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不同气腹压对腹腔镜肝切除术中气栓的形成、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及术后炎症反应程度的影响。
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7月邵逸夫医院拟行腹腔镜肝脏切除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术中分别设置气腹压15 mmHg(P15组,n=25)及12 mmHg(P12组,n=25)。术中使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监测气栓形成、严重程度及最严重气栓持续时间;同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动脉血气、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采用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管收集患者术前及术后0、12、24 h静脉血各2 ml,测定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等。
结果50例患者均有气栓形成,其中P15组、P12组严重气栓分别占76%(n=19)、52%(n=13);P15组最严重气栓持续时间为(58.0±22.6)s,P12组为(36.6±17.8)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1,P<0.01)。P15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为24%,高于P12组的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5,P<0.05)。术后12 h P15组促炎因子IL-6、TNF-α分别为[685.66(435.18~935.52)ng/L, 31.00(18.29~41.15)ng/L],均高于P12组的[480.50(255.28~685.34) ng/L,21.00(14.87~31.64) ng/L],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术后12 h P15组抗炎因子IL-10为18.00(5.75~30.55) ng/L, 低于P12组的26.89(15.03~38.00) ng/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腹腔镜肝切除术中较高的气腹压可能导致严重气栓形成,且持续时间增加,加重术后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