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八大神器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underwa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以食为天,食以器为先。
  称诞生于上古时期的八大炊具为“上古八大神器”,真是一点也不夸张。
  它们是灶、鼎、鬲、甑、甗、釜、鬶、斝,虽然大半都不认识,却并不妨碍它们烹、煮、蒸、炖,并带着先祖告别茹毛饮血,走向文明。
  当然,就算集齐了这八大神器,也不会召唤出神龙。不过,倒是能让我们重新正视铁锅、蒸锅、平底锅、不粘锅……
  灶:造也,创造食物也
  使用年代:远古至今
  《释名·释宫室》云:“灶,造也,创造食物也。”灶,是所有炊具的根基。
  最原始的灶是在地上挖一个坑,然后把锅架在上面做饭,类似火塘。这种方式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至今在一些偏远落后的地区仍有使用。从其繁体“竈”字从穴,能说明这一点。
  火塘一直沿用到青铜时代,直到出现单体可移动的陶灶:在距今8000年左右的磁山文化遗址里,出土了一个鞋形支脚筒状红陶釜;在距今50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出土了釜和灶连为一体的灰陶灶。进入秦汉后,用砖或土砌成长方形的连眼灶开始出现,多数炊具必须与灶结合才能烹饪。厨房因此从餐厅中独立出来,列鼎而食便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高台火灶开始普及并沿用至今。
  古人心中,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们把灶的发明归功于炎黄帝或帝颛顼。《淮南子·汜论训》:“炎帝作炎,而死为灶。”过去阳宅风水理论中,无论三要素还是六事,灶都是主体。陶灶也是古代常见随葬冥器。就算到了今天,每年腊月二十三,乡下依然是要祭灶神的。
  小时候,每到这一天,母亲就要把厨房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烙上米粑粑,撒上白糖,恭恭敬敬地摆在灶头。然后祭拜,口中念叨:平日在厨房有打骂小孩,还请灶神莫怪莫怪……
  鼎:选肉,列鼎而食
  使用年代:远古至商周
  博物馆的鼎,十分庄严肃穆。说它是上古神器,不由得不服。
  可是,它的初始功能,其实是做饭。
  一万年前,古人用黏土掺细砂拉坯,做成圆腹、两耳、三足的陶器,入窑烧制后便是鼎。相比今天的锅,也就多了三条腿。做饭时,古人把肉、菜丢入,然后在底部生火,煮成一锅曰“羹”,其实就是大杂烩。因为常年被烧,所以鼎出土后,腹部大都可见烟熏火燎的痕迹。
  青铜鼎是商周才出现的。因功能的不同分镬【huò】鼎、升鼎等,主要是用来煮肉和调和五味。不过青铜难得,大多只在礼仪场合使用,所以“钟鸣鼎食”才会用来形容豪门贵族生活。
  此时的鼎,出现方形四足,这大概是鼎从炊具走向礼器的转折。因为方鼎无论烧火还是取食,远远不及圆鼎方便。但商朝人崇尚天圆地方,作为祭祀礼器,方鼎自然更受青睐。成为礼器后,鼎的制作也日益考究。尤其周朝建立后风气大开,饕餮、夔龙、虬等神兽纷纷登场,这时的鼎,不是神器也是神器了。
  最厉害的鼎应该是大禹铸的那九个。他治水成功后,划神州大地为九州,又搜集天地青铜铸成九鼎。此后,九鼎成为国家政权象征。夏商周帝王,春秋战国列霸,均参与夺鼎。之后九鼎遗失,但历朝历代夺取天下均称“问鼎”,足见影响之深。
  只是秦汉以后,鼎变为香炉,彻底退出饮食领域。想想看,鼎最初只是古人做饭的锅,是不是觉得博物馆里那些国之重器也没那么庄重冰冷了?
  鬲【lì】:从水器到炊具
  使用年代:新石器晚期至商周
  鬲,古代炊具,模样像鼎,境遇也像鼎。
  与鼎不同的是,鼎足是实心的,而鬲足是空心的;鼎足与鼎身不相通,而鬲是相通的。《汉书》有记载:“鼎,空足曰鬲。”
  古人掌握制陶术后,就做出了小口、突腹、偏上有双耳的尖底陶瓶,用它来取水。虽然陶瓶取水和倒水都很方便,但它放不平稳,古人就把三个尖底瓶捏在一起制成了鬲。三足不但站立很稳,贮水之余,架上柴火还可以煮水做饭,非常实用。
  为了让鬲一次性煮更多的饭,古人往往把三只足做得特别圆、特别鼓。所以看腿的粗细,大概可以分辨出谁是鼎,谁是鬲。拥有超级大胖腿的,必然是鬲。
  《孔子家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鲁国有个节俭的人,用鬲煮饭,煮熟后他觉得味道鲜美,就盛了一小瓦盆送给孔子。孔子非常高兴,子路便问:“鬲是简陋的器具,无肉没滋味,老师为何如此高兴?”孔子说:“我高兴,是因为他吃好东西的时候想到了我。”可见春秋时期,鬲已经是落后的炊具了。
  甑【zèng】:又蒸馒头又争气
  使用年代:新石器时代至今
  甑是古代蒸食器皿。最初是瓦器,外形为深腹盆,底部有许多透气的孔。通常置于鬲、鼎、釜上,通过水蒸气加热食物,类似今天的蒸锅。
  瓦甑一直沿用至今,儿时家中就用过,我们称之为甑子。和上古时期不同,甑的外形有了很大改变,类似木桶,有耳,中下方有四个凸出的竹块,安放竹编甑底。做饭的时候,先将米用沸水煮至夹生,滤出米汤后,将之倒入甑中,再将甑子放入大锅,烧火蒸熟。蒸的过程中,要用筷子插米,使之通气。初次使用者,很容易蒸得半生不熟。蒸得好了,米饭松软适宜,口感甚佳。
  因为可以一次性蒸大量米饭,从前乡间办席,都用甑子。但自从有了电饭锅,就很少再看到瓦甑了。其实瓦甑的做法简单,做瓦的师傅都会。只是,现在哪里还有做瓦的师傅!
  瓦甑过于笨重,相对而言,木甑更为流行,如今某些讲究的餐馆,依然在使用。还有层层叠叠的竹甑,在小吃街、古镇依然可以见到。
  釜(fǔ):我就是锅
  使用年代:新石器时代至今
  釜,圆底而无足,必须安置在炉灶之上才能煮东西,可视为锅的前身,也可以视为锅。所以有“釜底抽薪”(从锅下拿走柴火)的说法。如果有人装清高对你说,我家用的是铁釜,你大可反驳,釜就是锅,锅就是釜。
  釜最初为陶制,商周为铜制,秦汉后出现铁制。带耳朵的釜叫鍪【móu】。   随着高台炉灶的普及,釜这个曾经不方便的炊具,变得方便起来,它比鼎、鬲更为集中火力,也节省时间和燃料。随着冶铁业的发展,铁制釜的耐火性、导热性能更好,逐渐取代鼎、鬲,成为炊器界的“扛把子”。魏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佐证了魏晋时代釜的普遍使用。
  还有一种釜,叫鑊【huò】,也是锅的一种,今日南方人还称锅叫鑊。不过,在古代,鑊还是一种刑具。所谓的鑊烹,就是将人丢入鑊中烹煮。电视剧《步步惊心》中女主若曦的好友玉檀所受的刑,严格说来,是鑊烹。因此,十八层地狱中第七层就是镬汤地狱。
  甗【yǎn】:炊二代的命运
  使用年代:新石器时代晚期至东汉
  甗是复合炊具,上部是甑,下部是鬲或釜。下部烧水煮汤,上部蒸干食。
  陶甗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商周为青铜甗,秦汉为铁甗。东汉之后,甗基本消亡。所以现代汉语中,没有甗相关的任何语汇。
  东周之前,甗无论是陶还是铜多上下连为一体。东周及秦汉,流行由两件单体器物扣合而成的甗。不过都是一甑一鬲。只有妇好墓出土的三联甗是一件长方形鬲和三件大小形制相同的甑组成,不过,也仅此一例。三联甗看上去像长条桌上放了三个蒸锅。出土时腹、足有烟熏痕迹。它可同时蒸煮几种食物,不知道是不是穿越者过去发明的?
  斝【jiǎ】:炊具酒具茶具
  使用年代: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清朝
  斝是古代温酒器。形状像爵,较大,三足、一耳、圆口、平底,然而无流无尾,仅在口缘上有两柱。据说商汤王打败夏桀后,定其为御用的酒杯,诸侯只能用角。
  山西襄汾曾出土过一个陶斝,时间比大汶口文化更早,制作很精美,很多人认定是酒器。但考古发现,里面盛放的是猪肉,说明是煮东西吃的,与陶灶摆放在一起,应该是烹饪器物。由此推测,斝最初也是空足炊具,进入夏商周时期,才演变为酒具。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中记载:“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傍边有一耳,妙玉斟了一斝递与宝钗。”而那个杯子,便是有名的瓠瓟斝。可见,它最后化身为茶具,竟然存活到了清朝。
  鬶【guī】:改良鬲的命运
  使用年代:新石器时代晚期
  《说文·鬲部》:“鬶,三足釜也。有柄喙。”
  从“鬶”字就可以看出,它由鬲演变而来。将鬲的上部加长做有槽型的“流”(也叫“喙”),再装上把手就成了鬶。乍一看,像一个尾巴翘至脖子处的胖马。
  鬶大概算是中国古代炊具中个性最为鲜明独特的一种,也是最短命的一种。它只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同鬲一样,鬶也是利用空腹空足盛装、烹煮流质食物的。只是,它多了口和把手,可以作为餐具直接端上宴席。
其他文献
德育,就是道德教育。学校德育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信念和人生观,形成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其主体是满足学生的道德需要,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启发学生的道德觉悟,引导学生践履道德责任,让学生求善、知善、行善、扬善。小学阶段德育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这些都是指向学生心灵的,这就要求教育应该以人为本,直达学生内心,培养身心和谐发展
近日,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召开了提高教师素质的特别分会,讨论了以全球化、信息化、知识社会为特点的21世纪对中小学的新要求,审议了教师教育、教师培养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今后教师教育、教师培养改革的方向以及措施。  一、教师教育、教师培养  面临的新要求和新挑战  1.新要求  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以全球化、信息化、知识社会为特点的新世纪的到来对中小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有两点。  第一、今后中
多年来,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与工业园区现代化、特色化、均衡化、国际化的背景相契合,学校以“和而不同”为校风,以“诲人不倦”为教风,以“学而不厌”为学风,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办学,现已成为苏州一流、省内知名的江苏省实验小学、江苏省绿色学校、江苏省文明学校、苏州市常规管理示范学校。    一、轻负高质,践行素质教育    在多年的素质教育实践中,我们认识到:素质教育的本质——关注人,在教育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有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然而,随着韩国影视剧、流行音乐和娱乐明星的登陆,韩国文化风行一时,引发了所谓的“韩流”现象。这些浸透着韩国特有文化气息的纯粹的韩国式生活方式在国内青少年中掀起了新的流行风潮。  在“韩流”热浪的对比之下,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青少年是我们的未来,一味追求外来流行文化,而将国风、民族、传统文化抛至一旁,令人担忧。长此以
“我曾经以为自己会做一辈子的琉璃。”刘波在聊天中屡屡提及的这句话,带着几分自嘲、几分惋惜、几分遗憾。  1998年,他从打工返乡的朋友的胡吹海侃里,第一次知道了琉璃烧制技艺,并毅然投身其中;17年后,在行业市场萎缩、同行恶意竞争等种种因素的促使下,他又被迫选择了转行。  转行,在手工艺行业中似乎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或是因为收入偏低、或是因为伯乐太少、或是因为市场份额萎缩……许许多多像刘波一样的手
每年,学校领导计划各种活动就是为了构建学校的精神。活动使家长、教师和孩子作为个体或者群体可以就一个和谐的气氛一道走过。  那么你的学校最近如何做的呢?看下美国的名校都是如何打造精神的吧。  清道夫打猎活动鼓舞士气和团队精神  在谈到学校的精神时,每一所学校都有其高点和低点,有时事件影响内部的士气,有时会有来自外部的影响,不管压力来自何处,可以通过清道夫亨特游戏来浸润一下士气。  纽约的肯特小学校长
“教育说到底是一种生活。是教师与学生互相配合、共同发展的生活过程。既然是一种生活,我们便应该让教育还生活本来面目,让教师获得职业生活的幸福,让学生获得学习生活的快乐。这才是教育的本真境界,也才是教育的最终归宿。因此,我们要呼吁生活化教育,我们要把教育从政治化、概念化、公式化、口号化的积习中解放出来,还原教育的生活真谛。”  以上语段出自《秋月明言·范秋明教育随笔》。作者范秋明是一位经历了由一线普通
佛门有一句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它的本意大家都知道,无需赘述。我引用这句话,是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要“时时勤拂拭”,及时拂去洒落在师生心灵上的“尘埃”,排除师生消极的心理因素,培养师生积极心态,引领师生健康成长,为此学校进行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和探索。  一、建设和谐校园,营造强大心理场  人的心灵就如一块纯净的园地,如果你不希望这里杂草丛蔓,最好的
译者按:一年一度的新加坡教育部工作蓝图大会,通常会盘点教育方面已经取得的进步,同时制定来年教育优先发展战略。2010年9月23日,新加坡教育部长黄永宏在今年的教育部工作蓝图大会上发表了题为《让每个学习者都有出色表现》的重要演讲,提出了2011年及未来几年新加坡教育改革的方向,并宣布了一系列的具体措施。本文根据原演讲稿整理编译而成。    一、2010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对于2010年
“陕西省西安市第七十中学不是西安市八大名校之一,但却是西安市乃至陕西省发展最快的学校。”这是教育行家对西安市七十中学的评价。我们有幸采访到校长沈芝伟同志,就学校近年的发展作进一步的了解。  记者:沈校长,您好!近年来,西安市第七十中学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成绩喜人。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学校是在怎样的教育理念下实现这些发展的。  沈校长:西安市第七十中学的发展是一个由弱变强的过程。学校原是一所基础薄弱的初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