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初中语文;核心素养;核心教育;策略
陶行知先生生于1891年,那个年代中国处于政局动荡、外敌入侵时期。在那个民族危难之际,陶先生怀着“教育救国”的思想,投身于中国教育的发展之中。他的教育思想倾民声贴人性,注重教育与生活的联系,让教育回归生活回归平民。下面,本文将以陶行知思想为指导,对如何进行语文和谐课堂的构建进行探讨。
1 陶行知核心教育思想概述
1.1 “生活即教育”教育思想
在陶行知看来,将普通的生活情境和社会生活实践的内容纳入教育的范围,可以扩大、丰富教育。依据该思想,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的将一些生活中的场景和情境引入到课堂之中,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例和现象感知知识。
1.2 “社会即学校”教育思想
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的施教理念,其目的是打破教育仅局限在学校的局面,他主张社会办学,以便让更多的人拥有受教育的机会。同时,通过教育与社会的衔接,也能让教育更贴近生活、符合社会需要。
1.3 “教学做合一”思想
陶行知在教育教学中,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學思想。在教师施教过程中,作为老师既要关注自己教的状况,也应该关注学生间的差异性和学习的状况,要依据学生学的特点制定教的方案,要将教和学结合在一起。
2 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实价值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具有时代共进的特征。其价值主要有:一、重视教学做合一,利于调动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二、重视社会及生活情境在教育的作用,利于更好的提升学生的能力。所以,在实际教育中,注重教育与社会、生活的结合,不仅利于促进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也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提升。
3 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构建和谐语文课堂的策略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陶先对长期教育工作的总结和升华所得,具有很好的实践指导价值。下面,笔者运用陶行知思想,对构建和谐语文课堂提出一些策略。
3.1 乐于播撒爱心,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初中语文老师的教育的对象是一群思想活跃、对外界认识感性且易叛逆和冲动的孩子,对此,老师应该满怀爱心、耐心的去关心孩子,要时常面对微笑去感染学生。例如,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学生开始从小学阶段进入初中阶段,此时孩子语文学习的难度和深度加深,需要理解、背诵的文章增多,篇幅变长,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会下降,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此时的老师不应烦躁,应给予鼓励和关心,引导孩子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节奏,树立学习语文的信心。
3.2 关注生活,促进和谐育人环境的构建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虽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社会阅历毕竟有限,因此老师在语文课堂讲解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其生活的关注,依托孩子的生活方面的经历,进行诱导,让孩子从日常所见所遇到的事物中,明白一些道理,对一些现象进行对与错的判断,提高学生对外界事物的认知,提高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积累。所以,老师在语文课堂中可以以此为教育素材,让学生对某一个影片如《摔跤吧,爸爸》观看后的感想和受到的启发。对于初中生来说,关注他们的生活,让他们在学习中体会到生活与学习间的联系,利于和谐育人环境的构建。
3.3 恰到处理教、学、做三则关系,构建和谐教学模式
在陶行知先生看来,恰当处理教学做的关系,做到三者的有机结合与统一,是构建和谐教学的核心。面对一群思想活跃但思想又异变的孩子,老师不仅要认真执教,更应该根据初中生学习的特点及时调整教的方法,让自己的教学更适应孩子的接受能力。再者,由于初中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比较差,对外界现象主要以想象直观的认知为主,所以教师应具有“做”的能力,通过做一些手工教具,如简易画,并向孩子进行演示示范,让孩子能更好的直观理解。例如,在学习《少年闰土》这篇文章时,课文中闰土雪地捕鸟的情景,现在学生看后都会感到新奇,但是很多学生对文中的“竹匾”并不熟悉,对捕鸟的这种设计也不太清楚。这时,老师可以准备一个竹匾,在课堂上演示下这一捕鸟的过程,通过实际的制作和演示,能增强学生对文章捕鸟场景的感知。通过这样的教、学、做结合,也利于和谐教学的构建。
3.4 教人学真,促进人性向善
从陶行知教育的思想中不难看出,陶行知是十分推崇教人学真。在他看来,通过教育的实施就应该让人形成诚实、正直的品格。对于处于初中阶段的孩子来说容易受到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为此,在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应该充分借助课堂这一阵地,对孩子进行真善美思想的灌输,减少或者杜绝其不良思想的养成。如在课堂教学中,语文老师要积累更多的社会正能量素材如“最美女教师”的张丽莉,最美丽母亲吴菊萍等,在课堂讲解过程中进行有意识的渗透,促进孩子向善求真。语文老师平时课堂的耳濡目染,利用学生良好品性的形成。同时,作为一名老师,有责任和义务,促进孩子向善发展,这不仅是构建和谐课堂的需要,也是育人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李金兴.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当代语文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13.
[2] 袁美英.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下).2013(07).
(作者单位: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高湖镇初级中学)
陶行知先生生于1891年,那个年代中国处于政局动荡、外敌入侵时期。在那个民族危难之际,陶先生怀着“教育救国”的思想,投身于中国教育的发展之中。他的教育思想倾民声贴人性,注重教育与生活的联系,让教育回归生活回归平民。下面,本文将以陶行知思想为指导,对如何进行语文和谐课堂的构建进行探讨。
1 陶行知核心教育思想概述
1.1 “生活即教育”教育思想
在陶行知看来,将普通的生活情境和社会生活实践的内容纳入教育的范围,可以扩大、丰富教育。依据该思想,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的将一些生活中的场景和情境引入到课堂之中,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例和现象感知知识。
1.2 “社会即学校”教育思想
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的施教理念,其目的是打破教育仅局限在学校的局面,他主张社会办学,以便让更多的人拥有受教育的机会。同时,通过教育与社会的衔接,也能让教育更贴近生活、符合社会需要。
1.3 “教学做合一”思想
陶行知在教育教学中,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學思想。在教师施教过程中,作为老师既要关注自己教的状况,也应该关注学生间的差异性和学习的状况,要依据学生学的特点制定教的方案,要将教和学结合在一起。
2 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实价值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具有时代共进的特征。其价值主要有:一、重视教学做合一,利于调动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二、重视社会及生活情境在教育的作用,利于更好的提升学生的能力。所以,在实际教育中,注重教育与社会、生活的结合,不仅利于促进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也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提升。
3 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构建和谐语文课堂的策略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陶先对长期教育工作的总结和升华所得,具有很好的实践指导价值。下面,笔者运用陶行知思想,对构建和谐语文课堂提出一些策略。
3.1 乐于播撒爱心,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初中语文老师的教育的对象是一群思想活跃、对外界认识感性且易叛逆和冲动的孩子,对此,老师应该满怀爱心、耐心的去关心孩子,要时常面对微笑去感染学生。例如,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学生开始从小学阶段进入初中阶段,此时孩子语文学习的难度和深度加深,需要理解、背诵的文章增多,篇幅变长,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会下降,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此时的老师不应烦躁,应给予鼓励和关心,引导孩子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节奏,树立学习语文的信心。
3.2 关注生活,促进和谐育人环境的构建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虽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社会阅历毕竟有限,因此老师在语文课堂讲解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其生活的关注,依托孩子的生活方面的经历,进行诱导,让孩子从日常所见所遇到的事物中,明白一些道理,对一些现象进行对与错的判断,提高学生对外界事物的认知,提高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积累。所以,老师在语文课堂中可以以此为教育素材,让学生对某一个影片如《摔跤吧,爸爸》观看后的感想和受到的启发。对于初中生来说,关注他们的生活,让他们在学习中体会到生活与学习间的联系,利于和谐育人环境的构建。
3.3 恰到处理教、学、做三则关系,构建和谐教学模式
在陶行知先生看来,恰当处理教学做的关系,做到三者的有机结合与统一,是构建和谐教学的核心。面对一群思想活跃但思想又异变的孩子,老师不仅要认真执教,更应该根据初中生学习的特点及时调整教的方法,让自己的教学更适应孩子的接受能力。再者,由于初中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比较差,对外界现象主要以想象直观的认知为主,所以教师应具有“做”的能力,通过做一些手工教具,如简易画,并向孩子进行演示示范,让孩子能更好的直观理解。例如,在学习《少年闰土》这篇文章时,课文中闰土雪地捕鸟的情景,现在学生看后都会感到新奇,但是很多学生对文中的“竹匾”并不熟悉,对捕鸟的这种设计也不太清楚。这时,老师可以准备一个竹匾,在课堂上演示下这一捕鸟的过程,通过实际的制作和演示,能增强学生对文章捕鸟场景的感知。通过这样的教、学、做结合,也利于和谐教学的构建。
3.4 教人学真,促进人性向善
从陶行知教育的思想中不难看出,陶行知是十分推崇教人学真。在他看来,通过教育的实施就应该让人形成诚实、正直的品格。对于处于初中阶段的孩子来说容易受到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为此,在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应该充分借助课堂这一阵地,对孩子进行真善美思想的灌输,减少或者杜绝其不良思想的养成。如在课堂教学中,语文老师要积累更多的社会正能量素材如“最美女教师”的张丽莉,最美丽母亲吴菊萍等,在课堂讲解过程中进行有意识的渗透,促进孩子向善求真。语文老师平时课堂的耳濡目染,利用学生良好品性的形成。同时,作为一名老师,有责任和义务,促进孩子向善发展,这不仅是构建和谐课堂的需要,也是育人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李金兴.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当代语文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13.
[2] 袁美英.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下).2013(07).
(作者单位: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高湖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