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验教学是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继续,对提高教学效果有重要作用。一是复习、巩固、验证课堂所学的知识,使学生通过实验,加深对知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二是在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中,通过对材料、仪器、药品等的使用,从而培养了技能,并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中学阶段,生物实验很多(主要是用来验证书本知识的),但有些实验很复杂,有的需要较多的材料用具,有的受教学时间的限制。因此,一些简单易操作的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一些就需要教师演示,能使学生获得深刻而牢固的生物知识,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一、利用实验帮助学生接受知识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方法,利用实验式组织教学,可以充分发挥观察和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和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其动手操作能力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让学生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下,学会思考、学会创造。
1.利用模型、标本让学生识别它们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例如。观察桃花模型,说出花的组成是什么?最主要的部分是什么?有什么作用?然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自己手中采好的花,看一看花的组成和着生方式、花瓣的颜色,五彩缤纷的花朵中有红色、黄色、白色、紫色等,非常引人注目。在鲜花盛开的季节,常有一些蜜蜂在五颜六色的花丛中飞来飞去,它们在干什么?是谁引来的?让学生开展讨论,激发兴趣。
2.利用标本实物让学生说出它们的主要特征以及分类特征等。例如,观察蚯蚓说出其外部特征及与其生活相适应的环节动物的特征。我在上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把采集到的蚯蚓来分组实验。一边观察它们在粗糙的纸上和平滑的玻璃板上的运动过程,边让学生观察背面和腹面的颜色,并提出问题:当你抓到一个小动物你是否先用手去摸一摸?摸后有什么感觉?体会自己的感觉。分别找两组学生回答。一组学生回答湿润、粘滑的感觉,而另一组学生就回答不太湿润。根据不同的回答,再让学生对比这两组学生实验中的蚯蚓,并发现不太湿润的蚯蚓快死掉了,而湿润粘滑的蚯蚓活得完好。因此给学生总结出:蚯蚓用体表呼吸,粘滑是有利于钻土的,这都与它的生活习性适应。
二、利用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质量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话一点不假。如果你讲的课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学生就一定能够学好它。相反,如果你讲得再好,但却不能使学生增加兴趣,那么也就提高不了教学质量。实验教学也如此。因此,我在每次的实验课上都尽最大的努力让每个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使学生接受知识快,课堂教学更活跃,记忆力更加牢固。例如,学习爬行动物中的蜥蜴这节课时,蜥蜴有自动断尾的特殊功能。当遇到敌害时,能自动断尾,逃避敌害的攻击。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就组织了四名小学生表演节目,分别扮演角色。第一位是蜥蜴的敌人,第二位是小蜥蜴的朋友,第三位是小蜥蜴的妈妈,第四位就是小蜥蜴。学生们都争先恐后举手要上讲台表演。表演开始,当敌害追击小蜥蜴时,它首先求助于它的朋友,让朋友救它,朋友没有帮助它,让它勇敢些。最后小蜥蜴藏在妈妈的后边,妈妈让它动动脑筋,想办法来逃避敌害,经过自己的努力,小蜥蜴终于胜利了。这样,通过多种形式,师生的互动使课堂气氛也浓厚,课堂效率更加提高了。
三、改进演示实验,提高实验现象的可见度。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与理解能力
实验只是一种教学手段,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一些难以理解且学生不能亲自动手的实验,我尽量演示给学生。我认为演示实验要适应于教学要求,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即不仅要有直观性而更有启发性。
如生理卫生演示实验,呼吸运动与肋骨的运动关系,这个实验对学生来说不太好理解,如果学生对这个实验理解不了,那就对本节的教学组织与教学效果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为提高实验现象的可见度,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我就用木棒做了一个活动的长方形来演示呼吸运动与肋骨、胸骨的关系。以它的宽边分别代表脊柱和胸骨,以长边代表肋骨,中间用橡皮带代表肋间外肌,然后进行演示。用数学的方式分析比较肋骨上提和下降时直角边的长短。这样学生们就很容易比较出并得出肋间外肌收缩时肋骨上提,胸骨向上向外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因重力的作用而下降,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缩小。这样,让学生边观察边讨论,获取相关的知识,实现了探索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的素养。
四、组织学生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素质教育是在社会实践中发展和成熟起来的。若要加强生物学教学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就必须加强教学实践活动。这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增长才干、培养操作技能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
1.利用材料和用具让学生操作实验。例如,解剖鲫鱼,观察结构,并分别附以重点思考题,以供复习检查作用。如(1)鲫鱼的游泳主要是依靠什么而产生前进的动力?什么起到了协调作用?(2)为什么鲫鱼的心房是暗红色,而心室是淡红色?(3)鱼鳔是否内有气体,它的作用是什么?在什么的协调作用下,使鱼能够在不同的水层中停留?(4)鲫鱼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有哪些有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2.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会用显微镜观察事物。例如,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让学生们分组进行观察。看一看洋葱鳞片叶表皮由什么组成?在观察过程中强调对照课本中植物细胞的立体结构和平面结构图,来辨认植物细胞各部分结构,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画出细胞结构图。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我在组织学生“动动手”的过程中,除了要经常提醒学生重视动手,还要帮助学生解决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这样对提高学生的素质起着更重要作用。
教师在让学生观察实验时,不能在学生还没观察透彻之前急于做出结论,否则,不利于观察能力的培养。在每一个疑问之后,要求学生在细致的观察之后,开动脑筋,积极思维,考虑成熟之后,做出比较完整的结论。这样能锻炼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证明,优化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实验教学,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是切实可行的。
在中学阶段,生物实验很多(主要是用来验证书本知识的),但有些实验很复杂,有的需要较多的材料用具,有的受教学时间的限制。因此,一些简单易操作的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一些就需要教师演示,能使学生获得深刻而牢固的生物知识,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一、利用实验帮助学生接受知识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方法,利用实验式组织教学,可以充分发挥观察和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和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其动手操作能力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让学生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下,学会思考、学会创造。
1.利用模型、标本让学生识别它们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例如。观察桃花模型,说出花的组成是什么?最主要的部分是什么?有什么作用?然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自己手中采好的花,看一看花的组成和着生方式、花瓣的颜色,五彩缤纷的花朵中有红色、黄色、白色、紫色等,非常引人注目。在鲜花盛开的季节,常有一些蜜蜂在五颜六色的花丛中飞来飞去,它们在干什么?是谁引来的?让学生开展讨论,激发兴趣。
2.利用标本实物让学生说出它们的主要特征以及分类特征等。例如,观察蚯蚓说出其外部特征及与其生活相适应的环节动物的特征。我在上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把采集到的蚯蚓来分组实验。一边观察它们在粗糙的纸上和平滑的玻璃板上的运动过程,边让学生观察背面和腹面的颜色,并提出问题:当你抓到一个小动物你是否先用手去摸一摸?摸后有什么感觉?体会自己的感觉。分别找两组学生回答。一组学生回答湿润、粘滑的感觉,而另一组学生就回答不太湿润。根据不同的回答,再让学生对比这两组学生实验中的蚯蚓,并发现不太湿润的蚯蚓快死掉了,而湿润粘滑的蚯蚓活得完好。因此给学生总结出:蚯蚓用体表呼吸,粘滑是有利于钻土的,这都与它的生活习性适应。
二、利用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质量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话一点不假。如果你讲的课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学生就一定能够学好它。相反,如果你讲得再好,但却不能使学生增加兴趣,那么也就提高不了教学质量。实验教学也如此。因此,我在每次的实验课上都尽最大的努力让每个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使学生接受知识快,课堂教学更活跃,记忆力更加牢固。例如,学习爬行动物中的蜥蜴这节课时,蜥蜴有自动断尾的特殊功能。当遇到敌害时,能自动断尾,逃避敌害的攻击。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就组织了四名小学生表演节目,分别扮演角色。第一位是蜥蜴的敌人,第二位是小蜥蜴的朋友,第三位是小蜥蜴的妈妈,第四位就是小蜥蜴。学生们都争先恐后举手要上讲台表演。表演开始,当敌害追击小蜥蜴时,它首先求助于它的朋友,让朋友救它,朋友没有帮助它,让它勇敢些。最后小蜥蜴藏在妈妈的后边,妈妈让它动动脑筋,想办法来逃避敌害,经过自己的努力,小蜥蜴终于胜利了。这样,通过多种形式,师生的互动使课堂气氛也浓厚,课堂效率更加提高了。
三、改进演示实验,提高实验现象的可见度。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与理解能力
实验只是一种教学手段,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一些难以理解且学生不能亲自动手的实验,我尽量演示给学生。我认为演示实验要适应于教学要求,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即不仅要有直观性而更有启发性。
如生理卫生演示实验,呼吸运动与肋骨的运动关系,这个实验对学生来说不太好理解,如果学生对这个实验理解不了,那就对本节的教学组织与教学效果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为提高实验现象的可见度,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我就用木棒做了一个活动的长方形来演示呼吸运动与肋骨、胸骨的关系。以它的宽边分别代表脊柱和胸骨,以长边代表肋骨,中间用橡皮带代表肋间外肌,然后进行演示。用数学的方式分析比较肋骨上提和下降时直角边的长短。这样学生们就很容易比较出并得出肋间外肌收缩时肋骨上提,胸骨向上向外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因重力的作用而下降,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缩小。这样,让学生边观察边讨论,获取相关的知识,实现了探索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的素养。
四、组织学生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素质教育是在社会实践中发展和成熟起来的。若要加强生物学教学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就必须加强教学实践活动。这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增长才干、培养操作技能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
1.利用材料和用具让学生操作实验。例如,解剖鲫鱼,观察结构,并分别附以重点思考题,以供复习检查作用。如(1)鲫鱼的游泳主要是依靠什么而产生前进的动力?什么起到了协调作用?(2)为什么鲫鱼的心房是暗红色,而心室是淡红色?(3)鱼鳔是否内有气体,它的作用是什么?在什么的协调作用下,使鱼能够在不同的水层中停留?(4)鲫鱼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有哪些有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2.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会用显微镜观察事物。例如,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让学生们分组进行观察。看一看洋葱鳞片叶表皮由什么组成?在观察过程中强调对照课本中植物细胞的立体结构和平面结构图,来辨认植物细胞各部分结构,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画出细胞结构图。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我在组织学生“动动手”的过程中,除了要经常提醒学生重视动手,还要帮助学生解决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这样对提高学生的素质起着更重要作用。
教师在让学生观察实验时,不能在学生还没观察透彻之前急于做出结论,否则,不利于观察能力的培养。在每一个疑问之后,要求学生在细致的观察之后,开动脑筋,积极思维,考虑成熟之后,做出比较完整的结论。这样能锻炼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证明,优化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实验教学,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是切实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