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品教学如何进行拓展创新

来源 :少儿科学周刊·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in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调动初中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我认为,教学中灵活运用教材,拓展课程资源,拓宽教学的形式与渠道,构建开放性、动态的教学体系,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如何进行拓展教学?我想谈三方面问题:
  一、教学资源的拓展
  俗话说,“巧媳妇难成无米之炊”。要做一顿可口美食,除了不错的厨艺,还要有充足的食材和调料。教学也一样,上好一堂课,首先要有充足的教学资源。教师可围绕教材,把身边大量鲜活的信息引入课堂,为教学准备充足的素材,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1、活用引言、插图、案例进行分析
  新教材的每个章节都配有相应的引言、插图、案例、相关链接等辅助材料,它们与正文是紧密相连的:或承上启下、或画龙点睛、或启发引导。教学中我们要用活引言、插图等材料,挖掘这些材料的教育功能,启发学生理解课文,掌握基本观点。
  2、引用名言、警句、古語、俗语激发情感
  名言警句、古语俗话,它们极富概括性、哲理性、教育性,在教学中不可小瞧它们所起的作用。如教学《承担对社会的责任》,我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以天下为己任——毛泽东”三句名人名言导入新课,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三句话的含义是什么,他们的做法会产生什么社会影响?今天我们又该如何去做?然后老师简单讲解。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明白我们每一个人都对社会承担着一份责任,引发学生思考:“我该对社会做点什么”?带着这一问题自然进入新课的学习。
  3、浅析名词术语、概念增强教学逻辑性
  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越来越简洁、概括,一节课的正文内容往往三几行一段,三两段就概括完毕。很多名词术语、概念等都没有解释说明,这无疑给老师的教、学生的学增加了难度。教学中,有必要对名词、术语、概念进行研讨,它能增强教学的条理性、逻辑性。
  4、借用时政热点探讨问题
  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目标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恰当选材,借助时政热点、国内外新闻,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问题、分析社会现象,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
  5、利用学生身边发生的事取信于学生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拓展的案例如果是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更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树立起生活即教育的教材观,让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生活化,充分挖掘身边资源,用好生活教材,用事实取信于学生。
  6、巧用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启迪思维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问题感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学中巧妙运用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把书本知识融汇于故事中,能唤醒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教学手段拓展
  不同的教学方法创设的情景不同,学习体验也不同,教学效果也大不一样。当我们选取好拓展资源后,要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选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整合课程资源,让教学资源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从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思想品德课“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学得乏味。特别是有很多重点难点问题,单凭教师讲解,学生难于理解。通过运用录音、录像、课件等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化抽象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为形象的直观的知识,教学的重点问题就容易说清楚,难点问题就容易突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增强。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
  教学中通过小品、游戏、演讲赛、辩论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把拓展资源与教材内容融为一体,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探索和创新的环境,让学生从自己实践中认识规律,培养技能,悟出道理。如教学《和谐的文化乐章》我引导同学们围绕“全球化就是标准化”分为甲乙两方进行辩论:甲方认为,加入世贸、引进外资、跨国公司等举措有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所以说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共同趋势,目前,各国文化存在差异,不利于经济全球化发展,为更好地交往,文化方面也应该克服差异,实现全球标准化。乙方认为,经济全球化不应导致文化的单一。各国文化不分优劣,各有千秋,应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呈多元、和谐地发展。在一辩一答程中,同学们理解了文化是不可能标准化的。
  3、组织多种社会实践活动
  新课标强调以人为本,淡化学科体系,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课外资源,注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升华的过程,并通过参观、访问、调查等形式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要体现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组织者、促进者和监控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以及学生的观点,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切忌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武断地评判。我们在进行课堂拓展时不可好高骛远,人为给学生设置学习障碍,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水平,要考虑怎样拓展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2、要以落实教学目标为归宿。
  拓展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拓展训练,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设计任务时不能随意抓取现实生活实例来让学生进行拓展练习,应该有的放矢,紧紧围绕教材,围绕学生的实际,打开思路,拓宽视野,激发兴趣,学以致用。
  3、拓展的内容、手段应贴近生活。
  陶行知说:“教育起源于生活”,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实际。设计拓展的内容、手段当然也要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兴趣,具有真情实景。设计任务时要提供给学生明确、真实的信息,使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景中体会出哲理,受到启发和教育。
其他文献
摘 要:良好的商标汉译名称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不能立刻被看到,但它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促销效果。翻译美学在跨文化食品商标的汉译中尤为重要。本文介绍了商标汉译的特征以及原则,在翻译美学理论的基础上,详细探讨了商标汉译的几大策略,希望能够为商标汉译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翻译美学;食品商标;商标汉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强调的是儿童在学习中的主动探究精神。我们研究的课题,就是力图从尊重学生的这种精神需要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鼓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自由抒发感受,实现个性的自主发展。为此,我在实践中首先做“质疑切入点”的尝试。  质疑,是思维的
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了广大老师与家长的重视,其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道出了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学生即使离开了教师和课堂,也能获取新知识,发现新问题,从而提高语言理解和运用水平。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虽然花费了教师的不少心血,但是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是得不到很好的提高。由于小学生阅读量较少,尤
摘 要:糌粑、酥油茶等藏族传统饮食在藏区不仅作为物质食物存在于藏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同时作为精神文化存在于藏民的宗教信仰、人生仪轨之中。本文围绕糌粑和酥油茶展开,思考族群对特有“物”的体认,使“物”成为指代族群、模糊族群边界的可能。从而试图指出族群边界的多种可能性,不仅可以是政治的,文化的,也可以是扎根于民间群体的自我判断。  关键词:酥油茶;糌粑;族群;边界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
摘 要:“迷信”一词来源于何处?英文的“superstition”与汉语“迷信”有何区别?本文从对比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就“迷信”一词进行中英文溯源和对比分析。  关键词:迷信;对比;中英文  [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3--02  一、“迷信”一词溯源  (一)中文“迷信”概念  1.“迷信”定义  “迷信”的定义是什么?根据汉语
【摘 要】本文从分析农村初中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入手,探讨了如何从源头杜绝学困生形成;在教学实践中,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困生,帮助他们从学习中找到快乐,生活中得到平等。  【关键词】学困生 衔接 微笑  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升学的压力,部分教师和家长片面追求学生的考分,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及能力的培养,导致部分学生成为了学困生。农村初中教学条件和学习环境相对较差,这种情况尤为突出。如何做好这些学困生的转化工
摘 要:本文运用构式压制理论对古汉语中词性活用现象进行研究,提高了该理论的统一性和解释力,补充了汉语构式压制的研究,填补了该领域的这一空白。为古汉语演化理据的研究和构式语法的历时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古汉语;词类活用;构式压制  [中图分类号]:H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3--02  1.引言  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于漪老师在著作中谈到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课文中无声的文字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变成有声的语言。语言或铿铿锵锵,如金属撞击声;或潺潺淙淙,如小河淌冰。伴随着悦耳的音响,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就会叩击学生的心灵,学生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学得愉快,学得有效。”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有效的朗读指导非常必要。  一、感情范读,激发兴趣  教师精彩的范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朗读训练
[摘 要] 留守儿童是儿童中弱势群体,关注留守儿童的切身利益、保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成为解决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留守儿童人身权、受教育权和发展权等合法权益没有得到有效保护的原因分析,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农村家庭的稳定和谐及相关制度、机制的完善有所裨益。  [关键词]留守儿童 法律权益 保护  据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