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葆青春的长寿书:经典

来源 :老人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6353067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书传家”栏目从本期起开设,我想做“少年中国之少年”颂。
  首先要颂梁启超先生。“梁”先生培养了9个孩子,个个栋“梁”:长女梁思顺,擅长诗词音乐,编有《艺蘅馆词选》,长子,梁思成,著名建筑学家;次子,梁思永,哈佛大学毕业,杰出考古学家;三子,梁思忠,美国西点军校毕业,国民党十九路军炮兵校官;次女,梁思庄,著名图书馆学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院毕业;四子,梁思达,经济学专家;三女,梁思懿,社会活动家;四女,梁思宁,因战争从南开大学失学后,投奔新四军;五子,梁思礼,优秀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我国航天事业重要开拓者之一。
  9位栋梁中,最实沉的大栋梁是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号称梁氏家族“一门三院士”。
  梁启超先生的时代,被称为老大帝国的华夏是老朽不堪了,而梁先生却看到一个“红日初升,其道大光”的少年中国之崛起。1900年他挥毫铺写《少年中国说》,手起笔落,即成传世名篇。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从此,他开始自称为“少年中国之少年”,也精心栽培了九位堪称栋梁的“少年中国之少年”,真可谓“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梁先生如何栽培栋梁呢?人们提到有“三步读书法”、“兴趣教学法”、“互动式启发式教学法”、“注重诚信和人格”等。还有就是“鼓励为主”,奖品都是亲手写的格言、诗词、对联等等。“诗书传家”,饱读诗书的梁先生是做到家了。诗书要学到信手拈来就有格言、诗词、对联作为奖品颁发,那是真功夫。4岁开始诵读四书五经,9岁能写出上千言的八股文章,12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学贯中西百科,智通佛道文史,然后推出9位“实沉楠木”本家弟子,梁家这经典诵读的童子功,的确没有白练。
  饱读老大帝国经典诗书而绝不显老,反而益发少年英豪、气势如虹,奥妙何在?
  奥秘是公开的:所谓经典,其实就是“长寿书”。
  什么是长寿书呢?梁先生引西方的谚语说:“有三岁之翁,有百岁之童。”说人年轻与否不在于年龄,而在于心态和精神头。既然人有可能长命百岁而青春依然,那么书呢也会有长寿书,是可能传承千年万年,而一旦打开,却依然春风拂面的。
  当今之世,老化最快的大概是计算机书籍。那么,计算机学科就没有经典了?也不能这样说。还是有一些学问是年年要印、经常要讲的,比如莱布尼茨和罗素等大师关于“机器思维”和“思维机器”的奠基性作品,爱瑞克·雷孟德关于开放源代码的原创研究,大概是永远要讲的。可见,即使老化最快的领域,也可能产生经典。
  在中国,很多诗书都属于这一类,譬如孔孟老庄的书。而既然长寿书永葆青春,它其实也就是“童子书”。我们希望“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吗?老子这句话,可以看做经典诗书的最好注脚。“诗书传家”,就是要传承这样的精神,这样的气派,这样的追求。这方面,我们身边的家庭也有很多很多经典的故事,是特别令人羡慕、令人动情的,是值得刊登在“诗书传家”让大家共享的。
  应该做“少年中国之少年”颂,为长期致力于经典诵读工程与和谐家庭建设的四海传播和《老人天地》做颂,为他们联袂推出“诗书传家”栏目做颂。
其他文献
我今年76周岁,可是自己总觉得没有老。不是自夸,我的同事、朋友都这么认为。我身体好,显得年轻,主要原因有三:孩子们孝顺,我性格开朗,非常注意锻炼身体。  几年前,老伴离开了我,我们的感情很好,我有很长一段时间沉浸在悲伤中不能自拔。在亲人们的耐心劝说下,自己终于逐渐地调整了心态,步入了正常生活。  我爱打门球,与它结缘已10多年。我家离公园近,退休后,每天骑车到公园打门球。公园内的空气质量最好,一起
期刊
自2003年9月份开始,北京房山区老干局在建成局域网基础上,引进了单位内部办公管理平台——区委老干部局信息管理系统,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管理效果明显。  该管理系统是针对一般机关单位的日常管理和老干部部门的特殊业务需要而开发的,具有考勤管理、党务管理、督查管理、事物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信息公文、内部信箱、短消息等十余项基本功能。   管理系统的使用效果是:   一是完善了管理。现在,干部
期刊
老年人同年轻人一样,拥有自由恋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本期情感天空栏目讲述几个真实的老年再婚故事,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希望能给老年朋友以借鉴和启示。也希望广大读者就此问题给本刊来稿发表自己的看法。  蕾是我的中学同学,大眼睛,高鼻小嘴,皮肤很白,高挑丰满,是个不折不扣的美人坯子。而且她的能干,绝不是一般女人可以望其项背的。大家都还骑自行车上班的时候,她就已经有了一辆进口“乌诺”汽车,自己开着满街跑。
期刊
沈阳市总工会离退休干部管理处处长李丰茂做老干部工作至今已经20多年了,他以真心、诚心、爱心,始终如一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情。李丰茂说,做老干部工作要发扬两种精神,一是敬业,二是奉献。  为了发扬这两种精神,李丰茂率先垂范,公开自己的手机号、传呼号,做到为老干部服务24小时随叫随到。他还学会了开车,为组织好老干部健康疗养和——日游等活动,他既当服务员,又当司机,20年来,他给老干部工作服务开车里程达
期刊
“走进”、“走出”孩子天地  ■ 邓加荣    越到老年,越是陷进孩子天地。抬眼一望,不独是我,身边几个老友皆是如此。某老友是大医院外科主任,现在却把手术刀换成了孙子的削铅笔刀,紧张程度丝毫不比过去差。他退休后,不用上下班,每天却要按时准点地接送孙子。每天要早起,和老伴两人照应孙子起床、刷牙、洗脸、吃早点,然后陪着孩子乘地铁,穿过整个北京城,去上学。下午4点,又是如此,从城市东头到城西头,往返不下
期刊
爱情不一定是少男少女的专利,它同样可以把老翁老太的情思点燃。在湖北省钟祥市郢中城区,就流传着一对丧偶老人再婚的故事。老翁叫邓承先,今年95岁,老太叫张铭素,今年76岁,二人都爱好书画,是书画研究会会员。二人的结识也是因书画而起。多年来,二人常在一起切磋书画技艺,因为了解的深入和共同的爱好,时间长了,二人渐生爱慕之意。  2005年3月的一天,张铭素到邓承先家去串门聊天,临走时,邓老给张铭素一本《书
期刊
我还不足5岁的时候,得益于父亲的一次出差,随同到上海去了一趟,当时信息不畅,交通不便,更显此次远行的珍贵。  父亲此行目的是和沪上一家公司联系建筑工程的建设项目,同行者还有父亲单位的一个老会计。  诸事已毕,差旅最后一天我们到黄浦江上游玩,一见到滔滔江水我就撒欢儿往前跑,争着抢着上了一艘待客的轮渡,等两个大人随后跟来,我已经在甲板上眺望浦江对岸了。  轮渡起锚的时候,甲板上开始凉起来,风挟着水霰往
期刊
飞来横祸 女儿女婿双双丧生    吉林省吉林市贾家姐妹兄弟六个,排行老六的小妹贾琼家庭条件最好,自从1991年母亲去世后,七旬老父亲就一直跟小女儿贾琼一家住在一起。  1999年10月,一家人去郊游。老父亲身体不太好,由二姐在小妹家陪护。贾琼跟着大哥、二哥等9人出门了。第二天在返回市里的路上,为躲避一辆摩托车,贾琼夫妇坐的车与一辆轿车相撞,贾琼的丈夫许军当场死亡,贾琼当时神智清醒,可到下午已半昏迷
期刊
何谓健康?经过中日专家研究,对老人健康有共识,就是:“丑陕”——吃得快、拉得快、睡得快、说得快、走得快。大家不妨对照一下,看看自己健康不健康。 如何才能健康呢?人的身体状况不同,生活环境差异也大,因此保健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可是仍有很多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40年前,我到《人民日报》工作的时候,认识一位老同志鲁西良。他的保健方法是“五不要”——“吃饭不要饱,走路不要跑,说话不要吵,遇事不要恼,睡眠不
期刊
北京的景山是元、明、清三朝的皇家园林。元以前,这里有景没有山,是一片开阔平坦的大绿地。元世祖忽必烈非常喜欢这片绿茵,将豪华的后廷建在这里,取名“延春阁”。朱元璋的大军将大都皇城毁弃殆尽,还特别把挖湖掏河的淤泥堆在延春阁的废址上,耸起一脉短峰,取名“镇山”,意为镇住大元的气势,叫它永世不得翻身。明朝正统的叫法是“万岁山”,寄意大明江山万万年。之后,清朝进京的第一个皇帝顺治帝正式改名为“景山”。  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