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罗门之歌》中戴德家的女性人物解析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trx100799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所罗门之歌》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但男性主人公奶娃的成长与书中的女性人物是密不可分的。本文分析了小说中的戴德家的女性人物对奶娃成长的贡献以及与此同时女性人物自我成长的完成。
  【关键词】:女性;黑人;成长;非洲文化
  托妮·莫里森《所罗门之歌》的中心人物是一名叫做“奶娃”的男主人公,尽管如此,奶娃的故事的展开却离不开精彩的女主人公们的衬托。在奶娃的家里有三位女性人物:母亲露丝、姐姐莉娜和科林西安丝。尽管每位女主人公的性格与特点都不尽相同,但她们对奶娃的成长功不可没。本文旨在于探索不同女主人公在帮助奶娃寻找到自我的过程中,她们自身身份意识不断醒悟,领悟到自我肯定、自我否定、欣喜若狂以及痛苦万分的不同感受,也逐渐意识到她们的身份、欲望等关键因素。这些都让她们明晰了生命的真谛。
  露丝是第一位被引入故事的“戴德”家族成员,她是冷漠无情的地产商人麦肯·戴德的妻子。作为镇上第一位黑人医生的女儿,露丝觉得自己的浅肤色远远优于其他黑人妇女。她的丈夫麦肯·戴德视财如命,对她毫无夫妻之情。
  莫里森笔下的露丝生活得毫无意义,因为她从不试图改变她的生活状态。她极其被动、对自我冷漠万分,乐于享受富裕而有影响力的家庭优越感,却不知利用这一切完成自我成长及与社会的融合。因为露丝从未在一个富含本族文化的背景中成长,一直恪守“自身优于黑人,不宜与其交往”的原则。她和她的丈夫与黑人社会之间有着无法逾越的障碍。在他们看来,一旦逾越,则有损他们的尊严、降低了他们的地位。她明知自己的丈夫在收租时对穷困的黑人残酷无情,卻从未试图去帮助他们或者尊重他们。尽管麦肯对她一毛不拔,但她一生中仅有一次反抗,是她想要为哈格尔办一个像样一点的葬礼,“她走进‘桑内’店,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麦肯。他把手伸进现金柜,拿出了两张二十元一张的钞票放到了桌子上。露丝没有伸手去拿钱,甚至连脚都没动地方......露丝候着,麦肯分三次向柜里拿钱出来,露丝这才张开手去接。”[1]但这已为时过晚,丝毫不能改变她已是这个家里陌生人、无法融入本族人民生活的事实。她深信不疑的白人价值观、自负的优越感以及她和她的女儿们的成长和发展亦有着不良的影响。
  莉娜和科林西安丝是麦肯与露丝的女儿,未婚的她们四十好几了仍住在自己的父母家里。她们生活消极、毫无目标,这得追溯到他们童年生活的阴影,像麦肯这样残暴的父亲和露丝这样无趣的母亲,尽其所能地施展浑身解数避免自己的孩子与黑人社会接触,因为他们认为黑人社会是不入流的。他们试图给孩子灌输精英思想、白人理念、以及视金钱和社会地位高于一切的美国社会价值观。虽然从表面上看,莉娜和科林西安丝享受着富人的特权和奢侈的生活,但她们的存在却正如自己日复一日辛辛苦苦做出来的红色丝绒玫瑰花一样,色彩鲜明但却毫无生气。正如要求这两个女孩剪出的天鹅绒图案一样,麦肯残酷地削减了这两个女孩儿身上所有的勇气和个性特质,将她们塑造成为令其他黑人社会嫉妒的靶子。莉娜和科林西安丝与她们母亲的命运如出一辙,尽管社会地位高高在上,却被困于纷繁复杂的家庭生活中,而这困扰始终如噩梦般如影随行。
  只有科林西安丝试图将她琐碎的生活好好经营一下,她去了一个著名的白人女子学院求学,甚至在大三那年还留学法国,但这些求学经历并未能给她带来期望中的改变和益处,由此所产生的弊端却日渐显露。莫里森在这里暗示,美国教育体系只培养对生活有精英追求的人,并让他们自以为是地认为自身优于其他任何阶级。正是这样的观念让科林蒂安吃了不少苦头。露丝已经使她相信,她的教育使她成为“对一个有专长得黑种男人攀龙附凤的褒奖”,但她的希望彻底落空,因为那时的有色男性总希望娶到一个“能操持、善经营的女人,不应该对中产阶级生活习以为常......她们希望自己的妻子能够患难与共,步步青云......他们希望妻子能够牺牲自己并能赞赏丈夫的艰苦奋斗的牺牲精神。”在他们看来科林蒂安“有点太高贵了”[2],对他们来说,她的学识和经历使他们有些自卑感。遗憾的是,她的财富和教育使她即不属于黑人社区也不属于白人社区,只得在两个阶层中游走。麦肯和露丝是如此沉迷于自己的精英形象,科林西安丝只是一件装饰品,来装饰他们的房子和维护自己的优越性而已。
  科林西安丝追寻独立、决心工作的决心,最终让她成为了国家桂冠诗人格雷厄姆小姐的仆人。不过,她告诉她的家人说,她是一个“抄写员”。霍洛韦(Holloway)认为,“受过大学教育必须承担起女佣的位置的女人......说明黑人妇女遭受的心理和社会歧视让黑人妇女不得不适应这些角色,以征服他们的骄傲和某些个人目标”[3],由此表明,在白人社会中,黑人妇女的真实能力是不被认可的,她们必须不断削弱和否定她们的成就以适应社会主流文化,且将自身置于家庭影响力之下,无法逾越社会和文化成见。虽然如此,女仆这份职业对科林蒂安是有利的。这份困难、地位低微的职业使她能够摆脱其早期生活带给她的虚伪的巨大负担,将自己从束缚已久的社会优越感中释放出来,也使得她与亨利·波特的恋情成为可能,并最终使她将自己视为黑人社会的一部分。
  莉娜与科林西安丝的生活迥然不同,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和她的哥哥奶娃顶嘴是她唯一一次出格的举动。那时,奶娃向父亲抱怨了科林西安丝与波特的事儿,麦肯·戴德怒不可遏,禁止科林西安丝外出,并让她辞掉工作。莉娜将奶娃叫到房间说道:“你有什么权利来决定我们的生活......我要告诉你你这种特权思想从哪儿来的。就是从你腿档里吊着的猪肚子那儿来的。”[4]。这些话证明莉娜愤慨的是, 仅凭生理上的不同,就赋予了男人主宰每一位女性家庭成员的权利。在麦肯家,受到白人社会价值观的影响,男性作为家庭姓氏的延续和传播者,完全忽略了黑人女性的家庭地位和贡献。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戴德家庭并不是唯一忽视妇女的家庭。它仅仅是千千万万个重男轻女思想严重的家庭之一。 莉娜代表在男权社会中,继续受到男性压抑的妇女,仍然在不断追求自我身份的道路上前行着。莉娜和露丝虽然继续以几乎相同的方式生活着,但两者都或多或少地救赎着自己。莉娜对奶娃的不满终于爆发,露丝为了确保给哈格尔一个体面的葬礼而向其丈夫不妥协。毫无疑问,科林西安丝是戴德家最成功的女性(除派拉特外),因为她终于意识到自我价值的重要性远胜过物质,接受并欣赏她的新身份。她学会了无视其冷漠残酷的父亲,发现了自己与波特在摇摇欲坠的小房子里生活是如此无忧无虑。她从根本上学会了倾听自己的心声,欣赏自我,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因为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而固步自封。
  参考文献
  [1][2][4][美] 托尼·莫里森.《所罗门之歌》[M].胡允恒,译. 海口:南海出版社,2010.
  [3]Holloway, Karia FC, and Stephanie A. Demetrakopoulos. New Dimensions
  of Spirituality: A Biraciai and Bicultural Reading of the Novels
  of Toni Morrison.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1987.
其他文献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lores two translation models circling around the key concept “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 studies. They are the Jerome Model and the Horace Model. They differentiate from e
期刊
【摘要】:兴盛于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高、尖、直的建筑特点营造出的是向上的升天感。法国的圣丹尼斯教堂作为第一座哥特式建筑,它的系统化和秩序化把罗马式建筑得以规整和改变,飞扶垛的巧妙设计使得宽大的玫瑰花窗取代了罗马式厚重的墙壁,建筑不再笨重而十分轻巧。圣丹尼斯教堂是哥特式建筑的开端,也是建筑形式转变的节点。文章从圣丹尼斯教堂入手,阐述哥特式建筑的特点和意义。  【关键词】:圣丹尼斯;哥特式建筑;建造史
期刊
【摘要】:与以往北京人艺大戏动辄三四十人的浩荡群众演员队伍不同,《窝头会馆》共计十三个人物参演。如何在有数的演员身上塑造丰满的人物性格,编剧刘恒在此方面可谓颇费了些精力。《窝头会馆》人物塑造经验模式的深入探讨,可以在新的话剧创作当中借鉴运用,使好的话剧人物塑造技巧得以传承。  【关键词】:《窝头会馆》;人物塑造;编剧艺术;技巧传承  一、借信仰塑造人物  弥勒佛、耶稣、关公三个精神符号代表了三个主
期刊
【摘要】:从杜尚《泉》的作品能够了解到“什么是艺术”到“什么使某物被称做是艺术”从艺术的本质到艺术品的资格或身份------艺术体制。另外《艺术界》一书中说到某物的艺术品身份是在特定历史情境中实现,包括艺术理论环境对艺术史的认识在内的艺术界,即包括他的物理属性以及外在于它的一种普遍的艺术观念,说明构成艺术品的两重意义,外观表层和外观涉及的深层次观念(杜尚)的作品现代艺术品脱离了古典视觉美后艺术之名
期刊
【摘要】:在贝多芬的作品中,钢琴奏鸣曲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悲怆"钢琴奏鸣曲》(作品NO.13)表达了贝多芬对社会既有现实的不满愤慨,但又对生活充满了追求与激情。很多人把《"悲怆"钢琴奏鸣曲》看成是贝多芬早期作品创作的一个里程碑。《悲怆》第一乐章,全曲充满着斗争的力量和热烈追求的激情,特别是引子所运用的创作技法及所达到的艺术效果,是本文分析的重点。  【关键词】:贝多芬;悲怆;第一乐章  悲怆第一
期刊
西方音乐所应用的传统和声,复调,曲式结构等作曲技巧自十七世纪以来,经过拉莫,福克斯,巴赫,海顿,莫扎特等人的努力探索,总结和创造,制定出一套完整系统的,言之成理的,符合音乐艺术规律的理论和规章。后人根据这些音乐的语法,虽不一定能写出具有独创性的传世之作,但至少可以谱成符合传统规格的所谓‘正确’的乐曲。  这里需要说明,‘独创’是相对,不是绝对的。任何独创都是离不开传统。独创是指在传统的基础上,从整
期刊
在浩瀚纷繁的文字海洋中,有各种让人沉醉的奇葩,其中有一条特别的藤蔓,它不是文字,却与文字紧紧相依,相辅相成。它就是书本插画,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插图。  插画与文字总有某种妙不可言的依存关系,似搭档,又似恋人,相互合作,惺惺相惜。它们的合作让书本变得更加迷人,风姿卓越。自古以来插画与文字就亲密无间,可以说书籍插画历史悠久,已经形成大众最经典的阅读习惯。从牙牙学语的童话书到日常报刊,都离不开插画的辉
期刊
【摘要】:提到“写生”一词对于每位美术工作者都不陌生,写生是直接面对对象进行描绘的一种绘画方法。有“风景写生”、“静物写生”和“人物写生”等多种形式的描绘对象不同的分类,一般有基础训练写生,还有只是为创作收集素材的写生,近几年从美术界来看全国仿佛发展一种写生高潮,东西南北,写生组织和团队之庞大,主要是风景室外写生。艺术形式的风景主观语言的表达方式进行作品形式多元化,个性鲜明突出。  【关键词】:写
期刊
【摘要】:校园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社会环境、流行思潮的影响,而校园文化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思想健康水平,所以要保证校园文化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需要通过相应的引导和培育,增强校园文化抵制社会上浮躁、急功近利等不良风气干扰的能力,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柳州市某高校举办的广西“三月三”壮族校园文化活动为例,对正确引导与培育校园音乐,推动校园文化繁荣发展展开研究,为校园文化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摘要】:舞蹈的创造,就是将既有舞蹈动作的素材重组,将日常生活动态节律化、图式化、情感化和寓意化。这就要求舞蹈编排者必须具有丰富的文化修养、热情睿智的眼睛捕捉生活现象,以丰厚的文化底蕴去执着地追索,铸造足已显现生活美的精品。  【关键词】:舞蹈;舞蹈编排;基本技巧  舞蹈,它是以舞蹈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所难以表现的人们的内在深层的精神世界—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