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用系统论的方法分析高等教育教学过程,提出教学质量控制模型。用控制论的观点把教育质量控制系统分为四部分,并提出了提高教育质量的三大要素。试图用控制论的方法,对教学质量做一探索性研究,以期把教育质量研究从个体化、定性化、宏观化深入到过程化、定量化、控制化的深度。
[摘要]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 控制模型
一、系统工程思想分析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形成过程
现代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人才的培养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中教学过程的主体是学生,主导是教师,这两个因素是学习质量形成的主要因素。这两个主要因素作用的实现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过程是载体,它实现了两个主要因素的交互。以往人们对教育质量的研究只注重主体和主导的作用而忽视了教学过程这个载体的作用,故而把教学质量的形成看作是个体决定(学生学得好不好,教师教的好不好)而不是系统决定。
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是学科专业教学质量。基于对一个学科专业教学质量的研究,给出图1,说明教学质量的形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培养目标培养计划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变量,它随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而变化。课程是指围绕培养计划所设定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它是学科专业教学的主要教学过程,这个过程的三个要素都是可变的。素质、能力、个性培养是指课程以外为培养学生个体综合素质、特别能力、个性特征而设置的其他教学环境和环节,它是现代学科专业教学必不可少的辅助环节,也是现代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的三个要素也都是可变的。学科专业教学质量是一个可测评量,通过一种指标体系判定或通过与其它同类可比系统的教学质量(不同学校同类学科专业、同一学科专业不同年级)比较判定。当然,教师和学生这对主导和主体的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也会因为生理、心理、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也是可变量。
和其他闭环控制系统一样教学质量形成这个系统也可分为四部分。
1.控制量。就是系统所要达到的目的,在主系统中就是学科专业教学质量。我们对这个系统的输入量是培养目标培养计划,输出的就是学科专业教学质量。除培养目标培养计划是主要输入量外,教师教学质量(包含师资质量水平、师资数量、教学态度、教学动力、其他教学能动因素)、学生学习质量(包含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动力、学习时间、其他学习能动因素)、教学过程(包含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设施、资金投入其他教学过程因素)这些也形成一个子系统,它们既是个子系统的控制量也是主系统的输入量。
2.检测比较部分(传感器)。实际上就是我们平时讲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检测比较部分所起作用主要是获得反馈,并且计算我们要达到的目的与现在的实际情况之间的差值。它包括学生检测(辅导员、班主任、等组成的学生工作系统,课程教师、实验人员等组成的课程教学系统)、教师检测(教务、人事部门组成的师资系统,教师、课程组、学科组、院系组成的学术系统,教学督导、学生信息员、行政领导等组成的评教系统)、教学过程检测(教学行政部门、后勤部门构建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设施、资金投入检测系统,党委部门构建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检测系统)。
3.执行器。所起作用完成控制器下达的决定。按学校的分工包括学校的各类学生、教师、管理人员、职员等。
4.控制器。所起作用相当于大脑的作用,主要是用来决定应该怎样做。就是校、院、系、教研室等各类教学决策机构。
二、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三大要素
1.教学过程奠定教学质量基础。由培养目标计划作为系统的主要输入变量和教学子系统、学习子系统、思想教育子系统、教学设施子系统、信息资源子系统、教育资金自系统等执行器组成的教学过程,直接输出形成教学质量,在教学质量形成这个系统中教学过程奠定质量基础。各子系统结果作为主系统的输入变量对教学质量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作为一个多变量的系统,各子系统(多个变量)在决策机构(控制器)的协调下发挥作用。各子系统对主系统影响的大小和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都可以做深入的量化研究,对它们的深入研究會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发掘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作用。
2.教学评价决定教学质量目标。系统的输出学科专业教学质量是一个可测评量,通过一种指标体系判定或通过与其它同类可比系统的教学质量(不同学校同类学科专业、同一学科专业不同年级)比较判定。这个指标体系是基于对教学过程和各子系统的效能评判得出的一个可比量。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学评价由系统自身的决策(控制器)监测(传感器)部门进行。在社会机构评价或专业部门评价时,由社会机构或专业部门的专门监测、决策小组替代系统的决策和监测。评判结果为系统的决策机构提供两类反馈信息,一是评判结果和系统输入作比较,反馈给系统输入对系统性输入做出修正,二是评判结果和各子系统作比较反馈给各自系统对各子系统做出修正。两类反馈的目的都是提高系统的输出——教学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评价非常重要。教学评价客观量化的判定教学质量,教学评价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可靠的可执行决策,教学评价可不断修正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决定了教学质量目标。
3.监控体系保证质量实施。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来自监测部门对系统各部分作用的监测数据,这些监测数据为质量评价提供客观依据,同时又为决策部门提供决策指令依据,也是决策部门信息反馈的主要依据。监测是针对执行部分进行的,对各子系统及执行机构对系统指令执行状况有监督作用,对执行过程又监督作用,对执行结果有测量作用。
教学监控体系的主要作用就是反映了教学环节各因素对教学质量所起的作用和发生作用的过程及作用结果,所以说监控体系保证教学质量实施。
三、用控制论的观点研究教学质量,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我们都在更改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但往往从单一因素或单个控制量的角度分析的多,从系统的角度综合的少;宏观讨论教学质量多,具体的控制量研究少;教学个体(主导和主体)作用研究多,教学过程控制研究少。
用控制论的方法研究教学质量,我们会发现教学质量的形成是一个多变量、多系统复合形成的社会控制系统。对这个系统的深入研究,会让我们用更科学的观点量化的提高教学质量,而不是过去粗放的、宏观的、定性的认识教学质量。
把这种观点应用到具体的教学质量管理过程,我们会发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这个系统中还有许多的可挖掘、可提高的环节、途径,将会使我们的教学质量管理过程更加细化、更有针对性、工作更具体、质量控制更有成效。把这种观点运用于教学执行过程,教学过程的分工会更明确、目标责任会更容易落实、教学的组织会更有效、质量提高有更多抓手。
根据各教学机构的自身实际用控制论的方法研究出一套教学质量控制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有效途径,对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非常突出,对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教育质量工程有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文华.高等教育系统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柯佑祥.高等教育管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
[摘要]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 控制模型
一、系统工程思想分析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形成过程
现代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人才的培养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中教学过程的主体是学生,主导是教师,这两个因素是学习质量形成的主要因素。这两个主要因素作用的实现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过程是载体,它实现了两个主要因素的交互。以往人们对教育质量的研究只注重主体和主导的作用而忽视了教学过程这个载体的作用,故而把教学质量的形成看作是个体决定(学生学得好不好,教师教的好不好)而不是系统决定。
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是学科专业教学质量。基于对一个学科专业教学质量的研究,给出图1,说明教学质量的形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培养目标培养计划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变量,它随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而变化。课程是指围绕培养计划所设定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它是学科专业教学的主要教学过程,这个过程的三个要素都是可变的。素质、能力、个性培养是指课程以外为培养学生个体综合素质、特别能力、个性特征而设置的其他教学环境和环节,它是现代学科专业教学必不可少的辅助环节,也是现代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的三个要素也都是可变的。学科专业教学质量是一个可测评量,通过一种指标体系判定或通过与其它同类可比系统的教学质量(不同学校同类学科专业、同一学科专业不同年级)比较判定。当然,教师和学生这对主导和主体的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也会因为生理、心理、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也是可变量。

和其他闭环控制系统一样教学质量形成这个系统也可分为四部分。
1.控制量。就是系统所要达到的目的,在主系统中就是学科专业教学质量。我们对这个系统的输入量是培养目标培养计划,输出的就是学科专业教学质量。除培养目标培养计划是主要输入量外,教师教学质量(包含师资质量水平、师资数量、教学态度、教学动力、其他教学能动因素)、学生学习质量(包含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动力、学习时间、其他学习能动因素)、教学过程(包含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设施、资金投入其他教学过程因素)这些也形成一个子系统,它们既是个子系统的控制量也是主系统的输入量。
2.检测比较部分(传感器)。实际上就是我们平时讲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检测比较部分所起作用主要是获得反馈,并且计算我们要达到的目的与现在的实际情况之间的差值。它包括学生检测(辅导员、班主任、等组成的学生工作系统,课程教师、实验人员等组成的课程教学系统)、教师检测(教务、人事部门组成的师资系统,教师、课程组、学科组、院系组成的学术系统,教学督导、学生信息员、行政领导等组成的评教系统)、教学过程检测(教学行政部门、后勤部门构建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设施、资金投入检测系统,党委部门构建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检测系统)。
3.执行器。所起作用完成控制器下达的决定。按学校的分工包括学校的各类学生、教师、管理人员、职员等。
4.控制器。所起作用相当于大脑的作用,主要是用来决定应该怎样做。就是校、院、系、教研室等各类教学决策机构。
二、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三大要素
1.教学过程奠定教学质量基础。由培养目标计划作为系统的主要输入变量和教学子系统、学习子系统、思想教育子系统、教学设施子系统、信息资源子系统、教育资金自系统等执行器组成的教学过程,直接输出形成教学质量,在教学质量形成这个系统中教学过程奠定质量基础。各子系统结果作为主系统的输入变量对教学质量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作为一个多变量的系统,各子系统(多个变量)在决策机构(控制器)的协调下发挥作用。各子系统对主系统影响的大小和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都可以做深入的量化研究,对它们的深入研究會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发掘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作用。
2.教学评价决定教学质量目标。系统的输出学科专业教学质量是一个可测评量,通过一种指标体系判定或通过与其它同类可比系统的教学质量(不同学校同类学科专业、同一学科专业不同年级)比较判定。这个指标体系是基于对教学过程和各子系统的效能评判得出的一个可比量。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学评价由系统自身的决策(控制器)监测(传感器)部门进行。在社会机构评价或专业部门评价时,由社会机构或专业部门的专门监测、决策小组替代系统的决策和监测。评判结果为系统的决策机构提供两类反馈信息,一是评判结果和系统输入作比较,反馈给系统输入对系统性输入做出修正,二是评判结果和各子系统作比较反馈给各自系统对各子系统做出修正。两类反馈的目的都是提高系统的输出——教学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评价非常重要。教学评价客观量化的判定教学质量,教学评价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可靠的可执行决策,教学评价可不断修正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决定了教学质量目标。
3.监控体系保证质量实施。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来自监测部门对系统各部分作用的监测数据,这些监测数据为质量评价提供客观依据,同时又为决策部门提供决策指令依据,也是决策部门信息反馈的主要依据。监测是针对执行部分进行的,对各子系统及执行机构对系统指令执行状况有监督作用,对执行过程又监督作用,对执行结果有测量作用。
教学监控体系的主要作用就是反映了教学环节各因素对教学质量所起的作用和发生作用的过程及作用结果,所以说监控体系保证教学质量实施。
三、用控制论的观点研究教学质量,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我们都在更改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但往往从单一因素或单个控制量的角度分析的多,从系统的角度综合的少;宏观讨论教学质量多,具体的控制量研究少;教学个体(主导和主体)作用研究多,教学过程控制研究少。
用控制论的方法研究教学质量,我们会发现教学质量的形成是一个多变量、多系统复合形成的社会控制系统。对这个系统的深入研究,会让我们用更科学的观点量化的提高教学质量,而不是过去粗放的、宏观的、定性的认识教学质量。
把这种观点应用到具体的教学质量管理过程,我们会发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这个系统中还有许多的可挖掘、可提高的环节、途径,将会使我们的教学质量管理过程更加细化、更有针对性、工作更具体、质量控制更有成效。把这种观点运用于教学执行过程,教学过程的分工会更明确、目标责任会更容易落实、教学的组织会更有效、质量提高有更多抓手。
根据各教学机构的自身实际用控制论的方法研究出一套教学质量控制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有效途径,对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非常突出,对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教育质量工程有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文华.高等教育系统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柯佑祥.高等教育管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