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婴儿数概念发展研究综述

来源 :亚太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t00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概念是儿童认知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有利于儿童思维的发展,本文综述了已有1.5-2.5岁婴儿数概念发展水平研究,并指出已有研究的不足。
  关键词:数概念;婴儿;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B84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7-0004-02数概念是儿童认知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皮亚杰认为儿童就是从数概念开始,认识世界、发展逻辑以及发展自己的认知水平与思维能力。根据学者周欣的观点“婴儿的数概念即数学能力,它是包含婴儿对数的知识、概念与技能的理解以及运用的能力,例如数数、集合的比较、简单的加减运算等等”。
  一、有关1.5岁-2.5岁婴儿数数能力的研究
  数数是儿童早期数概念中重要的技能之一,学者Wiese(2003)认为“幼儿掌握基数原则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最初他们依次用视觉、手指、数词来标记表征一组事物的数量。然后随着计数顺序的掌握,能够联系一个数字与一个集合中元素的关系,表明开始获得基数原则。接下来,随儿童言语能力的发展,在前语言阶段能够获得一个集合的数量,这一时期幼儿的基数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言语的发展促进基数概念的获得。
  1.唱数
  对于0-3岁儿童来说基本都能达到口头数数的阶段,但数量大多在10个以内。有观点认为,最初的口头数数只是一种靠记忆力来完成的、顺口溜式的“唱数”。唱数的水平很低,儿童能说出数字,但对于数所表达的意义是不清楚的。
  另一种观点认为,由语言系统的数数为儿童理解数字提供了儿童理解数字的基础(Bloom,&Wynm,1997;Bloom,2001)。
  而第三种观点认为(周欣,2004),数数能力和对数的理解能力的情况都和儿童的唱数水平有关系。罗宾逊和席格勒的研究表明,唱数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唱数水平越高,儿童对数的理解就越好,所以儿童的唱数水平与年龄和数数技能密切相关。而在中国儿童唱数能力的研究中发现,中国3岁组的儿童平均唱数水平高于美国儿童唱数水平,唱数达到了16。
  2.点数
  点数是能将空间与时间中的可数物体与数字能按顺序一一对应的过程。大量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数数在儿童数概念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作用(Gallister&Gelman,1978;Fuson&Hall,1983;Bermejo,1996),儿童数数能力的提高,促使他们对数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逐步完善。
  希普利和谢普森(1990)的研究要求儿童说出呈现物的颜色或形状即可,然而一部分2岁的婴儿去开始去触摸、指点和描述个别物体,这说明儿童在早期就已经表现出来这种对单个物体的敏感性,这样的敏感性有助于儿童学习数数。
  Wynn(1990,1992)为了研究“按数取物”任务,进行了多次的研究,将按数取物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对于2.5岁的幼儿来说他们能按要求正确取出1个物体,但如果被试要求拿出2、3、甚至更多个物体时,他们则是一把抓取多个物体,数量并不正确。她将这样的行为表现视为发展的第一水平;3-3.5岁时的幼儿能按要求正确拿取1或2个物体,并用点数的方法辨别自己是否拿取正确,但要求他们拿出更多物体时,他们依然会一把抓,只是所抓数量不会多的离谱,她将这样的行为表现视为发展的第二水平。随着年龄增长,幼儿逐渐理解和接受点数和数量之间的关系,基数概念也才逐渐形成。
  二、有关1.5岁-2.5岁婴儿集合比较能力的研究
  集合是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出现对集合的笼统感知是儿童数概念发生的起源。皮亚杰的守恒研究是最早开始对儿童集合比较方面的研究。
  Strauss和eurtis(1984)认为婴儿能关注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是在生命开始的几个月已经出现了。他们的研究证明,1-1.5岁的婴儿就已经表现出理解顺序和掌握数量之间顺序的能力,如理解2比1多,而3又比2多的能力。Cooper(1984)的研究也证明了12-18个月的婴儿能比较两个小集合的数量大小。
  当严格控制面积、长度、密度等非数量感知觉因素时,韦恩(2002)的研究表明,5个月大的婴儿还是能够理解这种集合实体。因此大量实验诸如Wynn(1996)针对行为比较、Levine(1997)针对声音比较都表明,除了列举实物,婴儿也可以列举某些“非对象性”实体。此外,wynn(1996)发现,婴儿能够辨别物体数量,还能区分动作的数量。Smitsman和van(1992)研究发现,当物体处于持续运动时,婴儿也能够区分数的不同,说明婴儿的辨别能力并不局限于静止的排列。
  上述研究说明,意识到两个集合量——连续量(如大小)或非连续量(如包含2或3个数量的集合)之间的关系是在婴儿时期已经开始了,儿童早期就理解了两个集合的数量关系。
  三、有关1.5岁-2.5岁婴儿加减推算的研究
  加减推算是婴儿通过建构一种初始的集合数量的思维表征,然后能在这个集合中想象增加或拿走的变化对该集合数量产生的增多或减少的影响。
  Sophian和Adams(1987)研究14一28个月的婴儿对物体数量增加或者减少的变化是否敏感的。研究假设是如果婴儿知道集合的数量,他们会选择数量较大的那个集合。结果14一18个月的婴儿只选择数量发生变化的集合,不论集合变化后的数量是减少还是增加。然而同样的实验24-28个月的婴儿来完成,他们更倾向于取数量多的那个集合。由Sophian和Adams的研究表明,24个月的婴儿已经能明确集中的数量,也能发现集合数量的改变。Ginsburg(1989)的实验也表明也证明了这一点,韦恩认为婴儿可能已有内部运算,他们利用准确地数表征开展加减运算。但有学者并不同意这种看法,他们认为这只是因为婴儿大致上发现物体数量的改变而引起的表征上的改变,由此从而关注数量的改变。Feigenson和Ceare(2002)重复做了以上研究,还是这两个最简单情境,婴儿观察时间的报告结果不一致,结果显示5个月大的婴儿已经表现对量的变化做出反馈,例如更长时间的注意那些不正确的加法和减法情境,而不是非数字的变化。
  由于不一致的结果引起了两方面的争议:第一,最简单的正确和不正确的加(如)1+1=1或2)和正确和不正确的减(2-1=1或2),婴儿是否真正能分辨正确与否。第二,研究加减法推算所采用的知觉违反期望方式,是不是一个标准化的过程。
  此外,研究者们还利用儿童早期的非言语数学计算能力设计了其他实验。在对儿童加减运算能力的研究中,Starkey(1992)设计了“寻物箱”测查,通过“寻物箱”儿童对加(1+1)减(2-1)运算能力,这是接近儿童运算进行测查的方法。结果发现1.5岁的婴儿通过寻物箱可以完成“1+1=2”和“2-1=1”的加减推算;24个月的婴儿则可以进行“1+1”“2+1”“3-1”“3-2”的加减推算。有研究者得出类似结论,Langer和Gillette(2003)采用了寻物箱的方法探究了21个月大的婴儿加减推算的感知过程。结果显示,婴儿对物体加减推算的反应性感知滞后于积极性感知运动过程的发展。
  以上提及的研究说明,儿童的加减运算能力被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到小学阶段才拥有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其实在婴儿期就已经表现出来了,但这种运算能力是来自后天感知还是先天能力,是通过目测来判断还是对数量变化的感知,目前没有统一的认识。
  在1.5-2.5岁婴儿数概念发展水平研究中,国内外的研究缺乏对于数概念的整体研究,大多是从某个或某些数学领域例如分类、排序来研究,但研究数概念要研究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四川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0-3岁儿童早期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课题“1.5-2.5岁婴儿数概念发展的调查研究(SCLS15-011)”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黄瑾.家庭与儿童早期数学认知能力发展[M].杭州:浙江教育报刊总社.2006
  [2]胡林成,熊哲宏.0-7岁幼儿算术能力发展研究进展[J].心理研究,2009,2(4):12-16.
  [3]李娟,金震.日常教学中教师了解幼儿数概念发展水平的途径[J].学前教育研究,2010,3:34-37.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8-0287-01  近几年,引爆湖南卫视收视狂潮的《爸爸去哪儿》,五个萌娃的天真无邪温暖着全国人民,五组明星家庭的亲子教育真人秀让父母们产生了共鸣和思考。毫无疑问,虽然家庭教育方式各异,但孩子们的表现体现了他们家庭教育的阶段性成功。尽管每一位父亲仍有一些教育的不足,但五位孩子都是非常幸运和幸福的,因为在他们成长最关键的童年
期刊
摘要: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全国各大高校都相当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通过自编问卷,对大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专业了解度、课堂行为、教学满意度以及主要困惑等反映学生学习状态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引导大学生进入良好学习状态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状态;调查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8-0262-
期刊
摘要:品德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品德的好坏直接反映了一个人们的素质,故此必须高度重视品德教育。高尚的品德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获得的,是需要从小进行培养,在幼儿园教育中渗透品德教育可以培养幼儿优秀的品德,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幼儿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本文就品德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渗透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关键词:品德教育;幼儿园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
期刊
摘要:熊猫幼儿园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电子企业主办的幼儿园,企业中科技资源丰富,对我们开展企业特色的科技启蒙教育可以提供技术上、人力上、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持。作为企业幼儿园,如何在遵循幼儿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企业的资源,充分利用电子企业的科技优势,优化与创新幼儿一日活动,让每个幼儿在高效的活动中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关键词:质量管理;科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
期刊
摘要:进入新城镇化建设中的农村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城镇化,学前教育做为教育的首要阶段则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从开发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两个方面,试图说明在新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新城镇化;农村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7-0008-02一、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党的十八届三
期刊
摘要:很多教育学者试图寻找一种能够将电脑游戏和小学生学习结合起来的手段,使电脑游戏的优势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而教育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符合其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学习心理特征。本文通过对文献的梳理,从对教育游戏的概念阐述和影响教育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因素出发,总结了教育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和正确模式。  关键词:教育游戏;小学英语;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58文献标志码:A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8-0280-01  在《回归教育本质》这本书中,林格先生用平铺直叙的写作手法,以及他高尚的人文主义情怀向读者阐释了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教育面临的困境以及改革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基于此,林格先生具体阐述了他的教育观以及他对于学生个性化教育的提倡和推崇,当前教育的出入就在于回归教育纯真,重新建立教育价值观。整本书的结构框
期刊
摘要:李克强总理在调研成都宽窄巷子时讲“巷子可以窄,造福百姓的思路一定要宽”,启发了笔者的工作思路并付诸于实践,经过自己切身对爱心式教学方法,如何教孩子做人,怀着真心体恤学生、充满真情贴近学生、倾注真意服务学生也是我工作的追求,从而达到农村小学教育的根本。  关键词:真心、真情、真意;服务激励学生教学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7-001
期刊
摘要:学前儿童教学是教育的初始阶段,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以及习惯的养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如今,经济社会迅猛发展,我国百姓对教育的重视度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学前教育作为启蒙教学的关键,自然成为了研究的重点。由于学前教育的儿童年龄较小,家庭的因素就对教学质量起到了影响,本文就从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内涵入手,分析这一阶段教学的特点,并对固有的教育问题进行探究,从而提出有效的教学对策,为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做
期刊
摘要:“1+X课改创新”是清华附小窦桂梅教学团队近期提出的新的课改理念,关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大胆创新课堂教学形式,运用全新的教学手段重新点燃了学生乐学善思的高效课堂气氛。多元课程迁移、高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与“工具撬动”的教学辅助形式引发了一线语文教师的深刻思考。  关键词:“1+X课改创新”;课程迁移;小组合作;“工具撬动”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
期刊