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充分挖掘并利用教材的思想内容
新编中学英语教材是一套系列教材,课文所涉及到题材较广泛,有的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有的是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具有时代感、真实性、知识性和思想性。内容包括欧美国家文化习俗、人际交往、生态平衡、音乐体育和名人传记等,这些内容都渗透了德育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认真挖掘教材的思想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恰如其分地分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优良的品德。
为此,我细心研读各册课文,逐课分析课文的思想内容,并在备课时,列出“情感教育目标”一栏,以此作为课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政治教育的依据。如,初中牛津英语教材7B Unit5 Abilities Reading讲述了一个年轻人从火中救出了一个老年人的故事,让学生明白If we help each other,love is around the world. 8A Unit4 Wild Animals Reading讲述了大熊猫希望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及如何保护野生动物。此外,教材中还有一些介绍英美人士良好的道德行为的文章或对话,这些都有利于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优秀的品质。当然,挖掘教材的思想内容,确定各课的思想教育目标,只是寓德于教的第一步,具体实施还应通过创设情景、例析、设问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二、将思想教育渗透于语法规则的讲解中
虽然现在的课文教学着重于整体教学,但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语法规则的讲解仍是相当重要的。说起语法,经常听到学生这样说:“最不喜欢听老师讲语法,总是讲规则,抄例句,做练习三部曲。呆板,枯燥,味同嚼蜡。”仔细思索他们的话,觉得不无道理。因此,我就开始尝试如何在讲解语法时充实内容,改进方法。
在讲解动词不定式的用法时,我先说明动词不定式的功能之一是在句中作目的状语,可回答“what……for?”的问题。同时举了下面这个例句让学生思考,We eat to live,but we don’t live to eat.(我们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并不是为了吃饭。)这个例句,前后两部分都是动词不定式作目的状语,分别回答“What do you eat for?”“What do you live for?”两个问题。随后,我提了一个问题“Then what do you live for?”要求学生认真思考回答,并用到动词不定式作目的状语的结构。这时,教室里的气氛一下子变得热烈起来,学生思想活跃,在座位上交头接耳,交换各自的想法,甚至还争辩起来。经过思考,学生的答案各不相同。如,“I live to study.”“I live to go to college.”“I live to go across the world.”“I live to make more money.”“I live to help others.”“I live to live a free life.”……这样的问答,打破了语法课上“老师讲,学生记”的沉闷气氛,而且使学生有机会应用所学的语法知识去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据此,我再进行评讲和诱导:作为一个时代青年,我们不应局限于个人的小圈子,应放眼世界,放眼未来,应有正确的生活目的和时代责任感。
三、善于学习和引用谚语、诗歌
英语谚语十分丰富,它们的特点是言简意赅,给人以启示和警觉。在教材中也穿插了一些词句优美、文义隽永的诗歌。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学习好这些谚语和诗歌,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思想品德教育的素材。我的做法是:1.结合课文学习。在讲到9B Unit4 Great People这一单元中,我有意识地将下列谚语摘录到黑板上: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失败乃成功之母)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这些谚语都是有关意志、毅力、失败、成功方面的,和本课的中心思想紧密结合,学生对此很感兴趣,纷纷抄在笔记本上。2.利用黑板报和墙报。每期的板报栏,我都要专门留出一块作为英语角,摘抄一些优美的英文诗歌或谚语,以供学生欣赏和学习。3.每周的课外阅读课上,让学生每人收集1~2条谚语,在全班交流,并选择一条最有意义的谚语,作为自己思想品德修养的座右铭。
英语的德育过程,就是根据教材的总体内容,在传授英语学科知识的同时,将外来的优秀文化、现代文明与健全人格融为一体的教育过程。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努力挖掘英语教材中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遵循语言教学的规律,恰当运用各种传统的、现代的教学媒体,合理地利用好这些资源,真正做到寓德于教。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武进鸣凰中学)
新编中学英语教材是一套系列教材,课文所涉及到题材较广泛,有的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有的是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具有时代感、真实性、知识性和思想性。内容包括欧美国家文化习俗、人际交往、生态平衡、音乐体育和名人传记等,这些内容都渗透了德育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认真挖掘教材的思想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恰如其分地分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优良的品德。
为此,我细心研读各册课文,逐课分析课文的思想内容,并在备课时,列出“情感教育目标”一栏,以此作为课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政治教育的依据。如,初中牛津英语教材7B Unit5 Abilities Reading讲述了一个年轻人从火中救出了一个老年人的故事,让学生明白If we help each other,love is around the world. 8A Unit4 Wild Animals Reading讲述了大熊猫希望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及如何保护野生动物。此外,教材中还有一些介绍英美人士良好的道德行为的文章或对话,这些都有利于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优秀的品质。当然,挖掘教材的思想内容,确定各课的思想教育目标,只是寓德于教的第一步,具体实施还应通过创设情景、例析、设问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二、将思想教育渗透于语法规则的讲解中
虽然现在的课文教学着重于整体教学,但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语法规则的讲解仍是相当重要的。说起语法,经常听到学生这样说:“最不喜欢听老师讲语法,总是讲规则,抄例句,做练习三部曲。呆板,枯燥,味同嚼蜡。”仔细思索他们的话,觉得不无道理。因此,我就开始尝试如何在讲解语法时充实内容,改进方法。
在讲解动词不定式的用法时,我先说明动词不定式的功能之一是在句中作目的状语,可回答“what……for?”的问题。同时举了下面这个例句让学生思考,We eat to live,but we don’t live to eat.(我们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并不是为了吃饭。)这个例句,前后两部分都是动词不定式作目的状语,分别回答“What do you eat for?”“What do you live for?”两个问题。随后,我提了一个问题“Then what do you live for?”要求学生认真思考回答,并用到动词不定式作目的状语的结构。这时,教室里的气氛一下子变得热烈起来,学生思想活跃,在座位上交头接耳,交换各自的想法,甚至还争辩起来。经过思考,学生的答案各不相同。如,“I live to study.”“I live to go to college.”“I live to go across the world.”“I live to make more money.”“I live to help others.”“I live to live a free life.”……这样的问答,打破了语法课上“老师讲,学生记”的沉闷气氛,而且使学生有机会应用所学的语法知识去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据此,我再进行评讲和诱导:作为一个时代青年,我们不应局限于个人的小圈子,应放眼世界,放眼未来,应有正确的生活目的和时代责任感。
三、善于学习和引用谚语、诗歌
英语谚语十分丰富,它们的特点是言简意赅,给人以启示和警觉。在教材中也穿插了一些词句优美、文义隽永的诗歌。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学习好这些谚语和诗歌,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思想品德教育的素材。我的做法是:1.结合课文学习。在讲到9B Unit4 Great People这一单元中,我有意识地将下列谚语摘录到黑板上: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失败乃成功之母)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这些谚语都是有关意志、毅力、失败、成功方面的,和本课的中心思想紧密结合,学生对此很感兴趣,纷纷抄在笔记本上。2.利用黑板报和墙报。每期的板报栏,我都要专门留出一块作为英语角,摘抄一些优美的英文诗歌或谚语,以供学生欣赏和学习。3.每周的课外阅读课上,让学生每人收集1~2条谚语,在全班交流,并选择一条最有意义的谚语,作为自己思想品德修养的座右铭。
英语的德育过程,就是根据教材的总体内容,在传授英语学科知识的同时,将外来的优秀文化、现代文明与健全人格融为一体的教育过程。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努力挖掘英语教材中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遵循语言教学的规律,恰当运用各种传统的、现代的教学媒体,合理地利用好这些资源,真正做到寓德于教。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武进鸣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