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国培养出大批优秀的编剧,提升了精品影视剧产量,不斷提高民众的影视鉴赏能力,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不仅包括经济方面还包括文化方面,文化软实力在促进中外民众友好交流方面十分重要,优秀的电视剧可以提供一个窗口,让外国人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文化。应该加强影视文化产业资金投入力度,培养大量影视编剧人才,不断创新,为中国影视文化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文章分析了产业需求和高校人才教育之间存在的差距,针对如何培养市场需要的编剧人才提出建议。
关键词:产业需求;影视编剧;人才培养
注:本文系2017年广东文艺职业学院教育教学研究资助项目“编剧创作理论与实践导师孵化平台”(2017[GYZL-022])研究成果。
一些影视作品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在人们记忆深处留下深刻的印象。《渴望》是家庭伦理剧的开端,这部电视剧曾经造成万人空巷,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必谈话题,女主自我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了很多观众,剧里的台词就算放到今时今日仍然非常经典。当今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人们不再崇尚毫无缺点、一味奉献的女主,更加喜欢带有小小缺点但是在大是大非面前三观正确的女主,以《甄嬛传》为开端的“大女主”影视剧已然成为热门创作题材。这就要求剧本贴近生活,满足人们的需求,编剧要创作出人们喜欢的剧情。
一、影视产业对编剧人才的需求
我国倡导文化多样化发展,但是文化有主次之分,我们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核心,加强优秀文化传播力度,培养一批写好故事、宣传优秀文化的编剧。2015年后出现大批优秀的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如《琅琊榜》《杉杉来了》《步步惊心》这些作品不仅在国内获得反响,还走出国门,备受外国友人的喜爱,优秀的电视剧为外国人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一个窗口。这些电视剧吸引大批流量,广告商赚得盆满钵满。大家看到影视产业蓬勃发展,纷纷投入这个行业,2019年上海地区新增影视企业超过300家,市场对编剧的需求也在增加。如今不仅电影、电视剧需要编剧,一些自媒体也需要编剧。高校是培养编剧的基地,高校应该调查社会对编剧的需求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加以调整,避免就业难现象发生。当前影视作品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宣传主旋律的作品;第二种是极富艺术性,具有很强艺术价值的作品;第三种是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运用流量明星,迎合社会大众的作品。现在观众的审美能力不断提高,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能够吸引很多“自来粉”,产生大量商业价值。剧本是一部优秀影视作品的基础,编剧需要深入人民群众,弄清楚群众的心理,创作出引发观众共鸣的剧本。
二、高校编剧人才培养方案
存在的问题以及其原因
剧本和小说、诗歌、散文属于不同类型,在写作方面有很大的区别。戏剧是按场次来写,人物性格要比较突出,剧本写作不应该像流水账,剧情应该出现矛盾冲突,每一场都应该出现高潮,平平无奇的剧情无法吸引群众[1]。学生在创作剧本前无法摆脱作文模式,无法把握剧本故事性,故事过于平淡,把好几个场景写到一个段落中,设置的剧情冲突过少,无法推动剧情发展,故事前后连接不畅,想象力较差,这些问题都是新手编剧常有的问题。老师应该重点训练,提高学生的编剧能力,相信这些问题在大量的实践中会得到改善。除此之外,学生还存在市场意识不足的问题,出现这种问题由以下几种原因造成:
(一)学生缺乏社会经验,不了解观众喜好
一个优秀的编剧要了解观众的喜好,剧情要贴近观众的生活,使观众有代入感。不同的时代环境造就不同的观众,编剧要把握时代的脉搏,掌握时代文化的核心。青年编剧缺少社会经验,观察到的社会只是冰山一角,创作出的作品过于空洞,脱离生活[2]。编剧都是从青春校园时代过来的,按理说他们应该清楚校园生活,但是青春校园题材的优秀影视作品却少之又少。现在影视剧中的校园生活充斥着早恋、打架斗殴,这种情节虽然造成很大的戏剧冲突,但是与大多数人的校园生活严重不符,观众无法产生共鸣。
(二)教师缺乏一线编剧经验
高校对教师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从本科读到博士,缺乏一线创作经验,教学注重理论不重视实践。虽然精英意识是正确的,但是教师一直生活在校园之中,视野局限在校园之中,社会经验偏少,没有观众意识。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但是不知道如何与产业相结合创作观众喜欢的剧情。教师应该学习并将好莱坞的成熟市场经验注入影视教育,不断提高教学水平[3]。
(三)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与产业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高校课程安排不合理,理论课程偏多,实践课程偏少,而且实践课程不符合产业需求,与现实脱轨。美国有很多以家庭主妇、实习医生、化学老师、法医、罪犯生活为题材的电视剧,编剧搜集大量的资料,运用很多现实生活的案例,让主角离平常人的生活更近。美国编剧体系的类型化、商业化道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三、培养优秀编剧人才的建议
(一)培养学生平台分析和作品分析能力
电视剧、网剧、电影在时长、题材、情节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网剧是在网络平台播放,相较于电视剧它的审批标准较宽松,题材的选择范围更大[4]。网剧的观众大多是90后和00后,他们更喜欢看一些搞笑轻松、男女主颜值高的短剧。电视台播放的电视剧审批更加严格,面向观众年龄范围更广,剧集偏长,剧情比较生活化,都市青春剧、抗战剧、年代剧较多。电影时长较短,需要吸引观众到电影院观看,所以题材要更加新奇,情节发展要快,剧情需要精炼。老师应该让学生分析各个平台影视作品的特点,让学生根据各个影视作品进行写作,锻炼写作能力。《亮剑》《武林外传》《新白娘子传奇》等影视作品每年都会重放,这些作品能够经久不衰,一定有很多值得后辈学习的地方。老师可以在教学中对优秀影视作品进行重点分析,让学生模仿经典影视剧剧情去创作自己的剧本,提取重要元素进行合理改编。
(二)跨专业教学
2011年,最火的电视剧类型就是清宫剧,《宫》《步步惊心》《甄嬛传》都获得很好的收视率。影视圈掀起一股清宫剧的热潮,但是后来的清宫剧情节老套,人物性格不鲜明,没能持续吸引观众的关注。2018年大火的电视剧《延禧攻略》再次掀起清宫剧的热潮,剧情可圈可点,尤其女主的性格一反影视剧女主傻白甜的特点,敢爱敢恨、恩仇必报,在观众心底留下深刻的印象。一部优秀的电视剧离不开剧本、导演、摄像、演员、美术等。编剧的生产意识十分重要,编剧需要了解一个影视作品是如何制作出来的,这样编剧也许会对剧本写作有更深的了解。编剧在实际工作中需要配合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跨专业教学可以提前让学生适应工作需求。
(三)校企合作
影视公司和学校展开合作,提供实践机会。老师将理论知识穿插在实践教学中,根据影视公司的剧本定位、需求、收视人群给学生布置实践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要求进行创作。创作完成后,老师和学生将评选出的前三名剧本送到影视公司,被影视公司选中的剧本可能被翻拍成影视作品,这种做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挖掘学生的潜力,鼓励原创。
四、结语
影视剧抄袭事件时常发生,引起很大反响,这对影视产业造成不良的影响。现在政府提倡优秀的社会主义文艺作品,希望可以涌现大批剧情新颖的剧本和大量优秀的编剧人才。高校作为培养编剧的主要阵地,应该加强学生的实践,增强学生的观众意识、市场意识,给学生更多发展空间,从而对接影视产业。
参考文献:
[1]王爽,魏宝涛.沈阳新兴动漫产业编剧人才培养新模式探析[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12):115,5.
[2]李培萌.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1.
[3]丁鹂.新媒体语境下影视剧编创产业化问题[J].电影文学,2012(20):8-10.
[4]姚莉.助力文艺事业培养编剧人才[J].新闻传播,2016(14):52-53.
作者单位:
广东文艺职业学院
关键词:产业需求;影视编剧;人才培养
注:本文系2017年广东文艺职业学院教育教学研究资助项目“编剧创作理论与实践导师孵化平台”(2017[GYZL-022])研究成果。
一些影视作品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在人们记忆深处留下深刻的印象。《渴望》是家庭伦理剧的开端,这部电视剧曾经造成万人空巷,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必谈话题,女主自我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了很多观众,剧里的台词就算放到今时今日仍然非常经典。当今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人们不再崇尚毫无缺点、一味奉献的女主,更加喜欢带有小小缺点但是在大是大非面前三观正确的女主,以《甄嬛传》为开端的“大女主”影视剧已然成为热门创作题材。这就要求剧本贴近生活,满足人们的需求,编剧要创作出人们喜欢的剧情。
一、影视产业对编剧人才的需求
我国倡导文化多样化发展,但是文化有主次之分,我们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核心,加强优秀文化传播力度,培养一批写好故事、宣传优秀文化的编剧。2015年后出现大批优秀的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如《琅琊榜》《杉杉来了》《步步惊心》这些作品不仅在国内获得反响,还走出国门,备受外国友人的喜爱,优秀的电视剧为外国人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一个窗口。这些电视剧吸引大批流量,广告商赚得盆满钵满。大家看到影视产业蓬勃发展,纷纷投入这个行业,2019年上海地区新增影视企业超过300家,市场对编剧的需求也在增加。如今不仅电影、电视剧需要编剧,一些自媒体也需要编剧。高校是培养编剧的基地,高校应该调查社会对编剧的需求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加以调整,避免就业难现象发生。当前影视作品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宣传主旋律的作品;第二种是极富艺术性,具有很强艺术价值的作品;第三种是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运用流量明星,迎合社会大众的作品。现在观众的审美能力不断提高,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能够吸引很多“自来粉”,产生大量商业价值。剧本是一部优秀影视作品的基础,编剧需要深入人民群众,弄清楚群众的心理,创作出引发观众共鸣的剧本。
二、高校编剧人才培养方案
存在的问题以及其原因
剧本和小说、诗歌、散文属于不同类型,在写作方面有很大的区别。戏剧是按场次来写,人物性格要比较突出,剧本写作不应该像流水账,剧情应该出现矛盾冲突,每一场都应该出现高潮,平平无奇的剧情无法吸引群众[1]。学生在创作剧本前无法摆脱作文模式,无法把握剧本故事性,故事过于平淡,把好几个场景写到一个段落中,设置的剧情冲突过少,无法推动剧情发展,故事前后连接不畅,想象力较差,这些问题都是新手编剧常有的问题。老师应该重点训练,提高学生的编剧能力,相信这些问题在大量的实践中会得到改善。除此之外,学生还存在市场意识不足的问题,出现这种问题由以下几种原因造成:
(一)学生缺乏社会经验,不了解观众喜好
一个优秀的编剧要了解观众的喜好,剧情要贴近观众的生活,使观众有代入感。不同的时代环境造就不同的观众,编剧要把握时代的脉搏,掌握时代文化的核心。青年编剧缺少社会经验,观察到的社会只是冰山一角,创作出的作品过于空洞,脱离生活[2]。编剧都是从青春校园时代过来的,按理说他们应该清楚校园生活,但是青春校园题材的优秀影视作品却少之又少。现在影视剧中的校园生活充斥着早恋、打架斗殴,这种情节虽然造成很大的戏剧冲突,但是与大多数人的校园生活严重不符,观众无法产生共鸣。
(二)教师缺乏一线编剧经验
高校对教师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从本科读到博士,缺乏一线创作经验,教学注重理论不重视实践。虽然精英意识是正确的,但是教师一直生活在校园之中,视野局限在校园之中,社会经验偏少,没有观众意识。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但是不知道如何与产业相结合创作观众喜欢的剧情。教师应该学习并将好莱坞的成熟市场经验注入影视教育,不断提高教学水平[3]。
(三)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与产业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高校课程安排不合理,理论课程偏多,实践课程偏少,而且实践课程不符合产业需求,与现实脱轨。美国有很多以家庭主妇、实习医生、化学老师、法医、罪犯生活为题材的电视剧,编剧搜集大量的资料,运用很多现实生活的案例,让主角离平常人的生活更近。美国编剧体系的类型化、商业化道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三、培养优秀编剧人才的建议
(一)培养学生平台分析和作品分析能力
电视剧、网剧、电影在时长、题材、情节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网剧是在网络平台播放,相较于电视剧它的审批标准较宽松,题材的选择范围更大[4]。网剧的观众大多是90后和00后,他们更喜欢看一些搞笑轻松、男女主颜值高的短剧。电视台播放的电视剧审批更加严格,面向观众年龄范围更广,剧集偏长,剧情比较生活化,都市青春剧、抗战剧、年代剧较多。电影时长较短,需要吸引观众到电影院观看,所以题材要更加新奇,情节发展要快,剧情需要精炼。老师应该让学生分析各个平台影视作品的特点,让学生根据各个影视作品进行写作,锻炼写作能力。《亮剑》《武林外传》《新白娘子传奇》等影视作品每年都会重放,这些作品能够经久不衰,一定有很多值得后辈学习的地方。老师可以在教学中对优秀影视作品进行重点分析,让学生模仿经典影视剧剧情去创作自己的剧本,提取重要元素进行合理改编。
(二)跨专业教学
2011年,最火的电视剧类型就是清宫剧,《宫》《步步惊心》《甄嬛传》都获得很好的收视率。影视圈掀起一股清宫剧的热潮,但是后来的清宫剧情节老套,人物性格不鲜明,没能持续吸引观众的关注。2018年大火的电视剧《延禧攻略》再次掀起清宫剧的热潮,剧情可圈可点,尤其女主的性格一反影视剧女主傻白甜的特点,敢爱敢恨、恩仇必报,在观众心底留下深刻的印象。一部优秀的电视剧离不开剧本、导演、摄像、演员、美术等。编剧的生产意识十分重要,编剧需要了解一个影视作品是如何制作出来的,这样编剧也许会对剧本写作有更深的了解。编剧在实际工作中需要配合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跨专业教学可以提前让学生适应工作需求。
(三)校企合作
影视公司和学校展开合作,提供实践机会。老师将理论知识穿插在实践教学中,根据影视公司的剧本定位、需求、收视人群给学生布置实践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要求进行创作。创作完成后,老师和学生将评选出的前三名剧本送到影视公司,被影视公司选中的剧本可能被翻拍成影视作品,这种做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挖掘学生的潜力,鼓励原创。
四、结语
影视剧抄袭事件时常发生,引起很大反响,这对影视产业造成不良的影响。现在政府提倡优秀的社会主义文艺作品,希望可以涌现大批剧情新颖的剧本和大量优秀的编剧人才。高校作为培养编剧的主要阵地,应该加强学生的实践,增强学生的观众意识、市场意识,给学生更多发展空间,从而对接影视产业。
参考文献:
[1]王爽,魏宝涛.沈阳新兴动漫产业编剧人才培养新模式探析[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12):115,5.
[2]李培萌.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1.
[3]丁鹂.新媒体语境下影视剧编创产业化问题[J].电影文学,2012(20):8-10.
[4]姚莉.助力文艺事业培养编剧人才[J].新闻传播,2016(14):52-53.
作者单位:
广东文艺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