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华一门课到《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yo884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古老民族都有自己的经典,这些经典经过数千年的积淀,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家园和文化根基。恩格斯说过,“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当下我们面对这些经典,不仅要通过阅读经典、解读历史,而且更要讲好中华民族的历史故事。
  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就是这样的一部经典,它既是编年体史书,也是通鉴体的开山之作。司马光及其编纂团队参考了三百多部典籍,用19年时间完成这部巨著,记述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一千三百多年间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此书篇幅浩瀚,有294卷300万字之巨,再加元代史学家胡三省的“注”及有关附录,排印出来总字数有600万字,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难以通读并领会其要旨。
  所以,历代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都热衷于解读这部经典。当年宋神宗看到这部书之后,首先给予“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高度评价并御赐书名。南宋理学家朱熹有感于此书内容繁复,在此基础上编写了另外一部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纲目》。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为前古之所未有”。近代以来,梁启超评价《资治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称赞司马光为一代“伟人”。
  毛泽东同志也非常喜欢这部著作,据说床头放着一部翻烂了的《资治通鉴》,书上留下了多次阅读痕迹以及大量的批语。1954年冬,他对历史学家吴晗说:“《资治通鉴》这部书写得好,尽管立场观点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但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皆具,我们可以批判地读这部书,借以熟悉历史事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近年来,学界已经不满足于对此书进行单一地学术性解读,而是以史学家的视角,以读史著经典、讲历史故事的方式,重新展示了《资治通鉴》的魅力。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张国刚教授的专著《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就是这样顺应大众史学要求、深受读者喜欢的一部力作“好书”(该书荣獲2016年度中国图书评论学会评选的“中国好书”)。
  举重若轻,以讲故事方式呈现史著的资政价值。《资治通鉴》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史迹来警示后人,尤其以“臣光曰”的形式,撰写了史论118篇,集中地反映了编者的政治、历史观点,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以资借鉴。史学家认为,这是史家治史过程中自觉资政意识的体现。
  如何把史学家这种自觉的资政意识表现出来,《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一书并未故弄玄虚或者高章大论,而是采取了讲故事的方式,以深入浅出的话语娓娓道来,逐步阐释历史事件中的深刻道理。例如,第一讲“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被任命为诸侯,正式瓜分晋国。司马光评价说:“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为什么会说周威烈王自坏礼制和名分呢?张国刚阐幽发微,进一步分析“问题是,现在这件事,坏就坏在周天子是被迫做出的分封决定。三家实际上已经把晋国给瓜分了,周天子屈服于压力,不得不对既成事实做出认定。礼仪名分没有了,就坏了规矩。这个规矩就是周朝的秩序。规矩坏了,周朝的权威没有了,周朝作为一个时代,也就结束了。所以司马光把它作为故事的起点。”既把历史上三家分晋的复杂故事讲明白了,也剖析了司马光将此事作为《通鉴》首章内容这个历史学家和普通读者都广泛关注的问题。
  寓教于乐,以独特的读史方式体现史著的鉴赏价值。清代史学家王夫之认为,阅读《通鉴》“可以自淑,可以诲人,可以知道而乐”。指出了史家读《通鉴》的三重境界,即通过读史提升自己、教育他人、分享探寻经世治国之道的乐趣。《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的成书过程,是阐释读《通鉴》、用《通鉴》三重境界的一个极好例证。
  该书是作者在清华大学开设“《资治通鉴》导读”课程之后,作为全校慕课(MOOC)课程转型的一个新成果。该课程曾经在中央办公厅及国家部委机关、国内外知名高校讲授。张国刚回忆说:“在20世纪70年代末,我读研究生的时候,认真而系统地阅读的第一部史书就是《资治通鉴》,迄今已经三十七八年了。只是那个时候,读史的眼光,关注的是专业史料……(今天)阅读《资治通鉴》的眼光自然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比较关注的是《资治通鉴》作为史著的鉴赏价值,特别是司马光探讨的有关国家兴衰、民生休戚的内容。”读史关注专业资料,重视历史典籍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此为作者的“自淑”行为;读史关注史著的鉴赏价值,引导青年学生认知历史智慧、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此为大学教授的“诲人”之举;与成年读者和领导干部一起分享追寻政治得失、王朝兴衰之迹的乐趣,此为历史学家的“知道而乐”。可以说,作者以40年的教学科研经历,通过此书见证了读《通鉴》从“自淑”到“诲人”再到“知道而乐”的全过程。
  例如,第七讲中的“兔死狗烹”一节,集中讲述西汉初年刘邦如何处理与权臣的关系,尤其是与功臣韩信的恩怨。作者先引用《通鉴》原文,用通俗语言解释韩信最终身死的道理,“(韩信)趁艰难时期向领导要好处,要待遇,待遇不讲清楚不出手,这是市井心态。而有功要报,这是君子之心。韩信以市井之志来跟领导讲条件,但是希望领导拿出君子之心来回报他的功劳,毫不计较他当年的要挟行为,这就难了。”一个人怎么避免这种不自知又容易犯的错误呢,作者再根据司马迁的评论给出答案,“如果韩信能够学学道家的谦让,不居功自傲,不自以为有多么了不起,那么也许他还能保全下来。”
  别具一格,以随笔漫谈方式表达作者的史学观点。张国刚告诉读者,他撰写此书的一个初衷,就是想用通俗的方法来展现历史带给我们当代人的思想智慧。此书不仅呈现了众多的历史故事,而且在正文旁注乃至序言、后记中,以随笔漫谈的方式,留下了许多精彩史评、对史学的深刻感悟和真知灼见,堪称书中的点睛之笔。现撷取部分以飨读者。
  “历史犹如棋谱”:“前贤往哲应对时代挑战,其成败得失、经验教训留下的记录,犹如那个时代留给后人的棋局。棋谱不就是以往高手留下的种种残局吗?读史使人明智,犹如读谱使人棋高一着!”   “历史是前人应对挑战后的经验总结”:“人生、民族、国家,都会有不同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些不同的挑战,人们相关应对的措施、应对的办法、应对的智慧,所有的成败得失的记录就构成历史。”
  “历史是具体的,但可让人明权变”:“道理往往是抽象的,历史是具体的。抽象的道理在具体的历史情境当中,就能使我们明白权变的道理。”
  “史实不是历史学的全部”:“史实是历史作为一门学科的基础,但并不是历史学的全部。古代学者对于历史学的经世致用价值多有阐述,而现代社会更加需要历史的经验来启迪人们应对各种关系的智慧。”
  “不间断的历史书写,是国家对历史的重视和社会精英对历史的坚持”:“长期不间断的历史书写,国家政权和知识精英对历史的重视和坚持,是中华文明有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特色。因此,怎樣在当今的时代通过学习历史事实、了解历史人物,达到启迪智慧的目的,是历史作为文化传承的社会意义;如何让历史在象牙塔之外的世界发挥其原本的作用,亦是史学研究者应当担负的社会责任。”
  “历史工作者如同摄影工作者”:“专业历史工作者要研究历史的真相,力求还原史实的细节,如同摄影工作者,要最大化地呈现出事件的面貌。”
  “理直气壮地讲我们的历史”:“我们之所以走跟西方不一样的路,是因为我们有我们的历史,有我们祖先的经验,这就是探索我们自己模式的最大理由,我们要理直气壮地讲这个理由。就是要不断地走自己的道路,传承我们自己传统经验中的瑰宝。”
  总之,该书能够让我们在读史的过程中,逐步提升史著的资政意识、感受史著的鉴赏价值、分享重大历史故事中的家国情怀。不仅体现了当下人们读史方法的转变,也反映出历史学家对于传统史学当代价值的生动阐释和使命担当。
  当然,该书在布局方面,因篇幅所限,详于战国秦汉,而略于南北朝隋唐,难免舍弃了一些精彩的历史片段。在文字表述方面,个别细节还有必要推敲,例如,商鞅变法中徙木立信的故事,《资治通鉴》原文是“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该书这样叙述,商鞅“把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放在市门之南,张榜告诉大家,谁能把这个木头从南门搬到北门,赏赐十金”。此处“市门之南”,应为“集市的南门”。类似细节,相信再版时会得以完善。
  (作者系甘肃省委党校副校长、教授,中央党校第一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研修班”学员。)
其他文献
1880年5月8日11点至12点之间,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居斯塔夫·福楼拜,在克鲁瓦塞的书房中逝世,留下一部没有完成的《布瓦尔和佩库歇》。福楼拜原计划翌日前往巴黎,见老朋友屠格涅夫,谈论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学生莫泊桑,还有自己正在创作的那本小说,但这一切被突如其来的中风阻断。在写给屠格涅夫的最后一封信中,作家谈及写作《布瓦尔和佩库歇》的艰辛,他称“我的书应当结束了,不然,就是我的生命
/壹/  《橘颂》是屈原《九章》中的一篇,被誉为历代咏物诗之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历代学者对此篇旨意的解读,说法不一。清人刘梦鹏说:“原所谓橘,必有所指。然不知其为谁何?”(《屈子章句》)汉代的王逸在注“后皇嘉树”时说:“屈原自喻才德如橘树,亦异于众也。”意思是说,屈原以橘自比自己的才与德。姜亮夫说:“自王逸以来,多以此篇比附屈子忠贞之德。”(《重订屈原赋校注》)这是一般看法。明清之际
2017年人民出版社出版我的散文选《地气》,完全出乎我的预料。此前,北京的某专业出版社已经开始编选我的散文,我已经挺满足了。当人民出版社常务副社长任超读过我的散文集《春天住在我的村庄》后告诉我:“你如果在我们社出散文集,我们也欢迎。”这话让我喜出望外,于是我立即编选书稿,收入此书的70篇散文(原选71篇,删除了重复的一篇),最后一篇散文《天光照耀》定稿于2017年10月7日。由于出版社重视、效率高
从《诗经·七月》到陶渊明的田园诗,直到宋代苏轼的和陶诗,古代诗家较多的关注田园题材。《七月》描摹了周代先民的田园劳作和农家生活,而陶诗及苏轼和陶诗更强调诗人的主观感受。南宋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诗,描摹宋代苏州一带的田家生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属于范成大诗集中的上乘之作。范诗含蕴深广,感情真挚,得到后人称赏。  辛勤劳作带来的丰收景象  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时年61岁的范成大大病初
“妇好……”一声轻唤,那个3000年前的商代女神,从这场舞剧中向我们潇洒走来,这就是观看贺嘉佳编导舞剧《妇好》之后的真切感受。  商代文明是信史可循却距离我们最为遥远的文化遗存,它高古,朴拙,充满蓬勃而生的原始生命力,又孕育着礼乐文明的雏形。在这样神秘的早期文化源头中,我们透过斑驳的历史重重剪影看到一个人影,一个灵动而饱满的影子,不同于刻板印象的窈窕淑女和娉婷多娇,这个影子美丽无双,杀伐果敢,才能
“四匹神骏,一挂制胜的战车;四位学者,一部精神的历史。”这是我研读包广林先生的报告文学集《二十世纪中国蒙古族学者——李四光 梁漱溟 萧乾 艾思奇》(下简称《学者》)后产生的一句心语。  包广林先生,蒙古族,年逾古稀,学者作家,目光如炬,仁者风范。包广林先生为了表现“四位学者”,他多次进京采访传主的亲人、知情人,收集资料,钩沉历史。他在写作之前阅读量之大、阅读面之广,是不难想象的。他深入四位学者精神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心理学跻身其中。这不仅是对心理学学科地位的肯定,也是对心理学工作者的巨大鼓舞。社会心理学作为心理学中最能体现其社会科学属性的分支学科,无疑应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以及回应社会与时代的呼唤方面作出更大贡献。然而,面对我国社会心理学在学术阵营与社会实践中双重“失语”的现状,社会心理
“初心”是什么?中国的古圣先贤善于养心,追求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本真、美好、善良的纯净心地,如“赤字之心”“良知”“清心”。古往今来,孔子有“居之不倦,行之以忠”的守诚之道,包拯有“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的养心箴言,毛泽东有“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少年豪情,周恩来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大志愿。当前,学者们从“初心”的历史向度、理论内涵、时代价值、实践逻辑等各个方面展开了研究和探索。
说起谢朓的作品,人们常会想到他笔下清新秀丽的山水图景、深沉无奈的仕宦情结、圆美流转的诗歌韵律,但对他诗文中流露的丰收企盼,却鲜有关注。  谢朓(464—499年)字玄晖,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曾任宣城太守,终尚书吏部郎,世称“谢宣城”“谢吏部”。又因与谢灵运同族,同擅山水诗,故世又称“小谢”。祖父谢述,任吴兴太守,祖母为《后汉书》作者范晔之姊;父亲谢纬,为散骑侍郎。世家大族的出身,使谢朓从
金词是中华词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词风貌研究》从金词产生和发展的角度,梳理了金词的发展脉络,以全新的视角阐释了民族文化的碰撞、融合是金词生长的语境,提出了金词的艺术面貌是由汉族词人与少数民族词人多元一体共同开创的。金词是对北宋词的新变和突破,它开拓了词文学的规模,丰富了文体表达方式,具有了中华多民族文学的品质。其视角、观点带来的学术价值,标志着当下金代文学研究取得的最新进展。  金词之为金词,其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