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世界的联系

来源 :黄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修改《离那儿不远有个养老院》时,我突然想到,我与周围的事物到底存在怎样的联系?这并不是小说要表达的主题,但此刻我想到了这个问题。
  我发现,自己能够改变和真正能够涉足的事物都非常有限,我选择这个菜而不选另一个菜,我去这个公园而不去另一个公园,我穿这件或那件衣服,我翻这本书而不是那本书,而且我能够参与的场所绝大部分局限于办公室和自己的家。与此同时,网络新闻世界里正在发生各种各样的大事,有国与国之间匪夷所思的大事,也有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怪事。它们顶多触动了我的情绪,但我无法介入,也没有想去介入。它们像是伴随着我一起生活的必要的背景,一个虚假的变化着的新闻洪流。
  我住处的附近偶尔也会发生奇异的事情,比如某个人醉酒之后在床上抽烟,失火被烧身亡。我听到了消防队的警报声,也听了一些陌生人的议论。我甚至想起川端康成《雪国》结尾处的那场火灾,对于就在附近的亡魂来说,这样的议论和联想也许都是不恭敬的。但我确实想知道这个死者是否是我认识的人,或者是否有某种联系。没有。所以我难以在脑中建立起死者的任何印象。这个几乎发生在我一百米之内的事情,我也无法了解它的真相,我依然是一个局外人。
  如果我不去外地,外地似乎并不存在。如果我不出国,所有外国似乎也并不存在。报纸和网络里的外地图片和视频,浮荡着一种虚假之感,它们没有与我建立起真实的联系。它们像是为了特意蒙蔽我而以假乱真地被人制作出来的。但最近,我的一位同事去了外国,她在微信里不断发布图片,她站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王子运河附近,随手拍了附近的建筑。她站在凡高博物馆外面,拍了正在排队的外国人。但是她并没有停下脚步,她又去了瑞典、德国,她站在瑞典市政大厅留影。背后是金色大厅,她背后黄金一样威严而陌生的大厅居然也能隔着万里震撼了我,但最重要的原因是前景的她——这就是每周开会坐在同一个沙发上的同事,甚至她的着装也没有大的变化,她的发型还是前几天看到的。她面带笑容看着镜头,也就是看着图片之外的我,这是她往日遇见同事的那种客气和喜悦的笑脸,这种熟悉令你猛然间会试图回应。之后,她又来到诺贝尔博物馆,并在瑞典吃了日本寿司。她在微信里发文说,这是改良后的日本寿司。你会联想到她说这句话的口吻。在德国,她拍了科隆大教堂的外景,这座教堂的气象也让我惊叹,最重要的是图片所展示的那种真实!这不是书里那个死板的教科书般的图片,而是我的同事所拍,这是她出现在那里的某个时刻捕捉的,教堂宏伟的形体上点缀着繁琐的装饰,这些装饰看不到细部,只留有一些淡墨色的混合在一起的不明线条和图案,也许正是这种含混,才造成教堂更为神秘的整体气象。尤其是,上面还有我熟悉的人投注其上的真实目光。
  接着,她走进教堂,拍到两位穿着鲜亮红衣的红衣主教。这是红衣主教第一次作为照片出现在我的视野里。镜头距离红衣主教的背影只有三米左右,背影占了整个图像的不到一半,主教远处散落着一些游客的较小身影。由于是主教的背影,两袭大大的延伸到脚部的红衣就成了主角。鲜艳的红衣透着亮色,领口一圈黑色,靠近下部也有一圈黑色。左边的主教头顶微秃而下部花白,右边的主教头顶光秃。他们就像是从文字世界里突然闯进了真实世界,你甚至能感觉到同事正在他们背后拍片时的振奋,以及她可能会有的那种情绪反应。他们脱离了文字中赋予“红衣主教”那种过分的神圣性,以及过分的象征,他们变成了我的同事眼前的两个人物,而此刻,我也看到了他们。不过,他们的生活,我更是无法得知,我的同事也只是与他们偶遇,我只是看到了他们的照片。他们只是微微漂浮在世界表面一下而已。
  这让我联想起以前做记者时的感觉。当时,我试着作为介入者走到许多地方,我不仅仅是有权利问我无法预料的陌生人,而且这似乎更是一种义务,是必须做的一件事情。我记得第一次以记者的身份出现在某个机关,我要采访一个公安处级领导,单位和我都没有与之预先沟通。站在这个领导的办公室外面,我已经看到里面有个严肃的中年男人坐在那里。他已经习惯于自己公安局处级领导的身份,那赋予他毫不含糊的权力上的威严,这也体现在他无意中瞅过来时,目光里对我这个有点鬼祟的身影不屑和略略恼怒的神色。突然之间,我感觉周围的空气凝固起来,觉得自己需要扮演一个新的身份,但无法找到这个身份的自信。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只是一个刚刚毕业不久,漂泊在省城的打工者。但我已经没有退路,只好迎着心中陡然刮起的狂风艰难前行。他已经抬起头,盯着我,一眼看过来,仅仅凭借我的衣着和姿态,他已经把我归入一个可以训斥和随意打发走的类别,他厌烦和警惕的目光压制着我发热的面额,我忘不了其中的锋芒,快走近的时候,我突然听见自己说:
  我是某某报社的。
  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说出这几个字,我没敢提到记者。我似乎并不敢堂而皇之地号称记者。可能是我的声音低,他皱起眉头看着我,我几乎没有勇气再说一遍。但是突然之间,这位领导明白了,他几乎在一瞬间改变了态度,他的脸迅速舒展开来,带着客气和警惕的笑容问:哦,你是报社记者?
  看到身边的氛围突然变得稍稍平等和被尊重了,让我惊异和喜出望外。就在这一瞬间,我分明感觉到记者这个新的身份披在了我的身上,走出办公室的时候,我意识到我已经不是之前的那个人。
  这个新的身份的改变,也微妙地改变了我跟世界的联系。我常常介入和改变的是别人的生活,而不是自己的。等我强行介入一个事件,常常是某个已经发生但尚未被广为关注的新闻事件,比如非常凶残的黑店打斗事件,我采访到心有余悸的当事人,我试图诱惑他说出更多的事实和细节。之后,我采访更多的人,不同的人提供了大量的细节,这些细节慢慢拼贴出一个比较完整的事件轮廓,但总会有不少细节互相抵触,慢慢地,这些抵触的细节使得事件有了大量无法探明的部分,如果你只需要整个事件的结果,那总是相对容易的,但事件的过程,总是伴随着这样那样的黑洞。
  那次,我们准备闯进孤零零地立在公路边的黑店,四周荒凉,黑店貌似已经人走房空,而且已经没有打斗过的痕迹,血迹也被过路的车碾压消失。就在我们快要走到黑店附近的时候,黑店的烟囱里突然冒出青烟,这让我们感到惊愕。最终,我们没敢进去黑店。这个新闻无疑也缺失了黑店的具体信息。
  尽管常常无法辨识事件中的唯一的真实,但我当时荒谬地感觉世界似乎正在我的掌控之中,因为我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一些人的生活。等我从激荡的事件中心回来,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我甚至产生了恍惚之感,我对自己的平庸生活产生了怀疑,也甚至对这样一种生活中的我产生怀疑,觉得这个生活,以及这个生活中的我都是假的、可以忽略的空壳般的生活。
  现在,我感觉那个记者身份已经不再附着于我,这是一个非常长的缓慢而主动地抛弃的过程。这样一想,我发现目前居然一直处在被当时认作“假”的生活当中,我无法真正介入我周围的差不多所有事物,以至于同事所拍的两个红衣主教的背影都震惊了我。
  然而,对我来说,不管介入还是不介入,真实最终是无法真正触及的。好在可以用虚构和描述对抗这个事实上无法把握的世界,《离那儿不远有个养老院》就是这样一个企图中的一个。作为小说,它有不成熟的地方,但它让我想起我与世界的联系,想起差不多被自己遗忘的记者身份。
其他文献
中科院一篇博士论文走红  中科院一篇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在网络上走红,令无数网友动容。4月19日,作者给网友回信:愿大家努力终有所成。人生多舛,却咬牙跟命运掰手腕;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始终笃信读书改变命运。感动网友的不是当事人遭遇的苦难,而是他直面苦难的勇气和坚韧。苦难不值得美化,瓦解苦难,活成一束光,才能获得时代的丰厚馈赠!  @歇歇再走: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持续解题中: 看惯
一   我曾经站在布古尼的街头,在一块很大的牌子上识别一堆法语单词。牌子是马里国家公路局竖起的,写着这条始于布古尼终于锡加索的待修公路的出资方、建设方、监理方等信息。建设方写着我们总公司的全称。法语陌生难记,一些同事工作几个月,依然记不住公司全称,好在似乎也不需要记住,对业主方、监理方和本地工人及沿线居民,我们只要说公司名称的几个缩写字母就可以了,有时候连字母都不用说,这一带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亚洲
他要找的东西就在那里。  它位于前方两百二十公里外,从顶端到底部足有几百公里高,直径超过了二十公里,斑驳的褐色、深灰色和暗红色条带在它不断变化的表面上忽隐忽现、游移不定,仿佛在流动水面上漂浮的油脂。它的底部直插进覆盖着富含硫化物和深褐色雾霭的液态氢海洋中,顶端则连接着一大片脏棉絮般的、由灰白色的氨冰和透明的水冰混合形成的云雾,看上去就像是北欧神话中连接天地的宇宙大梣树。浓密的云团在它的周围沿着顺时
嵌合体(CHIMERA)  生物学中人们把它当作一个常用术语,一般译成“嵌合体”,指的是来自不同个体的生物分子、细胞或组织被结合在了一起成为一个生物体。  ——百度百科  1.奇美拉(Chimera)  它有山羊的身体,狮子的头颅,蛇的尾巴,乃是妖王提丰与蛇妖艾奇德娜所生。  ——古希腊《书库》第2书,第3章  我看着她走进来。  六年来我一直想知道,在这女妖般柔软光洁的皮肤之下,究竟包裹着一台多
看过一则脑筋急转弯:如果世上的痛分十二等,第一等是蚊子的“亲吻”,第十二等是母亲分娩的阵痛,那么第十三等的痛会是怎样的?答案是轻松而又诙谐的——母亲分娩时被蚊子咬了一口,但却也告诉我们,人生在世怎会不经历痛呢?既然痛在所难免,就看我们如何应对了。  有些人受一点痛,便“哇”的一声哭出来。或许这是本能使然,但这也说明他们缺乏磨炼,虽然有婴儿般纯净简单的心,却过于脆弱。也有的人会在经历痛之后,变得善言
2019年12月11日,中美合拍动画片《哪吒与变形金刚》公布了一则预告片。片中,哪吒和他的朋友们可以变身成汽车人,和擎天柱、大黄蜂等我们熟悉的变形金刚一起打败黑暗势力。该动画片目前暂定于2020年上映。  網友平平无奇的男孩: 莲花身融外星技,火种源唤洪荒力。长枪挑破“次元壁”,妖魔鬼怪无处去。  网友Jonianda: “毁童年”系列再添一员,神话变成了科幻故事。  网友渺渺归否: 国漫刚刚起步
闫文盛,1978年生于山西介休,从事文学创作二十年,现为山西文学院专业作家。农家子弟踏实勤奋的朴素信条,和与生俱来的敏感性情构成他文字生涯中的首位老师。1996年,闫文盛的第一首诗在《中国校园文学》发表,此后六七年里,诗歌成为他宣泄积郁、抒发感悟的寄托。在此期间,他经历了四年苦闷而乏味的小县城生活,半年奔波转徙的异地打拼,青春的激情逐渐凝为冷峻的思虑,创作重心随之转向更能直接表达这种体悟的文体——
威廉·巴顿(1950~)  威廉·巴顿是一位来自美国的科幻小说作家,除了独立创作外,他还和另外一位作家迈克尔·卡波比安科合作著书。他的作品多涉及冷战、星际旅行和太空歌剧①题材,有三部长篇小说入围菲利普·K.迪克纪念奖:《灵魂转世》(The Transmigration of Souls)、《良心之举》(Acts of Conscience)和《当我们还真实》(When We Were Real)。
小说写久了,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小说会给人带来什么?为什么二三十年,可能更久,甚至一生,我们都乐此不疲地写它呢?   有人说为了倾诉。也有人说为了让更多的人爱自己。我在年轻时,也曾这么想过。每每文章变成铅字时,感觉自己的心事有了更多的读者,得意之情油然而生。   后来,随着岁月的推移,越来越觉得写小说,其实是想了解更复杂的社会,理解更多的人,特别是那些我们平时忽视了的人,或者与我们熟悉的生活
只要是农村人,谁没有见过柴禾?但是有谁像刘亮程这样关注、思考这不起眼的柴禾,而且是它漫长的“一生”?在常人看来,柴禾仅供烧火做饭或取暖,但在刘亮程的眼里,它是有细节的,有故事的,有生命的,它慢慢地衰变、朽烂直至“死亡”。这普通而又宿命的柴禾,引导我们的思想走向丰富,走向远方,给我们一种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种全新的眼光。  我们搬离黄沙梁时,那垛烧剩下一半的梭梭柴,也几乎一根不留地装上车,拉到了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