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认为新课程的评价体系应该由教育主管部门引导基层学校探索、实践,逐步构建以校为本、分层评价的教师评价体系。
关 键 词:课程改革 评价体系 三位一體
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比以前大了,是不是还像以前那样以学生的成绩作为主要标准来衡量教师呢?这是许多人议论的热点话题,但大家的共识是教师的评价改革应着眼于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发展,注重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使教师评价的功能直指教师本身的成长。
课程改革必然要求评价做出相应的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提出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随着课改的推进,评价制度的建立备受关注,教育部于2002年底出台的《中小学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的通知》中,对教师的评价又提出了进一步的具体要求,要求中小学教师的评价制度改革要有利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建立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发挥教师创造性的多元的、新型的中小学教师评价体系。并对这一新型的评价体系的内容进行了设计,包括职业道德、了解和尊重学生、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交流与反思等几个方面,每个方面都有一些具体的要求。在评价方法上也明确提出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学校领导、同事、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机制,同时要建立以校为本、以教研为基础的教师教学个案分析、研讨制度,引导教师对自己或同事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反思与评价,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水平,强调不得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惟一标准。同时,还提出未经教育行政部门的批准,任何社会团体、民间机构组织的教学评比结果不得作为教师晋升、提级、班次优等的依据。
笔者认为:如何构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评价,并非一所学校所能单独就可以做到,尚需要教育主管部门把一个地区统一规划,有步骤的进行,教育主管部门引导基层学校探索、实践,逐步构建以校为本、分层评价的教师评价体系,即教育主管部门将教研、科研、培训合起来组建了教育中心,实行“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
为了实现“适应课改新需求的教师专业化发展”作为构建教师评价体系的总目标,引导学校走出教师考核、评价过于强调“约束”、“限制”的旧框框,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角度,实行“名师型、骨干型、胜任型”三型教师的分层评定体系,制定“三型”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标准。在评定原则上,不搞统一模式,不做过细要求,而是各校从实际出发,着眼于教师专业化发展,从教师的年龄差异、学科差异入手,本着为学校、为教师发展服务的指导思想制定具体的评估方案。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坚持“教师自主申报,学校与教育中心、教育主管部门分层评价,全员动态管理”的原则,对评定结果两年认定一次。
评价流程为:首先由教师依据自己的现实表现,对照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申报相应的等级,然后由学校组织考评小组依据本校的具体方案,对申报教师进行评价,并在校内予以公示,对于申报“骨干型、名师型”的教师,则上报材料,由教育主管部门、教育中心组织评审小组进行认定。
重过程,抓校本,构建学习型组织。认定“三型”教师的过程,我们应看作是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与专业化程度的契机,各校需要组织相应的校本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实现了科研知识的逐步普及。学校也应把“三型”教师的认定工作与县级教学能手、骨干教师等的评选工作结合起来,设计了自愿申报、校内公示、资料审查、随机听课、质量检测等一系列过程性评价环节,引导学校和每一位教师关注过程,在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各校要将教师评价工作与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有机结合,学校及教师个人从现有条件出发,制定并实施校本培训计划和个人学习计划。通过对“三型”教师标准的学习与贯彻实施,改革传统的教师评价策略,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方向更明确,使评价不仅仅囿于鉴定判断,而是充分显示其导向、激励、反思、修身、提高、发展的作用,引导学校建立起学习型组织,广大教师的理论修养、科研能力、教学策略、反思调节等方面有明显进步,在评、学、研的过程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随机质检评价。为了加强对学校教师教学过程、学生学习表现结果的监测和调控,客观地诊断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教学水平,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学校还要运用随机质检的评价方式及时了解、掌握、反馈各校的教学情况。每次质检反馈分析会结束后,要在本校组织教师进行专题研讨,对自己学校的定量与定性评价展开讨论,分析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个别教师的追踪。一次评价不仅是对一段活动的总结,更是下一段活动的起点、向导和动力。
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们究竟做了哪些工作,该怎么做,这是困扰我们很多教育工作者的一大“难题”,怎样才能使优秀教师的先进教学思想、丰富的教学经验得以示范、弘扬和传承,如何提高基层教师的教科研的意识、能力,这就需要在教学实践中逐步从经验型成长为反思型、专家型教师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 键 词:课程改革 评价体系 三位一體
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比以前大了,是不是还像以前那样以学生的成绩作为主要标准来衡量教师呢?这是许多人议论的热点话题,但大家的共识是教师的评价改革应着眼于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发展,注重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使教师评价的功能直指教师本身的成长。
课程改革必然要求评价做出相应的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提出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随着课改的推进,评价制度的建立备受关注,教育部于2002年底出台的《中小学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的通知》中,对教师的评价又提出了进一步的具体要求,要求中小学教师的评价制度改革要有利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建立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发挥教师创造性的多元的、新型的中小学教师评价体系。并对这一新型的评价体系的内容进行了设计,包括职业道德、了解和尊重学生、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交流与反思等几个方面,每个方面都有一些具体的要求。在评价方法上也明确提出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学校领导、同事、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机制,同时要建立以校为本、以教研为基础的教师教学个案分析、研讨制度,引导教师对自己或同事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反思与评价,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水平,强调不得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惟一标准。同时,还提出未经教育行政部门的批准,任何社会团体、民间机构组织的教学评比结果不得作为教师晋升、提级、班次优等的依据。
笔者认为:如何构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评价,并非一所学校所能单独就可以做到,尚需要教育主管部门把一个地区统一规划,有步骤的进行,教育主管部门引导基层学校探索、实践,逐步构建以校为本、分层评价的教师评价体系,即教育主管部门将教研、科研、培训合起来组建了教育中心,实行“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
为了实现“适应课改新需求的教师专业化发展”作为构建教师评价体系的总目标,引导学校走出教师考核、评价过于强调“约束”、“限制”的旧框框,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角度,实行“名师型、骨干型、胜任型”三型教师的分层评定体系,制定“三型”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标准。在评定原则上,不搞统一模式,不做过细要求,而是各校从实际出发,着眼于教师专业化发展,从教师的年龄差异、学科差异入手,本着为学校、为教师发展服务的指导思想制定具体的评估方案。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坚持“教师自主申报,学校与教育中心、教育主管部门分层评价,全员动态管理”的原则,对评定结果两年认定一次。
评价流程为:首先由教师依据自己的现实表现,对照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申报相应的等级,然后由学校组织考评小组依据本校的具体方案,对申报教师进行评价,并在校内予以公示,对于申报“骨干型、名师型”的教师,则上报材料,由教育主管部门、教育中心组织评审小组进行认定。
重过程,抓校本,构建学习型组织。认定“三型”教师的过程,我们应看作是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与专业化程度的契机,各校需要组织相应的校本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实现了科研知识的逐步普及。学校也应把“三型”教师的认定工作与县级教学能手、骨干教师等的评选工作结合起来,设计了自愿申报、校内公示、资料审查、随机听课、质量检测等一系列过程性评价环节,引导学校和每一位教师关注过程,在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各校要将教师评价工作与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有机结合,学校及教师个人从现有条件出发,制定并实施校本培训计划和个人学习计划。通过对“三型”教师标准的学习与贯彻实施,改革传统的教师评价策略,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方向更明确,使评价不仅仅囿于鉴定判断,而是充分显示其导向、激励、反思、修身、提高、发展的作用,引导学校建立起学习型组织,广大教师的理论修养、科研能力、教学策略、反思调节等方面有明显进步,在评、学、研的过程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随机质检评价。为了加强对学校教师教学过程、学生学习表现结果的监测和调控,客观地诊断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教学水平,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学校还要运用随机质检的评价方式及时了解、掌握、反馈各校的教学情况。每次质检反馈分析会结束后,要在本校组织教师进行专题研讨,对自己学校的定量与定性评价展开讨论,分析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个别教师的追踪。一次评价不仅是对一段活动的总结,更是下一段活动的起点、向导和动力。
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们究竟做了哪些工作,该怎么做,这是困扰我们很多教育工作者的一大“难题”,怎样才能使优秀教师的先进教学思想、丰富的教学经验得以示范、弘扬和传承,如何提高基层教师的教科研的意识、能力,这就需要在教学实践中逐步从经验型成长为反思型、专家型教师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