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纵观河北音乐的发展历程,由于受到社会环境、经济状况及文化传播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大致经历了孕育、发展和繁荣三个阶段。本文综合各方面情况,分别梳理了三个阶段河北音乐发展的状况,总结各个阶段的音乐形式及发展特征。本文的研究不仅丰富了河北地方音乐的研究内涵,也充实了河北文化艺术的研究内容。
关键词:河北音乐 孕育 发展 繁荣
引言
河北地处华北平原,是中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域。音乐是文化艺术的重要形式,河北人民以其特有的智慧和审美为中国文化史续写了一段辉煌,研究河北地方音乐,对了解河北地方音乐的发展规律及充实河北地方文化的研究内容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中国音乐的发展历史是由不同地区的音乐发展而组成的,对河北地方音乐的研究可以使读者进一步认识中国音乐的发展。
一 河北音乐的孕育
河北地处中国燕赵地区的中心地带,燕赵文化特征明显。河北音乐的发展孕育于河北文化的发展。在远古时代的中国存在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两种相异的文化,这两种文化在燕赵之地得到缓冲,因此燕赵文化在这种环境下自然发展为一种“混血文化”。一方面,河北人民深深地爱着他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他们深受农耕文化的陶冶,追求生活稳定与和平,这种心灵深处的需求也塑造了朴实无华、坚韧不拔的性格特质。农耕文化的代表性乐舞种类就是秧歌,在河北东部、张家口和宣化地区较为流行。另一方面,满族和蒙古族的牧民不断地移居到河北地区,这些牧民热情奔放的性格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着当地的人们,河北人们纯朴中又混合着热情与奔放,使其音乐艺术中渗透出一种柔中有刚的美感。
河北音乐的孕育要追溯到明清时代,在封建时期,中国社会处于不断地改朝换代中,但是音乐文化在这种朝代更迭中却不断延续。在清代,河北人民的音乐文化在明代基础上不断变化和发展,在时代的要求下被赋予了新的形式和内容。明代产生的小曲发展至清代,仍然在燕赵大地广泛流行,各个社会阶层不断推陈出新,编创出新的词曲,以“明清俗曲”传唱至今。流行于河北地区的俗曲分两种形式流传,大多数俗曲被智慧的人民群众改编成歌曲得以广泛流传,另一小部分俗曲则逐步演变成曲牌,经由歌舞、说唱、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演绎而不断流传,也是河北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河北地广人多,不同地区的人生活、言语等各方面的习惯都有不同,环境的不同也造就了不同地区的人们偏好不同的音乐,形成了各自的音乐文化传统,在俗曲创作和曲种选择上展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并且,河北音乐不论是在省内的音乐交流还是与省外的音乐交流中,外来音乐为了迎合当地人们的欣赏习惯,主要的传播形式即为通过对当地已经存在的俗曲小调吸收并进一步改革,由此可见民间俗曲在民间音乐中的重要地位,是民间音乐土壤的主要元素。鼓吹乐自汉唐以来就广为流传,是中国音乐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的重要乐种,至清代,鼓吹乐不仅为官方必备,而且还渗入到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木皮鼓词”在明末传入北方地区,由于形式简单,演出场地限制较少,且内容具有故事性等特点,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这为日后鼓书的创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 河北音乐的发展
河北音乐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对不同艺术形式音乐的传播与吸收。
中国艺术的传承方式多为口传心授,河北音乐艺术尤其是民间艺术的传承也主要是经过人的传播不断发展的。地方音乐随着该地区人口的不断流动和迁徙流经河北地区,有的还在河北生根发芽,成为河北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临近河北的周边地区的音乐文化在河北这块沃土上相互交汇、融合,音乐的不断融合又产生了新的音乐形式,这些音乐再传播到周边地区,融入当地文化得以进一步发展。
河北音乐的发展经由各个地区的传播,从其他地区向河北传播音乐文化的方面来看,影响最大的当属梆子腔,它是随商帮由山陕经张宣地区传入河北的,经过多年的发展后,不断完善,逐渐被当地人们接受并深得人心。为了加速梆腔的发展,河北地区当地人开办了梆子科班,并对梆子的唱腔、念白等音乐方面融入了地方因素,进行改造,在河北文化氛围的渲染之下,产生了带有山、陕梆子腔精华,又带有河北地域特色的河北梆子,河北梆子为后来河北戏曲以及其他艺术形式的发展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除了河北梆子外,河北地方音乐中的许多剧种、曲种的形成和发展受益于其他地区的音乐艺术的传播。在说唱音乐方面,如嘉庆年间,山东大鼓从山东传至河北,并在沧州得以兴盛发展,逐步发展成了三个不同的派别;流行于河北中部、河北南部地区的木板书,其“南派”即由山东大鼓的“小北口派”而来的。在戏曲方面,以小戏四股弦为例,它最初源于山东的民间花鼓;东路二人台——现在在张家口地区流传甚广,它在唱腔方面融合冀、山、陕、蒙等多个省的民歌;现今河北南部流行的泽州调最初的原型是山西梆子;邯郸地区流行的大平调来源于河南、山东两省等。在舞蹈、歌舞和音乐等方面,也主要是受临近省份的影响,在风格和曲目上与邻近省份也极其相似。
河北一直以来都被赞誉为“曲艺之乡”。在河北地区存在很多大鼓书,经过各地人们连续不断地发展逐渐成熟并壮大,并且其发展逐渐向当地以外的地区蔓延,开始走出当地,走向周边,逐步扩大影响范围;京韵打鼓最初的原型是木板大鼓,河间、沧州等地的艺人将其带到天津、北京,经由发展才有了京韵大鼓;西河大鼓首先是由艺人将其带到了天津,接着从天津逐步向北京发展,又扩散到了西北以及东北部分城市;竹板书最初的发展地是北京、山东等地,后来经由艺人的传播被带到了农村地区,主要是山东西北以及河南北部,在天津、东北等城市也有小规模发展,但波及范围及影响深度较小。河北鼓书艺术的对外传播速度非常快,而且扩散到的区域也非常多,临近地区鼓书的发展深受其影响,甚至对整个北方地区鼓书艺术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另外,盛传大江南北的“热河二人转”融合了满汉文化艺术,演出形式活泼,台词通俗易懂,因而雅俗共赏,深受到当地人民的喜爱并逐步将其引入到当地的音乐文化之中。 “闯关东”、“走西口”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人口迁移事件,事件中的移民绝大部分都是华北地区群众,移民中的河北人所占的比重也是相当之大。大量河北人口随着闯关东和走西口,不断迁入到蒙古、关外地区,迁入的人们也将多种河北音乐形式在这些地区进行传播,当地人们的音乐文化的活动方式更加多样,文娱生活也由此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与提升,这奠定了满族、蒙族各自与汉族的音乐融合。另外,乾隆帝欣赏过梆子戏之后,高度赞扬、异常钟爱,梆子戏在蒙古地区的地位也由此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引起了人们学习梆子腔的热情,从而推动了内蒙古地区音乐的发展,蒙族戏曲音乐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在河北地方音乐的发展历程中,京城文化对其发展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很多朝代的帝王都将北京定为首都,元代以来,中国的首都一直都是北京,河北作为徽辅重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受到其重要影响。京都的音乐舞台具有特殊的地位,吸引了中国四面八方的艺人来这里一显身手并以此为荣。尤其是在戏曲方面,这种现象尤为突出,各个剧种、各路声腔的艺人都到此一显身手。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艺人要想到北京表演,必须要经过河北,那么搭班演出和滞留教习的情形便层出不穷,屡见不鲜,长此以往,这些艺人经过连续的表演、传授,各地的戏曲逐渐在河北流传,艺人也把某些戏曲中融入了河北当地的音乐特点和地域文化,这些曲种以当地曲种为基础,推陈出新,更易于当地人接受。另外,河北与京都毗邻,京华的文化风气会最先传到这里,北京流行的音乐形式必然会波及到其临近的地区,进而在河北全省传播,河北的地域优势又使得京城名角选择其作为发展圣地,这更加推动了河北音乐的发展。梆子腔在河北的兴起就是这种形式。经过不断发展,河北梆子、秧歌戏、影戏在整个河北所有地区都流传广泛。
河北音乐的发展深受临近省份音乐文化的侵染,集各地音乐之所长,又结合当地的文化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音乐体系。这样的发展导致了河北音乐形式多样、包罗万象,但是也存在一定的无特征性,河北音乐的内容和风格也由此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河北地区在受到外来地区音乐影响的同时也不断向周边地区传播其音乐文化,也丰富了其余民族与地区的音乐文化形式和内容,这充分体现出中国各地区各民族间互通互融的优良文化传统和发展特征。
三 河北音乐的繁荣
河北地区音乐的繁荣绝非一个朝代或是一朝一夕促成的,它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其发展中要经历不同的历史境遇、地理环境。自上古先秦以来,河北地区在历史的塑造下,成就了自己辉煌的音乐文化。河北地方音乐秉承先前,继往开来,多种音乐形式不断兴起,在中国音乐发展主流的带动下,河北地区音乐逐步呈现出一派繁荣的音乐景象。河北地方音乐的繁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现。
一是避暑山庄的音乐盛况。避暑山庄是河北地区展示音乐繁荣的重要场所。随着承德避暑山庄规模逐渐扩大,政治活动也逐渐增多,山庄内的音乐活动也逐渐频繁,规模逐步扩大。无论是盛大的庆典活动如万寿盛宴,还是政治接见甚至日常生活,音乐活动充斥着山庄大大小小的活动中。既有场面宏大的典仪之乐,又有声势浩大的宫廷大戏;既有热情豪迈的满蒙乐舞,又有清新高雅的器乐吹打。避暑山庄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声势浩大、场面煊赫的音乐画卷,是河北音乐繁荣的缩影。
二是“花部”戏曲的崛起。归属“花部”的梆子腔传入河北地区初期,并未产生太大影响,但是随着晋商活动的频繁,梆子腔逐步流传直至河北全境。此外,在河北中南部盛行的丝弦戏也激起了大众对民间音乐的大力推崇。另外,在梆子腔和丝弦戏发展过程中,河北中南部又先后出现了一些带有浓重地方特色的地方剧种,如沧州保定地区的合合腔、邢台地区的乱弹腔,这些戏曲的传播推动了河北地方戏曲的发展速度。
三是说唱音乐的繁荣。受“花部”戏曲的影响,河北的说唱艺术逐步发展,呈现繁荣景象。说唱音乐中最为流行的当属鼓词。鼓板击节在河北中部尤为盛行,深受大众喜爱,对河北地区音乐的繁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另外,北京八鼓、曲牌连缀等小曲,马头调、边关调等时调也逐步完善,不断发展,广为传播,走向繁荣。在河北音乐文化历史的积累中,伴随着各类音乐艺术的进一步成熟,河北音乐的风格也变得更加鲜明、稳定。
结语
河北音乐发展历经了漫长的历程,从最初阶段的体裁形式少、内容匮乏、发展缓慢等情形,到后来的各种音乐类型的不断涌现、均衡发展,各地、各种形式的音乐间相互融合使得河北地方音乐艺术日益成熟,河北地方的音乐在中国音乐文化整体发展进程的主导下,走出了一条多元化、鲜明化、成熟化的发展道路,音乐风格与审美也逐渐清晰明朗。
注:本文系《河北地方音乐繁荣契机下的文化产业转型模式研究》,项目批号:HB13YS009。
参考文献:
[1] 苏向丽:《音乐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机制探析》,《教学与管理》,2008年第24期。
[2] 苏紫红:《音乐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3] 程建荣:《音乐学科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探索》,《文教资料》,2006年第1期。
[4] 徐华杰:《音乐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师范教育》,2003年第3期。
[5] 张玉梅:《论普通高校舞蹈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单洁,唐山师范学院讲师)
关键词:河北音乐 孕育 发展 繁荣
引言
河北地处华北平原,是中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域。音乐是文化艺术的重要形式,河北人民以其特有的智慧和审美为中国文化史续写了一段辉煌,研究河北地方音乐,对了解河北地方音乐的发展规律及充实河北地方文化的研究内容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中国音乐的发展历史是由不同地区的音乐发展而组成的,对河北地方音乐的研究可以使读者进一步认识中国音乐的发展。
一 河北音乐的孕育
河北地处中国燕赵地区的中心地带,燕赵文化特征明显。河北音乐的发展孕育于河北文化的发展。在远古时代的中国存在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两种相异的文化,这两种文化在燕赵之地得到缓冲,因此燕赵文化在这种环境下自然发展为一种“混血文化”。一方面,河北人民深深地爱着他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他们深受农耕文化的陶冶,追求生活稳定与和平,这种心灵深处的需求也塑造了朴实无华、坚韧不拔的性格特质。农耕文化的代表性乐舞种类就是秧歌,在河北东部、张家口和宣化地区较为流行。另一方面,满族和蒙古族的牧民不断地移居到河北地区,这些牧民热情奔放的性格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着当地的人们,河北人们纯朴中又混合着热情与奔放,使其音乐艺术中渗透出一种柔中有刚的美感。
河北音乐的孕育要追溯到明清时代,在封建时期,中国社会处于不断地改朝换代中,但是音乐文化在这种朝代更迭中却不断延续。在清代,河北人民的音乐文化在明代基础上不断变化和发展,在时代的要求下被赋予了新的形式和内容。明代产生的小曲发展至清代,仍然在燕赵大地广泛流行,各个社会阶层不断推陈出新,编创出新的词曲,以“明清俗曲”传唱至今。流行于河北地区的俗曲分两种形式流传,大多数俗曲被智慧的人民群众改编成歌曲得以广泛流传,另一小部分俗曲则逐步演变成曲牌,经由歌舞、说唱、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演绎而不断流传,也是河北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河北地广人多,不同地区的人生活、言语等各方面的习惯都有不同,环境的不同也造就了不同地区的人们偏好不同的音乐,形成了各自的音乐文化传统,在俗曲创作和曲种选择上展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并且,河北音乐不论是在省内的音乐交流还是与省外的音乐交流中,外来音乐为了迎合当地人们的欣赏习惯,主要的传播形式即为通过对当地已经存在的俗曲小调吸收并进一步改革,由此可见民间俗曲在民间音乐中的重要地位,是民间音乐土壤的主要元素。鼓吹乐自汉唐以来就广为流传,是中国音乐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的重要乐种,至清代,鼓吹乐不仅为官方必备,而且还渗入到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木皮鼓词”在明末传入北方地区,由于形式简单,演出场地限制较少,且内容具有故事性等特点,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这为日后鼓书的创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 河北音乐的发展
河北音乐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对不同艺术形式音乐的传播与吸收。
中国艺术的传承方式多为口传心授,河北音乐艺术尤其是民间艺术的传承也主要是经过人的传播不断发展的。地方音乐随着该地区人口的不断流动和迁徙流经河北地区,有的还在河北生根发芽,成为河北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临近河北的周边地区的音乐文化在河北这块沃土上相互交汇、融合,音乐的不断融合又产生了新的音乐形式,这些音乐再传播到周边地区,融入当地文化得以进一步发展。
河北音乐的发展经由各个地区的传播,从其他地区向河北传播音乐文化的方面来看,影响最大的当属梆子腔,它是随商帮由山陕经张宣地区传入河北的,经过多年的发展后,不断完善,逐渐被当地人们接受并深得人心。为了加速梆腔的发展,河北地区当地人开办了梆子科班,并对梆子的唱腔、念白等音乐方面融入了地方因素,进行改造,在河北文化氛围的渲染之下,产生了带有山、陕梆子腔精华,又带有河北地域特色的河北梆子,河北梆子为后来河北戏曲以及其他艺术形式的发展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除了河北梆子外,河北地方音乐中的许多剧种、曲种的形成和发展受益于其他地区的音乐艺术的传播。在说唱音乐方面,如嘉庆年间,山东大鼓从山东传至河北,并在沧州得以兴盛发展,逐步发展成了三个不同的派别;流行于河北中部、河北南部地区的木板书,其“南派”即由山东大鼓的“小北口派”而来的。在戏曲方面,以小戏四股弦为例,它最初源于山东的民间花鼓;东路二人台——现在在张家口地区流传甚广,它在唱腔方面融合冀、山、陕、蒙等多个省的民歌;现今河北南部流行的泽州调最初的原型是山西梆子;邯郸地区流行的大平调来源于河南、山东两省等。在舞蹈、歌舞和音乐等方面,也主要是受临近省份的影响,在风格和曲目上与邻近省份也极其相似。
河北一直以来都被赞誉为“曲艺之乡”。在河北地区存在很多大鼓书,经过各地人们连续不断地发展逐渐成熟并壮大,并且其发展逐渐向当地以外的地区蔓延,开始走出当地,走向周边,逐步扩大影响范围;京韵打鼓最初的原型是木板大鼓,河间、沧州等地的艺人将其带到天津、北京,经由发展才有了京韵大鼓;西河大鼓首先是由艺人将其带到了天津,接着从天津逐步向北京发展,又扩散到了西北以及东北部分城市;竹板书最初的发展地是北京、山东等地,后来经由艺人的传播被带到了农村地区,主要是山东西北以及河南北部,在天津、东北等城市也有小规模发展,但波及范围及影响深度较小。河北鼓书艺术的对外传播速度非常快,而且扩散到的区域也非常多,临近地区鼓书的发展深受其影响,甚至对整个北方地区鼓书艺术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另外,盛传大江南北的“热河二人转”融合了满汉文化艺术,演出形式活泼,台词通俗易懂,因而雅俗共赏,深受到当地人民的喜爱并逐步将其引入到当地的音乐文化之中。 “闯关东”、“走西口”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人口迁移事件,事件中的移民绝大部分都是华北地区群众,移民中的河北人所占的比重也是相当之大。大量河北人口随着闯关东和走西口,不断迁入到蒙古、关外地区,迁入的人们也将多种河北音乐形式在这些地区进行传播,当地人们的音乐文化的活动方式更加多样,文娱生活也由此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与提升,这奠定了满族、蒙族各自与汉族的音乐融合。另外,乾隆帝欣赏过梆子戏之后,高度赞扬、异常钟爱,梆子戏在蒙古地区的地位也由此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引起了人们学习梆子腔的热情,从而推动了内蒙古地区音乐的发展,蒙族戏曲音乐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在河北地方音乐的发展历程中,京城文化对其发展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很多朝代的帝王都将北京定为首都,元代以来,中国的首都一直都是北京,河北作为徽辅重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受到其重要影响。京都的音乐舞台具有特殊的地位,吸引了中国四面八方的艺人来这里一显身手并以此为荣。尤其是在戏曲方面,这种现象尤为突出,各个剧种、各路声腔的艺人都到此一显身手。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艺人要想到北京表演,必须要经过河北,那么搭班演出和滞留教习的情形便层出不穷,屡见不鲜,长此以往,这些艺人经过连续的表演、传授,各地的戏曲逐渐在河北流传,艺人也把某些戏曲中融入了河北当地的音乐特点和地域文化,这些曲种以当地曲种为基础,推陈出新,更易于当地人接受。另外,河北与京都毗邻,京华的文化风气会最先传到这里,北京流行的音乐形式必然会波及到其临近的地区,进而在河北全省传播,河北的地域优势又使得京城名角选择其作为发展圣地,这更加推动了河北音乐的发展。梆子腔在河北的兴起就是这种形式。经过不断发展,河北梆子、秧歌戏、影戏在整个河北所有地区都流传广泛。
河北音乐的发展深受临近省份音乐文化的侵染,集各地音乐之所长,又结合当地的文化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音乐体系。这样的发展导致了河北音乐形式多样、包罗万象,但是也存在一定的无特征性,河北音乐的内容和风格也由此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河北地区在受到外来地区音乐影响的同时也不断向周边地区传播其音乐文化,也丰富了其余民族与地区的音乐文化形式和内容,这充分体现出中国各地区各民族间互通互融的优良文化传统和发展特征。
三 河北音乐的繁荣
河北地区音乐的繁荣绝非一个朝代或是一朝一夕促成的,它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其发展中要经历不同的历史境遇、地理环境。自上古先秦以来,河北地区在历史的塑造下,成就了自己辉煌的音乐文化。河北地方音乐秉承先前,继往开来,多种音乐形式不断兴起,在中国音乐发展主流的带动下,河北地区音乐逐步呈现出一派繁荣的音乐景象。河北地方音乐的繁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现。
一是避暑山庄的音乐盛况。避暑山庄是河北地区展示音乐繁荣的重要场所。随着承德避暑山庄规模逐渐扩大,政治活动也逐渐增多,山庄内的音乐活动也逐渐频繁,规模逐步扩大。无论是盛大的庆典活动如万寿盛宴,还是政治接见甚至日常生活,音乐活动充斥着山庄大大小小的活动中。既有场面宏大的典仪之乐,又有声势浩大的宫廷大戏;既有热情豪迈的满蒙乐舞,又有清新高雅的器乐吹打。避暑山庄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声势浩大、场面煊赫的音乐画卷,是河北音乐繁荣的缩影。
二是“花部”戏曲的崛起。归属“花部”的梆子腔传入河北地区初期,并未产生太大影响,但是随着晋商活动的频繁,梆子腔逐步流传直至河北全境。此外,在河北中南部盛行的丝弦戏也激起了大众对民间音乐的大力推崇。另外,在梆子腔和丝弦戏发展过程中,河北中南部又先后出现了一些带有浓重地方特色的地方剧种,如沧州保定地区的合合腔、邢台地区的乱弹腔,这些戏曲的传播推动了河北地方戏曲的发展速度。
三是说唱音乐的繁荣。受“花部”戏曲的影响,河北的说唱艺术逐步发展,呈现繁荣景象。说唱音乐中最为流行的当属鼓词。鼓板击节在河北中部尤为盛行,深受大众喜爱,对河北地区音乐的繁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另外,北京八鼓、曲牌连缀等小曲,马头调、边关调等时调也逐步完善,不断发展,广为传播,走向繁荣。在河北音乐文化历史的积累中,伴随着各类音乐艺术的进一步成熟,河北音乐的风格也变得更加鲜明、稳定。
结语
河北音乐发展历经了漫长的历程,从最初阶段的体裁形式少、内容匮乏、发展缓慢等情形,到后来的各种音乐类型的不断涌现、均衡发展,各地、各种形式的音乐间相互融合使得河北地方音乐艺术日益成熟,河北地方的音乐在中国音乐文化整体发展进程的主导下,走出了一条多元化、鲜明化、成熟化的发展道路,音乐风格与审美也逐渐清晰明朗。
注:本文系《河北地方音乐繁荣契机下的文化产业转型模式研究》,项目批号:HB13YS009。
参考文献:
[1] 苏向丽:《音乐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机制探析》,《教学与管理》,2008年第24期。
[2] 苏紫红:《音乐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3] 程建荣:《音乐学科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探索》,《文教资料》,2006年第1期。
[4] 徐华杰:《音乐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师范教育》,2003年第3期。
[5] 张玉梅:《论普通高校舞蹈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单洁,唐山师范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