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不同区域定位方法和速度模型选取对定位结果的影响

来源 :四川地震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lwh8494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川西高原、四川盆地和凉山地区三个区域挑选2013-2015年M_S≥3的21个地震,利用不同地震定位方法和速度模型进行重新定位,对定位结果进行差异分析后发现:川滇3D定位残差值在三个区域比较接近;HYPOSAT(一维速度模型)组合定位的残差比较大;Hypo2000(赵珠速度模型)和Hypo2000(一维速度模型)组合在三个区域定位结果中震源深度分布和残差大小比较接近,且在川西高原和凉山区域定位残差最小。此外,台站分布对Hypo2000(一维速度模型)和Hypo2000(赵珠速度模型)组合定位结果差
其他文献
利用"多阶段定位"法对2018年12月16日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发生的M5.7地震序列进行定位,结果显示,序列不是由简单的一次性破裂形成,发震构造较为复杂;深度统计结果表明,这是一次发生于上地壳浅层的破裂事件。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经济科技迅猛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教育教学在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大学教育作为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更是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利用sPL震相计算了山西及周边地区50 km之内的39次M_L≥3.0地震的震源深度。结果显示:震源深度分布在6~30 km,优势震源深度为11~25 km,呈现出山西北部地震的震源深度比中、南部浅的趋势。将本文得到的39个地震的震源深度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统一编目的深度结果相比较,发现除极个别的地震事件外,两种方法得出的深度结果差值不大。
社会关系是人和人的关系,它的总和构成社会结构,因而人的相互关系构成社会结构的核心.社会总体结构的层次性,可以从两种不同的方面来研究,一种是包括生产力结构的社会总体结
本文分析了2016年8月11日重庆垫江MS4.4级地震的基本参数和基于P波初动和波形反演两种方法计算得到震源机制解,并结合本次地震的地质构造和历史地震活动背景、烈度长轴衰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