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农牧区小学语文课

来源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andan7181215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有这样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可以看出童年生活对孩子的重要性。西藏地处我国西南边陲,由于受本土“藏语”的影响,孩子在汉语文学习上比较吃力。老师在教课的过程中也要不断结合本土资源,逐步上好语文课。下面仅从四个方面对此谈谈我的粗浅认识。
  一、课堂教学要“求真”
  学生的主体作用概括为学习求真、生活求真、做人求真三个方面。所谓“求真”就是“求是”,去不断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
  新课程改革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或否定对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所谓真,首先是讲真理,教师所教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是真理,和同学们共同研究、探索的科学是真理;其次是真实,课堂要有真实性,它追求教与学的实际效果;最后是要真诚;真诚地对待学生。
  语文教学中的“求真”,就是要求我们老师要真实地呈现出文本思路,真实地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老师不论在基础知识的教学、阅读过程中的教学,还是作文中的指导,只有把“真”展现出来了而后又去引导学生体现“真”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允许做的,什么是有悖道德和法律的,这样,在学习中才能真正地健康、快速地成长起来。
  二、课堂教学要“务实”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它强调教育要实实在在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品行和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所谓务实,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采用探究、体验、交流等创新的教育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之成为强大学习动力,以此提高教学效率。课堂上教师要善待每一个学生,营造融洽、平等、民主的教与学的课堂教学氛围,同时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把知识性、人文性、审美性巧妙地融合起来,给学生体验真情实感的课堂,使课堂教学中的真与实得到和谐的、完美的统一。
  八十年代朱作仁教授提出“真实、朴实、扎实。”今天我们重提三个“实”,是很有针对性的。语文课堂的虚假成分往往很多,有效成分减少,再有就是形式主义,不注重结果,尤其是公开课。语文教学首先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即听、说、读、写、思的训练。人文性是需要的,但不能一味地人文,也需要基础,两者不可偏废。
  三、课堂上必须有“情感”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一堂能感动人的课,感动学生,感动自己,感动听课者。充满情感的语文课,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能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使学生热爱语文,喜欢语文,那么,如何使语文课充满激情呢?
  1、立足教材,提倡读中感悟
  语文这门学科不像其它科目,它必须立足于教材。每一篇文章涵盖的知识面很广,可以说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可开挖的资源太多大多了。但语文课终究还是语文课,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能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因此语文具备了工具性和人文性两大特征。怎样来体现这两大特征呢?读中感悟是一个好法子。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尊重学生的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性,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记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激发他们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學氛围。
  3、教学中要注重“溶情”
  在教学中教师适时地融入自己的某些情感,有时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用自己的情感溶化学生、用自己的心唤醒学生的心。
  四、课堂中要“关爱”学生
  1、爱的平等
  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把精力放在成绩好的同学身上,特别是公开课,为了追求良好的效果,忽视了对后进生、调皮鬼、不举手学生的关心。其实,每个学生都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老师的关心和呵护是心灵中宝贵的阳光。不仅如此,后进生、调皮鬼更需要给予他们关爱。当他们被老师关爱后就会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
  2、爱的巧妙
  爱是无声的语言,尤其是课堂上,我们老师的每个眼神,每个动作都是表情达意的方式。学生有着敏锐的感觉力。只要我们在一些细节上给予修饰和强化,我们就能让这些巧妙的“爱”发挥它们的作用。
  例如,上课时称呼学生为“孩子们”,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这是一种爱;用一种爱的眼神去鼓励学生学习这也是一种爱;实施有效的激励评价也能提高他们学习的热请,这也是一种爱……
  总之,我希望上好每一节语文课,每节课都能验证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足迹,给孩子们留下一个美好的童年。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可以说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最好的,只能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灵活运用。
其他文献
【摘 要】德育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目的有组织的塑造儿童心灵的活动,幼儿期是人格开始形成的基础阶段,适时适度的品德教育将为形成发展,巩固幼儿良好的个性奠定基础,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幼儿的可塑性大,容易接受各种思想的影响。这一时期对幼儿施以良好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幼儿积极的心理状态是幼儿形成正确思想情感和良好品德修养的关键。  【关键词】德育教育 幼儿 教育  良好的品德行为
文章分析了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当前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学科思想方法的传承者,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对生物学问题的理性思考与科学探究,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与领悟学
“在信息时代,我们更需要在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摆脱迷信书本、迷信权威的思维定势与禁锢,让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得到更大范围的拓展与张扬。”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得力助手。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正是现代信息社会对我们语文教学的要求。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整合成为教学发展的主要趋势,这是对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挑战,同时也是小学
新课标为小学教育指引了新的方向和目标,语文教育中的文化和道德教育被提到了新的高度,而藏语作为我国一种悠久的民族语言,有着深厚的文化气息和宗教精神,在小学藏语文教育中,保持藏族儿童对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认知热爱,对于保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重大,而汉语作为现代中国的官方语言,在藏语文的教育中,应当甘居次位,作为对藏族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辅助,使藏族儿童更加优秀。本文通过对新课标的充分理解,对藏族语言学
迎接未来科学科技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小学课堂教学中,依据课标的要求与儿童的认识规律,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使其从小形成创新意识,是我们当今教学的目的所在。创新意识是一种潜伏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层面的特质,是任何一个人都“与生俱有”的,关键在于是否被挖掘出来。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教学上只重视了知识传授,忽视了
随着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专业的设置也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而不断发展、变化着。出现了一系列以英语为主干课的高职英语专业。文章欲结合国家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