各位敞开着,我们一家只是在这里为各位守个门而已。”
  说完了这话,那主人的耳朵里就响起了一颗一颗豆子扔进盆里的“当啷”之声。
  听了这话,那客人的眼里就出现了大片大片的豆子花,那花艳艳的,艳艳的,慢慢地就开满了这寒冷的冬夜。
  【作者简介】侯建臣,中国作协会员,大同市文联、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学员。先后在《小说选刊》《新华文摘》《散文选刊》《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山西文学》《山东文学》《阳光》《佛山文艺》《黄河》《北方文学》《青年作家》《星火》《文艺报》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多篇,作品多次被年选、排行榜等选入。有小说、散文集等出版。
其他文献
小村少年     喜哥哥有个玩伴,吃住都在他家,来了大半年了,二婶待人接物都非常好,即使别人是个孩子,她也对之非常地好。  这个玩伴的父母找上门来了,在炕棱上坐着,要人。祖母带着我坐在灶台前,不声不响。  我们都知道,那个小孩藏到场面的茅草庵去了,是喜哥哥让他藏进去的。他哭着对我二婶说:“婶婶啊,要是被那一对看见了,我只有死的路,求你不要把我给他们。”那时候小伙子是十三四岁,长得秀气,瘦,特別惹人
期刊
极寒  极寒的斑斓是你用自由为冰花涂抹上颜色  人类加速左转,地球自转亘古如斯,像是事不关己  宣传车的高音喇叭持续挥舞无形的改造之锤  一颗钉子把飞鸟的身影钉成天空的泪痣  坚硬的破碎比消融疼痛,哪怕是更为细小的雪花  青萍之末的微风和几粒思想的微尘在上帝的饭桌上不休地纠缠  敏感是一种病,敏感之人所述的地球共有两颗  一颗在你的左眼眶为眼泪提供弧度,一颗从你的右眼眶掉落……  暮色四合  当我
期刊
那时候,村里都还在种田,犁田打耙必须要用牛。养条牛,不像养猪那么容易,相对要很大的成本。村里多数人家单独养不起,或是几家扯伙养一条,或是不养,春耕季节,只得去别人家借。早先,我家与人扯伙,养过一头大黄牯。后来,这黄牯摔下悬崖,死了。此后多年,我家没养过牛。春耕季节总是去别人家借,几多不方便,父亲很想再养一条。  恰好河坝里华青家一条母牛下了崽,养不过来,找人扯伙,辗转听说我家想养牛,便主动找上门来
期刊
河边洗衣的女人  河边洗衣的女人,像草木一样安静  只有木棒槌击打的声音不停回荡……  时快、时慢、时轻、时重  如音乐般的节拍,似寺庙敲打着木鱼  我知道一些在河边洗衣的女人  一个把我的青春洗进了潮湿的岁月深处  一个洗着洗着,就永远倒在了岸边  还有一个在河边分娩  婴儿落在岸边茂密的花草丛  今日,我又看到在河边洗衣的女人  她俯身掬水,捞起朵朵白云  她摊开衣物,搂住温暖的太阳  在湘西
期刊
虚拟  在别桥,秋天更加澄澈  如理想世界的镜像  从土里翻出碧绿的菜畦  高大的玉米  和硬黄的稻茬  站在秋阳下  甚至连我也包括进去  就好像我也认真耕种过  我也青了又绿,绿了又黄  就好像我这一块土地也能  用铁锹和耙子翻耕  一年收获两季  区隔  栏杆立在岸边  河水无法爬上来  像我一样  在步道上行走  当然,它们也在行走  一大群人,像走夜路的  但无声  而我只是一个人  在
期刊
1  从火葬场出来,楚彤彤一直没说话,右手里攥着一朵白花,左手拎着黑色高跟鞋,光脚往东走着。我伸手去抓那双高跟鞋,她身子一晃,躲了过去,高跟鞋在她手里颠来颠去,跟小时候看的旱船似的,脚步虚浮不定。正是三伏天,温度上来得很快,热气自下而上,像是给人套了一件毛衣,热气直往我脑门上蹿。我说,还是得穿着,水泥路升温快,别烫着。她回头看看我,又看向火葬场的高炉说,你说那里边热不热?我说,节哀顺变。她说,要是
期刊
如何正视一个词语  藏在书房里。我的香炉,我的图书  我的词语,是沉默,是风声大作  白雪纷飞,是溪流潺潺或悬崖  瀑布或是一根枯枝卷入涡流潜入河流  内部,没有完整的孤独,也没有  起兴类似狂草的结构,组成平静的  句子,从身体周围通过,不能脱离卷轴  和某些隐秘的念头,就像是一副  流畅的书法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  发现那起伏的气息,就像是心电图  报告用以描述事实的线条,是有情绪  和思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