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西方现代小说中的“场所”及其生态意义

来源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cdb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家对场所的思考始于18世纪,在大部分西方现代小说作品中,场所是隐性的,它是故事的背景,用于证明人物存在的真实性,并为故事奠定情感基础。在20世纪之后,场所被赋予新的内涵,它的内容也得到迅速拓展,场所不再是小说的边界,而是作品的中心。场所是主体与自然之间的桥梁。场所具有基础性和指示性等双重属性:一方面,作为隐喻的场所暗示自然的存在状态,限定作品中主体的道德标准,并赋予主体以特有的审美感知力;另一方面,主体并非孤立地生活在场所中,而是处于“主体——场所”的相互关系之下,小说中的场所为主体的精神性存在提供多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圈贫困问题呈现出新特征,扶贫工作遇到了新挑战,进入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针对新时期扶贫工作的新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五
瑞金是原中央苏区的核心,也是罗霄山片区扶贫攻坚重点县市。近年来,瑞金把脱贫攻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扶贫工作优先部署,扶贫项目优先实施,扶贫
张志扬的“偶在论”是检讨西方哲学的产物,但这种“检讨”本身已经不再仅限于西方哲学的范围,而是一种有着“文化间性”的新哲学。相对于实在先于偶性的传统本体论,“偶在论
晚清以来,中央财政进入特殊的转型期。几次大的农民运动及对外战争的失利,使道光以后原本并非丰厚的中央府库消耗殆尽。筹办军饷、对外赔款使地方财权逐渐扩张。新世纪以来,
基于自主创新的发展路径,构建、发展和完善技术创新系统,获取竞争优势,才能有机会参与全球创新合作。本研究以技术创新系统为研究中心,撇开宏观角度的国家创新系统,中观的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