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顿中午饭的辽阔
早饭后,牧家游主人问我上哪里。我说我去明安草原看望诗人毕力格巴特尔,他说他家有上百匹骏马、三百多头羊,壮观得很。这个宽大的圆脸红彤彤的中年男人坚持自己开车送我去。
出发时9点过,到达交接的地方已是中午12点。不习惯一大早就吃大肉,肚子鸣响如鼓。毕力格巴特尔自己驾车,在公路边接到我,方向盘一转,就进入草原。
这才是真正通向草原深处的路,那是碧绿的草丛中两道深深的车辙印子,从前过勒勒车, 现在是吉普车和卡车,祖祖辈辈靠这两道车辙, 保持着和外界的关系,每一条路都通向遥远的地方,每一条路都铭刻着这片草场的兴衰和历史,凝聚着记忆,也凝聚着情感。
车辙两边是碧草如云的草地、草坡和怪石嶙峋的石坡和石头山,又走了一个多小时,肚子里的饥饿已经进入疯狂状态,我已经没兴趣跟他谈诗歌。草原诗人发表诗歌,不仅靠报刊, 还可以通过朗诵来发表。草原每年举办一次诗歌那达慕大会,也就是原创诗歌朗诵大赛。不分职业,只要热爱诗歌,就可以在这个盛会上登台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获奖者便被大家称作诗人。通过这个盛会,发现了无数的草原诗人。毕力格巴特尔就是这个盛会的获奖者之一。
就在这时候,前面远远一座小丘下面,出现了一幢平房,房子左侧是一大圈围墙,羊圈。我想这应该是毕力格巴特尔的家了。
毕力格巴特尔在屋子前面把车停稳,问我饿不饿。我回答,不是马上就能解决问题了嘛!院子的门没有锁,仅靠门扣挂着。在取下门扣之前,毕力格巴特尔的一个细小的动作让我觉得有点怪异:他在门上敲了几下,用蒙古语喊了几声。喊几声很正常,说不定在招呼家人出来迎客。敲门则有违常规,谁进自己家的门要敲门呢?仅一念闪过,未及多想,人就已经进院子。毕力格巴特尔又喊了几声,不见有人答应,便把我请进屋子里,打开窗子边的柜子, 端出一盘油果子,招呼我坐下来吃,然后转身进了厨房,不一会儿就端上来一大盘手扒羊肉和两大碗奶茶。
刚吃到嘴里,就听院门开启的声音,接着进来一个脸庞枣红的男人,身子像铁塔。毕力格跟他交谈起来,不时发出热情的笑声。铁塔汉子的热情写在脸上和听不懂的蒙语上。毕力格向那汉子介绍说:“这是我的汉族诗人朋友!”然后向我介绍说:“这位是这家的主人!”我心里顿时吃惊得像到了外星球。要在别的地方, 擅闯别人的屋子,还自取别人的酒肉,在人家家里吃开了,跟擅自使用了人家的老婆,后果估计是差不多的。我心想,我千万别出声,看他俩如何收场,现在笑着说,说不定下一刻钟就会电闪雷鸣。看他俩那块头,都粗壮结实, 我是谁的忙都帮不上的。我还有点小小的坏心思:千里万里,跑到内蒙古来看人家打一场架, 难道会比看一场好莱坞动作大片差?我告诫自己:别出声啊别出声,千万别出声!
事情没有向我想象的方向发展,两个人嘻嘻哈哈交谈了几句,铁塔汉子转身进了厨房。
我问毕力格:“这是你的老朋友?”毕力格说: “不是,我们刚认识。”“他刚才说什么?”“他跟我们打招呼,说客人来了主人却不在家,请我们多多包涵!”我在心里问自己:这这这, 是在地球上吗?
不一会儿,铁塔汉子给我们端上来一大盘看起来花朵一般的羊肉大葱饺子。从柜里取出一大壶马奶子酒,三个人围坐在炕桌边,欢快畅饮起来。当铁塔汉子知道毕力格巴特尔就是上届诗歌那达慕的金奖得主后,高兴地牵起毕力格的手,在他们家里和院子里不同位置,照了好几十张照片。
酒足饭饱,告辞之前,我取出钞票准备酬劳铁塔汉子,铁塔汉子立即不高兴了:“请两个通神的诗人吃顿饭,是我一辈子的光荣,你们是长生天派来给我的这份光荣,谈钱你就是看不起我了。”毕力格制止我,从后备厢里取出两瓶蒙古王酒,这铁塔汉子倒是收下了。
路上我说:“毕力格,你这是酒驾。”毕力格说:“这点酒只够塞牙缝,唱几支歌就找不见了;再说, 草原那么辽阔,想怎么开,就怎么开。”
到了毕力格家,又喝了一阵奶茶。我问他骏马呢羊群呢。他说得等到第二天中午饮马饮羊的时候。他邀请我去他的草场逛逛。我心想不错啊,像在我老家四川西昌,人均两亩土地, 家里最多的时候有十五亩土地,花不了多少时间就能逛完。
吉普车沿着勒勒车的车辙开到太阳快落山,还不见草场的尽头。我问毕力格:“你家的草场到底有多大?”“我家的草场不大,跟别的人家比起来,小小的。”“不大到底是多大?”“两万五千亩。”我以为听错了,又问一遍,再次得到准确回答后,有那么一会儿, 脑子里一片空白,既想不出一句对白,也不知道是悲还是喜,两万五千亩,在南方差不多就是一个乡镇的面积了。
这时候远处出现了两个蒙古包。我想,也许又要重复中午的情节了。毕力格告诉我,这是我家放牧用的包子。门扣上插了截树枝就当锁。蒙古包外面有几块太阳能电子板,保证蒙古包里的冰柜不会缺电;蒙古包里一应俱全, 煮好的手扒肉在冰柜里,风干的肉干挂在架子上,可供睡眠的炕和毛毡一样不缺,炕头上有一个储满饮用水的大水罐。我心想,要是到了山穷水尽,不妨到内蒙古写诗流浪,只要多有几个这样的蒙古包,就能繼续流浪下去,把诗歌继续写下去,让每一行诗,都带着羊肉和马奶子酒的芳香。
我谈起中午的奇遇。毕力格说,这不是什么奇遇,这是内蒙古高原的传统,过去我们一半靠放牧,一半靠狩猎,帐篷支在哪里,哪里就是我们的家,搬走之后,草原上不会留下任何痕迹,一切吃穿用度,都取自草原,因此, 从来没有财产的概念,家里不会存放金银细软, 连锅碗瓢盆、酸奶和羊肉都是大家的。“草原是大家的,羊肉和酸奶也是大家的!”在辽阔的大草原上,照传统谁家的门都不会上锁,客人到了家里来,吃喝都按自己的量来取,不会多占,更不会拿走。
安静的草原多么清澈
草原如此辽阔,绿草蔓浸了每一条路,都那样悠长。20世纪50年代,阿拉善的人大代表骑骆驼到兴安盟参加人代会,提前二十天启程,风餐露宿,在路上走了四十五天,到了兴安盟,会议已于二十天前结束。代表们领取文件,返回阿拉善又走了四十多天。 草原诗人毕力格巴特尔有两万五千亩草场,我们以为他会畜养成千上万只羊。“不。”他说,为保护草场,他只养了三百多只羊、八九十匹骏马。靠这些羊和马,每年收入四五十万元。正因为他严格控制蓄养数量,他的羊群和马匹才得以放养,草场始终绿草如茵。第二天早上,透亮的阳光从清澈碧蓝的天空中均匀地洒下,我们从草原深处的蒙古包返回毕力格的家。从他家墙面上三四平方米大的太阳能电子板上,找到了草原深处没有电线杆, 却能使用所有电器的答案。
毕力格的卧室就是他写诗的书房。跟一般的书房不同,他的书房只有十几本蒙古语书籍。他说,那都是国际大诗人的诗。
我从前遇到的诗人,大多激情澎湃,慷慨激昂。毕力格却是沉默的,问一句答一句。黑而且瘦的脸上,写满沉静和安详。只有眼镜片后那双清澈而睿智的眼睛,才显示出他诗人特有的活泛。
看见他,就像看见草原上一株安静的草、一棵沉默的树。
长期在草原上放牧,使他的诗是那种不是因为阅读,不是因为有写作的念头而写出来的诗,那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真情流露,是一种源于对生命和自然的感恩而发自内心的吟哦。
他的羊群能看懂他的眼神。他的每一只羊都有自己的名字,他站在羊群前面喊一声,相应的羊就会挤出羊群,跑到他的面前。当他赶着羊群一个人行走在广袤的草原上,他便把他的诗歌转换成歌曲,他的歌曲唱给内心的寂寞与安静,唱给壮美的草场和羊群,唱给苍天、流云和看不见的风。
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放牧,不管会不会写诗,每一个牧民的心中也许都有一两行“天苍苍,野茫茫”那么优美的句子。草原有多辽阔, 毕力格的歌声便有多辽阔。他唱出的每一个音符都经过千百遍打磨,每一個音节都有脉搏在跳动。因为真诚,所以动听且动人。使人相信, 最美的诗歌在草原上。一个连牧民都能写诗的民族,如同俄罗斯一个村庄都可以搞交响音乐会,是真正能见素质和品位的。
外面世界的纷繁复杂,从来没有搅乱过他的内心,他不明白世外的纷繁,也从未经历过复杂的尘世。倘若让他进入城市,哪怕一天工夫, 他都会不习惯,都会选择逃离。
毕力格在草原上不仅放牧、写诗,还是个不错的修理工和兽医。在毕力格的储藏室,我看见手柄光滑的凿子、斧头、刨子、手锯等, 这些都是修理蒙古包的工具,还有炮制好的用于捆绑的熟牛皮绳子。马和羊生产的时节,毕力格还是接生员;打羊毛的时候,他又是羊毛工。连家人偶尔有个头疼脑热,毕力格也会无照行医,治愈率达到百分之百。
方圆十公里半径内,只有毕力格一家牧民, 在这样的环境里,锻炼了他诗人的思考,也锻炼了他俗人的能力,他自由地穿梭于诗人和俗人之间,诗人和俗人于他是合二为一的,都是他的生活方式。
毕力格兄弟把绵羊和山羊按照三比一的比例混养。他说,绵羊温顺,山羊警觉,绵羊遇到危险只晓得挤到一起,山羊会发出警报,会叫,还会跳跃;晚上入栏,绵羊挤到中间,山羊在外围;到了冬天山羊怕冷,挤到绵羊中间, 正好暖和。
穿过无数草原、戈壁和沙漠,我发现,只有水草丰茂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蓄养牛。毕力格告诉我,草原上的牛基本上用干体力活的, 比如来拉车。不是对牛有偏见,而是牛吃草像铲草机,所到之处,一片精光,对草场不利; 这一点比不上羊和马,羊和马吃草总是东吃一口、西吃一口,尤其是绵羊,只吃草尖最嫩的部分,这样吃了长,长了吃,草原永远是绿绿的。
辽阔的草原如此安静,安静得你用很轻很轻的声音交谈,都能传得很远。在安静的草原, 每一点细小的声音,都具有非常强的穿透力。上午的阳光浇透了我,我在草原上漫步,突然, 耳边传来燕子的呢喃,那么干净,那么细小, 那么喜悦。我以为来自身旁的天空,扭头环顾四周,只有碧蓝的天空、绿绿的草场。呢喃声不断,寻着声音寻找,终于在二十多米外房门终年敞开的杂物间找到。
杂物间的屋梁上有一个燕巢,一只燕子正在孵蛋,另一只燕子不停来回奔忙,为巢里的燕子衔回食物。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燕巢,每一粒黄豆大小的土粒中间都夹着一根两尺多长的马鬃,有多少粒土粒,就有多少根马鬃。风吹过来,马鬃在空中轻轻飘拂。不知草原上的燕巢是不是都带着如此好看的马鬃流苏?莫非燕子来到了这里,都懂得把自己的巢筑得更美一些?
太阳西斜的时候,沉默寡言的牧民诗人带我爬上一座状如一对狮出巡的石头山。站在山顶上举目四望,牧草无边。山上有马头的枯骨。诗人告诉我,为表示对马的尊敬,他们把骏马的头骨放到石头山的最高处,让它离长生天更近一些。
沉默的诗人还带我们去参观他的羊群。落日西斜,逆光之下,夕阳为每一只羊镶嵌了银边。在头羊的带领下,羊群安静地啃食牧草。偶尔有一只羊羔呼唤,声音恍惚如从天外传来, 清脆悠远。诗人用眼神跟羊群交流,他也许告诉羊群我们是远客,是一群按照内心的选择调动文字的人,说不定它们会被写进某一段文字。羊群齐刷刷转过头来,带着惊奇的眼神安静地看着我们。
人跟自然贴得如此之近,近得只剩一个眼神的距离。此时,我感到自己也是一株草、一只羊、一块石头。
站在高处看落日西沉,把“博大”“辉煌”之类的形容词全用干净,都不算奢侈。七月的风, 有些冷了,我久久不愿离去,安安静静地站在那里看着落日。朋友于逆光中悄悄替我拍了一张照片。照片上我成了剪影,成了大地上凸起的一部分,我的四周是翡翠色的苍穹。我珍爱这张照片,这才是真正的独立苍茫。
往牧区寄信是件非常奢侈的事情,手机在牧区几乎没有信号。薄暮十分,我们跟诗人毕力格巴特尔道别,以后还能不能再见面,能不能联系得上,谁也说不清楚。给他拍的照片得等返回后才能冲印。即使冲印出来,不知道如何才能交到他手上。心头不禁怅然。
他在属于他的草场上安静着,他也在我的心头被无数遍想念。
(选自2021年第1期《青岛文学》)
原刊责编 章 芳
早饭后,牧家游主人问我上哪里。我说我去明安草原看望诗人毕力格巴特尔,他说他家有上百匹骏马、三百多头羊,壮观得很。这个宽大的圆脸红彤彤的中年男人坚持自己开车送我去。
出发时9点过,到达交接的地方已是中午12点。不习惯一大早就吃大肉,肚子鸣响如鼓。毕力格巴特尔自己驾车,在公路边接到我,方向盘一转,就进入草原。
这才是真正通向草原深处的路,那是碧绿的草丛中两道深深的车辙印子,从前过勒勒车, 现在是吉普车和卡车,祖祖辈辈靠这两道车辙, 保持着和外界的关系,每一条路都通向遥远的地方,每一条路都铭刻着这片草场的兴衰和历史,凝聚着记忆,也凝聚着情感。
车辙两边是碧草如云的草地、草坡和怪石嶙峋的石坡和石头山,又走了一个多小时,肚子里的饥饿已经进入疯狂状态,我已经没兴趣跟他谈诗歌。草原诗人发表诗歌,不仅靠报刊, 还可以通过朗诵来发表。草原每年举办一次诗歌那达慕大会,也就是原创诗歌朗诵大赛。不分职业,只要热爱诗歌,就可以在这个盛会上登台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获奖者便被大家称作诗人。通过这个盛会,发现了无数的草原诗人。毕力格巴特尔就是这个盛会的获奖者之一。
就在这时候,前面远远一座小丘下面,出现了一幢平房,房子左侧是一大圈围墙,羊圈。我想这应该是毕力格巴特尔的家了。
毕力格巴特尔在屋子前面把车停稳,问我饿不饿。我回答,不是马上就能解决问题了嘛!院子的门没有锁,仅靠门扣挂着。在取下门扣之前,毕力格巴特尔的一个细小的动作让我觉得有点怪异:他在门上敲了几下,用蒙古语喊了几声。喊几声很正常,说不定在招呼家人出来迎客。敲门则有违常规,谁进自己家的门要敲门呢?仅一念闪过,未及多想,人就已经进院子。毕力格巴特尔又喊了几声,不见有人答应,便把我请进屋子里,打开窗子边的柜子, 端出一盘油果子,招呼我坐下来吃,然后转身进了厨房,不一会儿就端上来一大盘手扒羊肉和两大碗奶茶。
刚吃到嘴里,就听院门开启的声音,接着进来一个脸庞枣红的男人,身子像铁塔。毕力格跟他交谈起来,不时发出热情的笑声。铁塔汉子的热情写在脸上和听不懂的蒙语上。毕力格向那汉子介绍说:“这是我的汉族诗人朋友!”然后向我介绍说:“这位是这家的主人!”我心里顿时吃惊得像到了外星球。要在别的地方, 擅闯别人的屋子,还自取别人的酒肉,在人家家里吃开了,跟擅自使用了人家的老婆,后果估计是差不多的。我心想,我千万别出声,看他俩如何收场,现在笑着说,说不定下一刻钟就会电闪雷鸣。看他俩那块头,都粗壮结实, 我是谁的忙都帮不上的。我还有点小小的坏心思:千里万里,跑到内蒙古来看人家打一场架, 难道会比看一场好莱坞动作大片差?我告诫自己:别出声啊别出声,千万别出声!
事情没有向我想象的方向发展,两个人嘻嘻哈哈交谈了几句,铁塔汉子转身进了厨房。
我问毕力格:“这是你的老朋友?”毕力格说: “不是,我们刚认识。”“他刚才说什么?”“他跟我们打招呼,说客人来了主人却不在家,请我们多多包涵!”我在心里问自己:这这这, 是在地球上吗?
不一会儿,铁塔汉子给我们端上来一大盘看起来花朵一般的羊肉大葱饺子。从柜里取出一大壶马奶子酒,三个人围坐在炕桌边,欢快畅饮起来。当铁塔汉子知道毕力格巴特尔就是上届诗歌那达慕的金奖得主后,高兴地牵起毕力格的手,在他们家里和院子里不同位置,照了好几十张照片。
酒足饭饱,告辞之前,我取出钞票准备酬劳铁塔汉子,铁塔汉子立即不高兴了:“请两个通神的诗人吃顿饭,是我一辈子的光荣,你们是长生天派来给我的这份光荣,谈钱你就是看不起我了。”毕力格制止我,从后备厢里取出两瓶蒙古王酒,这铁塔汉子倒是收下了。
路上我说:“毕力格,你这是酒驾。”毕力格说:“这点酒只够塞牙缝,唱几支歌就找不见了;再说, 草原那么辽阔,想怎么开,就怎么开。”
到了毕力格家,又喝了一阵奶茶。我问他骏马呢羊群呢。他说得等到第二天中午饮马饮羊的时候。他邀请我去他的草场逛逛。我心想不错啊,像在我老家四川西昌,人均两亩土地, 家里最多的时候有十五亩土地,花不了多少时间就能逛完。
吉普车沿着勒勒车的车辙开到太阳快落山,还不见草场的尽头。我问毕力格:“你家的草场到底有多大?”“我家的草场不大,跟别的人家比起来,小小的。”“不大到底是多大?”“两万五千亩。”我以为听错了,又问一遍,再次得到准确回答后,有那么一会儿, 脑子里一片空白,既想不出一句对白,也不知道是悲还是喜,两万五千亩,在南方差不多就是一个乡镇的面积了。
这时候远处出现了两个蒙古包。我想,也许又要重复中午的情节了。毕力格告诉我,这是我家放牧用的包子。门扣上插了截树枝就当锁。蒙古包外面有几块太阳能电子板,保证蒙古包里的冰柜不会缺电;蒙古包里一应俱全, 煮好的手扒肉在冰柜里,风干的肉干挂在架子上,可供睡眠的炕和毛毡一样不缺,炕头上有一个储满饮用水的大水罐。我心想,要是到了山穷水尽,不妨到内蒙古写诗流浪,只要多有几个这样的蒙古包,就能繼续流浪下去,把诗歌继续写下去,让每一行诗,都带着羊肉和马奶子酒的芳香。
我谈起中午的奇遇。毕力格说,这不是什么奇遇,这是内蒙古高原的传统,过去我们一半靠放牧,一半靠狩猎,帐篷支在哪里,哪里就是我们的家,搬走之后,草原上不会留下任何痕迹,一切吃穿用度,都取自草原,因此, 从来没有财产的概念,家里不会存放金银细软, 连锅碗瓢盆、酸奶和羊肉都是大家的。“草原是大家的,羊肉和酸奶也是大家的!”在辽阔的大草原上,照传统谁家的门都不会上锁,客人到了家里来,吃喝都按自己的量来取,不会多占,更不会拿走。
安静的草原多么清澈
草原如此辽阔,绿草蔓浸了每一条路,都那样悠长。20世纪50年代,阿拉善的人大代表骑骆驼到兴安盟参加人代会,提前二十天启程,风餐露宿,在路上走了四十五天,到了兴安盟,会议已于二十天前结束。代表们领取文件,返回阿拉善又走了四十多天。 草原诗人毕力格巴特尔有两万五千亩草场,我们以为他会畜养成千上万只羊。“不。”他说,为保护草场,他只养了三百多只羊、八九十匹骏马。靠这些羊和马,每年收入四五十万元。正因为他严格控制蓄养数量,他的羊群和马匹才得以放养,草场始终绿草如茵。第二天早上,透亮的阳光从清澈碧蓝的天空中均匀地洒下,我们从草原深处的蒙古包返回毕力格的家。从他家墙面上三四平方米大的太阳能电子板上,找到了草原深处没有电线杆, 却能使用所有电器的答案。
毕力格的卧室就是他写诗的书房。跟一般的书房不同,他的书房只有十几本蒙古语书籍。他说,那都是国际大诗人的诗。
我从前遇到的诗人,大多激情澎湃,慷慨激昂。毕力格却是沉默的,问一句答一句。黑而且瘦的脸上,写满沉静和安详。只有眼镜片后那双清澈而睿智的眼睛,才显示出他诗人特有的活泛。
看见他,就像看见草原上一株安静的草、一棵沉默的树。
长期在草原上放牧,使他的诗是那种不是因为阅读,不是因为有写作的念头而写出来的诗,那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真情流露,是一种源于对生命和自然的感恩而发自内心的吟哦。
他的羊群能看懂他的眼神。他的每一只羊都有自己的名字,他站在羊群前面喊一声,相应的羊就会挤出羊群,跑到他的面前。当他赶着羊群一个人行走在广袤的草原上,他便把他的诗歌转换成歌曲,他的歌曲唱给内心的寂寞与安静,唱给壮美的草场和羊群,唱给苍天、流云和看不见的风。
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放牧,不管会不会写诗,每一个牧民的心中也许都有一两行“天苍苍,野茫茫”那么优美的句子。草原有多辽阔, 毕力格的歌声便有多辽阔。他唱出的每一个音符都经过千百遍打磨,每一個音节都有脉搏在跳动。因为真诚,所以动听且动人。使人相信, 最美的诗歌在草原上。一个连牧民都能写诗的民族,如同俄罗斯一个村庄都可以搞交响音乐会,是真正能见素质和品位的。
外面世界的纷繁复杂,从来没有搅乱过他的内心,他不明白世外的纷繁,也从未经历过复杂的尘世。倘若让他进入城市,哪怕一天工夫, 他都会不习惯,都会选择逃离。
毕力格在草原上不仅放牧、写诗,还是个不错的修理工和兽医。在毕力格的储藏室,我看见手柄光滑的凿子、斧头、刨子、手锯等, 这些都是修理蒙古包的工具,还有炮制好的用于捆绑的熟牛皮绳子。马和羊生产的时节,毕力格还是接生员;打羊毛的时候,他又是羊毛工。连家人偶尔有个头疼脑热,毕力格也会无照行医,治愈率达到百分之百。
方圆十公里半径内,只有毕力格一家牧民, 在这样的环境里,锻炼了他诗人的思考,也锻炼了他俗人的能力,他自由地穿梭于诗人和俗人之间,诗人和俗人于他是合二为一的,都是他的生活方式。
毕力格兄弟把绵羊和山羊按照三比一的比例混养。他说,绵羊温顺,山羊警觉,绵羊遇到危险只晓得挤到一起,山羊会发出警报,会叫,还会跳跃;晚上入栏,绵羊挤到中间,山羊在外围;到了冬天山羊怕冷,挤到绵羊中间, 正好暖和。
穿过无数草原、戈壁和沙漠,我发现,只有水草丰茂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蓄养牛。毕力格告诉我,草原上的牛基本上用干体力活的, 比如来拉车。不是对牛有偏见,而是牛吃草像铲草机,所到之处,一片精光,对草场不利; 这一点比不上羊和马,羊和马吃草总是东吃一口、西吃一口,尤其是绵羊,只吃草尖最嫩的部分,这样吃了长,长了吃,草原永远是绿绿的。
辽阔的草原如此安静,安静得你用很轻很轻的声音交谈,都能传得很远。在安静的草原, 每一点细小的声音,都具有非常强的穿透力。上午的阳光浇透了我,我在草原上漫步,突然, 耳边传来燕子的呢喃,那么干净,那么细小, 那么喜悦。我以为来自身旁的天空,扭头环顾四周,只有碧蓝的天空、绿绿的草场。呢喃声不断,寻着声音寻找,终于在二十多米外房门终年敞开的杂物间找到。
杂物间的屋梁上有一个燕巢,一只燕子正在孵蛋,另一只燕子不停来回奔忙,为巢里的燕子衔回食物。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燕巢,每一粒黄豆大小的土粒中间都夹着一根两尺多长的马鬃,有多少粒土粒,就有多少根马鬃。风吹过来,马鬃在空中轻轻飘拂。不知草原上的燕巢是不是都带着如此好看的马鬃流苏?莫非燕子来到了这里,都懂得把自己的巢筑得更美一些?
太阳西斜的时候,沉默寡言的牧民诗人带我爬上一座状如一对狮出巡的石头山。站在山顶上举目四望,牧草无边。山上有马头的枯骨。诗人告诉我,为表示对马的尊敬,他们把骏马的头骨放到石头山的最高处,让它离长生天更近一些。
沉默的诗人还带我们去参观他的羊群。落日西斜,逆光之下,夕阳为每一只羊镶嵌了银边。在头羊的带领下,羊群安静地啃食牧草。偶尔有一只羊羔呼唤,声音恍惚如从天外传来, 清脆悠远。诗人用眼神跟羊群交流,他也许告诉羊群我们是远客,是一群按照内心的选择调动文字的人,说不定它们会被写进某一段文字。羊群齐刷刷转过头来,带着惊奇的眼神安静地看着我们。
人跟自然贴得如此之近,近得只剩一个眼神的距离。此时,我感到自己也是一株草、一只羊、一块石头。
站在高处看落日西沉,把“博大”“辉煌”之类的形容词全用干净,都不算奢侈。七月的风, 有些冷了,我久久不愿离去,安安静静地站在那里看着落日。朋友于逆光中悄悄替我拍了一张照片。照片上我成了剪影,成了大地上凸起的一部分,我的四周是翡翠色的苍穹。我珍爱这张照片,这才是真正的独立苍茫。
往牧区寄信是件非常奢侈的事情,手机在牧区几乎没有信号。薄暮十分,我们跟诗人毕力格巴特尔道别,以后还能不能再见面,能不能联系得上,谁也说不清楚。给他拍的照片得等返回后才能冲印。即使冲印出来,不知道如何才能交到他手上。心头不禁怅然。
他在属于他的草场上安静着,他也在我的心头被无数遍想念。
(选自2021年第1期《青岛文学》)
原刊责编 章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