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G633.34
与广东卷相比,近年新课标高考文综历史全国卷的命题技术不断创新,命题水平不断提升,试题难度偏大,主要表现在:①全国卷试题难度的区分度大,更侧重对学生学科能力与学科素养的考查,立足于高校发展的基础上严格选拔才人的需要上;广东卷则紧密联系中学生学习实际,从学生现有实际水平出发,不过多考查过于高深的历史学术的素养与能力。②全国卷打破地域的界限,视野更开阔;而广东卷融入本省历史知识粤味颇浓。③全国卷文字量大,广东卷没有选做题,全国卷历史却有4道。尽管老师一般提前要求选做固定的某道题,而真实的考试环境中,考生受题目和既有知识的局限,未必如期选择那道题,考生的阅读量无疑增加了许多,考试时间对考生来说更具紧迫感。④紧跟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要求培养新一代具有批判意识、创新意识、思维活跃的学子们的步伐,自2010年始全国卷尝试开放性试题到2011-2015年第41题一直稳固使用开放性试题,这种灵活性大、答案不具唯一性的题目无疑又大大增加了试题的难度。
全国卷明显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更高,甚至某些题目看似脱离了教材、脱离了不少学生的可操控范畴,但这并不代表学科基础知识不再重要,恰恰相反,尽快将基础知识全面、系统地掌握仍非常必要与重要,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针对性的限时强化训练才会更有效率。如何才能更系统掌握全面的基础知识?综观新课标全国卷的题目,使用岳麓版教材在应对全国卷高难度的题目有时心有余而力不足。如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41题,考查的是“抗日戰争”这个主干知识: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 两条战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 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 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 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 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若使用未课改前的人教版教材,结合近年流行的整体史观、文明史观等科学视角,这道题对学生就不算难了。因大纲版人教版教材对抗日战争历程介绍非常详细,只需将该题的目录与教材的知识作逐一对比,学生不难找出许多不同之处,只需择其一二去回答即可。
可惜岳麓版教材对此题相关的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战争只有短短9段文字(见2004年8月第1版,2013年6月第3版P85-86)中,介绍了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两个战场,抗日初、中期三大战役(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敌后战场开辟、百团大战、蒋介石消极抗战时敌后战场的作战、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等,很多内容很简练,没能客观反映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时期的全貌,没提及国外战场以及国际友人、华侨、反法西斯同盟的帮助与配合,仅从教材中学生自然无法宏观把控抗日战争这个不仅是教材主干知识而且是整个中华民族儿女务必了解的重要历史知识。受新课标广东历史高考考试大纲、广东卷历来弱化战争的内容与岳麓版教材编排的影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未必详细介绍这战争的具体内容,这将致使大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解答这道41题。
2016年高考增加7个省份参加全国卷的考试,有人说,国家考试中心也许会出于照顾这些新增省份的考生,适当将试题难度降低,以迎合这些新增省份的考生的实际,避免此部分考生面临太大的不适应。這种想法未免过于天真。全国卷的考查形式、难度等尽管每一年都会不断调整,但只是微调为主,总体是基本稳定的。如果2016年高考为新增省份考生作了原来风格的改变,那么对一直使用全国卷的更多旧地区来说则是不公平的,这些旧地区也会存在一个不适应的问题。既然如此,全国卷就不会自己瞎折腾,改来改去,而是让新成员自己适应,正如当年中国加入WTO一样,是中国必须适应、符合WTO统一大市场的规则。
在现有教材不能仓促改变、学生学科知识不够饱满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备考?既来之,则安之。牢牢记住全国卷的相关高考考查的目的与要求,备考师生均应尽快调整心态,主动适应全国卷的考法是首要,因为抱怨没有用;越快调整学习与备考策略,学生越能跟上这种更高的考试要求。如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是开放性的题目,答案不具唯一性,灵活性大,分等级评分,对广东考生难度偏大,却未必只能束手就擒,以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41题的评分标准为例:
修改建议(4分)。对目录进行增、删、合并或结构调整,建议合理,结合目录,紧扣抗日战争即可。
修改理由(8分)。第一等级:观点正确,理由充分,史实准确。(7-8分)
第二等级:观点正确,理由欠充分,史实基本准确。(4-6分)
第三等级:观点基本正确,理由不充分,史实不清。(1-3分)
第四等级:观点不正确,不符合基本史实。(0分)
41题的答案一般都要求必须观点正确、符合史实、史论相结合,论述有相对严密的逻辑性,而这些不正是建立在牢固的基础知识上的变通吗?没有基本史实的了解,考试难以灵活应变。不管全国卷与广东卷有多大的不同,两者仍有不少相似之处,其中重要一点,正是都重视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在巩固学生基础知识上,教师应该尽快带领学生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全面梳理,把握重大历史阶段特征。仅仅按教材的讲述去梳理也不行,备课组教师分工研究不同版本教材对同一知识点的有哪些不同讲述,联系大纲版旧教材的表述,更重要要结合最新史学研究的成果、前沿研究方向,紧跟时代步伐,完整还原该知识点所涉及的重要方方面面。为什么要在中学教学或复习中增加最新史学研究的成果、方向内容进来?全国卷的命题者很多来自高校的专家,他们更乐意将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介绍进中学来,以此鞭策、鼓励中学教学内容及时更新。这里主要是针对主干知识、高频考点知识内容进行补充,如果所有教材知识均面面俱到去补充,没必要也不现实,反而会画蛇添足加重学生的复习与记忆负担。在清晰的宏观的知识体系下,精选题目分专题、分类别的针对性限时训练,学生的能力自会逐步提升,可自如应对高考全国卷。
与广东卷相比,近年新课标高考文综历史全国卷的命题技术不断创新,命题水平不断提升,试题难度偏大,主要表现在:①全国卷试题难度的区分度大,更侧重对学生学科能力与学科素养的考查,立足于高校发展的基础上严格选拔才人的需要上;广东卷则紧密联系中学生学习实际,从学生现有实际水平出发,不过多考查过于高深的历史学术的素养与能力。②全国卷打破地域的界限,视野更开阔;而广东卷融入本省历史知识粤味颇浓。③全国卷文字量大,广东卷没有选做题,全国卷历史却有4道。尽管老师一般提前要求选做固定的某道题,而真实的考试环境中,考生受题目和既有知识的局限,未必如期选择那道题,考生的阅读量无疑增加了许多,考试时间对考生来说更具紧迫感。④紧跟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要求培养新一代具有批判意识、创新意识、思维活跃的学子们的步伐,自2010年始全国卷尝试开放性试题到2011-2015年第41题一直稳固使用开放性试题,这种灵活性大、答案不具唯一性的题目无疑又大大增加了试题的难度。
全国卷明显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更高,甚至某些题目看似脱离了教材、脱离了不少学生的可操控范畴,但这并不代表学科基础知识不再重要,恰恰相反,尽快将基础知识全面、系统地掌握仍非常必要与重要,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针对性的限时强化训练才会更有效率。如何才能更系统掌握全面的基础知识?综观新课标全国卷的题目,使用岳麓版教材在应对全国卷高难度的题目有时心有余而力不足。如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41题,考查的是“抗日戰争”这个主干知识: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 两条战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 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 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 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 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若使用未课改前的人教版教材,结合近年流行的整体史观、文明史观等科学视角,这道题对学生就不算难了。因大纲版人教版教材对抗日战争历程介绍非常详细,只需将该题的目录与教材的知识作逐一对比,学生不难找出许多不同之处,只需择其一二去回答即可。
可惜岳麓版教材对此题相关的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战争只有短短9段文字(见2004年8月第1版,2013年6月第3版P85-86)中,介绍了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两个战场,抗日初、中期三大战役(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敌后战场开辟、百团大战、蒋介石消极抗战时敌后战场的作战、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等,很多内容很简练,没能客观反映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时期的全貌,没提及国外战场以及国际友人、华侨、反法西斯同盟的帮助与配合,仅从教材中学生自然无法宏观把控抗日战争这个不仅是教材主干知识而且是整个中华民族儿女务必了解的重要历史知识。受新课标广东历史高考考试大纲、广东卷历来弱化战争的内容与岳麓版教材编排的影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未必详细介绍这战争的具体内容,这将致使大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解答这道41题。
2016年高考增加7个省份参加全国卷的考试,有人说,国家考试中心也许会出于照顾这些新增省份的考生,适当将试题难度降低,以迎合这些新增省份的考生的实际,避免此部分考生面临太大的不适应。這种想法未免过于天真。全国卷的考查形式、难度等尽管每一年都会不断调整,但只是微调为主,总体是基本稳定的。如果2016年高考为新增省份考生作了原来风格的改变,那么对一直使用全国卷的更多旧地区来说则是不公平的,这些旧地区也会存在一个不适应的问题。既然如此,全国卷就不会自己瞎折腾,改来改去,而是让新成员自己适应,正如当年中国加入WTO一样,是中国必须适应、符合WTO统一大市场的规则。
在现有教材不能仓促改变、学生学科知识不够饱满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备考?既来之,则安之。牢牢记住全国卷的相关高考考查的目的与要求,备考师生均应尽快调整心态,主动适应全国卷的考法是首要,因为抱怨没有用;越快调整学习与备考策略,学生越能跟上这种更高的考试要求。如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是开放性的题目,答案不具唯一性,灵活性大,分等级评分,对广东考生难度偏大,却未必只能束手就擒,以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41题的评分标准为例:
修改建议(4分)。对目录进行增、删、合并或结构调整,建议合理,结合目录,紧扣抗日战争即可。
修改理由(8分)。第一等级:观点正确,理由充分,史实准确。(7-8分)
第二等级:观点正确,理由欠充分,史实基本准确。(4-6分)
第三等级:观点基本正确,理由不充分,史实不清。(1-3分)
第四等级:观点不正确,不符合基本史实。(0分)
41题的答案一般都要求必须观点正确、符合史实、史论相结合,论述有相对严密的逻辑性,而这些不正是建立在牢固的基础知识上的变通吗?没有基本史实的了解,考试难以灵活应变。不管全国卷与广东卷有多大的不同,两者仍有不少相似之处,其中重要一点,正是都重视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在巩固学生基础知识上,教师应该尽快带领学生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全面梳理,把握重大历史阶段特征。仅仅按教材的讲述去梳理也不行,备课组教师分工研究不同版本教材对同一知识点的有哪些不同讲述,联系大纲版旧教材的表述,更重要要结合最新史学研究的成果、前沿研究方向,紧跟时代步伐,完整还原该知识点所涉及的重要方方面面。为什么要在中学教学或复习中增加最新史学研究的成果、方向内容进来?全国卷的命题者很多来自高校的专家,他们更乐意将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介绍进中学来,以此鞭策、鼓励中学教学内容及时更新。这里主要是针对主干知识、高频考点知识内容进行补充,如果所有教材知识均面面俱到去补充,没必要也不现实,反而会画蛇添足加重学生的复习与记忆负担。在清晰的宏观的知识体系下,精选题目分专题、分类别的针对性限时训练,学生的能力自会逐步提升,可自如应对高考全国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