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货币作为内生于经济体中的关乎经济资源流转和配置的体现着人们集体意向性的一种制度安排。货币在三个维度上影响着微观主体财富创造和财富贮藏的行为。文章对货币进行了深度、广度、时间维度三个层次上的划分,并对货币数量模型中商品量(Q)进行四个层次的分解。
[关键词]价格机制;三元悖论;虚拟经济;时序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52-0069-01
1 货币的本质
马克思和一些当代主流经济学家认为“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是一种社会关系”。曼昆(N•Gregory Mankiw)则认为“货币是经济中人们经常用于购买其他人的物品和劳务的一组资产”。德国文化哲学家格奥尔格•西梅尔(Georg simmel)则把货币视作为“一切价值的公分母:货币是人与人之间交换活动的物化,是一种纯粹功能的具体化。”
2 货币的深度——货币与商品
货币数量论大概意思是:在货币周转速度一定的情况下,货币供应量和物价水平及商品量之间存在着反比例的关系。1978—1992年间我国的广义货币超过CPI增长和GNP增长之和引发了大量解读中国的“货币之谜”的文章。其中最具说服力的是易纲等人(1996)提出的中国的货币化假说,认为1979—1984年中国经济迅速货币化,农业部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的迅速增长产生了对货币的额外需求,大部分超额供给被吸收了,因而这段期间的通货膨胀比较温和。鉴于这一解释周其仁对商品量(Q)进行了细分,周其仁的解读使货币数量论的内容更加丰满了。在市场化还有待继续发展和延伸的经济体中,将商品量(Q)分解为两个层次,其一是“正常的商品和劳务”,即花费了货币成本生产出来的商品劳务,其二是新加的商品劳务,即原本不在市场之中、未花费货币成本的资源。这也就为吸收过剩的流动性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将原来不在市场上的资源拿到市场上进行买卖,使之成为商品就需要更多货币来流转了。市场自发配置资源的机理是:运用不受阻碍的价格信号对资源的流向进行调节。
3 货币的广度——货币与汇率
3.1 “三元悖论”与汇率
“三元悖论”的思想是保罗•克鲁格曼在《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中提出的思想。该理论从宏观上揭示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自由流动、固定汇率制三者之间的相互制衡关系: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资本的自由流动这三个政策目标中,只能同时选择其中两个,三者不可兼得。加入WTO之后,要求我们对资本自由流动的限制必将越来越少;作为一个大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对维护国内经济增长的意义无疑是重大的。在上述条件的约束下,我们的选择集会是:资本自由流动、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浮动汇率制。
3.2 我国汇率的形成机制
近年来,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长期的双顺差现象,致使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不断扩张,改变了我国的货币供应机制——通过外汇占款渠道投放基础货币已成为现阶段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人民币汇率是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形成的,该市场是一个实行会员制的有形市场,是由数百个有权在中国经营外汇业务的中外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组成的银行间外汇市场。作为外汇市场中的“超级会员”央行的自有资本占全部总资本的比例只有0.848%,可见央行购汇所用的人民币几乎全是它的负债。央行的负债主要来自基础货币的投放、各大商行的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以及各金融机构的存款等。一方面央行用来购汇的资金绝大部分是源自关乎微观个体的负债,另一方面对这部分负债央行并没有一个明显的偿还期。这就为央行购汇不计成本,出价最高提供了资金支持。在外汇交易中心,央行有绝对能力将外汇稳定在它想要的那个水平上。按“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整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所形成的汇率,实质上是央行想要维持的汇率。
3.3 货币稳定是汇率稳定的前提条件
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规定央行的职责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以促进经济增长。对内讲保持币值稳定,也就是说稳定物价。汇率稳定和货币稳定是有前后顺序和因果联系的。货币不稳却要要求汇率稳定,以促进对外贸易是本末倒置的事情。对内币值不稳,也就是说货币所代表的价值不稳,而汇率决定的基础恰恰是不同货币都代表一定的价值量。基础不稳,汇率怎会稳下来?央行还是应该遵循保持物价稳定的本职,目标不易定的过多。
4 货币的时间维度——货币的时间价值
经济活动序列的长度依赖于货币价值的稳定性。货币价值不稳定,长远的计算、大规模的企业、长期的信用都将是不可能的。货币之所以重要,核心在于货币持有者拥有的经济资源的分割和配置能力。任何一笔交易,无论是发生在单一时期的交易,还是发生在时序经济中的交易,货币本身的价值稳定与否很重要。决定着货币稳定性的货币制度安排使得拥有货币发行权的政府能以通货膨胀的方式将货币持有人的经济资源占为己有。货币自身价值(即货币与通胀通缩的关系)和资产的价值问题属于货币时间维度层面的内容。
货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也有价格。不同的是货币之价愈高,其他商品之价就越低,有通缩之险,反之则有通胀之险。是商品就逃不开商品供求规律的影响,处理货币之价的方法同商品一样,价低了也就是当有通胀风险时,可以通过增大货币的需求,也可以降低货币的供给来实现常态的回归。经济运行中资本与自然资源在生产者生产消费者需求的商品的过程中被耗用掉了,货币却会从这一过程中游离出来,游离出来的货币和其他货币一样有再次行权的权利。这就意味着货币供给指的是它的总存量。就货币供给来讲,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具有很强的内生性。主要有以下两个因素决定的:一方面是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双顺差”下的大量外汇占款带来的大量的基础货币投放;另一方面是国有企业的“预算软约束”和地方政府部门对央行货币发行量造成的“倒逼机制”。当今的货币体制决定了货币供给有很强的内生性,货币的内生性则决定了当货币之价发生偏离值后,我们的视角应放在调整货币的需求方面。
凯恩斯的交易需求、投资需求、预防需求是从货币需求的目的方面对货币需求进行了划分。不同于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划分,本文从国内需求和国际需求层面讲货币的需求。从人民币的国内需求看,一方面由于社保体制、医疗体制、教育体制的不完善低收入人群的预防性需求很高;另一方面由于可选的金融品种比较少,使得预防性需求的货币大部分以储蓄存款的形式存在。但是银行也是一个赢利机构,存进的货币是要被贷放出去的,使预防性需求又转化为交易需求或投机需求。在实体经济无大的利润的增长点且虚拟经济开始膨胀的时候,部分交易性需求会转化为投机性需求。目前我国的虚拟经济并未得到很好的构建,金融产品稀少,致使资金大部分流向了股市和房地产。以上的经济现实使对货币的投机性需求很高,投机性货币不停地游走于不同的商品中,会扰乱市场价格信号对资源的配置作用,造成经济的波动。以债券市场为核心,构建流动性吸放自如的虚拟经济系统,利用虚拟经济的“流动性储备池”的功能解决当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是一个可行的解决途径。从人民币的国际需求看,由于人民币还不是世界货币,人民币还只能在周边国家小范围的充当结算货币。面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与其限制人民币的需求,不如增大人民币的对外供给,将人民币适当的外放。人民币外流是人民币逐渐成为国际计价货币,将上海发展成国际金融中心,将人民币发展成区域货币不可缺少的条件,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价格机制;三元悖论;虚拟经济;时序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52-0069-01
1 货币的本质
马克思和一些当代主流经济学家认为“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是一种社会关系”。曼昆(N•Gregory Mankiw)则认为“货币是经济中人们经常用于购买其他人的物品和劳务的一组资产”。德国文化哲学家格奥尔格•西梅尔(Georg simmel)则把货币视作为“一切价值的公分母:货币是人与人之间交换活动的物化,是一种纯粹功能的具体化。”
2 货币的深度——货币与商品
货币数量论大概意思是:在货币周转速度一定的情况下,货币供应量和物价水平及商品量之间存在着反比例的关系。1978—1992年间我国的广义货币超过CPI增长和GNP增长之和引发了大量解读中国的“货币之谜”的文章。其中最具说服力的是易纲等人(1996)提出的中国的货币化假说,认为1979—1984年中国经济迅速货币化,农业部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的迅速增长产生了对货币的额外需求,大部分超额供给被吸收了,因而这段期间的通货膨胀比较温和。鉴于这一解释周其仁对商品量(Q)进行了细分,周其仁的解读使货币数量论的内容更加丰满了。在市场化还有待继续发展和延伸的经济体中,将商品量(Q)分解为两个层次,其一是“正常的商品和劳务”,即花费了货币成本生产出来的商品劳务,其二是新加的商品劳务,即原本不在市场之中、未花费货币成本的资源。这也就为吸收过剩的流动性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将原来不在市场上的资源拿到市场上进行买卖,使之成为商品就需要更多货币来流转了。市场自发配置资源的机理是:运用不受阻碍的价格信号对资源的流向进行调节。
3 货币的广度——货币与汇率
3.1 “三元悖论”与汇率
“三元悖论”的思想是保罗•克鲁格曼在《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中提出的思想。该理论从宏观上揭示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自由流动、固定汇率制三者之间的相互制衡关系: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资本的自由流动这三个政策目标中,只能同时选择其中两个,三者不可兼得。加入WTO之后,要求我们对资本自由流动的限制必将越来越少;作为一个大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对维护国内经济增长的意义无疑是重大的。在上述条件的约束下,我们的选择集会是:资本自由流动、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浮动汇率制。
3.2 我国汇率的形成机制
近年来,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长期的双顺差现象,致使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不断扩张,改变了我国的货币供应机制——通过外汇占款渠道投放基础货币已成为现阶段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人民币汇率是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形成的,该市场是一个实行会员制的有形市场,是由数百个有权在中国经营外汇业务的中外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组成的银行间外汇市场。作为外汇市场中的“超级会员”央行的自有资本占全部总资本的比例只有0.848%,可见央行购汇所用的人民币几乎全是它的负债。央行的负债主要来自基础货币的投放、各大商行的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以及各金融机构的存款等。一方面央行用来购汇的资金绝大部分是源自关乎微观个体的负债,另一方面对这部分负债央行并没有一个明显的偿还期。这就为央行购汇不计成本,出价最高提供了资金支持。在外汇交易中心,央行有绝对能力将外汇稳定在它想要的那个水平上。按“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整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所形成的汇率,实质上是央行想要维持的汇率。
3.3 货币稳定是汇率稳定的前提条件
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规定央行的职责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以促进经济增长。对内讲保持币值稳定,也就是说稳定物价。汇率稳定和货币稳定是有前后顺序和因果联系的。货币不稳却要要求汇率稳定,以促进对外贸易是本末倒置的事情。对内币值不稳,也就是说货币所代表的价值不稳,而汇率决定的基础恰恰是不同货币都代表一定的价值量。基础不稳,汇率怎会稳下来?央行还是应该遵循保持物价稳定的本职,目标不易定的过多。
4 货币的时间维度——货币的时间价值
经济活动序列的长度依赖于货币价值的稳定性。货币价值不稳定,长远的计算、大规模的企业、长期的信用都将是不可能的。货币之所以重要,核心在于货币持有者拥有的经济资源的分割和配置能力。任何一笔交易,无论是发生在单一时期的交易,还是发生在时序经济中的交易,货币本身的价值稳定与否很重要。决定着货币稳定性的货币制度安排使得拥有货币发行权的政府能以通货膨胀的方式将货币持有人的经济资源占为己有。货币自身价值(即货币与通胀通缩的关系)和资产的价值问题属于货币时间维度层面的内容。
货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也有价格。不同的是货币之价愈高,其他商品之价就越低,有通缩之险,反之则有通胀之险。是商品就逃不开商品供求规律的影响,处理货币之价的方法同商品一样,价低了也就是当有通胀风险时,可以通过增大货币的需求,也可以降低货币的供给来实现常态的回归。经济运行中资本与自然资源在生产者生产消费者需求的商品的过程中被耗用掉了,货币却会从这一过程中游离出来,游离出来的货币和其他货币一样有再次行权的权利。这就意味着货币供给指的是它的总存量。就货币供给来讲,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具有很强的内生性。主要有以下两个因素决定的:一方面是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双顺差”下的大量外汇占款带来的大量的基础货币投放;另一方面是国有企业的“预算软约束”和地方政府部门对央行货币发行量造成的“倒逼机制”。当今的货币体制决定了货币供给有很强的内生性,货币的内生性则决定了当货币之价发生偏离值后,我们的视角应放在调整货币的需求方面。
凯恩斯的交易需求、投资需求、预防需求是从货币需求的目的方面对货币需求进行了划分。不同于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划分,本文从国内需求和国际需求层面讲货币的需求。从人民币的国内需求看,一方面由于社保体制、医疗体制、教育体制的不完善低收入人群的预防性需求很高;另一方面由于可选的金融品种比较少,使得预防性需求的货币大部分以储蓄存款的形式存在。但是银行也是一个赢利机构,存进的货币是要被贷放出去的,使预防性需求又转化为交易需求或投机需求。在实体经济无大的利润的增长点且虚拟经济开始膨胀的时候,部分交易性需求会转化为投机性需求。目前我国的虚拟经济并未得到很好的构建,金融产品稀少,致使资金大部分流向了股市和房地产。以上的经济现实使对货币的投机性需求很高,投机性货币不停地游走于不同的商品中,会扰乱市场价格信号对资源的配置作用,造成经济的波动。以债券市场为核心,构建流动性吸放自如的虚拟经济系统,利用虚拟经济的“流动性储备池”的功能解决当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是一个可行的解决途径。从人民币的国际需求看,由于人民币还不是世界货币,人民币还只能在周边国家小范围的充当结算货币。面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与其限制人民币的需求,不如增大人民币的对外供给,将人民币适当的外放。人民币外流是人民币逐渐成为国际计价货币,将上海发展成国际金融中心,将人民币发展成区域货币不可缺少的条件,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