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武术精神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ex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而武术精神更是中国传统武术的精髓。武术作为对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其核心的武术精神更是值得我们去深刻认识研究,正确认识武术及武术精神的特点,理解武术精神及其背后折射出的民族内涵,才能更加有效地弘扬中国精神。
  【关键词】武术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精神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一、中国传统武术精神的内涵
  对中国传统武术精神的研究,是由“传统”“武术”和“精神”三大方面组成的。传统,是指世代相传、从历史长河中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民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传统是历史发展继承性的表现,中国最开始带给世界的印象之一就是中国功夫的“以柔克刚”“修身养性”“内外兼修”等神奇之处,与其他格斗术不同的是,中国传统武术更讲究对习武者自身身体素质内在的改变,“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正是对这一特点恰当的描述,“内外合一,形神兼备”才真正参透了武术精神的奥秘。通过对武术的练习,习武者不管在格斗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好地控制、运用自己的身体,不会浪费一丝的气力。武术,奔跑战斗的技术,是古代军事战争一种传承的技术,中国传统武术发展到今天,已经不仅仅运用于战争时的格斗,而是合理存在于华夏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例如在如今太极拳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地衍生出“格斗太极拳”和“养生太极拳”之说,天地之间,世界之中,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树木花草,山岳楼台,看似静止,无不在老化。只有“变”才是不变的,这其中蕴含的武术精神所折射出的中国哲学理论正好与唯物辩证法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的理论不谋而合。武术精神是中国传统武术的核心思想,是中国武术源远流长的支柱和动力,若我们想要继续将中国传统武术传承下去,最重要的是学习其核心的武术精神,所以对武术精神进行学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武术精神的特点
  中国武术在上千年的过程中,融合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和中国人的基本性格特征,综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和人文价值,变成了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门艺术文化。武术最开始运用于战争活动,首要的特征就是它的技击性。虽然中国武术发展到现在,各门各派都有不尽其数的分支招式,但是从总的目的性来说离不开攻防规律,如何运用最省力的方式击败敌人或者在某些情况下对敌人进行有效的防守,是武术发展的原始目标。“克敌制胜”是唯一不变的真理。武术精神作为无数精神文化的核心思想,其中必然蕴含了对技击精神的开拓。武术的其他功能的发展,也是以技击为前提基础进行的扩张。无论我们以后将如何传承武术精神,都不能忘记这一本源。
  中国社会在历史的推动下,不会主动侵略他国领土,但是对于别国侵占我国领土、动摇我国国家主权的行为,我们也是保持零容忍的态度,绝不姑息。这种骨气、这种思想也影响了中国武术精神的成长,武术精神中“以柔克刚”“防守是最好的进攻”正是这种态度的恰当体现。武术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血气方刚,“以一敌百”不是空谈,而是把握好正确方向的战略性胜利。
  此外,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当今世界,武术作为一门传承了上千年的传统文化,如果想继续传承下去,就必须顺应时代的变化,所以在和平年代,武术以它的健身性和娱乐性得以继续流传。中国武术是一种身体运动形式,属于人体科学的一部分,而中国的人体科学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医学的基础之上,以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为科学依据。中国传统武术能够修身养性,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所以在武术精神之中,还包含着对习武者身体的修炼。
  中国武术在对招式的命名和表现上,都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趣味性,如太极拳中的“白鹤亮翅”“拗步鹰捉”等,利用对动物的观察而形成的招式,生动形象,便于习武者记忆;七星螳螂拳中的“海底捞月”“泰山压顶”等招式,又体现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无论是拳法、长枪、棍法等武术的固定表现形式,在练习中行云流水、遒劲刚烈,表现出极强的节奏美、韵律美和克制美。
  三、中国武术精神在中华民族精神中的体现
  中国武术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不可小觑,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和智慧。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中国武术精神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塑造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自古至今,很多习武者习武的初衷就是保卫国家,无论是武艺高超的英雄还是普通的百姓,都是为了捍卫国家主权而不断努力奋斗,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首要目标,以天下为己任。在战争年代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爱国英雄,如叶问等;这种武术精神对国民内心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影响十分深远,这种思想影响对一代又一代祖国的花朵影响尤为深重,大部分炎黄子孙的少时梦想就是成为一名武艺高超、保家卫国的英雄,秉存大义、不谋私利、不畏强暴,用鲜血保卫祖国,维护祖国的和平安定。
  其次,武术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不断寻求真理、不断改革创新的创造精神。在传承中国武术的几千年来,中国武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国武术衍生了非常多的门派、招式,例如陈氏、杨氏、李氏等。正是通过不同门派的切磋实战,不断研究,见招拆招,创新改良,从实践得出真理,才使得中国武术这一传统文化艺术瑰宝得以流传,成为中国屹立于世界的一张名片。通过研习武术,也培养了炎黄子孙探索真理和追求独立人格的精神和人格特点。
  第三,中国武术精神对中华民族的兼容精神有一定的培育作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说的就是中华民族能够容纳各个不同的兼容精神。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在此基础上发展的中国武术,必然需要一定的求同存异才能继续发展下去。武术作为中国文化的独特表现形式,一方面与中国的释儒道等相互联系,互相作用,共同组成绚丽多姿的中国文化整体,另一方面则从侧面反映出整个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那就是包容。在中国传统文化动态的发展过程中,武术精神作为一个重要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必然对整个文化的发展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华武术历史悠久,其中汇聚了中国的哲学、医学、兵法、教育等等方面的知识,体现出中华上下五千年博大的兼容精神。综上所述,在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传统文化影响下形成的中国武术精神从侧面反映出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四、中国传统武术对世界的影响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武术作为一种现代体育教育的方式和高雅的文化形式以及艺术形式存在、传承以及发展,它本身就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中华儿女的喜爱和追捧,而且还对世界体育文化事业的一系列发展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深入,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也日趋频繁、广泛,尤其是在当今社会,文化上的交流尤为重要。作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底蕴重要组成部分的武术,便成为国际交流与世界人民友谊的使者和桥梁,中国体育武术代表团的出访向世界各地带去了专属于中国的武术文化,使之发展成中华民族的标签,既弘扬了民族文化,又加强了交流与合作。作为武术的核心思想,武术精神同样也对世界对中国的印象产生具有深刻的正面影响。武术精神是拼搏的、积极的、向上的,不是临阵逃脱,也不是没有章法的胡乱打斗,在这之中需要一个平衡的选择,这也与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有紧密联系。
  五、如何发展武术精神
  作为21世纪的大国、强国,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代表着我们的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要有“刮骨疗毒”的信心、决心和勇气。正视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伟大武术精神,才是我们帮助中国武术走向全球、走向世界的正确途径。此外,发扬武术精神也需要我们全民参与,每一个国人都是我们文化的传播者,想要傳播文化先决条件就必须要了解武术文化和武术精神,这也就是探索武术精神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金玉柱,王岗,张再临.中国武术:一种文化的修行[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127-145.
  [2]马云慧.中国传统武术的人文精神[J].搏击·武术科学,2016(7):6-8.
其他文献
【摘要】凤翔村世代都制作符箓,各种符箓用于家与庙两个场所。家庭使用的符箓以纸质符箓为主,寺庙使用的以布质、墙绘、木质符箓为主。家庭使用符箓的目的是保护家宅平安,福寿安宁。寺庙使用符箓主要是符箓是寺庙的组成部分。符箓的制作材料和用途都不一样,但从色彩上都基本遵循尚青镶黄挂红的基本原则。本文从制作的材料质地进行分类,从质地的不同解释不同质地符箓的使用功能和禁忌,详细介绍凤翔村的符箓文化在凤羽白族中的重
【关键词】小学生;挫折;内驱力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80-0025-03  【作者简介】穆利娟,江苏省连云港市苍梧小学(江苏连云港,222006)教师,一级教师。  【设计理念】   小学高年级学生处于青春期早期,有些学生的耐挫力较弱,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会承受不了。因此,教师和家长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挫折教育,让学生懂得生活不可
【摘要】文化生活作为居民生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深入群众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旅游景区的角度分析,文化能够深深根植于园区建设之中,通过“文化建园”达到园区景致与文化内涵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本文简要分析了“文化建园”的基本含义,根据合肥包公园的现状和历史沿革,以其未来的改造和发展为例,探索“文化建园”理论在包公园建设中的实践路径和指导作用,同时阐述了合肥包公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探讨包公文化在公
【摘要】中西方古典音乐的差异来源于中西方古典生活与审美方式及思想传统的不同。“韵”和“律”这一对概念将中西古典音乐美学上的差异表达得很清晰。作为中西古典音乐代表性乐器的古琴和钢琴则分别呈现了“琴韵”与“琴律”两种不同的美感形态。  【关键词】古典音乐;韵;律  【中图分类号】B83-02 【文献标识码】A  中西方古典音乐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为形式上的大相径庭,而根植于中西方古典生活与审美方
【摘要】当今,在中国传统地方戏曲的创作中一直存在“保留传统”和“创作革新”的困扰。作曲家、剧作家以及灯光舞美设计师在创作新剧目时都以一种探索的脚步进行艺术变革。如何使中华民族伟大、丰富的传统地方戏曲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河南省许昌市戏曲艺术发展中心新编的大型历史剧—豫剧《灞陵桥》的成功上演,无疑让笔者和观众对中国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创新有了更全新的认识。本文以《灞陵桥》为
【摘要】本文借用音乐分析,立足于视唱练耳课堂教学,对视唱中常出现的旋律形态进行归纳,总结不同旋律形态的功能与特点,引导学生感受不同旋律形态对音乐形象的塑造。此外,还用实例说明在旋律听记过程中通过听觉分辨出不同类型的调式变音,并分别采用不同的听记方式,以期更好地还原音乐基本要素且培养学生的听觉思维能力。  【关键词】视唱练耳;旋律外形;表情特征;调式外音  【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
【摘要】贾樟柯是改革开放之后成长起来的一代导演,他始终把镜头推向身边普通百姓甚至边缘人群的生存现状,坚持底层叙事,弥补了缺失。  【关键词】贾樟柯;民俗意象;边缘人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一、“民工导演”贾樟柯——自觉底层代言者  贾樟柯出生于1970年的山西汾阳,1993年考取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自贾樟柯导演的第一部故事片《小山回家》至2015年最新作品《山河故人》,贾樟
【摘要】托斯蒂是意大利19世纪,唯一不受歌剧形式干扰,而潜心创作其他音乐形式作品的作曲家。他将自己完全投身于室内歌曲的创作(早期创作的部分神圣歌曲除外)。这在19世纪的意大利音乐界的确是一种十分特殊的情况,当然,这也证明了托斯蒂的才华和天赋。托斯蒂并不是一位開派拓流的大作曲家,但他写的许多室内乐声乐作品,如《再见》《理想佳人》《玛莱卡莱》《小夜曲》等,一直深受世人喜爱。然而在当时,托斯蒂及本人却并
【摘要】抓拍是摄影创作中的重要表现方法之一,生动、准确地抓拍生活中激动人心的美好瞬间,是摄影记者所努力追求的目标。随着当前摄影活动的日益普及,抓拍方法正在被广大摄影者所注重。在我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形象地表现时代的风云,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的面貌,这是摄影艺术的一项重大任务。  【关键词】新闻摄影;瞬间;抓拍  【中图分类号】J419.1 【文献标识码】A  一幅优秀的新闻摄影照片,往往是摄影
【摘要】探讨博物馆公共教育活动,有利于博物馆公共教育水平的提升,完善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本文分析了我国博物馆公共教育活动的现状,以南通博物苑公共教育项目的探索为例,提出了提升博物馆公共教育活动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博物馆;公共教育;活动  【中图分类号】G261 【文献标识码】A  美国博物馆界有一句话:“如果藏品是博物馆的心脏,那么教育就是它的灵魂。”[1]可见教育在博物馆中的重要性,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