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立于1992年的长沙中联重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联重科”),如今已风风雨雨走过了19年的发展历程,实现年营业收入过500亿元,利税过76亿元——可以说,这是一个依靠自主创新创造出的“神话”。
自成立以来,中联重科的年均增长速度超过65%,主要生产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13大类别、66个系列、640多个品种的主导产品,是全球产品链最齐备的工程机械企业。2008年,中联重科收购意大利CIFA公司,此后成为全球领先的混凝土机械制造商,其生产的汽车起重机年产过万台,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二位,塔式起重机和环卫机械市场占有率也均居国内第一;中英文商标——“中联”与“ZOOMLION”均获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多个系列产品获中国免检产品、中国名牌产品称号;中联、CIFA品牌旗下自主研发的产品畅销全球5大洲70多个国家。
“裂变+聚变”的国际化战略
1992年,长沙建机院八名员工借款50万元创办了中联重科。正如国内其他许多企业一样,凭借中国深入的改革开放,中联重科迅速发展起来。1993年、1994年中联产值分别达到400多万元和4000多万元,1995年更是达到了1.1亿元,增长速度十分惊人。
进入21世纪以后,中联重科以系列并购的方式成为了国内工程机械三大巨头之一。而就在这段时期,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国内工程机械市场既处于大发展的突破期,又处于大暗战的前夜。随着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业的崛起,国内工程机械行业进入了品牌竞争时代,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与国际跨国公司直接形成竞争局面,而谁能率先有效整合国际市场,谁就有机会赢得市场主动权和话语权。
基于此,中联重科逐渐明确了国际化的战略思想。
在变幻莫测的全球市场中,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案例很多,但尚缺少成功的先例可循。在这种情况下,中联重科拓展之路怎样走?怎样并购才能发挥最大价值?摆在中联重科面前的是一个严峻而又值得深思的课题。
“2006年以后,我们确立了国际化战略,国际化战略就是‘裂变+聚变’,实现全球化。近三年来,我们一直在往前走,今后还将继续往前走。”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说。
所谓“裂变”,就是将原有的产业划分为多个产业单元,进而成为独立的子公司,再将每一个子公司做强、做大;而“聚变”则是在全球范围内并购同行业公司,进而达到市场、资本、技术、人才以及产业链资源的国际化,最终实现中联重科的国际化。
2008年,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愈演愈烈,并最终形成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通过分析调研,詹纯新认为,虽然当时国内工程机械企业普遍出现产能过剩,但如果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考虑,欧美发达国家的工程机械巨头们出于成本压力而调整产业结构,将一些基本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不可逆转。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工程机械企业面临着极大的市场机遇,完全有可能实现由行业的追随者向全球领导者的角色转变。因此,他决定把握这次全球工程机械市场格局转换的时机,积极整合全球资源。
其后,在新的发展战略指导下,中联重科通过一系列并购重组“危中觅机”。自2008年起,中联重科相继并购了陕西新黄工、湖南车桥厂、华泰重工、意大利CIFA、信诚液压等五家公司,在土方机械、散料运输机械、工程机械专业车桥等领域培育了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基地。
特别是海外收购意大利CIFA,使得中联重科一举成为全球混凝土机械最大制造基地,而CIFA中国基地的顺利投产,标志着中联重科向国际化进程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是,借鉴欧洲“洋”经验生产的设备,很快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关键技术是模仿不来、买不来的。与其追求‘洋’模‘洋’样来吸引眼球,不如沉下心来搞好自主创新。”詹纯新说。
此后,中联重科设立了总部研究院和事业部研究所,开始系统研究工程机械的基础原理、源头机理、共性和特性技术。如今,中联重科不仅在成熟技术组合运用、产品技术提升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还在工程机械领域共性、基础的技术以及前沿技术研究上取得了长足进步,并设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技术中心。
近年来,中联重科完成重大科研课题670多项,制订、修订国家行业标准300多项,在全国建机行业的技术覆盖率达75%以上,此外,还参与并完成了90多项国家“九五”、“十五”、“863”等重大装备开发、科技攻关课题和专项,被科技部确定为“十一五”三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承担单位。
自主创新企业内生动力
从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来看,中国已成为世界工程机械生产大国,而这一结果在某种程度上看正得益于全行业的创新和知识的共享。
“产业进步的关键在于自主创新。但自主创新不是一个企业的一枝独秀,而是企业群体的创新和共享。科技成果不转化,实现不了价值;转化以后不推广,就不能带动全行业的竞相发展和螺旋上升。创新一经出现,必然引起广泛的模仿,模仿又引发创新的浪潮,推动经济走向繁荣和高涨。”詹纯新说。
以中联重科创业期的第一个产品混凝土输送泵为例,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外品牌占据了中国95%的市场份额。中联重科通过自主创新,逐步形成了更适应国情的关键核心技术,并在行业内推广。经过多年努力,国产混凝土输送泵的国内市场份额从不足5%提升到95%以上。今年9月29日,日本福岛最大的工程机械设备租赁商金崛公司购买了中联重科30台规格为33米的混凝土泵送设备,这是中国工程机械产品首次进入日本市场。2010年全球工程机械50强中,中国企业已经占据8家,整个行业自主创新的面貌已焕然一新。
“现在,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能拿出什么,2006年国家确定建高速铁路,需要滑磨式混凝土摊铺机,我们就开始研发,不包括人工费用,共投入了400万元,2007年年底研制成功,2008年年初投入试验,主要性能指标全面优于国外同类产品,价格却只有国外的2/3。”中联重科总部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谢卫国说。
再以中联重科近年来占领市场大半壁江山的环卫车为例。从整体来看,虽然我国环卫车行业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目前已有中联重科、天津扫地王专用汽车有限公司、北京市清洁机械厂等一批优秀企业。而在这其中,中联重科在环卫机械市场的占有率稳居国内第一,是政府部门环卫车最大的提供商。据了解,中联重科是首家环卫车系列最全的厂家,年生产能力达到1万台套。另外,中联环卫机械产品销售规模连续10年稳居全国同行第一位,目前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环卫机械研发和生产基地,同时也是唯一一家可以利用融资租赁模式开展环卫设备销售、增大政府采购能力、助推城市环境卫生建设的制造企业。
据詹纯新介绍,现在跨国公司已经感受到了来自中国企业的威胁和压力,中国市场上不断活跃着一批各大跨国公司派出的技术专家和法律专家,其任务就是对所有的中国产品进行“地毯式”产权排查,“这说明中国制造的模仿之路已经走到尽头,也说明自主创新对于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一个国家来说,是多么重要。”
自成立以来,中联重科每年都会拿出销售收入的5%投入科研。目前,中联重科拥有庞大的科研开发队伍,其产品研究开发中心下设四个产品研究所,共有380多位资深工程师在此工作,其中高级技术专家137人,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17人,国家和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
强大的科研开发能力与科技创新能力,使中联重科的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至2001年10月,中联重科共获授专利387项,并继续以每年20多项专利申请的速度增长。频繁的国际交流、技术合作、与外国专家的沟通交流,使中联重科同世界最前沿的专业知识与技术保持着最直接的接触,使年轻一代专业人员迅速成长,并成为科研开发的生力军。
在企业发展的同时,不忘反哺科研,为中联重科带来了“真金白银”的利益。数据显示,中联重科近年来年均产生300多项新技术、新产品,其对销售收入的贡献率超过50%。2009年,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但中联重科销售额一直保持高位运行,研发投入持续增长,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差异化持续提升,行业技术瓶颈逐步突破。主导产品工程起重机械、混凝土机械、建筑起重机械、环卫机械、土方机械等销售均创历年新高,公司全年销售收入、利税均创历史新高。混凝土机械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功落户中联,350吨全地面起重机、1000吨履带式起重机、三桥底盘最长臂架的泵车等新产品陆续下线,标志着公司在工程机械自主研发领域已进入世界主流阵营。
而根据最新的行业排名,中联重科已经跻身全球工程机械前10强。“中联的精彩还在后面。到2015年,中联将力争进入世界工程机械前5强。”詹纯新自信地表示。
自成立以来,中联重科的年均增长速度超过65%,主要生产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13大类别、66个系列、640多个品种的主导产品,是全球产品链最齐备的工程机械企业。2008年,中联重科收购意大利CIFA公司,此后成为全球领先的混凝土机械制造商,其生产的汽车起重机年产过万台,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二位,塔式起重机和环卫机械市场占有率也均居国内第一;中英文商标——“中联”与“ZOOMLION”均获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多个系列产品获中国免检产品、中国名牌产品称号;中联、CIFA品牌旗下自主研发的产品畅销全球5大洲70多个国家。
“裂变+聚变”的国际化战略
1992年,长沙建机院八名员工借款50万元创办了中联重科。正如国内其他许多企业一样,凭借中国深入的改革开放,中联重科迅速发展起来。1993年、1994年中联产值分别达到400多万元和4000多万元,1995年更是达到了1.1亿元,增长速度十分惊人。
进入21世纪以后,中联重科以系列并购的方式成为了国内工程机械三大巨头之一。而就在这段时期,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国内工程机械市场既处于大发展的突破期,又处于大暗战的前夜。随着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业的崛起,国内工程机械行业进入了品牌竞争时代,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与国际跨国公司直接形成竞争局面,而谁能率先有效整合国际市场,谁就有机会赢得市场主动权和话语权。
基于此,中联重科逐渐明确了国际化的战略思想。
在变幻莫测的全球市场中,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案例很多,但尚缺少成功的先例可循。在这种情况下,中联重科拓展之路怎样走?怎样并购才能发挥最大价值?摆在中联重科面前的是一个严峻而又值得深思的课题。
“2006年以后,我们确立了国际化战略,国际化战略就是‘裂变+聚变’,实现全球化。近三年来,我们一直在往前走,今后还将继续往前走。”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说。
所谓“裂变”,就是将原有的产业划分为多个产业单元,进而成为独立的子公司,再将每一个子公司做强、做大;而“聚变”则是在全球范围内并购同行业公司,进而达到市场、资本、技术、人才以及产业链资源的国际化,最终实现中联重科的国际化。
2008年,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愈演愈烈,并最终形成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通过分析调研,詹纯新认为,虽然当时国内工程机械企业普遍出现产能过剩,但如果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考虑,欧美发达国家的工程机械巨头们出于成本压力而调整产业结构,将一些基本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不可逆转。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工程机械企业面临着极大的市场机遇,完全有可能实现由行业的追随者向全球领导者的角色转变。因此,他决定把握这次全球工程机械市场格局转换的时机,积极整合全球资源。
其后,在新的发展战略指导下,中联重科通过一系列并购重组“危中觅机”。自2008年起,中联重科相继并购了陕西新黄工、湖南车桥厂、华泰重工、意大利CIFA、信诚液压等五家公司,在土方机械、散料运输机械、工程机械专业车桥等领域培育了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基地。
特别是海外收购意大利CIFA,使得中联重科一举成为全球混凝土机械最大制造基地,而CIFA中国基地的顺利投产,标志着中联重科向国际化进程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是,借鉴欧洲“洋”经验生产的设备,很快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关键技术是模仿不来、买不来的。与其追求‘洋’模‘洋’样来吸引眼球,不如沉下心来搞好自主创新。”詹纯新说。
此后,中联重科设立了总部研究院和事业部研究所,开始系统研究工程机械的基础原理、源头机理、共性和特性技术。如今,中联重科不仅在成熟技术组合运用、产品技术提升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还在工程机械领域共性、基础的技术以及前沿技术研究上取得了长足进步,并设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技术中心。
近年来,中联重科完成重大科研课题670多项,制订、修订国家行业标准300多项,在全国建机行业的技术覆盖率达75%以上,此外,还参与并完成了90多项国家“九五”、“十五”、“863”等重大装备开发、科技攻关课题和专项,被科技部确定为“十一五”三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承担单位。
自主创新企业内生动力
从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来看,中国已成为世界工程机械生产大国,而这一结果在某种程度上看正得益于全行业的创新和知识的共享。
“产业进步的关键在于自主创新。但自主创新不是一个企业的一枝独秀,而是企业群体的创新和共享。科技成果不转化,实现不了价值;转化以后不推广,就不能带动全行业的竞相发展和螺旋上升。创新一经出现,必然引起广泛的模仿,模仿又引发创新的浪潮,推动经济走向繁荣和高涨。”詹纯新说。
以中联重科创业期的第一个产品混凝土输送泵为例,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外品牌占据了中国95%的市场份额。中联重科通过自主创新,逐步形成了更适应国情的关键核心技术,并在行业内推广。经过多年努力,国产混凝土输送泵的国内市场份额从不足5%提升到95%以上。今年9月29日,日本福岛最大的工程机械设备租赁商金崛公司购买了中联重科30台规格为33米的混凝土泵送设备,这是中国工程机械产品首次进入日本市场。2010年全球工程机械50强中,中国企业已经占据8家,整个行业自主创新的面貌已焕然一新。
“现在,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能拿出什么,2006年国家确定建高速铁路,需要滑磨式混凝土摊铺机,我们就开始研发,不包括人工费用,共投入了400万元,2007年年底研制成功,2008年年初投入试验,主要性能指标全面优于国外同类产品,价格却只有国外的2/3。”中联重科总部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谢卫国说。
再以中联重科近年来占领市场大半壁江山的环卫车为例。从整体来看,虽然我国环卫车行业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目前已有中联重科、天津扫地王专用汽车有限公司、北京市清洁机械厂等一批优秀企业。而在这其中,中联重科在环卫机械市场的占有率稳居国内第一,是政府部门环卫车最大的提供商。据了解,中联重科是首家环卫车系列最全的厂家,年生产能力达到1万台套。另外,中联环卫机械产品销售规模连续10年稳居全国同行第一位,目前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环卫机械研发和生产基地,同时也是唯一一家可以利用融资租赁模式开展环卫设备销售、增大政府采购能力、助推城市环境卫生建设的制造企业。
据詹纯新介绍,现在跨国公司已经感受到了来自中国企业的威胁和压力,中国市场上不断活跃着一批各大跨国公司派出的技术专家和法律专家,其任务就是对所有的中国产品进行“地毯式”产权排查,“这说明中国制造的模仿之路已经走到尽头,也说明自主创新对于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一个国家来说,是多么重要。”
自成立以来,中联重科每年都会拿出销售收入的5%投入科研。目前,中联重科拥有庞大的科研开发队伍,其产品研究开发中心下设四个产品研究所,共有380多位资深工程师在此工作,其中高级技术专家137人,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17人,国家和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
强大的科研开发能力与科技创新能力,使中联重科的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至2001年10月,中联重科共获授专利387项,并继续以每年20多项专利申请的速度增长。频繁的国际交流、技术合作、与外国专家的沟通交流,使中联重科同世界最前沿的专业知识与技术保持着最直接的接触,使年轻一代专业人员迅速成长,并成为科研开发的生力军。
在企业发展的同时,不忘反哺科研,为中联重科带来了“真金白银”的利益。数据显示,中联重科近年来年均产生300多项新技术、新产品,其对销售收入的贡献率超过50%。2009年,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但中联重科销售额一直保持高位运行,研发投入持续增长,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差异化持续提升,行业技术瓶颈逐步突破。主导产品工程起重机械、混凝土机械、建筑起重机械、环卫机械、土方机械等销售均创历年新高,公司全年销售收入、利税均创历史新高。混凝土机械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功落户中联,350吨全地面起重机、1000吨履带式起重机、三桥底盘最长臂架的泵车等新产品陆续下线,标志着公司在工程机械自主研发领域已进入世界主流阵营。
而根据最新的行业排名,中联重科已经跻身全球工程机械前10强。“中联的精彩还在后面。到2015年,中联将力争进入世界工程机械前5强。”詹纯新自信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