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全国高师院校历史教师教育本科生教学技能竞赛述评

来源 :历史教学·高校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lg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的支持下,全国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与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合作,于2013年4月26—28日在上海师范大学举办第一届全国高师院校历史教师教育本科生教学技能竞赛。来自全国各地的部属重点与省属重点师范大学等34所高校的102名选手参加了比赛。比赛始终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圆满成功。本次比赛,是对全国师范大学历史系办学的一次检测。在对赛课作出评价时,必然会引发出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什么是一堂好的历史课,历史课的价值追求是什么。我们认为,历史课的本质内涵是“求真”,在历史课上尽可能还历史的本来面貌就是一堂历史课的真谛所在,这是历史课的最根本的价值追求。排除各种干扰,坚持科学的探究与批判精神,引导学生在知道“历史是什么”的过程中,明白“历史为什么”,借此来达成历史学科的三维目标。
  [关键词]历史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竞赛,价值追求,本质内涵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14-0061-03
  一、第一届全国高师院校历史教师教育本科生教学技能竞赛概况
  为了提升高师院校历史教师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教学技能,增加他们的从教能力,在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的支持下,经全国教师教育学会批准,全国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与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合作,于2013年4月26—28日在上海师范大学举办了第一届全国高师院校历史教师教育本科生教学技能竞赛。竞赛的宗旨是激励本科生重视基本教学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引领他们成为优秀的中学历史教师。作为首届竞赛活动,参赛的多为部属重点师范大学与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包括华东师大、东北师大、华中师大、陕西师大、西南大学,以及首都师大、华南师大、南京师大、湖南师大、西北师大、内蒙古师大、新疆师大、云南师大、上海师大等,共有34所高校参加,竞赛选手达102位。
  比赛分为讲课与说课两类,每校选派讲课选手一名、说课选手两名,设一、二、三等奖,一等奖从严。大赛坚持公平与公正的原则,竞赛由抽签方式确定讲课与说课的内容、场次。评委在参赛学校的带队教师中产生,主要由博导、教授担任。评委回避本校选手的比赛活动,并采用“糊名”(即比赛选手隐去所在大学与个人名,与研究生毕业论文盲评相类似)方式进行。
  比赛取得圆满成功,获得全国高师院校历史系参赛师生的一致好评;作为首创,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
  二、高师院校历史教师教育本科教学状况之检测
  我国高师院校历史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办学宗旨就是为基础教育服务,为中学历史教育服务;其培养目标,也是把学生培养成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
  讲课与说课,集中反映了学生们对中学历史教学技能掌握的水平与程度,以及历史学本身的学习与掌握状况,其中包括历史知识体系的学习与掌握、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的习得与应用,以及思维能力、语言表达、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与板书书写,等等。也就是说,讲课与说课集中反映了本科生的学业状况与基本素养。正因为如此,当前全国各地中学在招聘新历史教师时,都会要求应聘者上一堂课(或者说一堂课),这是考察应聘者能力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手段。所以我们说讲课与说课的状况与水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师历史系的办学状况与水平。
  本次竞赛,受到了全国高师院校历史系的高度重视。6所部属重点师范大学参赛的有5所,并且不少是院系领导亲自带队,带队老师人数远远超过比赛选手人数。就省属重点师范大学来说,参赛的有20来家,来自天南海北,具有普遍性。
  由于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参赛选手也作了充分的准备,从整体上而言,讲课说课的状况与水平比较理想。尽管有些稚嫩,但很多选手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如表达流畅、娴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良好基本素质,以及端庄的教师仪容仪表、敬业态度等,这些学生都有望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学历史教师。从中我们也看到了中学历史教育后继有人,且在向前发展,这是令人欣慰的。
  冷静地观察与思考,也会发现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归结起来,一是对新课程教材改革的认识与把握存在问题,为“新”而新,追求课题教学表面上的“新”,一味求新而忽略了历史课的本质内涵。二是过度关注历史的延伸,过度密切联系现实,以至于在尚未讲清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本身的状况下,就把重点放在与现实的联系上。历史课可以联系现实,但必须在讲清历史本身的情况下才可联系现实,否则,就不称其为历史课了。
  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到学生们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尤其是那些与历史密切相关的学科知识,如文学、哲学、社会学等知识的学习,有所不足,有待加强。文史哲不分家,要上好历史课,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历史老师,历史基础知识以及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掌握、运用,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这对于一名中学历史老师来说也是要注意加强学习的。
  顺便说一下,从竞赛来分析,那些平时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学习、关注学生基本素质养成的大学,比赛状况与成绩都比较好;而极少数过度追求考研的学校,要差一些。
  三、中学历史课的价值追求与本质内涵
  1.历史课的价值追求
  在评课中必然会引发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什么是一堂好的历史课,好的历史课的核心要素是什么,或者说我们理想中的历史课是怎样的。进一步追问,既然历史课是为中学生们开设的,那么中学生为什么要学历史,学历史又能得到什么。也就是说,中学历史课的价值追求到底是什么?
  历史课价值追求的命题,可以说是一个永恒的命题,只要开设历史课,昨天人们会问,今天人们也会问,明天还有人会问。
  其实,历史课的价值追求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20世纪80年代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启动之时,人们就提出了这一命题。当时的价值追求关注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提出了历史教育的“三项任务”,即知识教学、能力培养与思想教育三项任务,把能力培养作为一项单独的任务提了出来,以期改变历史课作为一种“笨”课、只要求死记硬背的传统形象,让历史课插上智慧的翅膀,让学生在思维的广阔空间中翱翔。21世纪初,新课程教材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推进,提出了历史学科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目标。三项任务与三维目标提法的不同,主要在于前者是站在教育工作者的立场与视角提出来的,是传统性的做法;而后者是站在学生学习的立场与视角提出来的,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基本理念,这是时代的进步。同时,三维目标把过程与方法作为一个维度的目标提了出来,也是期望能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与学习能力的提升;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的目标,内涵十分丰富,期望能使历史课更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   2.历史课的本质内涵与真谛所在
  由于历史学科三维目标其外延十分广阔、内涵非常丰富,再加上现行的课程标准比以往的教学大纲在贯彻执行时,弹性要大许多,这样一来使得我们的中学历史老师(包括那些未来的教师)在制定一堂历史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一堂历史课的教学重点时,选择的余地要比以往大得多,空间也更为广阔。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这样的教学大背景下,如果优秀的中学教师,能准确把握一堂课的重点、合理制定一堂课的三维目标,那么他的这堂课就具备了一堂好的历史课的前提条件与基本要素。反之,教师不能准确而合理地定位一堂历史课,那么不管他的教学技能有多棒、教育基本理念有多“先进”,这堂课就不会是好的历史课,如前文所述的为“新”而新的课、过度注意联系现实的课等。
  因此,我们今天来研讨一堂历史课的价值追求时,就需要比以往要更关注历史课的本质内涵与真谛所在。唯有认识与把握了历史课的本质内涵与真谛所在,才能准确把握一堂历史课的重点,才能合理制定出一堂历史课的教学目标。
  所谓历史课的本质内涵与真谛所在,是历史课最为根本的属性、最为核心的含义,是历史课之所以成为历史课而不是其他学科的根本内核,若失去就不成其为历史课了。这也是历史教育最为根本的价值,历史课堂教学最为根本的价值追求。
  我们认为历史课的本质内涵是“求真”,在历史课上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就是一堂历史课的真谛所在。这是由教育的本性与历史学的自身要求所决定的。人类的教育,就是追求真、善、美;以科学的精神追求真、探求真理,是教育的首要任务。而历史学家们研究历史,首当其冲的也是为了求真,探求历史的本原。只有在求真的历程中,历史学本身才能成为一门科学。而求真的历史教学更是其生命线,唯有求真,历史教学才能真正具有正面的、积极向上的教育意义。在探求历史本来面貌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与批判精神,可以探求历史发展的一些规律性认识、鉴往知来、明白事理,可以开启智慧、发展历史思维与能力、学习历史方法,还可以陶冶情操、健全人格。若失去了真实性,历史课不仅会变得毫无价值可言,而且会造成祸害。曾几何时,一部中国历史变成了阶级斗争史与农民起义史;更有甚者,变成了“儒法斗争”史。为一时一势的政治之需而改编历史,这样的历史教学最终不为人们所接受。时下,我们仍然会不时看到听到一些历史课(包括本次全国本科生历史教学技能竞赛与几届全国中学历史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为了所谓的现实需要随意改编历史而偏离教学重点,为了迎合所谓的“创新教育”而忽略了历史课自身的根本诉求,这些都是不可取的。还有一些教师把一家之言作为定论运用在中学历史课堂上,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在中学历史课教学中,所采用的历史观点、历史看法,应该是大多数历史学家所持有的共同性观点与看法,从概率上分析这更可能接近历史的本原。中学教学不同于大学教学,中学教学应具有更强的规范性要求。
  总而言之,一堂值得称道的历史课其根本诉求就是“求真”。排除各种干扰,坚持科学的探究与批判精神,在课堂上尽可能还历史的本来面貌,就是一堂历史课的真谛所在。引导学生知道“历史是什么”,在知道历史是什么的过程中明白“历史为什么”,借此达成历史学科的三维目标。
  【作者简介】李稚勇,1950年生,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生导师,全国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本次竞赛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之一。
  【责任编辑:王雅贞】
其他文献
物联网和区块链之间的重叠部分虽然很小,但这个部分却在不断增长,而且这一过程存在着很大的挑战。  许多企业发现,物联网可以与其他流行的企业计算技术很好地共行,而区块链当然也不例外。然而,在物联网应用中实施区块链技术可能具有很大的挑战性,需要对该技术有很强的了解。  区块链是一个分布式账本,可跟踪各种交易。链上的每个“块”都包含事务记录或其他要防止篡改的数据,并通过加密链接到前一个数据块,这意味着对块
冷战结束后,“历史的终结”之声尚未逝去,全球化、信息化、共享化的潮流仍在激荡,现代国家转型中的跌宕起伏,世界秩序重组中的思想碰撞,刺激着每一个历史研究者的敏感神经。2018年7月28至29日,由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与中国日本史学会共同举办的“明治维新与近代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开大学举行。来自日本、美国及国内各地的130余名代表,从多个视角共同探讨了150年前的明治维
疫情大流行实际上对业务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挑战,而就在几个月前,很少有人能够预料到。  IT部门当然也不例外,首席信息官和其他技术领导者会加班加点以应对疫情带来的挑战,同时支持业务并在不确定的未来继续引领转型。  以下是IT组织在这场危机期间必须解决的一些重大挑战。转变业务流程  疫情迫使几乎所有行业中的企业都改变了他们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方式。例如,整个教育行业不得不关闭设施并改用远程学习模式。这对I
[关键词]2016年中国世界近代史年会,近代历史与当今世界,一带一路,史学理论与教学实践  2016年9月24日和25日,由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主办、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办的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2016年学术年会在兰州饭店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17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学术盛会。年会进行了大会交流、分组讨论和小组汇报等形式的研讨。四川大学何平教授、南开大学杨栋梁教授、西南大学黄贤全教授、
[关键词]杜甫《亿昔》,公私仓廪,封建盛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10—0031—02    中国历史课本中,涉及到封建盛世,总是包含这样的含义:由于封建统治者注意统治政策的调整,从而社会矛盾得以缓和,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人民生活得以改善。而提及封建鼎盛时期“开元盛世”时期的经济状况,一般会引用诗圣杜甫的《忆昔》:  忆昔开元全
摘 要 近代以来,上海以长江流域经济为依托,京津地区以华北、东北等地区经济为基础,分别发展成为南北区域经济中心,在金融领域则各自形成以江浙金融资本为核心的上海系金融势力以及以京津地区金融资本为核心的华北系金融势力。随着南北两大经济区域之间贸易往来的日益密切,两地金融市场的相互渗透、金融资本的跨区域流动、银行同业之间的相互扶助亦随之加强,逐渐形成了多层次的双边互动关系。两大金融势力的竞争与合作,活跃
摘 要 资料工作是研究工作的基础,在搜集历史资料的过程中,要具备慧眼与细心,同时还要具有鉴别能力,鉴别资料本身就是研究的开始。在研究视点的选择上,微观研究应是我们研究的入门,宏观研究则是研究的升华。研究题目的选择和确定需要有一明确的线索与主题,单则成文、合则成书,切忌一盘散沙。研究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实事求是是我们研究的最基本点。  关键词 资料搜集,研究视点,土尔扈特蒙古  中图分类号 G64
[关键词]思维力,“问题”设计,史料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6)05-0065-04  所谓“思维力”,就是思维能力,一般是指通过多维和理性思考,获得事件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一种学习能力,主要包含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能力、比较和综合能力、概括和判断能力、推理和论证能力等,它是整个智慧结构的核心。赵恒烈先生认为:“所谓历史思维能力,是人们用
摘要 从5世纪初开始,基督教会内部围绕着基督论问题产生了两次重大的神学争论,即聂斯托里和基督一性论宗教争端。这两次神学争论是4世纪以来基督教教义发展的延续,通过这两次关于基督论激烈争论,基督教教义得到了重大发展。公元451年卡尔西顿基督教大公会议上通过的《卡尔西顿信经》对基督论这一神学问题进行了明确的裁定,得到了基督教会内大部分教士的认同。但是这一争端却没有完全平息,并对基督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
摘 要 抗战初期,政界与学界在粮食统制问题上存在明显的“偏旧偏新”倾向:一是中国素来无粮食管理的传统,而主张粮食放任政策;二是期望借鉴西方国家粮食统制模式来解决战时中国出现的粮食问题。随着政、学各方讨论与研究的深入,他们又力图寻求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粮食管理道路,采用政治与经济力量相结合的方法,恢复古制“田赋征实”,控量以制价。关于粮食统制问题的论争反映出抗战时期政、学界良性的互动关系,为国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