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有效提问?有效提问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遵循一定的提问原则,采用恰当的方法,能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提问。有效的课堂提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觉得要从以下几方面关注、研究课堂提问。
一、提问要体现数学思维含量
通过课改,教师们已具有新课程理念,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还是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数学教师在讲究课堂提问语句精练的同时,更要体现问题的思维含量,关注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例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9~21页“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一课的导入环节:
师: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老师要求小朋友用长方形和正方形拼成有趣的图形,谁能把拼成的图形展示给大家,并说一说是用什么图形拼成的。(学生你一言我一句,非常活跃。)
师:小朋友们,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不过,今天我们要用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来认识新的图形。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由此可见,思维从问题开始。提问决定着学生思维发展的方向和思维的空间。让我们仔细分析一下教师的提问: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并没有出现“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你们会吗?”“你们会不会用长方形和正方形拼成有趣的图形?”此类没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教师所提几个问题语言上显得精练而明确,我们也从中发现教师的预设意图:学生在一年级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图形方面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简洁的谈话,让学生进行图形拼贴展示的学习活动,既唤醒了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又为本节课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进行必要的学习铺垫,使学生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
二、提问要体现思维层次性
教师在提问时要遵循人认知事物的规律和思维特点。教学提问要面向大多数学生,必须考虑提问难度的适中,体现问题的层次性。各学段的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差异,思维能力更有差异。如果课堂提问太浅,学生因太轻松而放弃思考,不利于新知识掌握;如果提问太深、过难,学生如坠云雾,不能调动起思维积极性,必然兴趣索然。学生身处无趣无味的课堂,也就谈不上了激发与发展思维。
如:五年级下册第103~105页“圆面积计算”的集体备课中,一位教师的教学预设:在创设教学情境,提出圆面积计算的教学目标后,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怎样寻求圆面积计算的公式”。学生根据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学习,已有“转化”学习体验,认为“可以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从而获得圆面积计算的公式。接着,教师对学生说:“同学们拿出准备的圆片,小组合作,通过剪拼转化成其他图形,看谁拼得好,拼出的图形多。”然后,教师放手让学生进行操作。
三、提问要体现思维的深刻性
衡量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看学生的思维这一“不确定性变量”。只有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引导两者和谐统一,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而从本质上看,教师引导就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所以从教师的角度挖掘和剖析引导实质上就是研究教师的提问所蕴涵的价值。
例如:“认识平行线”教学时,课堂实录:
师:(用课件展示情境图。)路灯架、跑道线、高压电线架。让我们找出图片中的红线和蓝线。
师:请你说一说,哪些是相交的,哪些是不相交的?(指名学生说一说。)
(由高压电线架抽象出的一组,呈八字形的两条直线是否相交?学生对此意见不一,有的认为相交,有的认为不相交。)
师:请说说你们的理由。
生1:两条直线还没有相交,也没有交点。
生2:如果把这两条直线延长,它们就会相交。
师:到底是相交还不相交呢?请同学们自己动手画一画,如果把这两条直线无限延长下去,会怎样?
我们分析一下实录中教师的提问:在例图呈现后,教师问:“请你说一说,哪些是相交的,哪些是不相交的?”這一问题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不需要过多思考,就能应答。随后教师追问:“请说说你们的理由?”这就显得入木三分,引导学生深入观察、比较,对“相交”这一概念进行理解与判断。问题的指向性明确,激发学生发散思维。同时,在学生受到平面图形造成的负迁移影响,尚未完善空间观念,不能直接准确回答时,教师能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发展,没有直接提示答案,而是机智地让学生画一画,使学生在动手画一画过程中验证自己的思维方法,体验过程,体验思维正确的快乐。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教师课堂行为,更是一门艺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从根本上构建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认识,真诚地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才能对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作深入的研究。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邹区中心小学)
一、提问要体现数学思维含量
通过课改,教师们已具有新课程理念,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还是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数学教师在讲究课堂提问语句精练的同时,更要体现问题的思维含量,关注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例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9~21页“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一课的导入环节:
师: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老师要求小朋友用长方形和正方形拼成有趣的图形,谁能把拼成的图形展示给大家,并说一说是用什么图形拼成的。(学生你一言我一句,非常活跃。)
师:小朋友们,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不过,今天我们要用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来认识新的图形。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由此可见,思维从问题开始。提问决定着学生思维发展的方向和思维的空间。让我们仔细分析一下教师的提问: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并没有出现“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你们会吗?”“你们会不会用长方形和正方形拼成有趣的图形?”此类没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教师所提几个问题语言上显得精练而明确,我们也从中发现教师的预设意图:学生在一年级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图形方面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简洁的谈话,让学生进行图形拼贴展示的学习活动,既唤醒了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又为本节课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进行必要的学习铺垫,使学生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
二、提问要体现思维层次性
教师在提问时要遵循人认知事物的规律和思维特点。教学提问要面向大多数学生,必须考虑提问难度的适中,体现问题的层次性。各学段的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差异,思维能力更有差异。如果课堂提问太浅,学生因太轻松而放弃思考,不利于新知识掌握;如果提问太深、过难,学生如坠云雾,不能调动起思维积极性,必然兴趣索然。学生身处无趣无味的课堂,也就谈不上了激发与发展思维。
如:五年级下册第103~105页“圆面积计算”的集体备课中,一位教师的教学预设:在创设教学情境,提出圆面积计算的教学目标后,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怎样寻求圆面积计算的公式”。学生根据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学习,已有“转化”学习体验,认为“可以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从而获得圆面积计算的公式。接着,教师对学生说:“同学们拿出准备的圆片,小组合作,通过剪拼转化成其他图形,看谁拼得好,拼出的图形多。”然后,教师放手让学生进行操作。
三、提问要体现思维的深刻性
衡量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看学生的思维这一“不确定性变量”。只有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引导两者和谐统一,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而从本质上看,教师引导就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所以从教师的角度挖掘和剖析引导实质上就是研究教师的提问所蕴涵的价值。
例如:“认识平行线”教学时,课堂实录:
师:(用课件展示情境图。)路灯架、跑道线、高压电线架。让我们找出图片中的红线和蓝线。
师:请你说一说,哪些是相交的,哪些是不相交的?(指名学生说一说。)
(由高压电线架抽象出的一组,呈八字形的两条直线是否相交?学生对此意见不一,有的认为相交,有的认为不相交。)
师:请说说你们的理由。
生1:两条直线还没有相交,也没有交点。
生2:如果把这两条直线延长,它们就会相交。
师:到底是相交还不相交呢?请同学们自己动手画一画,如果把这两条直线无限延长下去,会怎样?
我们分析一下实录中教师的提问:在例图呈现后,教师问:“请你说一说,哪些是相交的,哪些是不相交的?”這一问题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不需要过多思考,就能应答。随后教师追问:“请说说你们的理由?”这就显得入木三分,引导学生深入观察、比较,对“相交”这一概念进行理解与判断。问题的指向性明确,激发学生发散思维。同时,在学生受到平面图形造成的负迁移影响,尚未完善空间观念,不能直接准确回答时,教师能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发展,没有直接提示答案,而是机智地让学生画一画,使学生在动手画一画过程中验证自己的思维方法,体验过程,体验思维正确的快乐。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教师课堂行为,更是一门艺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从根本上构建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认识,真诚地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才能对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作深入的研究。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邹区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