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了解肺炎支原体是小儿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可合并广泛多脏器、多系统的损害。方法:回顾分析312例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312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中,合并肺外多脏器损害83例(26.6%),以消化系统和血液系统多见。结论:肺外并发症的发病机制与免疫因素有关,临床症状复杂,易导致误诊,应高度警惕。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肺炎肺外并发症分析
肺炎支原体是小儿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之一,除可引起呼吸系统症状,同时还可合并广泛多脏器、多系统的损害,其肺外损害发生率可高达25%~50%,愈來愈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2007~2010年收治肺外并发症患者8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资料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7~2010年收治支原体肺炎患者312例,男175例,女137例,男女比例无显著差异,所有病例均符合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标准[1],发病年龄<4岁43例,<7岁101例,<14岁168例,发病季节冬春197例(63.1%),夏秋115例(36.9%)。合并肺外脏器损害83例(26.6%),累及肺外1个脏器57例(68.7%),累及肺外2个脏器26例(31.3%)。
肺外并发症:①消化系统33例,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呕吐、腹泻、腹痛等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多见于发病初期,其中肝肿大6例,合并肝功异常5例,确诊急性胰腺炎1例。②血液系统22例,其中17例粒细胞减少,继发性血小板减少2例,2例外周白细胞增高(27~32)×109/L,以淋巴细胞为主,异常淋巴细胞达17%~21%,排除EB病毒感染,溶血性贫血1例。③心血管系统10例,5例患儿有诉胸闷、心悸、汗多,6例听诊异常(表现为早搏、心律不齐、心率过快或过缓),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2例,窦性心动过缓1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T波低平倒置1例,室性早搏2例,仅2例有心肌酶学改变,心脏彩超无1例异常。④神经系统7例,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烦躁、易激惹4例,惊厥3例,嗜睡2例,走路不稳1例,脑膜刺激征阳性2例,脑脊液检查白细胞升高2例,细胞数在(0.02~0.035)×109/L,蛋白升高2例,蛋白定量0.5~0.88g/L,糖及氯化物正常,检测脑脊液肺炎支原体抗体IgM均阳性,脑CT检查均未发现异常,脑电图轻度异常1例。⑤泌尿系统6例,均无泌尿系统临床症状,只在常规检查发现镜下血尿及蛋白尿,肾功能无异常。⑥皮肤黏膜损害:主要表现为红斑、斑丘疹、荨麻疹14例,过敏性紫癜1例。⑦肌肉、骨骼系统8例,发病初期出现肌肉酸痛,2例出现游走性关节疼痛。
结果
83例合并肺外脏器损害者,经确诊后,均给予红霉素20~30mg/(kg·日),或阿奇霉素10mg/(kg·日),静脉给药,神经系统受累者给予20%的甘露醇降颅压治疗,激素抗炎及神经细胞营养药物,心肌受累者予营养心肌(辅酶Q10、ATP、维生素C、1.6-2磷酸果糖)等治疗,肝功损害者予保肝治疗,全部病例住院7~23天后,临床症状改善,复查各项化验室指标恢复正常。出院后随访,病情无反复,无遗留后遗症。
讨论
支原体是介于细菌、病毒之间的一种最小非活性的病原微生物,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常年皆可发病,以冬春季多见,本组63.1%,具有一定的流行性,是各年龄段小儿急性上、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近10多年来,关于支原体感染的报道日益增多,而由其导致肺外多脏器损害,更是引起儿科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支原体感染并发多脏器损害的发病机制复杂,随着对支原体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和实验检查方法的不断完善,其发病机制逐渐清晰,目前倾向于支原体的黏附、直接侵入、直接造成细胞损害、免疫炎症反应,其中免疫炎症反应对支原体肺炎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2]。肺炎支原体抗原与人的心、肝、肺、脑、肾、平滑肌等组织存在部分共同抗原,感染后可产生自身抗体,引起肺炎支原体肺炎肺外表现[3],故普遍认为免疫因素在支原体肺炎肺外多脏器损害中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肺炎肺外并发症分析
肺炎支原体是小儿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之一,除可引起呼吸系统症状,同时还可合并广泛多脏器、多系统的损害,其肺外损害发生率可高达25%~50%,愈來愈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2007~2010年收治肺外并发症患者8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资料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7~2010年收治支原体肺炎患者312例,男175例,女137例,男女比例无显著差异,所有病例均符合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标准[1],发病年龄<4岁43例,<7岁101例,<14岁168例,发病季节冬春197例(63.1%),夏秋115例(36.9%)。合并肺外脏器损害83例(26.6%),累及肺外1个脏器57例(68.7%),累及肺外2个脏器26例(31.3%)。
肺外并发症:①消化系统33例,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呕吐、腹泻、腹痛等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多见于发病初期,其中肝肿大6例,合并肝功异常5例,确诊急性胰腺炎1例。②血液系统22例,其中17例粒细胞减少,继发性血小板减少2例,2例外周白细胞增高(27~32)×109/L,以淋巴细胞为主,异常淋巴细胞达17%~21%,排除EB病毒感染,溶血性贫血1例。③心血管系统10例,5例患儿有诉胸闷、心悸、汗多,6例听诊异常(表现为早搏、心律不齐、心率过快或过缓),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2例,窦性心动过缓1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T波低平倒置1例,室性早搏2例,仅2例有心肌酶学改变,心脏彩超无1例异常。④神经系统7例,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烦躁、易激惹4例,惊厥3例,嗜睡2例,走路不稳1例,脑膜刺激征阳性2例,脑脊液检查白细胞升高2例,细胞数在(0.02~0.035)×109/L,蛋白升高2例,蛋白定量0.5~0.88g/L,糖及氯化物正常,检测脑脊液肺炎支原体抗体IgM均阳性,脑CT检查均未发现异常,脑电图轻度异常1例。⑤泌尿系统6例,均无泌尿系统临床症状,只在常规检查发现镜下血尿及蛋白尿,肾功能无异常。⑥皮肤黏膜损害:主要表现为红斑、斑丘疹、荨麻疹14例,过敏性紫癜1例。⑦肌肉、骨骼系统8例,发病初期出现肌肉酸痛,2例出现游走性关节疼痛。
结果
83例合并肺外脏器损害者,经确诊后,均给予红霉素20~30mg/(kg·日),或阿奇霉素10mg/(kg·日),静脉给药,神经系统受累者给予20%的甘露醇降颅压治疗,激素抗炎及神经细胞营养药物,心肌受累者予营养心肌(辅酶Q10、ATP、维生素C、1.6-2磷酸果糖)等治疗,肝功损害者予保肝治疗,全部病例住院7~23天后,临床症状改善,复查各项化验室指标恢复正常。出院后随访,病情无反复,无遗留后遗症。
讨论
支原体是介于细菌、病毒之间的一种最小非活性的病原微生物,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常年皆可发病,以冬春季多见,本组63.1%,具有一定的流行性,是各年龄段小儿急性上、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近10多年来,关于支原体感染的报道日益增多,而由其导致肺外多脏器损害,更是引起儿科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支原体感染并发多脏器损害的发病机制复杂,随着对支原体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和实验检查方法的不断完善,其发病机制逐渐清晰,目前倾向于支原体的黏附、直接侵入、直接造成细胞损害、免疫炎症反应,其中免疫炎症反应对支原体肺炎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2]。肺炎支原体抗原与人的心、肝、肺、脑、肾、平滑肌等组织存在部分共同抗原,感染后可产生自身抗体,引起肺炎支原体肺炎肺外表现[3],故普遍认为免疫因素在支原体肺炎肺外多脏器损害中起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